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研究河南省文化数字化实践经验,为河南省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出建议。【方法】通过文献整理、案例分析等方法,探索数字技术赋能河南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结果】河南省通过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旅游”跨界融合、用大数据技术促进文化资源管理、打造文化超级IP等方式推动文化数字化发展,但也存在资源利用不充分、治理机制不够完善、科技支撑不够有力、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结论】河南省应从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基地平台引领作用、推动治理体系现代化、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等方面发力,助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河南力量。
关键词:数字技术;文化产业;河南省;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5168(2024)17-0134-05
DOI:10.19968/j.cnki.hnkj.1003-5168.2024.17.028
Research on the Strategies of Digital Technology Empowering the
Cultural Industry in Henan Province
FANG Lei
(Henan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Magazine, Zhengzhou 450003, China)
Abstract: [Purpos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cultural digitization in Henan Province,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cultural industry in Henan Province. [Methods]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case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ath of digital technology to empowe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Henan Province.[Findings] Henan Province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digitization b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infrastructure, improving the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of 'Internet + tourism', promoting the management of cultural resources with big data technology, and creating cultural super IP. However, there are also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resource utilization, imperfect governance mechanism, insufficie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and lack of professional talents.[Conclusions] Henan province should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infrastructure, give full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base platform,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governance system, and build a high-level talent team, so as to help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contribut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power.
Keywords: digital technology; cultural industry; Henan Provinc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0 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数字孪生、元宇宙等新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正推动新一轮产业变革。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目标是发力供给侧,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激活文化资源,萃取并关联中华文化元素、符号和标识,实现中华文化全景呈现。而数字技术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存储载体和演绎展示场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化生产力融合起来,可以构建起崭新的文化资源数字生态,促进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型[1]。因此,要抓住数字技术赋能带来文化产业格局重塑的契机,共同推进具备中国特色的数字文化强国建设[2]。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丰富多彩、种类繁多,文旅融合、品质突出的优势特征。近年来,河南省抓住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战略新机遇,相继发布了多项政策,促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3]。但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直接影响着河南省文化事业的发展。本文通过研究河南省文化数字化实践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为河南省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出建议,帮助河南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文化数字化发展道路,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河南力量、展现河南担当。
1 河南省文化数字化发展机遇
1.1 国家政策扶持导向
2012年,《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内容包括文化资源、生产及传播的数字化,指出在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中,应当加快发展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文化创意等新兴文化产业。2019年,科技部、中宣部等多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文化大数据体系和数字化建设。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文化上提出了两个数字化,即公共文化数字化和文化产业数字化。2022年《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出台,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指明了方向,规划了实施路径,明确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为抓手,旨在2035年建成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
自2012年实施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到2018年全面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2019年加快文化大数据体系和文化数字化建设,再到2022年全面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国家出台的发展规划及文化政策中明确提出要将文化产业与数字化、互联网等新兴要素紧密结合,进而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等。纵观国内文化数字化建设轨迹,可以发现文化产业利用数字技术为底座,对传统的文化资源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2 数字技术创新引领
数字技术的更新迭代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广阔舞台。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我国文化数字化的战略部署不断趋向纵深。参考方兴东等[4]对我国网络技术发展的纵向研究,结合已出台的文化数字化相关政策,将我国文化数字化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
2002—2008年是我国文化数字化发展的奠基起步阶段。1994年中国顺利接入国际互联网,并于2001年进入迅猛发展期。此后,信息网站等基础设施的搭建与完善、互联网企业的涌现为文化数字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市场基础。这一阶段,国家通过惠民工程的形式,在农村基层普及文化信息资源,消除数字鸿沟,成为后续文化数字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2009—2015年为基础建设阶段。2009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全面进入3G时代,移动端互联网迅速普及,网民数量不断增长,互联网在文化产业的应用进一步增强,推动文化数字化快速发展。在此时期,国家政策首次正式提出“文化数字化”,我国进入了文化数字化全面建设阶段,新兴文化业态开始兴起,基础设施、资源平台与文化组织的信息化水平也有了显著提升。
2016—2020年是核心建设阶段。随着科技进一步发展,与社会各方面深度融合,全国多个领域掀起“互联网+”热潮。中央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提出要以数字技术和先进理念推动文化创意与创新设计等产业加快发展,促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相关产业相互渗透。这一阶段,我国数字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文化数字化也迈入了系统化、体系化建设阶段。
2020年至今是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数字科技发生巨大变化,在5G技术和新基建层面开始超越美国,并引领世界。物联网、数字孪生、区块链等集成新技术的应用推动我国文化数字化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发展也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1.3 河南省自身优势
河南省数字基础设施发展迅速、全国领先。5G技术作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文化+数字技术”中起到重要的纽带作用。河南省5G基站总数达到15.32万个,居全国第五位,5G用户新增1 422.9万户,居全国第二位。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数字中国发展报告》,重点评估31个省(区、市)在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技术创新、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网络安全和数字化发展环境等方面的发展水平,显示河南位列各省(区、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国第八名。
河南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拥有郑州、开封、洛阳、安阳等四大古都,龙门石窟、殷墟、大运河、丝绸之路等世界文化遗产。其次,国务院先后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 55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河南省有125项[5]。随着文旅数字化持续推进,河南已建成了龙门石窟5G+文创、嵩山少林寺5G+智慧景区、云台山“5G+智慧旅游”等智慧文旅景区,全省5G应用项目全省突破了1 600个。
2 河南省文化数字化实践经验
2.1 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河南打造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核心产业发展为突破、融合应用创新为引领的数字化转型新格局,深化网络基础设施IPv6改造,建成5G基站12.47万个,安装服务器机架4.5万架,信息通信枢纽和信息集散中心地位持续巩固,智能设备、网络安全产业集群和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创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打造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项目,为现代化河南数字文化建设筑牢数字底座、厚植数字土壤。持续加强全媒体建设,将技术手段与文化产业相融合,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5G、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矩阵创新数字文化优质内容表达方式,发展线上线下数字化融合项目,让“沉睡千年”的文物文化“活”起来、“火”起来,不断扩大其传播力、影响力,让古老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
2.2 推动“互联网+旅游”跨界融合
河南省在全国率先培育智慧景区80家,打造覆盖旅游、政务服务于一体的河南智慧旅游开放平台,连续四年举办“全球文旅创作者大会”,推动文旅资源数字化和数字文旅资产化,实现河南文旅的全球创意和全球交易,实现从“网红”到“长红”、从“流量”到“留量”、从“交易”到“经营”的根本性转化。“数字黄河”“数字少林”“太极拳数字化”“木版年画数字化”等典型案例,通过数字化技术展示、情景式带入和沉浸式互动体验,让“文化复活”和“历史重现”,使传统景区焕发出新的光彩。
2.3 用大数据技术促进文化资源管理
河南有世界文化遗产5项、各类博物馆384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处,是名副其实的文化资源大省。河南深入挖掘殷商文化、黄河文化、中医药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蕴含的多重价值和时代风采,为数字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素材来源,拓展优质数字文化资源的供给渠道,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多样化需求。实施重大文化产业带动计划,统筹推进黄河、大运河、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建设,推动文化文物文博场馆数据资产入库保护,推动龙门石窟、殷墟、隋唐洛阳城、北宋东京城遗址等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建设国内首个汇聚全省305家博物馆、6 000余件文物的“河南省博物馆数字群落”,打破时空限制,实现足不出户、云上遨游,一览中原数千年。
2.4 打造文化超级IP
河南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化资源整合、要素聚合、业态融合,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表达、创意呈现的新路径新方法。以技术创新赋予传统文化新表达,坚持“思想+艺术+技术”的创作路径,推出《唐宫夜宴》《龙门金刚》、“中国节日”系列等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网络曝光量突破600亿次,激发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掀起“国风”“国潮”热。围绕“老家河南、天下黄河、华夏古都、中国功夫、中国节日”等河南文化名片,建设“一体策划、集中采集、多种生成、立体传播、同频共振”的新媒体推广矩阵,加大网上宣传推介力度,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化品牌,为超级IP文化资源活化注入持续的发展动力。
3 河南省文化数字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资源利用不充分
河南是文化大省,文化资源较为丰富,但对已有文化数字化资源掌握不准确、利用不充分。一是文化数字化资源掌握不足。全省的文化资源数据分散在不同的文化机构或企业,以文字、音频、视频等不同形态存在,对文化数字化资源尚没有科学统计,不能全面、准确掌握我省文化数据资源分布状况。二是数据创新应用能力有待加强。目前,河南文化数据库建设相对滞后,尚未建立起数据归集、应用开发适配等方面的规范和标准体系,统筹其长远规划、投资的力度较弱。应推动各地文化文物单位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出台相关政策,对自身文化数字资源进行高质量数字化建模采集,实现数据资产规范化整理并入库保护,为全省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服务和基础支撑。三是文化数字化资源数据安全存在隐患。县市基层文化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数据系统技术相对落后,维护成本高,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尚未形成,隐私信息保护仍面临挑战。
3.2 治理机制不够完善
一是文化数字化政务服务效能有待提升。从近几年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效能考评的情况看,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不高已经成为瓶颈制约。二是文化数字化政策体系有待完善。需要构建与文化数字化建设相适应的市场准入、市场秩序、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安全保障等政策法规体系,全面推进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数字化。三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水平有待提升。文化数字化资源数据对内对外开放进程相对缓慢,数据共享效率相对较低,动态数据更新有待加速。
3.3 科技支撑不够有力
在文化数字化建设领域,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基地和文化数字化科技创新平台较少,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引领作用不够充分。如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是以文化为内容核心、以科技创新为重要支撑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是科技部门推进文化科技融合的有效抓手。目前,全国共有集聚类基地44家,我省仅有洛阳和郑州高新区2家。而单体类的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为零。其次,文化领域的科技交流合作还有待加强,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与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的跨学科合作,考古探索、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的有机结合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3.4 专业人才缺乏
文化行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较高,不仅需要大量长期从事相关工作的专家型人才,而且需要众多了解文化及数字化的专门人才加入,以适应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升级迭代。目前,河南数字文化领域人才结构性短缺成为制约河南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主要瓶颈,尤其是复合型、高端型人才缺口较大,人才集聚能力相对有限,发展数字文化经济的智力支撑亟待强化。同时,河南文化人才的薪酬水平不高,对人才吸引力不足,“招不到、留不下”现象仍一定程度存在。
4 对河南省文化数字化发展的建议
4.1 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积极对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河南省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对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特别是要紧密对接中华文化数据库、国家文化专网等,为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贡献河南力量。第二,关联形成河南文化数据库。强化文化数据库归整,选取数字化起步早、累计效应明显、方便展示呈现的文化领域机构、场所,打造不同级别的文化数据库建设试点。在省级层面,重点选取博物院(馆)、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场所,古籍整理、文物信息收集等重点文化类项目,利用现有数据中心、数字化项目等优势,归拢整合打造专题文化数据库。第三,大力建设文化数据服务平台。加快各类服务平台整合,推动现有交易平台积极融入,发挥在场、在线交易优势,避免重复建设。推动公共文化资源数据依法向公众开放,公共文化资源数据开发后的交易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4.2 发挥基地平台引领作用
第一,充分发挥基地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促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鼓励和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联合的数字文化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探索开放协同创新模式。推进全省创新与创业结合、孵化与投资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数字文化“双创”服务平台,促进文化企业创新创业发展。第二,积极建设文化数字化创新平台。在文化数字化建设领域,推动布局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和文化数字化科技创新平台。第三,壮大市场主体。培育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原创能力、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河南骨干文化企业,支持优势文化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联合、重组,提升我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数字文化龙头企业。加强产业孵化平台和龙头企业在模式创新和融合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带动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发展。
4.3 推动治理体系现代化
第一,建立我省数字文化标准体系。加快制定文化数字化在数据采集加工、交易分发、传输存储及数据治理等各环节的技术安全标准,促进文化数据要素的合规开放、高效共享,贯通“数据孤岛”,厘清数据权责归属。严格规范底层技术、平台资质、原创审查等各方面要求,建立分级分类的全流程文化数据保护市场规则,优化数字文化市场环境,促进数字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第二,探索构建法律规制、技术反治、市场自治“三位一体”的动态治理体系。完善优化监督管理体系,明确监管主体、加强监管力度、创新监管举措。对数字文化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坚持包容审慎、鼓励创新,在严守安全底线的前提下留足发展空间。完善严重失信名单管理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评价、权益分配和维护机制。第三,提升文化知识产权服务开展品牌价值提升行动,打造一批高质量、高价值的河南文旅品牌。支持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试点园区、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等平台建设,发挥对全省文化旅游知识产权服务的示范带动作用。
4.4 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
第一,建立产业培训基地。加强高校相关学科的高端人才培养基地与文化科技产业人才需求的有机融合,提升高端技术转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加速企业与人才的磨合成本,打通行业内学与用的过渡机制,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机制。第二,培育适合市场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建设数字文旅产业创新和高技能复合型人才队伍,完善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流动配置机制。第三,深化国际合作。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创新数字文化服务出口新业态新模式,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国际市场,为相关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信息咨询和服务。培育扶持数字文化产业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交流合作平台,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数字化服务,合作开发数字化产品。
参考文献:
[1]王景云,罗浩.数字赋能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价值、目标愿景与运行策略[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22(4):8-16.
[2]解学芳,贺雪玲.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建设:理论逻辑与革新路径[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5(1):44-58.
[3]林园春,孟文青,刘烺辰.推动中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的路径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23(1):86-93.
[4]方兴东,金皓清,钟祥铭.中国互联网30年:一种全球史的视角——基于布罗代尔“中时段”的“社会时间”视角[J].传媒观察,2022(11):26-42.
[5]宋向华.河南省文旅资源数字化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的探讨[J].中原工学院学报,2024,35(1):60-64.
收稿日期:2024-08-04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专题项目“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河南实践研究”(2022DWT070)。
作者简介:房磊(1989—),男,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技术监督、科技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