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生代单身群体遭遇的社会排斥及消解

2024-10-10 00:00刘浩天
西部学刊 2024年17期

摘要:单身群体是多层面因素共同催化作用下形成的边缘性社会群体,社会排斥既是农村单身群体所遭受的结果,也是导致其姻缘难觅的原因,是一个共生互推的过程。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分析四川H村新生代单身群体在农村场域内的社会排斥逻辑,发现由于场域内资本和惯习的力量,该群体在婚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上的社会排斥。提出完善社会支持网络来增进社会资本的力量,重构社会观念来突破传统婚育文化习惯的影响,同时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融入到农村社区之中,促进农村新生代单身群体由“离场”向“在场”转变,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新生代单身群体;社会排斥

中图分类号:C912.82;C91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17-0033-04

The Social Exclus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Single Groups

in Rural Areas and Resolution

— Based on the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H Village in Sichuan Province

Liu Haotian

(Dazhou Municipal Party School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Dazhou 635000)

Abstract: Single groups are marginal social groups formed by the combined action of multidimensional factors, and social exclusion is not only the result suffered by rural single groups, but also the reason for their difficulties in finding a marriage, which is a process of symbiosis and mutual promotion. A case study approach was used to analyse the social exclusion logic within the rural field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single groups in H village in Sichuan Province, and it is found that the groups suffer from varying degrees of social exclusion in the areas of marriage, society and culture due to the power of capital and habitus in the field. It is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social support network to enhance the power of social capital, reconstruct social concepts to break through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marriage and parenting cultural habits, and at the same time give play to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of individuals to actively integrate into rural communities, so as to promote the new generation of rural single groups from “off-site” to “on-site”, and contribute their own strength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new generation single groups in rural areas; social exclusion

成家在中国人的生命历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承接点与转折点,在“家本位”文化的熏陶下,人们把家庭看得很重,那些没有成家的人更像是社会的异端,被主流的社会规范所排斥,婚姻问题不单单是个人问题,更是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关系个人发展、家庭幸福与社会稳定。根据相关专家估计,中国农村目前有2 000万左右单身男性存在,且近几年表现得更加严重,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实际多出3 490万人[1]。农村是单身男性的聚集地,且近几年有加重的趋势,在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加强对农村单身群体的研究显得更具时代性与紧迫性。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学界对农村单身男性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形成原因上,也有少部分学者对单身男性的类型进行了区分。关于这类问题形成的原因,根据不同的层面可归纳为社会障碍因素、家庭障碍因素和个体障碍因素三大类。一是从社会层面来看,基于婚姻挤压的视角,人口学家认为人口结构的偏差与性别失衡的长期累积是导致单身群体出现的直接原因。持地域差异论观点的学者关注对地域性特殊成因的讨论,认为农村处于婚姻市场的洼地与弱势现象明显[2]。另外,持婚姻市场论的学者认为社会文化与风俗的演进,外加天价彩礼等社会因素的干扰,导致婚姻成本急剧上升,使缺失社会资本的农村男性姻缘难觅[3]。二是从家庭层面的因素来看,婚姻的缔结不仅与家庭地位和家风有关,而且涉及家庭结构与家的完整性等家庭构件,并且家庭在财富、声望、权力等方面的累积而形成的综合性的“家庭支付能力”和“代际支持能力”影响着个人在婚姻市场中竞争力的发挥[4]。三是从个体层面的因素来看,个体的受教育程度、人际交往能力、收入水平以及自由恋爱中身高、长相、性格等形成的个体特质影响着“个体择偶能力”的实现,生命中突如其来的负性事件往往使个体或家庭陷于困境,进而导致婚恋中被动地位的形成[5]。

总的来看,目前学界对农村单身群体的研究有了一定的积累,并且该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方在其成因研究上进行了很多的探索,但是大部分学者都是从宏观的角度去研究单身群体所遭遇的社会排斥,并没有将其纳入到特定场域中去考虑。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在人口挤压与婚姻挤压的背景下,单身男性数量快速上升,这些农村新生代单身男性的境况以及所遭遇的社会排斥是怎么样的?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消解对农村新生代单身群体的社会排斥,将这部分人群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积极力量?这是本文关注的重点所在。

二、研究方法、对象

(一)新生代农村单身群体

笔者将新生代农村单身群体界定为28岁及以上的单身男性,包括两种类型:一是28岁及以上从未有过婚配的单身男性,二是28岁及以上有过婚配但是因离异、丧偶等原因目前依然单身并且没有子女的男性。农村单身群体时间跨度广、差异性显著,处于不同时代的单身群体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与个性,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的成长环境、教育状况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以改革开放为时间节点将农村单身群体进行区分,1978年之前出生的称其为农村传统型单身男性,1978年及之后出生的称其为农村新生代单身男性,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后者。

(二)个案研究

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以四川H村为典型案例进行调研。H村位于四川东部,距离主城区较近,经济发展水平一般,以农业生产为主,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该村村民主要过着半耕半工的生活,农忙时务农,农闲时打零工为生,中老年村民多是做建筑工、装修工等体力活,年轻村民在附近工厂、超市等上班。笔者通过非结构式访谈和参与式观察,获得了关于农村新生代单身群体的丰富资料(如表1所示)。

三、农村新生代单身群体遭遇的社会排斥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世界是由大量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构成,这些社会小世界就是一个个场域。布迪厄认为,“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个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在整个农村场域中有两股强大的力量形塑着场域内的格局变化,一为惯习的力量,二为资本的力量。在农村场域中,农村的社会结构和家庭婚育观念以及传统的道德伦理作用于村民个体,形成惯习,倾向于放大对单身男性的标签效应,耻辱烙印与污名化明显,是使新生代单身男性处于劣势地位的强大形塑力量。农村场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空间,有着相对完整的分层体系,单身群体处于该分层体系的低端,与场域内低端的社会位置相伴生的就是社会排斥,并且所遭遇的社会排斥会反向强化这种在场域内所谓的社会地位,使其在资本的增长和争夺中更加艰难,进而弱势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其结果就造成了恶性的循环和弱势的累积。调查发现,农村新生代单身群体所面临的排斥具有选择性的特点和主动性的倾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婚姻排斥的加剧

近年来农村新生代单身群体面临的婚姻排斥更加严峻。一是传统婚姻媒介的消失。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传统婚姻媒介在逐渐消失,这与农村的生活方式变化有着密切关系。原子化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农村年轻一代生活的选择,农村场域内人们的互动方式发生了改变,人情意识逐渐淡薄,由原来的“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甚至是“陌生人社会”转变,传统婚姻媒介在村庄内式微。村干部I表示,“现在村里边的人一般不爱管别人的闲事,更别说给谁家孩子说个媒了。”二是婚姻市场的要价偏高。婚姻市场的要价偏高指的是适婚男女在婚姻缔结过程中男方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与压力,男方处于被动的地位,而女方占据着主动权。在农村婚姻关系中,女性主动地位的确立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人口结构失衡在农村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因素。

(二)社会网络排斥的主动性趋势增强

社会网络是指社会成员之间因为互动和联系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体系。就农村新生代单身男性而言,社会网络的排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同辈群体的脱离。新生代单身男性的同辈群体主要是同村的年龄相近的那部分人,他们交往频繁,时常聚集,彼此间有着很大的影响,他们是新生代单身男性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来自同辈群体的排斥是新生代单身群体人际交往排斥的主要内容,对新生代单身男性的身份认同和心理健康有着巨大冲击。二是亲密人群的排斥。新生代单身男性的亲密人群为其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包括与家中世代交好的人群和场域外的亲戚朋友等。费孝通先生提到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是不分离的。血缘关系在村庄是最为稳定的社会网络的缔结方式,也是单身群体最为亲密的人群,但因为新生代单身男性没有成家,其亲密人群的构成多来源于父母的关系网络,父代与子代的沟通障碍包括爱的方式出现了偏差,这种关系对单身男性产生了挤压,甚至是出现了排斥。

(三)文化排斥的根深蒂固

用“文化排斥”的概念来指称普遍流行的文化和社会舆论所倡导、宣扬的价值观念,与部分群体实际生活状态之间的差距,以及由此带来的相对剥夺体验。农村场域内的尊祖敬亲、辈分文化、地缘关系等对于农村场域内的社会整合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也为新生代单身群体遭遇文化排斥提供了文化土壤。经调查发现,在村庄场域内对于“光棍”(新生代单身男性)的文化排斥有着根深蒂固的特点,并且这种现状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光棍”的字面意思即没有皮的树干,没有皮的树干自然长不出叶子,也就是没有子孙的意思。这与农村传统中的生育文化、血缘文化以及“孝文化”相违背,因此不论是因为什么原因而没有成婚都是不被允许的。这种文化惯习往往转化为实践行动,通过村庄的公共舆论进行直接体现,文化排斥是一种软排斥,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久而久之导致新生代单身群体自我认同丧失,心理压力挤压,社会风险增大,加剧了他们原子化的趋势。

四、消解社会排斥农村新生代单身群体的措施

农村新生代单身群体遭遇的社会排斥问题,不仅仅是婚姻和家庭的问题,还关乎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消除对农村新生代单身群体的社会排斥对于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国家、基层政府和单身群体等都必须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社会支持网络

场域的本质就是各种社会关系网的互动与联结,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占据着场域中的各种位置,其掌握的社会资本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要整合社会支持网络需要场域内外各方力量多措并举,促进农村新生代单身群体由“离场”向“在场”的转变。首先是政策上要与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各地基本政策相衔接,建立针对农村单身群体的倾向性和政策性的保护与服务,经济上保障其充分就业,对于家境困难的、丧失劳动力的单身家庭要给予适当的经济补贴,积极吸纳该群体融入村庄。其次是构建精神支持网络,通过社区关系缓和、人际关系修复、邻里互助和家庭关系重塑等,改善农村新生代单身群体的人际交往窘境和精神孤独问题。依托社会组织提供专业的社会服务,深入农村开展社会工作,提供助力新生代单身群体自我成长与潜能发挥的服务项目。通过以上措施拓宽农村新生代单身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的广度,增加其社会支持网络的密度,避免他们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陷入多重边缘者的社会地位。

(二)突破文化惯习的影响

农村传统婚育文化表象的背后是根植于中国人骨髓中的“家”文化和“孝”文化,虽然近年来在农村这种传统文化有式微的倾向,但是其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发挥着社会整合的作用,这种文化特质似乎对于单身群体来说是先赋性的排斥因素,在农村场域内传统婚育文化惯习制约着新生代农村单身男性的身心发展,为他们遭遇社会排斥提供了文化的土壤。对传统文化惯习的突破不是完全摒弃场域内的传统“家”文化和“孝”文化,而是改变这种文化的外在表现方式,不一定非要通过婚姻缔结和家庭养老等外在形式来实现这种文化进路。这需要做到观念重构,打破惯性思维与刻板印象,摒弃婚姻贱农主义,转变养老观念,尊重人格发展。将重心落在社区,以乡村社区为重要依托,培育社区文化,革新婚育文化的表现方式,做到“扬弃”,以改善社区的文化环境,增进凝聚力与认同感。同时发挥村民主体作用,辩证看待“传宗接代”和“家庭养老”的文化惯习,以自上而下嵌入式的公共文化供给与农村社区自在自为的文化进路相结合。

(三)发挥个体的主观积极性

年龄这一因素对农村新生代单身群体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年纪小是农村新生代单身男性在整个单身群体中特有的资本,年纪小意味着他们还有极大可能性脱离单身的身份。所以要想改变在村庄结构中受排斥的这种现状,就需要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农村新生代单身群体要充分发挥个体的能力,适时地改变择偶观念,调整择偶的标准,通过打工、创业等积累家底,增加婚姻资本,提高在婚姻市场中的竞争力。撕下被排斥的标签可以通过重新定义来实现,这就需要农村新生代单身男性积极寻求改变,约束自己的不良嗜好与行为,改变并扩大自己的交际圈,积极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之中,积极成为村庄公共事务的参与主体,在社区参与中寻找认同感与归属感,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结语

农村新生代单身群体面临一系列的社会排斥,主要包括婚姻排斥、社会网络排斥和文化排斥等。社会排斥具有多重负面效应,导致农村新生代单身群体在农村社会被边缘化,其主要表现为单身群体日益成为家庭内部关系的“疏离者”、社区人情交往的“退出者”、村落公共生活的“沉默者”和日常政治参与的“旁观者”。为消解对农村新生代单身群体的社会排斥,国家应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基层乡镇政府和村“两委”要完善农村新生代单身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农村基层组织要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农村新生代单身群体要发挥个体主动性和积极性,主动寻求改变,积极融入农村社区,为乡村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四号):人口性别构成情况[J].中国统计,2021(5):9-10.

[2]朱战辉.农村大龄未婚青年婚配困境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9(2):72-77,122.

[3]高榕蔚.我国农村彩礼研究述评[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112-116.

[4]王向阳.姻缘难觅:转型期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婚配危机及其解释:基于关中扶风X村的田野调研[J].兰州学刊,2020(11):162-171.

[5]刘燕舞.负性生命事件、地域性贫困与农村光棍问题的形成机制研究:以大别山村为个案[J].贵州社会科学,2019(10):149-158.

作者简介:刘浩天(1996—),男,汉族,四川广安人,单位为中共达州市委党校,研究方向为基层社会治理。

(责任编辑:王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