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乐清市从协同发展和产业融合高处布局,往企业与乡村共同发展实处落子,深入实施“百会千企兴百村”行动,通过“村企共建”“共富工坊”“流动车间”等多种载体,探索创新结对帮扶组织形式、合作经营模式,丰富和拓展了“共同富裕”的内涵,推动民营企业投资兴业与乡村经济实体深度融合,以共同创业促新城老区共同振兴。
村企共建连着两头,一头是经过市场锤炼,谋求更大发展的民营企业,一头是具备一定实力,渴望继续发展的村级经济和家庭经营主体。这两头在乐清都已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
2023年前三季度,乐清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4.2亿元,同比增长7.9%,高于全国2.7个百分点,高于浙江省1.6个百分点,高于温州市0.7个百分点,位列省15个传统经济强县第4位。在近期出炉的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区)榜单中,乐清持续进位,跃升至第12位。
在民营经济方面,乐清市场经营主体已达22万余户,企业7.71万余户,其中民营企业7.32万余户,占比达94.94%。截至去年11月,全市累计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388.68亿元,累计增长11.8%,高于温州平均(9.3%)2.5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始终是主动力、强引擎。
乐清依托山海优势,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体系,以特色产业带动县域高质量发展。近年来,乐清市累计投入乡村振兴专项资金16亿元,先后建成山水雁楠跨区域精品示范带(乐清段)等12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建成雁荡环山湿地公园、岭底乡拾光里田园综合体等190余个重点项目。
基础已经具备,关键就是要通过政府组织引导,把谋求发展的民营企业和乡村经营主体有效连结起来,聚合力量布好局。为此,乐清推出结对带富“1+3+ X”工作机制。聚焦经济相对薄弱的乡镇、村(社),组织经济发达乡镇(街道、功能区),在外商会和重点企业分别与重点结对乡镇共建“山海带富联盟”“引贤助富联盟”“村企创富联盟”,实施结对清单、需求清单、项目清单和活动清单等多张清单,积极“穿针引线”,引导有合作发展需求的民营企业与村级经营主体精准对接,促成双方合作。
在探索实践中,乐清坚持党建引领,以“多元化参与”拓展共建路径,充分发挥“两新”党组织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推动民企和商会等参与共建,以“造血赋能”提升共建实效,引导50家重点企业、商会与村社党组织打造50个共富联盟,实施产业帮扶和定向捐助。
事实证明,乐清村企共建的这一做法,成效不错。村企共建,让企业投资跟着优质资源、优势产业、旺盛需求进乡村,让乡村反哺企业高质量健康发展,共同振兴的滚滚潮流正扑面而来,区域发展实现由“南强北弱”向“整体均衡”转变。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乐清村企共建共吸纳就业1.08万人,村集体年增收6769万元,农户年增收4.6万元,打造温州首个超37亿元的农业产业链,带动了山区142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收4785万元。
村企共建,关键是要形成长期的、闭环的机制和制度,发展契合每一个村独特需求的产业。在此过程中,民营企业的力量真正实现了市场化驱动,同时也为他们下乡投资、挖掘项目创造了契机。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位于乐清市大荆镇的下山头村是一个以铁皮石斛为核心,集合主题游乐、田园休闲旅居度假、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溜溜(滑梯)主题乐园。2018年,在乐清市委市政府的引导下,在外乐商方玉友回归家乡创新村企共建模式,努力走出“租金、股金、薪金”三金共富的新路子,带动下山头村从村集体经济仅2700元的“没有资源、没有产业、没有发展环境”的“三无”村,蝶变为国家4A级景区村,推动村集体经济收入近3年增长3倍、带动周边700余农户就业,人均收入达4.8万元,增长了近一倍。实现企业、村集体、农户三方共赢。
下山头村并非个例,当前,在乐清广袤的土地上,不断涌动着民企助共富的新势头。岭底乡依托特色农业产业经济,招引乐商回归,通过“村经合社+共富基金+社会资本”的全新融资平台,筹资1000万元成立“岭底山珍”强村公司,带动了11个村级集体增收,实现盈利150多万元,带动200余户村民平均增收5000元。白石街道中雁村打造富兴牡丹园,连片流转140亩土地,种植10万株牡丹。推动牡丹产业综合性、全链条、高效化发展,每年给村集体带来16万元的租金收入,带动村民就业收入150余万元。
这些民营企业前期通过提供资金技术服务支撑等方式,升级乡村本地重点产业;后期则引入康养、旅游等产业,盘活村里土地、劳动力等闲置资源,带动农民创新创业,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打通了一条农民增收创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共富车间(工坊)”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为帮助解决各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乐清鼓励企业与村集体共建“共富车间(工坊)”,推动建立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利用闲置村楼,拓宽留守老人、妇女就近就业增收渠道,并逐步辐射周边乡镇及地区,带动县域内外山区同步走向共同富裕。淡溪镇陈坦村与经开区诺金电器、益能电器、金桥铜业等多家公司共建“老花镜共富工坊”,吸引周边80余名闲置劳动力,墙壁开关日加工量达8万件,年加工费就可收入200余万元。
目前,全市新增来料加工、产业赋能等多种类型共富车间(工坊)115家,吸收就业近3000人,为村民创收4230万元,真正成就了一条“以企带村、以村促企”的共同发展道路。
从单打独斗到组团行动,乐清发挥商会资源优势,探索开展组团式帮扶。如虹桥商会等10余家商协会在岭底助农中,通过消费帮扶形式,认购了1.5万箱白枇杷,金额达到180余万元,助力乡村发展,群众增收。“墙内开花墙外香”,组团模式的消费帮扶在惠及当地的同时,还将发展的触角延伸到中西部地区。
乐清和四川阿坝州理县,因对口支援结下“姻缘”,虽相隔千山万水,却紧密互动,通过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共同努力帮助高原上的困难群众。在北白象镇的牵线搭桥下,北白象镇商会汇聚企业家的力量,商会44家会员企业以消费帮扶的方式,认购杂谷脑镇农特产品近12万元。
村企共建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旺盛的活力,也种下了一颗颗慈善的种子。在企业经营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乐清引导民营企业家积极投身于家乡的公益事业。去年3月,在北白象镇共富基金成立仪式上,首批认捐善款达到6513万元;去年9月在南岳镇“慈善一日捐”活动中,南岳籍企业家分别从北京、上海、苏州、柯桥等地赶来赴会,现场募集善款达1356.21万元。这些善款投用于改善村容村貌、提升环村道路、打造乡村公园等,让乡村有“颜值”、有“内涵”,让百姓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前不久,在浙江云谷磐石云数据中心的村企议事厅内,来自磐石镇横河村、云谷和小微园等党建联建单位的联席企业家代表围坐在一起,参加“云上横河”议事会。会上,大家一起为村庄建设、基层治理、企业发展建言献策。
“议事会为我们提供了反映诉求的平台,也让我们通过建言献策参与村庄治理,拉近了企业和村民的距离。”企业相关负责人赞道。
政府搭台,村企唱戏,合力画出“最大同心圆”,结出累累硕果。在前不久公布的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第三批最佳实践名单中,乐清创新“村企共建”机制入选;乐清市工商联就该机制在全省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建设推进会上作书面交流。相关做法收录在国家发改委编制的《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实践案例丛书》。“一棵仙草”带“一方共富”获评省乡村振兴最佳案例,“三金惠民”模式入选省共同富裕最佳案例和“万企兴万村”实验项目,以“产村融合”为核心的北塘村入选全省首批共同富裕观察点。
筑梦回垄间,奋斗于乡野。一幅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乐清大地铺开。
(责任编辑徐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