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新质生产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应对全球激烈竞争的重要战略举措。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和核心驱动力。研究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于我国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和支撑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政策引证、理论引用等方法,解读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阶段,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分析我国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优势和面临的主要困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路径。【结果】发展路径包括建立科学适用体制机制、确保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多维度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数字技术为主攻方向、促进传统产业智改数转,紧跟全球化发展趋势、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结论】对于围绕强化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探索如何培育新动能、抢占新赛道、厚植新优势、塑造新方式、构建新体制,推动全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探讨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5168(2024)17-0139-05
DOI:10.19968/j.cnki.hnkj.1003-5168.2024.17.029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Led b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AO Xuemin
(Puyang County Integrated Service Center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Puyang 457100, China)
Abstract: [Purposes]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measure to build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cope with the fierce global competiti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n give birth to new industries, new models and new driving forces, which is the core element and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Studying how to lea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hroug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of grea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for China to continuously enhance the driving force and support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achieve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ethods]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alysis, policy citation and theory citation,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historical sta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in our country, and puts forward the background of develop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is paper analyzes on the advantages and the main dilemmas of our country'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lea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On this basis, the main path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lead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productivity is put forward. [Findings] The development path includes establishing scientific and applicable mechanism and system, ensu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lf-reliance and self-strengthening, strengthening the main position of enterpris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It is suggested to focus on digital technology,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follow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and pursue higher-standard opening up. [Conclusions] This paper has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evelop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exploring how to cultivate new driving forces, seize new racetracks, plant new advantages, mold new ways, and build new systems, in order to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society.
Keyword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development path; discussion
0 引言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创造性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概念,科学、详尽地描述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发展动力、主要特征、战略部署、本质要求、制度保障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指明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再认识,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的再实践,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具体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
1 概述
1.1 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人类文明在不断变化中取得进步和发展,生产力的革新同时代发展一样,也正在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以往生产力的部分优化和粗略拼接,它应该是创新性配置生产要素、根本性革命性突破关键技术、深度转型相关产业,从而主动蝶变为先进的,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力,目的就是促进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新质生产力代表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方向、新趋势,是生产力走向高级化的一个阶段。按照人类现有认知所形成的共识,新质生产力是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绿色低碳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与数智化机器设备、数智化劳动者、数字基础设施、海量数据、算力、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要素紧密结合的生产力新形态。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高质量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复杂的跨时空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布局、超前规划、体系推进。当前,我国在相当一部分领域已形成一定的工业基础、具备较好的创新条件,积累了诸多创新要素。另外在区域布局、上下游布局、内外循环大环境等方面同样具有一定优势,蓄积新的发展动能需要尽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1.2 我国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赴黑龙江考察,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1]。2024年年初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一次专门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随后在主持召开的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立足中国实际,把握世界大势,顺应时代潮流,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深谋远虑,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了具体、系统阐述和专门部署,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2024年3月5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放在了突出位置。2024年1月,工信部牵头的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未来产业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要由前沿技术驱动,要正确判断当前我国新质生产力处于孕育待发阶段或产业化初始阶段。2024年初,地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优势、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质的突破上来,放在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华山一条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上来”,明确了“培育新动能、抢占新赛道、厚植新优势、塑造新方式、构建新体制,为推动经济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工作思路。
2 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优势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调结构、转动力、变方式的关键时期,全国R&D以及基础性研究支出,无论是总额还是增速,都有较大提高和结构性改善。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就是要让科技创新在生产力发展中取得领先地位,在新领域新赛道上占据发展先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主动权。我国率先发展新质生产力,优势在于经济内生动力足、韧性强、潜力大。
2.1 制度优势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类型经济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支柱[2]。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的总体布局,全国人民空前团结,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和获得感显著增强,国家治理水平和能力明显提升,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2.2 市场优势
当前我国GDP突破120万亿元大关,约占世界经济总体量的18.5%,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8.1万元[2]。我国有14亿多人口和众多中等收入群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5万元,城镇化率突破65%,内需潜力巨大,内循环动力强劲,工业消费、居民消费市场总规模持续扩大,消费层次不断提升,这是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独特优势。为自动驾驶、智慧医疗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场景和超大规模内需市场。
2.3 产业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探索走出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制造业门类齐全、规模巨大、结构趋优,产业分类明确、布局合理[2]。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5.5%、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1.8%,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8.6%、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中国深入实施强国战略,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新型工业化,塑造了强大的产业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载体、重要动力和丰富的应用场景[3]。
3 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的主要困局
3.1 科技创新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
产业结构单一、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依然是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一,实验室的研究成果深度不够,导致很多企业无法直接转化,有效投资总量不足,创新主体投资意愿较弱。第二,实验室研究成果内容庞杂,企业应用较难分辨,针对性转化过程不通畅。第三,地区分布、行业分布不均衡,信息交流速度慢,效率不高。我国研发活动实施主体主要是企业,2022年,我国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研究成果转化比例分别为77.6%、12.4%和7.8%,但在基础研究层面,企业主导的基础研究比例严重偏低,大部分产业缺乏研究驱动型企业以及具备开展基础研究的条件和能力的科技领军企业与创新型企业。根据中国智库调查报告,2023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总得分分别达到87.36、77.58、76.20、75.10,显著高于其他省份。整体来看,东部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优于其他区域;北京创新环境得分远超其他省份,得分在70以上,其余省份在60~70之间,甚至60分以下;北京研发能力得分高出其他省份20分以上。
3.2 企业基础研究投入不足
《中国研发经费报告(2022)》显示,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主要用于内部支出,外部研发支出经费普遍较少,行业间研发经费支出差异悬殊。近10年来,中国基础研究经费企业实际投入总额、比例和增速,低于同期北美洲的美国、亚洲的日本和欧洲主要工业大国。2021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R&D总经费的比重为6.50%,而同期法国基础研究经费占比为25%,英国、美国、韩国等国家在14%~19%区间内。2021年,我国企业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国基础研究经费总支出的比例为9.18%,而韩国同期企业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国基础研究经费总支出的比例达到60%,日本达到47%,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基础研究经费占比也明显高于我国。2021年,我国企业基础研究经费支出166.79亿元,占企业R&D经费总支出的0.81%,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同期韩国企业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企业R&D经费支出的比例为14%左右,日本、美国、法国、德国、英国企业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企业R&D经费支出的比例在4%~10%之间。
3.3 数字技术应用总体不平衡
我国数字技术应用总体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企业应用不足。一是区域差别。与其他先进地区经济体相比,企业对数字技术的应用程度仍存在巨大差距,尤其是城乡差别明显。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区,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非常发达,而在中西部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由于缺乏重大投资,发展乏力,落后局面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所改变。二是行业差别。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产业链不同环节间企业数字技术应用程度存在不同差别,网络企业、通信业、金融和银行业等,由于拥有优质的物质资源和用户基础,数字技术应用较为广泛;而大部分中小企业处在产业链的中低端,利润率低、规模小、实力弱,组织结构简单,劳动力成本占比高,风险规避意识不敏感,整体承受能力差,导致这些企业应用数字技术困难重重[4]。
3.4 国际环境存在巨大挑战
当前形势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循环格局发生深度调整。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国际力量对比方式和表现形式更趋深入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经过21世纪世界范围的、长期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世界经济持续低迷,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借助自身的多种垄断优势,不断制造各种技术壁垒,时刻谋划孤立中国,企图以不公平、不正当的手段和措施,拖慢、拖累、拖垮我国在科技创新中取得的成就。大国竞争明显加剧,在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和严峻挑战[5]。
4 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主要路径
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是依靠创新驱动,目的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这要求我们必须以科技创新推动整体创新,以产业升级打牢发展根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抢占时代发展制高点,取得决战决胜主动权。
4.1 科学适度调整生产关系,确保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6]。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推动,综合联动,同步推动各种体制改革,畅通要素,促进良性循环,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环”[7]。让创新成为“主旋律”,让发展成为“动力源”,营造宽松环境、和谐环境,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保驾护航。科技创新植根于生产要素,应用在生产过程中,综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一个慢过程,是一场大变革,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发展体现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两会上所强调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这说明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8]。
4.2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多维度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强化科技支撑,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9]。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以前沿技术领域的颠覆式、突破式创新为前提,深度推进重大科技项目攻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和融合发展[1]。 引导企业从“技术创新主体”转变为“科技创新主体”,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10]。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必须得到强化和发挥;强化企业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产业、产品、成果等环节的主导作用,在技术路线设计、研发投入规模、投入强度、科研架构、组织模式以及人才使用等方面的主体作用,促进各级各类创新资源、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产业和创新主体集聚。从发展维度来看,国家维度应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最大效用,进一步制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思路[11];产业维度要针对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相关规划,进一步谋划、布局;区域维度要充分发挥城市集聚创新资源、创新要素、创新人才和创新设施等优势,通过科技创新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企业维度要进一步发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重要作用,对创新投入进行深度、实质性落实和执行[12]。
4.3 以数字技术为主攻方向,促进传统产业智改数转
数字经济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向,全面推进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我国拥有庞大的传统产业基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对现有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为加快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规划了战略路径,将推动数字化发展迈向更高水平[4]。一是牢牢牵住数字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实现关键核心数字技术的突破,在新型举国体制下,进行集中攻关。做到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高效配置科技资源和创新力量,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形成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统筹作用和强大合力。二是另辟蹊径,实现“变道超车”。提前布局,围绕优势产业和潜力产业,前瞻谋划未来技术。三是突出产业升级,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落脚点和突破口放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坚持数字技术创新驱动,加快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13]。
4.4 紧跟全球化发展趋势,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创新活动并非均衡地分布在世界各地,新质生产力没有历史的经验可循,创新地理空间集中化越来越明显[8]。人类前瞻性技术、颠覆性技术及产业应用的前景还不清晰,发展未来产业集中在创新系统和产业生态上,而不是仅仅聚焦于某个具体产业。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锚定新质生产力,从注重规模转向提升质量,从发展优先转向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搞单一模式,避免陷入路径依赖。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扩大对外开放nY+cR4wU7ClqNou0sgrqxGpCZFi82YiQhTcDu9vaD8U=领域,鼓励国内企业与研究机构“走出去”,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推动创新资源的全球化配置与流动,深度参与全球未来产业分工,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的国际合作环境[14]。
5 结语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和核心要素,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中,无不体现科技创新元素。在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大背景下,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关键是要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科研生态,促进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赋能新质生产力。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换挡提速、强力攻关、弯道超车,让中国思维变成世界行动,最终实现引领世界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辛欣,严赋憬.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J].党的生活:黑龙江,2023(9):38-39.
[2]光明网.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EB/OL].(2024-03-31)[2024-05-16].https://theory.gmw.cn/2024-03/31/content_37236568.htm.
[3]冯彦明.东北振兴的中国经济学视角及其产业选择[J].区域经济评论,2022(2):28-32.
[4]人民网.加强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EB/OL].(2023-10-03)[2024-05-16].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3/1003/c40531-40088947.html.
[5]韩爱华,高子桓,张虎.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动态网络效率及空间优化研究[J].统计研究,2023,40(7):17-32.
[6]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EB/OL].(2023-09-19)[2024-05-16].https://www.ccdi.gov.cn/yaowenn/202309/t20230919_294640_m.html.
[7]刘伟,高理翔.“放管结合”政策是否激发了民营企业创新活力[J].中国科技论坛,2022(12):150-158.
[8]杜宝贵,杨帮兴.科技资源配置对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影响研究:基于31个省域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软科学,2023,37(10):16-24.
[9]石建勋.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N].光明日报,2024-02-21(6).
[10]吴德进.培育新质生产力 赋能高质量发展[N].福建日报,2024-02-20(9).
[11]王韶华,何美璇,刘晔,等.京津冀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及障碍因子诊断[J].统计与决策,2021,37(20):109-112.
[12]涂正革,王秋皓.中国工业绿色发展的评价及动力研究:基于地级以上城市数据门限回归的证据[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1):47-56.
[13]第一财经.发展新质生产力:优势与挑战[EB/OL].(2024-03-28)[2024-05-16].https://m.yicai.com/news/102045
767.html.
[14]李扬.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N].光明日报,2024-05-08(6).
收稿日期:2024-06-06
作者简介:毛学民(1977—),男,本科,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科技管理与财政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