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牛李党争”是唐朝中后期一场著名的政治斗争,对会昌毁佛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两党因政治立场和利益冲突,在对待佛教问题上存在分歧。牛党倾向于保护佛教,而李党则支持打压。这种对立态势直接影响了会昌毁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使其在不同地区和时间上表现出差异性和复杂性。同时“牛李党争”恶化了当时的政治氛围,加剧了社会矛盾,给毁佛运动带来了更大的阻力和挑战。
关键词:“牛李党争”;李德裕;唐武宗;唐宣宗
中图分类号:K242.4;B9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17-0072-04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Impact of Niu-Li Factional Struggles
on the Extermination of Buddhism During the Huichang Reign
Luo Ruoyu
(Biquan Academy, School of Philosophy, History and Culture,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411100)
Abstract: Niu-Li Factional Struggles was a famous political struggle in the middle and late Tang Dynasty, which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extermination of Buddhism during the Huichang reign. The two parties had differences in their treatment of Buddhism due to their political positions and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Niu party tended to protect Buddhism, while the Li party supported repression. This antagonistic situation has directly affected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of extermination of Buddhism during the Huichang reign, making it different and complex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times. At the same time, Niu-Li Factional Struggles worsened the political atmosphere at that time, exacerbated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brought greater resistance and challenges to the movement of the extermination of Buddhism.
Keywords: Niu-Li Factional Struggles; Li Deyu; Tang Wuzong; Tang Xuanzong
在唐朝中后期,政治斗争的激烈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其中尤以“牛李党争”最为引人注目。这一场长达近40年的党争不仅是唐朝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集中体现,更对佛教在唐朝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牛李党争”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唐朝的官僚选拔制度和社会阶层分化。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庶族地主通过科举考试跻身官场,形成了一股新兴的政治力量——牛党。传统的世袭贵族则组成了李党,他们坚守门阀观念,强调家族荣誉和世袭传承。两党在政治理念、官僚任免和对待藩镇的态度等问题上存在根本分歧,从而引发了持续不断的斗争。在这场激烈的党争中,佛教成为双方宣示政治立场和争夺利益的重要工具。唐朝时期佛教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寺院经济繁荣,但也引发了如土地过度兼并、赋税不当减免等社会问题,加剧了社会矛盾,使得佛教成为政治斗争的焦点。
唐武宗时期,会昌毁佛事件的爆发是对佛教过度扩张的一种政治反应,也是“牛李党争”对佛教影响的具体体现。武宗对佛教持批评态度,认为佛教的过度发展损害了国家的利益。作为李党的代表人物,李德裕积极支持武宗的毁佛政策并通过打压寺院和僧侣削弱佛教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利益。牛党及其支持者对毁佛政策持反对态度,他们与佛教寺院有着紧密的联系,许多僧侣和寺院都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庇护[1]。为保护佛教的利益,牛党及其支持者在朝廷内外制造了很大的反响和阻力。这场政治斗争使得会昌毁佛成为唐朝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事件。
一、“会昌毁佛事件”的内涵和影响
唐武宗崇信道教并且当时佛教寺院经济过分扩张有损国库收入,加之同期道士赵归真的鼓动和李德裕的支持,唐武宗决定对佛教进行严厉的整治,他颁布了一系列敕令限制佛教发展:拆除大量寺院、勒令僧尼还俗、没收寺院财产等,这一系列政策史称“灭佛”或“毁佛”。因唐武宗的年号是会昌,史称“会昌毁佛”。这使佛教在中国受到严重打击,大量寺院被毁、僧尼还俗,佛教经典散佚,佛教宗派因此由极盛走向衰微;政府从废佛运动中得到大量财物、土地和纳税户,增加了国库收入也减轻了人民供养僧尼的经济负担,此次事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宗教势力的膨胀与唐武宗控制宗教势力的决心:通过限制佛教发展加强对宗教势力的控制,避免社会陷入宗教狂热。尽管佛教在会昌毁佛事件中受到重创,但其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根深蒂固,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未因此完全中断,反而在后来的历史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牛李党争”的主要分歧
自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逐渐衰弱,中央集权制度受到挑战,藩镇割据问题日益严重。同时佛教在唐朝达到了鼎盛状态,寺院经济过度扩张损害了国库收入也加剧了社会矛盾。这一背景下,“牛李党争”与会昌毁佛紧密交织在一起。
“牛李党争”的主要分歧在于政治理念、官僚选拔和对待佛教的态度上。牛党成员大多科举出身,代表庶族地主的利益,他们主张通过科举选拔官员,强调文学和才能的重要性。在会昌毁佛事件中,牛党持反对态度,试图保护佛教寺院的利益。李党主要由世袭贵族组成,他们强调门第和家族背景,在官僚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李党成员对佛教持较为敌视的态度,在会昌毁佛事件中,李党积极支持武宗的毁佛政策,希望通过打压佛教来加强中央集权,恢复国家秩序[2]。除了对待佛教的态度外,“牛李党争”在官僚选拔和政治理念上的分歧加剧了会昌毁佛的复杂性。牛党主张加强科举取士,打破世袭贵族对官僚体系的垄断;李党则坚持门阀观念,维护自己在官僚体系中的地位。这些分歧导致双方在朝廷上的持续斗争,使得会昌毁佛的实施过程充满了变数和阻力[3]。围绕会昌毁佛进行的“牛李党争”是唐朝中后期政治斗争的一个缩影。这场斗争不仅涉及佛教的存废问题,更反映了唐朝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深刻矛盾。牛李两党的分歧和斗争加剧了会昌毁佛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对唐朝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
关于武宗朝宰相李德裕,已经有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二十世纪末的学者大多认为李德裕是毁佛运动的中流砥柱,是整个毁佛事件的谋划和操作者[5]。如田廷柱提出李德裕是会昌毁佛中的关键人物,其作用不亚于唐武宗;远山则将李德裕冠以灭佛“首辅”之名;姜芊认为李德裕身为宰相,在灭佛运动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不过在近几年来,开始有部分学者对李德裕的真实影响力提出了质疑,如杨发鹏指出李德裕并非一贯反佛且其在毁佛中的作用十分有限;毛朝晖认为李德裕的个人影响力被过分夸大;曹旅宁提出李德裕毁佛是出于时代要求,立足社会现实,并非完全的个人主观意志,并非完全对佛教持反对态度。笔者赞同近几年来学界的看法,李德裕虽然是会昌毁佛中的关键人物,但并不能将所有原因都归咎于他一人,其背后的武宗以及支持李德裕的其他人物也起到了很大作用。结合宣宗时期的佛教复兴政策和社会现实,以及牛李两党近四十年的纠缠不清的恩怨情仇,不难看出牛李两党的斗争对佛教的兴废有很大的影响,有其必然性[6]。
三、“牛李党争”对会昌毁佛的影响
“牛李党争”对会昌毁佛的影响深远且复杂,不仅涉及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还触及社会反响、政治氛围以及佛教的命运。会昌毁佛是在佛教极为盛行的情况下发生的一场“革命”。唐朝中期长达7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给当时的边疆稳定、经济、政治造成严重冲击,社会混乱、百姓疾苦,阶级矛盾激化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而当朝统治者却无计可施,无力实质性化解这一日益突出的现实问题[7]。自汉朝传入中原历经魏晋逐渐盛行,到唐中前期已经达到顶峰,上至朝廷下至庶民都将其视为心灵寄托和精神支柱的佛教,在此时就被当朝统治者当成了救命稻草派上了用场[8]。当朝统治者幻想以佛教在阶级统治中的神秘色彩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影响力来迷惑大众、束缚思想,维护统治地位,因而笃信佛教,大肆新建寺院,广招僧侣,导致佛教势力空前膨胀、畸形的社会形态出现。与此伴生的是寺院经济的迅速发展,皇帝赐予加上巧取豪夺了农民的大量土地、财产,包括精神控制,一些寺院主成了僧侣大地主,他们和世俗地主无差别剥削欺压百姓,大量自耕农为了逃避税赋,自愿委身寺院为佃农(寺田免税)[9]。到了唐武宗时期,上述问题已从根本上威胁到了唐王朝的统治。此时亟需一位有能力的宰相辅佐武宗解决这些问题,而李德裕作为李党人物既有突出的地域治理功劳,“常以经纶天下自为”,又能秉公办事,正是不二之选。武宗对李德裕极为器重,知而任之:“吾与德裕同之,保无后悔”[10]。他对李德裕充分信任,言从计行,还授李德裕以处置大权,“是时,王室几中兴”。武宗在位的六年,李德裕能够心想事成、起草诏令,外平回鹘,弹压泽潞,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再看李德裕对佛教的态度。早在唐穆宗时期,李德裕担任浙西观察使,他下令对浙西境内的所有庙宇展开排查,据《旧唐书·李德裕传》记载:“属郡祠庙,按前代方志名臣贤后则祠之,四郡之内,除淫祠一千一百所。又罢私邑山房一千四百六十,以清盗寇。人乐其政,优诏嘉之”[11]68。李德裕对包括佛教在内的各类祭祀庙宇进行了仔细归类,如认为它们的存在对社会发展没有用处,则将其拆除,可见李德裕认为宗教要具有实用性,脱离了初心只会祸害社会,影响社稷安危,必须予以打击。唐文宗时期,李德裕出任西川节度使,据《新唐书·李德裕传》记载,李德裕在任期间下令把僧尼的私人庐舍全部拆掉,通过把占用的土地归还给农民耕种等一系列经济恢复措施,成功振兴了西川地区的经济,后又率西川aoYJ+QbCA1wWg/l+RtxAujW0in6ez12PDsTnLGOKJVQ=军民成功抵御吐蕃和南诏的多次骚扰,可以看出李德裕对“宗教活动干涉民生”这一现象持反对态度[12]。更何况在李德裕任宰相时期,唐王朝面临回鹘与叛军的侵袭,恢复国力势在必行,整顿寺院更是迫在眉睫。
李德裕还对佛教中存在的腐败现象予以严厉打击,据《旧唐书·李德裕传》载,李德裕一贯反对佛教的蠹政害民。早在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徐泗观察使王智兴借给敬宗祝贺诞辰、度僧求福之名,置戒坛落发每人收二千钱,自己从中敛财牟利[11]132-136。李德裕知道后,立即状奏朝廷:“访泗州坛次,凡髡夫到,人纳二千,给牒即回,别无法事”“若不特行禁止,比至诞节,计江、淮以南失六十万丁”。敬宗下诏禁止。此后不久,有僧人谣传发现“圣水”,包治百病,斗水卖钱三千。李德裕奏状朝廷:“本因妖僧诳惑,狡计丐钱”,并向朝廷建议,“下本道观察使令狐楚,速令填塞,以绝妖源”,可见李德裕对这种以佛教之名进行诈骗行为的反对态度[13]。
李党成员多为世袭贵族,倾向于支持中央集权,对佛教的过度扩张持批评态度,在武宗的支持下李党推行严厉的毁佛政策,旨在削弱佛教势力,恢复国家秩序。作为科举出身的官员代表,牛党与佛教寺院有着紧密的联系[14],他们试图通过各种手段缓和毁佛政策的严厉程度,甚至在某些情况下直接阻碍政策的执行。这种分歧导致毁佛政策在不同地区和时间上的执行力度存在显著差异,使得政策的整体效果受到削弱。当毁佛政策开始实施时,牛党及其支持者在社会上积极制造反响,试图通过舆论压力来影响政策的走向。他们组织僧侣和信众进行抗议活动,甚至在某些地区引发骚乱[15]。这种社会阻力不仅使得毁佛政策的实施变得困难,还加剧了朝廷与民众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两党之间的持续斗争使得朝廷内部充满了猜疑和敌意,官员们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互相攻击和排挤。这种恶劣的政治氛围使得任何一项重大政策的实施都变得异常困难,因为官员往往更关注个人和派系的利益,而不是国家的整体利益。会昌毁佛作为一项涉及广泛社会群体的政策,自然也难以幸免于这种恶劣的政治环境[16]。在牛李两党的斗争中,佛教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许多寺院被毁,僧侣被迫还俗,佛教的经典和文物遭到大量损毁。这场毁佛运动使得佛教在唐朝的地位和影响力大幅下降,使得佛教信徒对朝廷产生了强烈的不满乃至敌意,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牛李党争”对会昌毁佛的直接影响体现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李党在武宗的支持下推行严厉的毁佛政策,牛党则试图通过各种手段缓和或阻止这些政策的实施。“牛李党争”恶化了政治氛围,激化了社会矛盾,为会昌毁佛政策的实施创造了不利的外部环境[17]。
四、结语
“牛李党争”对会昌毁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直接影响来看,牛李两党的斗争直接决定了毁佛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力度。武宗在位时期,李德裕等李党成员借机推动了对佛教的严厉打压,以期通过削弱佛教势力来加强皇权。这一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受到了牛党的强烈抵制和阻挠,使得毁佛政策的力度和效果在不同地区和时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牛李党争”加剧了社会矛盾,使得佛教寺院和信众成为社会不满的宣泄口,加剧了毁佛运动的复杂性和难度。
总体来看,唐武宗时期,李德裕、李绅等传统意义上的“李党”人物对佛教持反对政策,有一定的原因是为了改变先前牛党的政策,而杜牧等人虽保持中立的态度,但因为“李党”得势,不得不响应反佛的号召。至于白敏中等辈,也是因为“李党”的统治而保持沉默,在牛党重新得势后,转而全力支持复兴佛教,意图与“李党”划清界限。唐宣宗时期的大臣多是牛党重要人物,这些人有的是出于政治斗争的原因,为了排挤李党,故而支持宣宗复兴佛教,如白敏中;有的则是本身信教,但受到牛党权势人物的提携,一定程度上被利用,如裴休。他们与宣宗形成了一股复兴佛教的潮流,与先前李党党首李德裕的反佛政策完全对立,这样既符合党争的需求,也符合唐宣宗“拨乱反正”的意图,以致唐文宗有“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之叹。最终,长达四十年的“牛李党争”随着李德裕外放、李党主要成员离开中央政府和牛党苟延残喘而宣告结束。
会昌毁佛事件虽然是基于经济问题而产生的,但却与政治斗争息息相关,李德裕担任宰相后,一改牛僧孺、李宗闵等牛党人物的保守政策,对外积极作战,对内整顿经济,使得王朝中兴;牛党重回政坛后,大力复佛,让唐王朝再次走向下坡路,两党的斗争让当朝大臣们难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能随波逐流。不论是毁佛还是复兴佛教,佛教的兴衰都离不开当朝政治,而当朝政治走向则深受“牛李党争”的影响。从表面看,“牛李党争”似乎是庶族官僚与士族官僚之间的权力斗争,实质上是两党在政治上的严重分歧,是唐朝末年宦官专权、腐败衰落、宗派斗争的集中表现,是政治腐败和统治危机的典型事例。若是两党合力、各尽所长,应当可以为大唐实现中兴,可惜他们为了朋党私利,进行无休止的斗争,导致唐王朝快速走向衰败。
参考文献:
[1]田廷柱.李德裕和会昌禁佛[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5):65-68.
[2]远山.灭佛首辅李德裕[J].文史天地,2006(10):42-47.
[3]姜芊.李德裕与会昌毁佛[J].兰州学刊,1991(6):92-96.
[4]杨发鹏.论李德裕在会昌灭佛中的作用[J].宗教学研究,2011(1):101-106.
[5]毛朝晖,潘普文,丁忆雅.华夷之辨与会昌毁佛关系检论[J].唐都学刊,2016(5):12-17.
[6]曹旅宁.论李德裕与会昌灭佛之关系:读《隋唐佛教史稿》札记[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3):55-58,23.
[7]罗志.六朝圣火崇拜与异域宗教[J].宗教学研究,2015(3):251-255.
[8]方胜,罗芳芳.杜牧与会昌灭佛:以其是否有“功德”于九华山佛教为中心[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59-63.
[9]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M].白化文,李鼎霞,许德楠,校注.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7:62-76.
[10]傅璇琮.李德裕年谱[M].济南:齐鲁书社,1984:45-53.
[11]刘昫.旧唐书: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2]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84[M].胡三省,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8024.
[13]孙芬慧.白敏中神道碑与历史记载[J].兰台世界,2005(11):72-73.
[14]志磐.佛祖统纪:卷42[M]//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45.
[15]觉岸.释氏稽古录卷三:潭州溈山禪師灵祐[M]//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9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6:32.
[16]赞宁.宋高僧传[M].范祥雍,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125,301.
[17]陈艳玲.论裴休的佛教信仰[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3(4):112-116.
作者简介:罗若瑜(1999—),男,汉族,陕西西安人,单位为湘潭大学碧泉书院·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
(责任编辑:王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