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这在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抗战表现对比当中得到了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倡导、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面持久的抗战路线,在敌后战场采用符合抗日战争规律的游击战争方式,取得了辉煌战绩,使敌后战场逐渐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这些都是鼓舞中国人民投入全民抗战,并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面抗战;中流砥柱
中图分类号:K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17-0012-04
The Mainstay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mparis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the Kuomint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War of Resistance
Peng Liyuan1Feng Qiuji2
(1.School of Marxism; 2.Faculty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3)
Abstrac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the mainstay in the War of Resistance, which is fully proved by the comparis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the Kuomint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War of Resistance.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dvocated and maintained the Chinese united front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adhered to a comprehensive and lasting route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dopted guerrilla warfare methods that was more in line with the laws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in the backstage battlefield, and achieved brilliant achievements, and gradually developed the backstage battlefield into the main battlefield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These were the key factors that inspired the Chinese people to participate in the total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by the whole nation and ultimately won the victory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Keyword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hinese united front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total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mainstay
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对外战争。中国共产党是这场民族解放战争的中流砥柱,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近些年,学者们对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期间所起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多,而且多趋向于正面积极的评价。这些研究成果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和模糊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当中所起的作用。针对这些论述,有必要通过共产党和国民党两党在抗日战争当中具体表现的对比,来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提出者和维护者
众所周知,在抗日战争当中,中日双方实力悬殊,日本之所以敢大举侵略中国,和明治维新以来中日双方实力此消彼长有很大关系。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看到中国人心不齐,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东北易帜之后国民党虽然名义上统一全国,但是内部派系斗争十分严重,国民党还连年进行“剿共”,日本认为这是侵略中国绝佳的时机。
面对日军的侵略,想要避免亡国亡种,首先要做的就是弥合国内矛盾,团结一切能够抗日的力量。为此,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出《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表示:“无论各党派间在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大家都应捐弃前嫌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力量进行抗日斗争”[1]。12月25日,中国共产党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确立了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方针。1936年8月25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向国民党释放出国共合作的诚意,呼吁双方“结成一个坚固的革命的统一战线”,表示愿意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和国民党进行谈判,并商定抗日救国的方针[2]。9月27日,毛泽东致电朱德强调:“重提国共合作,力求停止内战,以便真正抗日,是当前唯一正确的方针”[3]306。
“西安事变”爆发后,由于张学良和杨虎城缺乏处理事变的准备,他们对共产党寄予厚望,致电中共中央,希望共产党帮助他们处理善后事宜[3]311。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成了解决“西安事变”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以此为契机,积极斡旋,最终和蒋介石达成了以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内容为主的协议,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1937年7月8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次日,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号召迅速实行全国总动员,开展抗日自卫战争。7月15日,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提交了《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发动全民族抗战。在共产党代表的一再催促之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终于公布了共产党提交的上述宣言。9月23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表示回应,并欢迎共产党加入抗战。在共产党的不懈努力之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终于建立起来了。
相较于共产党对抗日统一战线的积极和热情,国民党态度则完全不同,起初是十分的消极,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到来之后则实施了大量破坏统一战线的行为。当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后,国民党蒋介石虽然表面上开始考虑与共产党进行谈判,实际上仍然继续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飞往西安,亲自部署“剿共”,11月蒋介石又调集5个军的兵力,分四路对陕北中共中央进行围剿[3]301。国民党在“西安事变”之后虽然承诺停止内战,但是对统一战线的态度仍然没有改变,不愿积极抗日。卢沟桥事变之后,全民抗战热情高涨,共产党不断和国民党商谈共同抗日事宜,但是蒋介石却仍然不愿放弃同日本的所谓和平谈判[4]343。直到“八一三”事变爆发,日本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到国民党的核心统治区域,蒋介石才放弃和日本的和谈幻想,真正开始和共产党进行合作共同抗日。
从蒋介石庐山谈话一直到武汉会战结束,因为面临着日本的大举进攻,国共双方合作还算比较紧密。武汉会战之后随着日本对华政策的改变,国民党开始摆脱、破坏统一战线。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制定了详细的反共政策和方针,成为国民党对待国共合作以及统一战线的重要转折点。1939年2月,国民党河北省政府部队在束鹿县袭击八路军某部,连指导员何宜桥等21人被杀害[3]444。随着反共方针的确立,国民党不顾两党仍处于合作时期,在全国各地大肆进攻共产党领导的部队,杀害八路军和新四军官兵,最终演变成为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9 000余人的部队惨遭国民党摧毁。
面对国民党的进攻,为了抗战,为了巩固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的策略,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4]750。1940年2月,八路军消灭了进攻共产党的太行区朱怀冰所部、冀南区石友三所部3万余人。3月,为避免冲突八路军主动撤出陵川、林县等7县以及毗邻豫北部分地区[3]446。“皖南事变”之后,毛泽东发布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军长,并要求“陈代军长等悉心整饬该军,……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4]771。可以看到,倘若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持和斗争就不会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的胜利也就无从谈起,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当之无愧的核心和领导者。
二、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的力量基础,但是抗日战争想要取得最终的胜利,还必须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抗战路线和战略方针。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抗战的战争路线,认为抗日战争不仅仅是政府和军队的事情,必须是全民族的、动员广大人民的战争。
如何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入到抗战事业当中,中国共产党认为只有通过采取措施为人民争取民主、改善人民生活才能做到。为了实现全面抗战主张,动员民众,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政府提出民主建议。例如,洛川会议上中共中央提出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号召保障人民民主权利,改革政治机构,召开国民大会,通过民主宪法,实行减租减息,等等。另一方面,在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全面抗战的主张,实行了以减租减息为主的农村经济改革政策。1937年2月,共产党向国民党承诺停止没收土地的政策。7月23日,毛泽东提出了“地租的减少,高利贷的限制”[4]347的主张。1937年10月晋察冀根据地提出“二五减租”“一分利息”的口号[3]431。减租减息政策既保护了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又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地主和农民的抗日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尤其农民群众的抗日热情更加高涨,纷纷踊跃参加八路军,积极抗日。
除此之外,共产党还在敌后抗日民主政权当中实行“三三制”。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党内指示,决定各抗日根据地的组成,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人士、其他中间人士各占三分之一。“三三制”政策在陕甘宁边区等敌后抗日根据地得到了严格执行,它不仅发扬了民主,而且加强了共产党与非党派人士的合作,很多愿意抗战的各界人士都加入抗日民主政权,扩大了抗日民主政权的社会基础。
与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不同的是,国民党实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因为其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阶级立场,十分害怕民众运动,唯恐民众力量在抗日战争当中得到壮大。因而其主张抗战只是政府和军队的事情,不允许民众的抗日行为。1935年11月以来,全国民众抗日热情不断高涨,成立了很多抗日救国会。救国会多次组织抗日示威游行,但大都遭到国民党多方压制。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利用抗战,加强专制统治,竭力限制人民的民主权利。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抗战建国纲领》,强调政府和军队在抗战当中的主导作用,对于发动民众共同抗日则进行了大量严格的限制[5]。在这次会议上,国民党选举蒋介石为总裁,并且提出了“一个主义,一个政府,一个领袖”的口号[3]413,以此来加强蒋介石的个人独裁。1938年7月,国民党中宣部公布了《图书杂志原稿审查办法》,以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国民党的片面抗战使得越来越多的民主人士加强了和共产党的合作,结成了政治同盟。
除了全面抗战的战争路线,中国共产党还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为全国的抗日战争事业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指导。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发表《论持久战》,文章深刻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特点和战争利弊,认为存在“日本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国弱小;日本国度比较地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中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日本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中国的战争是进步的;日本失道寡助,中国得道多助”等四个战争因素,决定了战争的持久性和最终的胜利属于中国[4]447-450。
《论持久战》有针对性地批驳了当时国民党统治区流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错误观点,消除了国共两党乃至于全国抗日民众思想上的迷茫,使得国共两党和广大人民对抗日战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念,最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还通令全国,把《论持久战》作为抗日战争的指导思想[6]。
三、在敌后战场采用符合抗日战争规律的战争方式——游击战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组织了多次大规模会战,结果由于中日双方实力悬殊,以及国民党战略战术失误,造成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因而毛泽东认为现实条件下中国不能和日本进行阵地战,“赌国家命运的战略决战应根本避免”[4]506,只有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而日本兵力有限,在日占区留下了较多空隙,这给游击战的开展提供了可能。
中国共产党主导的游击战因为战术得当,又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所以在打击日军和伪军、配合正面作战、开辟敌后根据地等方面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游击战中力量不断壮大,开辟的敌后根据地遍布日占区。这使得国民党逐步意识到游击战的重要性,认为要在战略上实行持久战,单靠正规战、阵地战和敌人硬拼是不行的,必须采取游击战和正规战相配合的作战方针。1938年冬,蒋介石在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上提出了第二期抗战“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方针,并决定派出相当于60个师的兵力转入敌后进行游击战。为了培养能打游击战的军事干部,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国民党开办了南岳游击干部培训班。共产党很多干部受邀前往担任教官,为国民党培养了一大批游击干部,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的敌后游击战[7]170。国民党游击队力量在抗战初期发展很快,一时间在日占区建立了10多块抗日根据地[7]。只不过国民党军队往往不得游击战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精髓,甚至盘剥、压制百姓,很多国民党游击部队游而不击,结果只能是被日军消灭。
四、敌后战场逐步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后,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在华北和华南等地的地方政权迅速瓦解,军队大多逃往西南大后方。与之相反,共产党领导的部队在日占区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游击战,创立了大量的抗日根据地,开辟了与国民党正面战场相区分的敌后战场。
在战略防御阶段,由于日本帝国主义来势汹汹,共产党结合自身实际,采取了务实的战略,因而敌后战场处于战争的次要地位,主要是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即使如此,仍然取得了辉煌的战果。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以东公路伏击日军,歼敌1 000余人,取得了抗战以来第一个重大胜利,极大地振奋了人心[3]375。这一阶段共产党军队同日伪军作战多达1 600余次,歼敌5.4万余人[8],有力地牵制了敌人的力量,使得战争开始向战略相持阶段转变。
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后,日本由于战争前期消耗过大等原因,不得不改变侵华策略,对国民党不再一味强攻,开始改为政治诱降,扶植汪精卫等伪政权,而将侵华日军主力用来进攻敌后战场,这一阶段的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日军一再强调,“今后讨伐肃正的重点对象,应集中地指向共军,专心一意地努力消灭之”[9]。1939年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作战使用的兵力达54万,占其侵华(不含东北)总兵力的62%。从1941年3月到1942年秋,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使用兵力千人以上者计173次,总使用兵力多达83万人[3]429,占其总兵力的70%[10]。
这一时期的国民党军队退居次要地位,甚至可以说很多时候起到了负面的作用。国民党部队虽然仍打着抗日旗帜,却不断地攻击共产党的部队,围困共产党抗日根据地,掀起了数次反共高潮。1945年开始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因为国民党的大部队远在西南大后方休整,因而共产党的军队成为战略反攻阶段的绝对主力。
五、结语
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与日伪军的战斗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从1938年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之后,敌后战场的作用是远大于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的。
在这场残酷的抗日战争当中,国民政府并没有起到相应的领导责任,反而在大多数时间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击抗日民众,加强专制统治。中国共产党倡导民族团结,停止内战,倡导并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依靠自身的忍让和斗争使得国民党一直留在这一战线之内;提出了不同于国民党片面抗战的依靠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路线;提出的持久战战略方针,反驳了当时国民党内的错误思想,为抗日战争胜利提供了科学指南;实施的游击战战术成为国民党学习的典范;开辟的敌后战场由辅助正面战场,演变成为抗战主战场。综合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
参考文献:
[1]中央统战部,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中[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15.
[2]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472.
[3]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第4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闻丽.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比较研究:再论中国共产党是抗日的中流砥柱[J].广西社会科学,2015(7):113-117.
[6]程思远.我的回忆[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4:131.
[7]张宪文.中国抗日战争史[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216.
[8]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1921—1949)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508.
[9]何理,王瑞清,刘威.百团大战史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99.
[10]刘庭华.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统计[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2:46.
作者简介:彭丽媛(1988—),女,汉族,河南安阳人,单位为新乡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冯秋季(1969—),女,汉族,河南武陟人,新乡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