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研究

2024-10-10 00:00:00冯温娟
铁军 2024年10期

安徽宣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著名“文房四宝之乡”,盛产宣纸、宣笔、宣墨和宣砚。同时宣城也是一方红色热土,这里曾是皖南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近年来,宣城市紧紧围绕“追赶江浙、争先江淮”的战略部署,依托文化产业优势,深挖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借力打力,全方位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宣城市红色文化资源现状与存在问题

宣城市拥有丰富的红色文旅资源,资源优势较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全市红色文化存在资源利用率、转化率不高等问题。

1.宣城市红色文化资源的分析

经核查,宣城市范围内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有348处。具体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6处,纪念设施171处,遗址(旧址)141处。其中:革命文物保护单位46处(国保单位2处、省保单位6处、市保单位15处、县保单位23处)。

2.宣城市红色文化资源地理分布分析

目前,宣城市红色文化资源从地理分布上来看,因皖南群山环绕,山区地势险峻造成红色资源分布相对不集中,且多分布于偏远深山之中或村民集中居住区内,各县区也未因地缘优势而形成红色资源连带效应,极不利于开展红色文化专题类学习活动与其他祭祀类民俗活动。

3.宣城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分析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全市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尚未得到合理的规划与利用,将红色资源作为产业资源优势转化利用内在动力不强。一是开发力度不够。大部分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宣介工作都依托于各县区的文旅部门或集团,未设置有关部门从事线上线下文化内容建设、未申请或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同时,并未发挥各类学校的主体作用与媒体矩阵功能,群众对市内红色文化资源数量与位置并不十分清晰。二是资源转化率不高。未将已修缮完备的零散烈士墓等其他烈士纪念设施纳入红色资源开发项目规划中,个别红色文化遗址也一直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

宣城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路径探索

1.借助资源优势,扎实做好文旅融合新文章

红色现已成为宣城市城市发展中最鲜明的底色与底气。借力打力才能乘势而上,借力助力才能乘风破浪做好文旅融合新文章。一是针对宣城拥有丰富红色资源的相关县区成立专门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管理部门。二是加大对宣城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力度,依托抖音等宣传平台,着力发挥三微一端的宣传媒介作用,保证红色文化宣传“图文并茂”;鼓励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与红色资源管理单位合作共建,共同打造“宣”红文化旅游品牌。三是探索红色文化宣传方式多样化。可巧妙结合红色文化与当地传统文化,适时推出更多的红色+传统主题类文艺作品,利用短视频平台建立官方账号推出具有个性化与特色化的红色专题类作品,借助文化艺术节等顺势开展红色文化主题类宣传活动,鼓励组织和个人创作以红色资源为素材的文艺作品,通过社区文化广场等公共场所播放宣城红色文化题材类短片、微电影,加大群众对本土文化的深层次的感知与影响力范围。

2.打破地缘限制,最大潜力保护和利用市内红色资源

基于实地调研发现,目前全市红色资源分布过于分散,如何打破地域限制,最大潜力开发市内红色资源,还需有“破釜沉舟”之势。一是全面整合红色资源。建立跨地区、跨部门协同合作联动机制,全面摸排理清全市所有红色资源的具体位置等信息,建立动态化档案管理机制。二是制定规划清单。只有将红色文化资源管理部门拧成一股绳,通过制定长短期项目规划清单,保证管理单位明确所管理资源的内在价值与发展潜力,才能推动全市红色文化散发“红”的专有属性。

3.整合资源优势,设计基础教育研学“点线面”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整合好资源后,如何利用好、盘活好红色文化资源,如何让资源发出时代的“最强音”,则需全盘谋划、有序推进,设计出属于宣城市基础教育研学的“点线面”。一是造“点”,需要在了解全市所有的红色文化资源点后“下好一盘棋”,在政策与规划允许的条件下,因地制宜地打造优质的教育类文化研学点;同时利用当地基础教育资源优势,推进红色文化教研建设,开发基础教育阶段本土红色文化教材,开展高等院校红色文化主题类活动,增加宣城红色文化相关内容的授课时长。二是连“线”,打破各类发展的藩篱,将全市红色文化资源连成线。一要成立文旅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提高决策的前瞻性与科学性。二要推动高校与基础教育红色文化一体化建设机制。在大思政7Iaz048fOlQ9lGvVTD7je9ROVptxZG1ka5Otrq7l60Y=教育背景下定期组织市内高校、基础教育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调研与研学文化类培训活动。在有条件的乡村建设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实践基地,培养红色文化类专职教师。三要借助多方平台优势,全面规划好“线”。以往研学线路多由旅行社全面规划,较少考虑研学线路的红色价值。这就需多方全力打造属于宣城市自己的红色文化研学路线。三是成“面”。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坚持“走出去”战略,协同周边市县多方联动形成红色文化特色资源带,加大多方合作力度,共建红色文化资源共享机制。

4.利用红色+特色模式,助推乡村振兴“加速度”

目前,多地在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上下苦功、立新意,多以“组合拳”等形式积极推动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介绍。宣城各县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如何通过这些资源优势推动各县区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则需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一是设置乡村文化产品展示柜与宣传栏。通过在各县区人流量较多的红色文化遗址管理处增设红色+文化展示台,大力宣传乡村振兴成果,让更多的群众不仅能更好地了解各县区在扶贫工作中取得的工作成绩与亮点,更能全方位展示宣传宣城市本土红色文化的产业发展与各类资源优势。二是探索“红色+”等特色化、多元化的乡村振兴模式,打造多功能、多元化的现代产业发展平台与全链条,提升乡村振兴内涵价值与红色文化内涵价值,为产业平台注入发展活力与创新动力。三是打造红色文化成熟产业链。需在红色文化融合发展中创新模式,挖掘红色旅游、产品深加工销售潜力,优化红色文化旅游产业链、完善利益链、提升价值链,做大做强做优全产业链条。四是加大对生活有困难村民的扶持力度。依托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全面发展,有效解决当地村民就业问题,让农家产品注入红色文化价值附属标签,让红色文化成为各县区新的经济发展增长点,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加速度”。

新时代加大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能够深刻彰显其独特的时代价值,有利于我们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利于明确我们的根在哪里,路在何方,有利于我们做好事、开好局、谋新篇、创新绩。近年来,宣城市各县区一直以致力于树立打造红色文化品牌为发展目标,以提升红色文化品牌知名度、增强地方文化软实力为发展着力点,始终在精心谋划、精准施策、精进项目上下功夫,在做大做强红色文化、做实做细红色产业上出实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相看两不厌的,唯有宣城红”。

[作者单位:宣城市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管理办公室(中共泾县县委党校)]

(责任编辑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