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意蕴

2024-10-10 00:00李婕
西部学刊 2024年17期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阐释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价值遵循。讲述中国故事意在塑造中国对外形象,作为中国对外形象塑造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以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为形塑基础,传统文化中变易执中、和而不同思想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实现话语自塑,传统文化中忠恕之道、共富均和、富而教之等思想亦规范、限定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话语表达。自塑与传播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内核与理路,向世界传播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话语具有破除西方现代化范式、破解“他塑”困局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话语;价值意蕴

中图分类号:D616;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17-0001-05

The Value Implications of Better Telling China’ Sto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Li Jie

(Changjiang Polytechnic, Wuhan 430000)

Abstract: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a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provides us with the values to follow in “better telling China’s stories”. The purpose of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is to shape China’s external image, and the discourse of a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s a means of shaping China’s external image is based 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genes. Traditional culture contains the idea of maintaining balance and moderation in the change and the idea of harmonious but different, which inherently requires that a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must realize self-discourse shaping, and the ideas in traditional culture standardize and express discours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a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such as being loyal to oneself and being kind to others, realizing common prosperity and enjoying equal freedom for the common people, and conducting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people’s prosperity. Self-shaping and spreading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a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ea7530edf89a08ce8257d28f606bae8eon are the core and logic path to better tell China’s stories. The dissemination of discours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a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to the worl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break the Western mode of modernization and cracking the dilemma of “being shaped by others”.

Keywords: a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discours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value implications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中国是开放的中国。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需要更好了解世界,世界需要更好了解中国。”[2]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对外形象的建构是向世界各国真切展示真实、立体、全面中国的靓丽名片、实景图像,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特别是其中的中国特色话语建构与阐明,有助于实现中国国际形象的具象化展现,纠正西方社会对中国国际形象的误读。

一、传统文化基因: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渊源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形象的诠释与展露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内在规范、治世期许,即万物相处法则、治理理念、理想社会图景与治世愿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复刻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以追根、溯源传统文化基因解码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整体脉络、具体走向,是获悉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形象的源头与初始。

(一)整体层面: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文化脉络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全局的形塑体现着实事求是、灵活权变的思维传统,遵循着以变易应对掌握“天理”的基准,彰显着独立自主、自成一家的处世原则。

1.变易执中:打破现代化遵从、依附窠臼

西方现代化模式、话语在其向外扩张、侵入过程中演变为所谓的恒定、普遍式“真理”,但实际上,西方现代化规范、标尺早已漏洞百出,正如王阳明《传习录》卷上所言:“中只是天理,只是易,随时变易,如何执得”,天理变易无常,所谓的现代化模版与规范并不存在。一味因循守旧、按部就班只会陷入刻板僵化境地,唯有依据具体情形审时度势、灵活权变应对才是至上之策。依据客观形势、情形变动建构新兴发展模式,即只有在内部否定的基础上自我建构,才能够发展自身、打破西方现代化的枷锁。实质上,中国式现代化模式正是我国基于新发展阶段面临的发展现状与内外环境所进行的自我建构,建构中国式现代化模式是中国在客观形势下谋求发展、冲破西方现代化规制的必然选择。

2.和而不同:规约现代化自塑取向、和合追求

中国式现代化建构基于对《论语·中庸》中“君子和而不同”思想的遵从,和而不同的处世原则在实践与价值双重层面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建构模式、价值取向。“和而不同”即保持自身独立性,在独立自主基础上选择与建构中国式现代化模式。“和而不同”思想在价值层面讲求同他人和睦相处、容纳理解他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坚决摒弃传统西方现代化话语中渗透着的博弈、对立思维,坚决剔除西方现代化话语衡量与评判他国发展模式的偏见,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与对外形象的塑造旨在实现“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二)具体层面: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话语建构的文化底色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话语建构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内含的民本思想、共富理念、天人合一等一脉相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构成了卓尔不群的中国特色。

1.忠恕之道、休戚相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既是我国当前国情的现实写照,又体现着中国式现代化追求,即正视每一个个体的发展,以每一个个体的发展实现“由点及面”式的波及、辐射至全体社会成员,实现社会整体的发展。爱护每一个个体、关照每一个个体发展来源于古代兼爱思想、推己及人理念,《孟子·梁惠王上》第七节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36a06c66adcc01f3bb7eba42183bc7da000ba0168f7a7bfe3182ede4dbae0acf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3]在社会圈层中个人与他人间相互联结、影响,个体发展以同其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社会有机体中其他个人的发展为依托,正如《中庸》第二十二章表明人要发展自身就要关切他人发展,以他人发展实现自身发展。可以说,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c0286713b09683cdf943d3dcff099588fac9205a068958839b9dedd7776674f9包含关于实现人自身发展的追求、方式同今日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所内含的由个体发展波及整体的模式与追求相契合。

2.民为邦本、共富均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礼记·礼运》所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古人以利予民、使民共富的治世谋略、愿景同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不谋而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以“共富”作为追求,正是源于富民与国家治理间的相辅相成,唯有民众共富才能实现定国安邦,《管子》的治国之道即以“富民”实现治国,其治国策略限定了富民范围、内含共富追求。“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贫者愈贫、富者愈富,不同阶层间财富占有两级分化的极端态势最终造就的结局,早已为中国历史上极端压迫、盘剥下此起彼伏爆发的农民战争所印证。共同富裕理念内含重视与保障民生的内在诉求,体现着民为邦本、爱民保民的思想内核。中国式现代化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价值追求,源于中国自古以来的民本理念、富民治国之道以及对历史经验的镜鉴。

3.裕民尚礼、富而教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人作为生物,具有同动物一致的内在属性,对人的生物属性不加规制、放任自流,只会使人陷入《孟子·滕文公上》一文中描绘的状态,即“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中庸》表明:“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饱食果腹是生物属性的人之天性即“道”,人们循道而为,但并不理解“道之所在”,即背后的深层缘由,由此只会使自身难以摆脱生物属性。由此可知,于人而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必须兼而有之,生物属性需要乃人之天性、精神文化富足才能使人彻底异于“禽兽”。教之于民奠基于物质充裕,但物质与精神间的关系远不止于此,丰裕物质与教化民众相互倚重、相辅相成。

4.天行有常、万物并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荀子·天论》中有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具有客观性,在不知悉自然法则的基础上盲目行动,只会遭受自然反噬、祸及自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内在强调遵循自然法则就来源于此。儒家中庸思想广泛体现着“致中和”“执中”的原则,它内在规范人的行为,限制人行为实施的“度”,要求人们一切行为皆要做到适当其时、恰如其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突出强调的“平衡”与“和谐”亦是出于对人行为“度”的规制,人类以消极无为式对待自然抑或是过度扩张式侵入自然皆会打破自然界平衡状态,人唯有在把握与掌控行为“度”的前提下才能同自然维持和谐状态。《礼记·中庸》强调:“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间共生共荣、同气连枝,人与自然间关系亦是如此,人与自然间存在共生关系,但要实现永续与平衡共生,人类就要依从自然本性、遵循自然规律、恪守感性实践的“度”。

5.协和万邦、保合太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以亲仁善邻理念、和平共处方式同各国间平等、友好相处,其源头可以追溯至古代帝尧施政时期。和实生物,天地万物保持和谐、和合相处才能实现生长发育,而国家间依从和谐与和合相处法则才得以实现共同发展。走和平发展道路,实质上体现着中国遵循和谐、和合法则与模式同他国展开交往,表现出中国广阔的天下情怀,即寄希望以“善推其所为”实现万国咸宁、协和万邦。

二、自塑与传播: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讲好中国故事的内核理路

依据国情建构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中展露中国现代化卓殊、体察中国式现代化独有魅力的关键所在,传播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就要以讲好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形塑缘由、逻辑和要旨依次展开,以此才能澄清西方“镜像中国”的话语误读、驳斥西方以己度人的价值判断。

(一)从自身发展需要、内在限制出发讲清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形塑缘由

规模巨大的人口、自然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等现状,这是当前中国正面临着的客观形势。我国发展面临的现状、问题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话语内容与表达,实则,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话语自塑是我国为突破发展现状、解决存在问题所提出的应对之策,理清当前我国发展现状与限制性因素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话语的逻辑起点。

首先,从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实国情出发,探寻巨量级的人口规模缚于现代化发展的枷锁与限制。由于人口增速与其质量发展不同步,现有巨大人口规模并不能完全转化为巨大生产力,会对现代化实现产生一定的影响与限制。这使我国不得不审视人口规模巨大的限制性影响,慎重考量如何在现有资源存储量、自然环境承载力下实现资源效用最大化、公共利益最大化,即帕累托最优,着重思考如何更好发展、利用“民力”。

其次,基于现有自然资源存储额度、分布形势阐明自然之于人类发展的限制。“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中国人均水资源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中国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4],中国人均耕地面积、水资源量与森林面积仅占世界自然资源存储额度的极少比例,不仅如此,“位于‘胡焕庸线’胡焕庸线:1935年,胡焕庸在《地理学报》发表了《中国人口之分布——附统计表与密度图》一文,首次揭示了我国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胡焕庸以1个点表示2万人,将2万多个代表人口规模的点逐一亲手标在地图上,再计算等值连线,创制出第一张中国人口密度图,进而提出了一条可以标识中国东西部人口差异的分界线。该线是中国地理学家第一次通过手动运用“大数据”作出的重大发现,被称为“胡焕庸线”,即“瑷珲—腾冲线”,因地名变迁也被称为“黑河—腾冲线”。下方的东南方,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3%,却居住着占全国94%左右的人口,因人口聚集造成的生态环境压力巨大,而位于该线上方的西北方,占全面国土面积的57%,供养了全国大约6%的人口,生态系统非常脆弱”[5]。自然界是人存续发展的现实基础,也是人获取生活资料、精神产品的无机界,自然界生态状况、资源存储额度制约着人类感性实践活动开展、限制着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生活资料与精神产品的多寡。现阶段自然资源储备现状、生态环境状况客观上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话语必须体现如何应对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永续发展的结论性话语。

最后,以当前中国人口素质现状探明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话语建构原因。1980年,我国约10亿人口中有80%以上是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6]。事实上,时至今日我国人口素质现状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还有差距。人口素质、人力资本发展现状限制人自身生产能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现代化共有标识,但显然中国现阶段人口素质现状不足以支撑中国形成社会生产力普遍发展的局面。现阶段人力资本水平、人口素质现状是横亘于中国通向更高质量发展的阻碍,其亦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话语必须以人力资本发展作为破除发展限制性因素的关键。

(二)对照西方现代化话语,阐明中国以超越西方现代化范式建构中国特色的逻辑理路

中国式现代化中中国特色话语的形塑本身就是在同西方现代化话语进行超越时空、地域的对话,正是在双方的比较中,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中国特色得以凸显。

西方现代化语境中坚持“实际需要、利己主义”[7]的市民社会原则,西方现代化以利己为中心,在“资本逻辑”驱使下以追求剩余价值、实现资本增值作为终极目标,但其物的不断充裕反而催生出更为严峻的财富占有两极分化问题。社会本位制下的中国则坚决摒弃西方“利己主义”原则,依照马克思、恩格斯新的社会制度构想,即“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谋划中国式现代化,将全体人民纳入现代化进程,提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最大的不同之处,也是最大的政治优势所在”[8]。

西方现代化以物的丰裕作为唯一尺度,以物丈量人的发展,其现代化追求原子化个体的单一向度物的现代化,其所造就的人是异化的个人。遵循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中国式现代化追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刻画、发展的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9]。

与西方现代化以肆意入侵自然实现发展的模式不同,中国始终坚持马克思系统自然观,承认自然界基础地位、人与自然间的有机联结,将人与自然视为生命共同体,强调人的感性活动同自然的平衡、协调,在此基础上,中国选择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阐明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中国特色之形塑要旨、归依

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中国特色话语始终围绕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世界三个维度依次展开,意在探寻三者之间关系与和谐相处之道、谋求三者之间的共同发展。

首先,在人与他人、社会层面,中国式现代化将个体视为处于有机联系的社会有机体中的个人,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话语语境中,人并非单一向度的物化个体,而是活跃的、有生命的、负有现实需要与发展需求的个人,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中国特色形塑围绕人的特性、需求展开,以赋能、发展人的特性和需求作为价值归宿。中国式现代化即“五位一体”与“四个全面”协同构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中国特色话语涵盖立体、多面的现代化发展诉求,是社会全面发展的生动注脚。

其次,在人与自然层面,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中国特色直接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话语表达明确描绘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中国探寻与自然平衡、协调的相处之道,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中国特色话语在自然领域旨在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内含着依从自然本性、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西方长期以“资源能源威胁论”“生态环境威胁论”话语强加于中国,事实上,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中国特色于自然领域的话语表达已明确表明中国是在立足于自身的基础上,以解决人与自然间矛盾、调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实现的发展。基于此,中国的发展并不会妨害、威胁自身所处自然环境、生态,因而也不会威胁他国。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中国特色于自然领域的话语表达明确表明中国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烈反击了西方话语对中国的污名化。

最后,在人与世界层面,中国式现代化将中国的命运与前途同世界发展相联结,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世界发展、以世界的发展实现自身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中国特色于对外领域形塑的话语表达同样表明中国以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方式谋求自身发展,实现自身发展与他国发展间并行不悖、相互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中突出强调和平、合作,以和平、合作谋发展是中国对外话语的显明特质,亦体现着我国长期坚守的对外交往准则,这使得西方形塑的中国“军事威胁者”“经济博弈者”的形象不攻自破。

三、破除西方现代化范式、破解“他塑”困局: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讲好中国故事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中国特色话语表达将中国对外形象以具体化形式呈现,旨在廓清中国对外形象的基础上,肃清“他塑”引发的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读、误判,旨在以解构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中国特色话语形塑逻辑与要旨映衬西方现代化缺陷、破除西方现代化范式,以此突破“他塑”困局,实现自我建构。

(一)在世界范围内祛魅西方现代化范式,打破西方以现代化范式规范他国企图

西方发达国家强调“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任何发声、选择余地,只能做西方的“应声虫”。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中国特色话语表达正是中国在西方话语笼罩下的“夹缝”中的发声,是在镜鉴西方现代化的基础上,对西方现代化范式的超越。一方面向国际社会完整、全面地传达着中国对外形象,另一方面则反衬出西方现代化范式的缺陷。世界上其他国家能够借以中国对外话语表达认清西方现代化范式缺陷,从而逐步改变他国将西方现代化模式奉为圭臬的认知。

(二)肃清“他塑”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意图的歪曲与误读

西方社会长期以自身价值观裁量中国、以西方话语解读中国,国际范围内一时间“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言论层出不穷,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中国特色话语表达正是中国对西方社会此类言论的回应,明确表明中国将发展的立足点放置于自身,中国式现代化的建构是中国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中国特色话语明确表明中国始终以坚持和平、合作的方式与世界各国友好相处,且清晰表达了实现与自然和谐发展、世界各国间合作共赢的愿景。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中国特色话语在各个层面完整、明确地表述了中国对外立场、同世界交往态度、方式等,有利于澄清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误解、误判。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7/content_6963770.htm.

[2]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63.

[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85.

[4]陆昊.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N].人民日报,2021-01-15(9).

[5]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3-4.

[6]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1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2:90.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9.

[8]胡鞍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征和意义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21-38.

[9]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0.

作者简介:李婕(1988—),女,汉族,湖北孝感人,长江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冯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