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云粮食安全思想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具体实践,在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科学而系统的论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初期对我国粮食安全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产生了深远影响。陈云粮食安全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发展的基本保障;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必须秉持辩证思维,处理好生产与供应、粮食消费流通与供给储备之间的矛盾。陈云的粮食安全思想启示我们,新时代处理好粮食安全问题要坚持实事求是、立足“两个大局”,坚持人民至上、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按比例结构协调发展,坚持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关键词:陈云粮食安全思想;逻辑;现实启示
中图分类号:F3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17-0006-06
The Generative Logic, Main Content and Reality Revelations of
Chen Yun’s Thought on Food Security
Wang LiyingWang Chenyang
(School of Marxism,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0)
Abstract: Chen Yun’s thought on food security is rooted in Marxism and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grew out of the specific practice during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formed a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discourse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nd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cause of China’s food security and had far-reaching impacts during the period of 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in the early stage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main content of Chen Yun’s thought on food security is that food security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national security and a basic guarantee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 th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food security must uphold dialectical thinking and properly deal with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production and supply, food consumption circulation and supply and reserve. Chen Yun’s thoughts on food security reveal to us that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deal with the issue of food security in the new era, it is necessary to insist on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and basing our decisions on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insist on the principle of putting the people first and the people-centered concept of development, insist on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overall situation and coordinating developm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portional structure, and insist on cherishing food and opposing extravagance and wastefulness.
Keywords: Chen Yun’s thought on food security; logic; reality revelations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把带领中国人民端牢中国饭碗作为自己的责任。陈云(1905年6月13日—1995年4月10日),江苏青浦(今属上海)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作为党的第一代、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共和国的红色掌柜”,他为我国粮食安全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和纷繁艰巨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给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带来极大的考验。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1],2024年中央再次发布一号文件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新时代新征程,梳理陈云同志粮食安全思想的生成逻辑和主要内容并从中汲取经验启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陈云粮食安全思想的生成逻辑
(一)基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为陈云粮食安全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一贯重视粮食安全,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531。这里指明了粮食对于人类生存生产生活的重要性。“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2]527因此,人们“必须先保证自己有食物,然后才能考虑去获取别的东西”。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强调指出“食物”是作为“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吃喝住穿”以及相关生产实践的首要性论述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粮食安全思想的重要理论之源。列宁延续马克思恩格斯的粮食安全理论,指出了“粮食问题是一切问题的基础”[3],充足的粮食储备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毛泽东进一步强调了粮食稳定与市场稳定、工业发展、国泰民安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为粮食问题形象赋诗“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4]。
纵观数千年中华文明可知,重农思想和粮食安全理念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汉书·食货志》有载“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崔寔在《政论》中指出“国以民为根,民以谷为命”,如果粮食出问题,国家之根本也就会被颠覆进而陷入危机。《管子·牧民》认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论贵粟疏》劝诫“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历代王朝无不重视粮食问题,深刻诠释了“民以为食为天”的基本法则,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农基因深刻影响着中国共产党,亦深远影响着陈云的粮食安全思想。
(二)根植于中国近代痛苦而深刻记忆的历史逻辑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被剥削的农业国”[5]128,人民饥寒交迫,粮食安全迫陷深渊。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粮食生产情况可以从生产和供给两个维度来分析。从生产维度来看,第一,生产者从业人口众多,但贫富差距极大,大量物资为地主阶级上层人物所把持;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贫、雇农大量丧失土地,农业凋敝,粮食危机不断。第二,生产方式方面农业现代化程度虽有增加,但仍以传统劳作为主,农业劳动生产率没有实现质的提升;近代中国由于错过工业革命契机,错失产业升级的最佳窗口期,使农业农村的生产发展深受牵绊并埋下隐患。第三,关于生产环境,农业生产受到农产品商品化的刺激,但同时被自然灾害、长期战乱和通货膨胀等严重影响。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时期强征土地劳工、劫掠粮食、管治生产、残酷剥削,加之天灾人祸,导致中国粮食危机长久而深重。从供给维度来看,第一,关于消费市场,乡村经济与大城市中心在一定区域内逐渐联结为一个整体,但未形成全国统一市场;第二,关于粮食来源,国内供给量有所增长,但主要还是依靠进口;第三,关于公私关系,当局政府有所作为,但无力全面控制,甚至对某些大资产阶级的恶意竞争行为放任纵容。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实践中,虽然在根据地推行一些有效的变革措施,但毕竟限于局部执政地区,因此影响较小[6]。
综上所述,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态中,粮食安全得不到基本保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较大挑战,这也是陈云粮食安全思想酝酿和生成的基本社会环境。
(三)鉴于革命建设时期的探索实践逻辑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进行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创新性实践。就陈云而言,革命时期是粮食安全思想的萌芽生长期,具体可以分为在中央苏区、延安、东北三个阶段[7]。中央苏区期间,陈云在领导工人运动的同时,接触并注意到了改善农民经济生活与壮大革命力量之间的密切联系。针对当时党内经济政策的“左”的倾向,他提出要将解决农业工人经济地位和生产实际中的困难作为发动群众、巩固工农联盟、巩固苏维埃政权的重要任务。延安时期,陈云积极参与毛泽东倡导的大生产运动,并在1944年3月至1945年9月期间主持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工作,采取促进生产、厉行节约、重视伙食、改善贸易、统一管理等措施,有效落实了自力更生的方针,不仅保证了当时边区军民的生产生活需要,而且壮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力量。1945年9月,陈云前往东北投身解放事业,先后主持农村土地改革、接管大城市和企业改造等工作,还着手筹划整个东北解放区的经济建设。他创立和总结的“沈阳经验”成为当时全党接管大城市的基本准则,为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开展新政权建设积累了鲜活经验并争取了宝贵时间。
二、陈云粮食安全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陈云粮食安全思想的认识论
新中国成立以来,陈云对粮食问题高度重视,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国家粮食安全,形成和完善了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形势、定位及目标的一套逻辑严密、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为学者们提供了诸多研究视角。根据我们党“统筹发展和安全”[1]的一贯主张,这里从安全和发展两个维度解读陈云关于粮食安全认识论的相关思想。
1.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一方面,粮食是稳定市场的重要物资。“粮食定,天下定;粮食紧,市场紧。”[8]125陈云将稳定的粮价视为衡量物价稳定度的“晴雨表”、市场贸易的“定海神针”。粮食对物价的影响往往会呈链条式传递,粮食涨价会带动物价和工资上浮,进而造成财政预算低于实际。如果涨幅过大,可能导致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双双失灵,带来民心危机,致使“人民政府成立以后老百姓叫好的物价稳定这条,就有丢掉的危险”[5]207。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投机分子恶意哄抬物价、牟取暴利的行为,陈云保持清醒的战略头脑和高度的战略定力,抓住“两白一黑”,即大米、纱布、煤炭,采取有效措施击溃了投机分子,稳定了物价,毛泽东称其重要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另一方面,粮食安全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政治课题,事关党群关系、人心向背。历史已经证明,粮食安全是社会和谐、国家稳定的基石,是关乎政权兴旺的关键。在我国历史上,但凡荒年饿殍遍野、民不聊生,加上统治者枉顾民生,往往大乱必至,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推翻中央政权引发革命。以史为鉴,陈云将粮食问题视为极其重要的政治工作,向党内商业部的领导同志发出了加强“政治观点、群众观点、生产观点”的号召,提出“七分经济,三分政治”的口号[8]44-45。陈云向来警惕财政人员因忙于具体经济工作而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多次于公开场合提及学哲学、究理论、正思想、重时政、抓大局的主张。改革开放后依然如此,他针对改革过程中一些同志只在工业现代化建设、经济作物和原材料生产方面下功夫而轻视粮食生产的倾向,特别强调“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的理念[9]。
2.粮食安全是国家发展的基本保障
其一,从国家战略角度看,生产建设、以农为本。“我国是从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建设的”[5]275,从这样的认知出发,陈云对农业、工业的协调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1950年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进行了详尽论述。他认为,中国作为农业国,一方面,工业发展依靠农业,工业的投资资金只能从农业打主意;另一方面,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将近百分之九十的地位决定了它不能被放下不管,进行工业化的同时必要兼顾农业[5]97,“农业发展不起来,工业就很难发展”[5]143。因此,陈云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国情分别作出了“发展农业是头等大事”[5]140“我国农业对经济建设的规模有很大的约束力”[8]55等重要论断。在农业领域,他将粮食生产放在经济作物生产前,“如果我们不能解决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便站不稳”[8]85。
其二,从社会民生角度看,改善民生、食居首要。中国共产党一直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早在延安时期,陈云就将粮食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他认为在财政支出上,伙食最重要,有了钱就要先想着让根据地军民吃好些[10]289。新中国成立后,陈云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他始终坚持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作为财政工作的落脚点。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陈云实事求是、谨慎冷静,着力抓粮食生产。他主张将外汇主要用于进口粮食、实行分田到户的农村政策,并宣传鼓励城市人口下乡,这些措施对缓解粮食紧张、复苏农业生产、缓和社会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二)陈云粮食安全思想的方法论
陈云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在粮食战线上的任务,就是一方面要搞好生产,一方面要搞好供应”[5]276,并科学阐释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要根本改善我国的粮食状况,当然必须增加粮食的产量……发展生产才能够保证供应。同时,合理地解决供应问题,又能反过来促进生产”[5]276。
1.着力解决好生产与供应之间的矛盾
从生产领域来看,“增加生产是解决供不应求问题的根本方法”[5]259。陈云的解决方法主要是围绕生产者(农民)、生产资料、生产制度这三个领域展开的。其中,农民是粮食生产中最活跃的要素。陈云将国家和农民的关系看作最主要的矛盾,认为协调好这种关系,全国的粮食事务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5]207。为此,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力支持土地改革;在农业税方面,提出要“少征、减征、定量征”,以减轻农民负担;在定价方面,极力避免出现国民党反动统治时代“谷贱伤农”的现象,提出“必须使我们的价格政策有利于生产”[8]9,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对我国粮食增产具有积极意义。
在生产资料方面,陈云将坚守耕地红线作为粮食安全的第一大要务。土地作为农业经济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对国家安全意义重大。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从这一点出发,陈云察觉到我国粮食困境与耕地面积不足密切相关。为了提高国家粮食“安全系数”,就要牢牢守住耕地红线[9]。此外,陈云还特别重视生产工具的现代化革新,强调化工产业和水利工程对农业增产的重大作用,鼓励为“农业之体”插上“科技之翼”。
改革农业经营制度也是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1953年粮食产需矛盾突出,国家收购计划不能如期完成,陈云细致分析了八种变革粮食分配的路径,最终得出结论:实行粮食征收和配给,即统购统销。可见他当时就已经将变革政策机制作为维护粮食安全的方法之一。在1961年5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面对极其紧张的粮食形势,陈云再次从政治上层建筑角度出发,指出:“调整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是重要的”,若不解决政策问题,农民的积极性将无法充分发挥,即使采取再多其他措施,农业生产也将难以有所改观[8]161。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从农业集体化到承包责任制,陈云始终支持各种从实际出发的农业模式调整,鼓励农民深刻参与其中。1982年陈云得知将要推行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当即表示肯定和支持。
2.着力解决好粮食消费流通与供给储备之间的矛盾
在粮食消费流通上,陈云认为:“农产品有无销路和销得快慢,是一件有关民生的大事”[5]106。他将这件民生大事中所涉及的四种关系概括为: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国家与消费者的关系;国家与商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地方和地方的关系。在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上,陈云主张保护农产品价格、照顾销路和运销利润同时并举,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对政权的认同感[5]106。在国家与消费者的关系上,他力求在物价稳定的基础上,“使消费品质量提高,品种增加”与“产量增大”双管齐下[8]12,以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在国家与商人的关系上,陈云主张国家集中经营与私人分散经营相结合,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共同朝着更广和更深的方向发展。在陈云的著名经济论断“三个主体、三个补充”中,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大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其补充[8]13。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提出要灵活对待某些产品的国家计划指标,部分农副产品可以由个人经营。在中央和地方、地方和地方的关系上,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陈云就提出“中央统一调度公粮收入,地方负责保管”[5]49,加强不同区域尤其是城市与乡村之间贸易交流、完善物资运输配套设施等政策措施,对统筹粮食安全大局意义深远。
在粮食供给储备上,陈云的核心主张包括国内生产和国外进口调节两个维度。他认为,进口粮食只是暂时救急,立足国内才是“长久之计”。“我们这个国家,在粮食问题上的立脚点,当然要摆在自给上面。”[8]141简单来看,国内粮食供给可以分为粮食流通和粮食储备两大部分。作为亲身经历过经济封锁、通货膨胀、水旱灾害等问题的“财政专家”,陈云对粮食储备问题万分重视。在发现改革开放前期出现忽视粮食生产的情况时,陈云郑重提醒大家不能掉以轻心:“过去,我说过,粮食周转库存降到三百六十亿斤,就要发警报……中央手里还要抓一点粮食”[8]258“我们要发展经济作物,同时必须保证粮食的逐步增产……不能因为发展经济作物而挤了粮食产量。粮食还是第一位”[8]280。总之,“必须在粮食问题上立于不败之地”[11]是陈云从粮食储备上得出的精炼结论。
三、陈云粮食安全思想的现实启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粮食安全视为“国之大者”,踔厉奋发,久久为功。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 908.2亿斤,创历史新高,增产177.6亿斤,粮食产量连续9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3 908.2亿斤》,《人民日报》2023年12月12日第1版。。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当前世界贸易局势动荡不安,粮食资源供给风险加剧,国内粮食产需呈现紧平衡态势……这表明粮食安全问题没有“完成时”,粮食安全理论研究只有“进行时”。在陈云对于粮食安全重要性的剖析和粮食安全保障措施的规划中,蕴含着实事求是、人民至上、统筹兼顾、厉行节约等理论原则,对于在新时代树立大食物观、抓好粮食工作,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实事求是,立足“两个大局”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陈云对这一理念深刻继承,形成了独特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十五字方针,并由此总结出一套系统的调查研究方法,即亲自实地考察和鼓励领导干部讲真话。这套方法在农业领域的运用成效颇为突出,新中国成立后,陈云曾多次回到家乡青浦县调研,了解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真实情况。1961年第四次青浦调查后,他根据亲身观摩农民生产以及与基层干部和群众交换意见所得来的资料,起草了《母猪也应该下放给农民私养》《种双季稻不如种蚕豆和单季稻》《按中央规定留足自留地》三份调查报告,对落实调整国家农业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解决农民困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初,陈云在《关于当前经济问题的五点意见》中强调:“首先弄清楚事实,这是关键问题”[8]235。可见,坚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是陈云处理粮食安全问题时始终坚持的工作作风。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指出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况。在国际维度上,俄乌冲突未平,巴以战争又起,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还未彻底消退,在如此变动不居的世界背景下,将中国饭碗紧紧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是国家治理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坚定“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在国内维度上,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其对食物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数量上的充足,更注重食物的质量和营养价值,这对我国粮食供给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12]。通过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强化粮食品质管控,延伸产业链提升效益等,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
(二)坚持人民至上,践行以人民为中心
陈云坚持人民群众至上的观点,多次强调“粮食工作是一项关系全国人民切身利益的重要的工作”[8]55。一方面,他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青浦调研时,陈云就听取当地将母猪下放给社员私养、在小蒸地区恢复种单季稻的做法汇报并予以肯定。七十年代末,面对部分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他“举双手赞成”。另一方面,陈云全面贯彻“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路线。他曾将关心和讨论群众的切身问题比作“汪洋之水”,将动员人民群众比作“计划之舟”,“fABIRKN6OOGi+IaEb5xkkQ==顺水推舟”方能“乘风破浪”[10]168。“如果我们定下了改善民生的方针,那末,这个方针的实现也要依靠群众自己起来奋斗。”[10]166在粮食物资紧张的时期,他大力倡导全国人民积极参加增产节约活动,有利于物价的稳定和供需关系的平衡。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人民立场出发,多次强调树立“大食物观”。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大食物观”这一新理念应运而生、乘势而上,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高标准的食品消费需求为出发点、以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构建多元化高质量的食物供给体系为着力点、以促进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全面发展为落脚点[1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树立“大食物观”,旨在构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促进国民营养健康发展[1]。践行“大食物观”,就要深入人民群众,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掌握人民群众饮食结构的多元化趋势,增加果蔬肉蛋奶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保障人民营养补充不缺位[14]。
(三)坚持统筹兼顾,按比例结构发展
统筹兼顾是陈云粮食安全思想的重要原则。首先,统筹战略目标和局部细节。“做经济工作要有战略眼光,要算大账。同时,也要算小账。不能只想做大生意,只是大进大出,而要该大则大、该小则小。”[8]158其次,兼顾中央指令与地方实情。国家经济计划的制定需要从全局着眼,但地方生产效率的提升需要因地制宜。比如在蔬菜问题上,陈云提出各地蔬菜自给的实现需要切合各地气候和人口比例的实际。再次,协调国家方针和社会民生。1953年面对粮食统购统销中因执行不当而产生的弊病,陈云设计了“三定”(即定产、定购、定销)的解决方法,综合考虑了国家收购份额和农民生产实际情况。此方法一经推行,就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促进了粮食生产,既稳定了民心,又有利于国家收购计划的实现。此外,平衡农业生产和工业建设。陈云多次强调国民经济发展要综合平衡,提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必须兼顾,必须平衡”“在财力物力的供应上,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必须先于基建,这是民生和建设的关系合理安排的问题”[8]53。综合平衡的界定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在具体的粮食工作中不好把握,为此,陈云抓住了比例这一具有客观的现实范畴,主张以自觉研究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为切入点,将主观与客观统一起来,从而落实综合平衡原则[15]。
新时代,粮食安全依然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中,蕴含大量协调发展的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陈云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思想,为今天的粮食安全提供方向引领。因此,粮食工作要遵循以下四点。第一,粮食政策要体现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整体性。要将粮食安全提至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不能“为了暂时利益损害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16]42。第二,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要“善于把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16]40。第三,农业方针和生产规划要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解决民之所忧,回应民之所盼[16]58。第四,现代化建设要贯彻协调发展理念,注重比例指标。“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稳中求进、协同推进”,协调农轻重比例、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比例、基础支出和科技投入比例等与综合平衡密切相关的指标,实现“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16]47。
(四)坚持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陈云从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出发,指出敞开肚皮吃饭不可取,只有节约适度才可以满足我国粮食吃和用的需要[8]73-74。基于我国庞大的人口总量和当时相对落后的发展程度,陈云对节约粮食十分看重,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粮食要省吃俭用”[8]51,125。除了强调粮食本身的节约外,陈云还点明了要在粮食开支上节省。资金的有限性决定吃饭和建设必须稳步同行、徐徐图之。他在1981年所作《经济建设的几个重要方针》的讲话中指出:“必须在保证有饭吃后,自家还有余力进行建设……这里就包含着一个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原则界限:只有这么多钱,不能提高太多,必须做到一能吃饭、二能建设。”[8]306
新时代,节约粮食的重要性依然不容小觑。在从“吃得饱”向“吃得好”稳步迈进的今天,浪费食物现象屡见不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足以反映问题:“2015年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食物浪费量就有1 700万至1 800万吨,相当于3 000万至5 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在抵制食品浪费、保护粮食资源上,陈云提出的厉行节约的原则在今天依然有极强的警示作用和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通过法律制裁和道德教化遏制浪费粮食方面做出重要努力。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通过加强立法、强化监管以及建立长效机制来遏制餐饮浪费行为。此外,他强调加强宣传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使全民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17-18]。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30卷[MdNT/XLRmfzDVVnPWEs/Ea8oV9co8m3DsY7WzIxUZaN0=].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59.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3-84.
[5]陈云.陈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M].杨品泉,张言,孙开远,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31-125,233-275,581-588.
[7]杨威.论陈云的经济思想[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2.
[8]陈云.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黄世明.论陈云粮食安全战略思想[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4):66-69.
[10]陈云.陈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传: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656.
[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98.
[13]樊志远,孙云舒.论大食物观的科学内涵、价值意蕴与实践要求[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68-75.
[14]习近平.论“三农”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333.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246,450.
[1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7]竹立家.必须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粮食安全: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止餐饮浪费行为重要指示精神的解读[J].理论探讨,2020(5):5-10.
[18]丁声俊.树立科学文明消费观 实现节约粮食常态化:学习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节约粮食的重要论述[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0(9):4-8.作者简介:王丽颖(1978—),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共党史党建等。
通信作者:王晨阳(2004—),女,汉族,河北唐山人,单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冯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