从育儿假提案“性别之争”看生育政策落地核心

2024-10-10 00:00:00王娴苍璐
西部学刊 2024年17期

摘要: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生育政策优化议题引发舆论的广泛关注。通过梳理对比全国“两会”期间“延长女性产假”和“建立父亲育儿假”提案中的网民观点,分析男性育儿假建立和优化过程中的阻碍因素和现存问题。当前,育儿假设立在制度定位、覆盖人群、休假方式等方面还存有优化空间,制度和文化的双重支撑才是男性育儿假政策落地的关键所在,除了从国家层面出台有参考意义的男性育儿假具体条款,还需要细化具体规则。在文化氛围营造上,既要鼓励父亲主动承担育儿责任,还要在新父职能力建设上给予帮扶。

关键词:育儿假;舆论;生育政策;生育意愿;生育率

中图分类号:C9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17-0140-04

Examining the Core of the Fertility Policy Implementation

Through the Gender Dispute of the Parental Leave Proposal

Wang Xian1Cang Lu2

(1. Guizhou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Guiyang 550001; 2. Colourful Guizhou Network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Guiyang 550081)

Abstract: The topic of optimizing the fertility policy during the “two sessions” has triggered extensive attention from public opinion. By reviewing and contrasting the opinions of netizens on the proposals of “extending maternity leave for women” and “establishing paternal leave for fathers” during the “two session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barriers and existing issues in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and optimizing paternal leave policy. There is still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the institutional positioning, coverage of the population, and leave methods of the current parental leave policy, and the dual support of the institution and culture is the key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le parental leave policy, in addition to introducing specific provisions for male parental leave with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rom the national level,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further refine specific rules. In the cultural atmosphere, fathers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assume the responsibility of parenting, and also be helped in the capacity building of new fathers.

Keywords: parental leave; public opKhJEQtdeH+IBLlv7MPrhXust/R7vQwwEFlXJ2+7OBHA=inion; fertility policy; fertility desire; fertility rate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延长女性产假”及“建立父亲育儿假”等生育政策优化议题引发舆论的广泛关注,“建立父亲育儿假”获得网民普遍好评,而“延长女性产假”提案则引发了较多质疑和吐槽。网民普遍认为增加女性产假不仅会加重女性就业困难,也可能会进一步深化家庭育儿矛盾。网民更认可彰显男女平等的生育政策,期盼通过增加男性育儿假的方式,减轻女性家庭育儿负担和在子女养育上的责任和压力。

一、相关提案舆情分析

从图1至图6可以看出,“延长女性产假”提案讨论热度整体较“建立父亲育儿假”提案更低。涉及“延长女性产假”提案的相关讨论主要由网民自主发起,意见领袖及媒体发布的信息较少,评论及转评较多表明网民参与讨论积极性更高。涉及“建立父亲育儿假”提案的相关讨论主要由媒体及意见领袖主导,网民跟风参评,舆论倾向整体与媒体报道保持一致。

从图7、图8关键词看,“延长女性产假”提案中“带薪”“企业”“降低”“压力”“反对”“性别歧视”等词汇占比较大。从“建立父亲育儿假”提案关键词云图看,“育儿假”热度远超其他词汇,其次是“父亲”。从关键词的分布来看,民众期待企业能提供带薪育儿假,政府能出台男性育儿假政策,同时政策要尽可能规避用人单位在女性就业中存在的歧视现象,并引导社会尊重女性在生育中的价值。

网民认为,鼓励女性休较长时间的育儿假会对女性职业生涯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对于女性就业者来说,育儿假的落地一定意义上意味着放弃自己的经济来源和事业发展。即便是针对拥有稳定职业的“体制内”女性,同样不愿因为长时间脱离岗位带来的职业发展边缘化和经济收入低迷化。即便有相关政策可以保障女性在育儿假的庇护下实现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自由切换,她们也必将为今后的职业晋升、事业发展、个人前途付出一定程度的代价。

与此同时,家庭养育中的性别差异会直接导致工作领域中的性别失衡。女性更大程度地承担着无薪资报酬的各种家务“工作”,即便付出了更多的时间、精力、劳动,却无法得到实质的价值体现。养育子女的女性在经济收入上明显处于劣势,并且生育子女数量越多,这种劣势就越明显。

在两个提案的相关讨论中,不少网民指出养育子女应是男女双方共同的任务,女性育儿假的延长极有可能引发就业过程中的歧视加剧和家庭养育中的“母职惩罚”。设立专属的男性育儿假可以让男性更多地分担养育责任,既能减轻女性平衡家庭与工作的压力,又能改变人力市场对女性高“职业成本”的歧视。

综上,“建立父亲育儿假”的提案更应得到相关学者研究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育儿假的建立应当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灵活协商配置,其中性别平等的立法表达显得尤为重要,男性育儿假的设立要坚决避免作为附属性权利而存在。

二、现行育儿假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早在1951年和195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里就建立了女职工带薪产假制度;1988年颁布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将产假天数从56天延长至90天;2006年我国妇女组织开始倡导设立父亲育儿假;2010年至2012年深圳市在制定《深圳经济特区性别平等促进条例》时曾提出父亲育儿假条款但未获通过;2012年颁布的《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将产假由90天延长至98天;2016年部分省市出台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建立了男性产假制度;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地方政府探索试行育儿假;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父母育儿假试点,同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随后,各省级地区陆续修订《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截至2023年10月,全国已有31个省(区、市)设立父母育儿假。

目前31个省级行政区设立的父母育儿假主要存在这些问题,一是双重制度定位。现行育儿假国家立法可操作性不强,只限于给地方立法政策指导,而地方立法在程序规则、给假条件、假期待遇等方面显得规范性不足。二是育儿假并非所有劳动者的法定权利,它覆盖的主要人群是“职工父母”。三是育儿假存在假期时间过短、休假方式单一、假期待遇不足、地域差别巨大、假期灵活性不够等问题。最为主要的是当前假期没有明确的“配额制”设定条件,这很有可能会导致大量男性“有权不用”。

当前我国父亲在家庭设置中依然主要扮演着经济角色,即便在女性受教育程度和就业率均大幅度提升的背景下,家庭中的主要家务劳动和养育职责仍然由女性主要承担,在育儿分工上的不均等造成大量女性难以平衡工作和家庭的矛盾冲突,“丧偶式”育儿成为大部分中国家庭养育面临的实际问题[1]。

实现两性的平等育儿是建立育儿假的初衷之一,但持续多年的育儿假政策优化却没能实际促进父亲更多地参与到育儿过程中来。由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开展的第四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尽管随着时代发展,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正在逐渐提升,但女性仍然承担了大量的家庭照料责任,育儿带来的客观压力已经成为制约女性生育意愿和行动的实际问题。目前我国实际享受育儿假的群体主要还是女性,目前地方男性育儿假的时长设置与使用条件很有可能会引发权利的闲置,女性育儿假的“性别”优势极有可能增加女性的就业压力和用人单位的隐性歧视。

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促使大众的婚姻和生育观念实现转变,个体化、多元化的特征弱化了传统家庭性别观念和角色分工[2]。“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虽然有着普遍的社会基础和长久影响,但“父职”内涵正逐渐变化,父亲在养育中的责任不断地被提及甚至强化。“新父职”“照料型父亲”“责任型父亲”等流行语的兴起侧面例证强化父亲育儿责任正开始逐渐成势。

随着生育成本的提升,女性的经济条件成为婚恋市场中一个重要的因素,男性开始展现对养育子女的内心需求和实际行动。费孝通先生很早就提出共同育儿的理念,并充分肯定双系抚育的重要性,指出“在男女分工的体系中,一个完整的抚育团体必须包括两性的合作,抚育的作用不能由一女一男单独负担,有了个母亲还得有个父亲”[3]。

三、育儿政策的支撑核心

从当前各省的育儿假设立情况来看,各地都在积极推进男性育儿假制度建设,仅从休假时间来看,男女双方在休假时长上的显著差异基本确立了育儿在制度层面还属于女性的专职。虽然目前男性在儿童照顾上的责任越来越被重视,但父亲的主要职责依然体现在为女性减轻压力的层面。应当看到男性育儿本就是他们的责任所在,男性育儿假的建立更大程度是对责任赋予的对等权利。如果公共领域能做到“一视同仁”,私人领域能做到“夫妻共担”,生育意愿或许会有所改善[4]。

育儿假以平衡工作家庭、倡导性别平等及社会连带理论作为基础,具有明确的权利属性。针对当前国家层面只有鼓励性政策指导而没有具体的条款设立,建议从国家层面出台有参考意义的男性育儿假具体条款,提升育儿假政策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为实践新父职内涵提供积极的政策保障。既要考量休假成本的支付主体,还要提出休假形式的具体规则。为了男性育儿假的切实落地,建议实行育儿假成本共同承担模式,即从社会保障、公共基金、企业税收等方向着力,实现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体的综合考量。在具体规则上,应细化男性育儿假的覆盖范围、薪资待遇、休假方式、休假期限及休假条件等。在休假方式上尽量采用更为灵活的休假制度,如实行间歇性休假、错时工作制、不定时工作制等进行合理调节、灵活调度。最为重要的是通过“配额制度”让父亲真正实现“实质”休假,在减轻女性育儿压力的同时增进亲子关系培养,实现共同育儿的长期效应。

除了在制度层面对男性育儿假给予支持,还需要在育儿的文化层面营造良好氛围。这一点中国与日韩等亚洲国家情况比较接近,制度健全只是实现男性育儿的第一步。可以通过舆论宣传引导激发养育意愿,树立养育典型,涵养养育文化,利用“照料型父亲”“责任型父亲”等原型倡导新型养育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家庭中的女性应积极分享育儿心得,引导鼓励男性勇于承担育儿责任。男性需破除传统思想的负面影响,重新定位家庭角色。只有通过多样化男性理想形象标准建构,积极引入育儿能力、家庭责任等参考指标,才有可能打破以往的性别化角色分工,促使男性更加主动地承担养育职责。与此同时,考虑通过多场景化的育儿指导服务提高父亲育儿能力。

四、结语

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二孩、三孩政策相继实施后,出生人口仅在2016年出现微弱回升迹象,2020年的出生率首次跌破10‰。国内目前的低生育水平与低生育意愿有一定的关联性,这意味生育需求存在释放的可能性[5]。综合“两会”期间“延长女性产假”和“建立父亲育儿假”提案中的网民观点,发现生育政策的持续优化和落地核心探讨是抢抓当前机会窗口的有力尝试。在建立男性育儿假制度过程中,对平等的社会性别观念和男性对家庭性别平等意识的践行才是我国生育政策的落地核心。

参考文献:

[1]王玮玲.基于性别的家庭内部分工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135-143.

[2]周宝妹.女性劳动者权益法律保护:生理性别差异的承认与社会性别歧视的消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173.

[3]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68.

[4]蒲新微,姚明霄.女性性别平等观念对其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影响[J].人口学刊,2023(6):36-49.

[5]吴帆.何以生育友好?:基于国际经验和中国情境的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22(2):36-43.

作者简介:王娴(1982—),女,满族,贵州贵阳人,博士在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网络舆情、文化传播、民间文艺等。

苍璐(1989—),女,汉族,贵州贵阳人,多彩贵州网有限责任公司编辑,研究方向为网络舆情等。

(责任编辑: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