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第一派出所”的前世今生

2024-10-10 00:00:00袁祝祥彭林
铁军 2024年10期

2012年,我在南京六合区人武部担任政委期间,曾随南京警备区“革命印迹”寻访组多次到竹镇“新四军第一派出所”寻访。今年我作为六合区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参加江苏省政法系统“75+寻找老政法精神”主题活动,再次走访竹镇派出所。

“第一派出所”的诞生

竹镇位于六合西北部,地处江苏六合与安徽天长、来安的两省三县交界处,与刘少奇领导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后为中共中央华中局)所在地和新四军第五支队(后为新四军第二师)指挥部相距不远。境内有连绵起伏的丘陵山地,因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历史上曾为军事要地。

1939年7月1日,新四军第五支队在安徽省定远县藕塘镇附近的安子集成立。不久,新四军第五支队第八团和第十五团,在罗炳辉司令员的率领下进驻六合县竹镇。从此,新四军在六合一带开始了为期数年的抗日游击战争。

1939年10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军法处”组建,主要任务是在军队内部进行肃反肃特,防止和打击奸细敌探混入新四军内部进行破坏活动。1940年3月至6月,淮南抗日根据地津浦路东、路西各县抗日民主政权相继建立,同时,设立了专门保卫机构。路东各县设军法室,常布础任六合县军法室主任。1940年9月下旬,军法室改为公安分处,并逐步建立了侦察、审讯、秘书3个科,以及一个警卫队和看守所。

1941年1月,以江北指挥部军法处地方工作管理科为基础,成立了淮南津浦路东联防保安处。与此同时,路东各县军法室均改称保安分处,常布础任六合县保安分处主任。县保安分处具有捕、杀、押、罚等权力,是县政权“三巨头”之一。1942年11月,华中局在苏北阜宁召开锄保工作会议,决定为适应政权民主化与领导一元化的要求,把过去各根据地带有军队性质、垂直领导的保安处改为公安局。明确规定公安局是抗日民主政权维持社会秩序的机关,隶属各级抗日民主政府领导,定期向政府汇报工作。

1943年2月,津浦路东联防保安处改称为津浦路东专署公安局。与此同时,津浦路东撤销8县建制,成立盱嘉、天高、来六、东南4个办事处,下设公安局。来(安)六(合)办事处公安局设立在竹镇中胡村的胡志鹏家中,这是六合县历史上最早成立的公安局,王凌青任首任局长。

1944年4月的一天,时任淮南津浦路东专署公安局审讯科科长洪沛霖,受新四军津浦路东专署公安局局长林道生委托,来到竹镇组建竹镇派出所,并在竹镇抗日民主政府附近的居民杨禄增家门口挂起了“来六办事处公安局竹镇派出所”的牌子,这是淮南抗日根据地的第一个公安派出所,也是新四军第一个派出所。所长黄经农,副所长孙标,民警队长朱德有。派出所在行政上是竹镇市的下属部门,业务上属来六办事处公安局领导,派出所配有两个班的武装人员,主要任务是锄奸、惩匪、防特、保卫革命根据地。派出所人员都是新四军战士,接受新四军领导,同时要协助地方政府维持社会治安,故称为“派出所”,意为新四军派出机构。竹镇派出所亦是中国公安派出所的起源地。

“第一派出所”留佳话

日军占领南京后,在六合县设立了针对淮南抗日根据地的日本特务机关。日军的淮南宪兵大队直属日军南京宪兵司令部管辖,主要活动范围在六合、仪征、天长、来安等地,经常以三五块大洋收买帮凶,派到抗日根据地进行破坏活动。驻扬州的日特机关将经过训练的女特务陈来和及娼妓黄锡林派遣至六合,混入竹镇市妇女抗日协会刺探情报。汪伪特工组织伪政治警卫总署设在南京城内,代号为“21号”(名称源于该总署机关驻地门牌),特工人员主要在淮南津浦路东一带活动,其伪行动纵队、伪政治工作局经常在竹镇一带搞暗杀行动,专门捕杀新四军民运工作人员,区、乡、保长及抗日团体负责人。此外,国民党军韩德勤部也建立了特工队、密工队、突击队、行动队等特务组织,派往淮南路东包括竹镇一带收集情报,搞暗杀活动。日、伪、顽特务组织在竹镇一带势力交错、活动频繁,他们以公开的或者秘密的,直属的或者委派的,伪化的(即实为顽特却以伪特面目出现)或者土匪的形式出现,进行各种各样的间谍破坏活动。为此,新四军竹镇派出所针对日、伪、顽挑衅和破坏活动进行打击和斗争。当地群众也积极参与到打击敌特活动之中,为派出所战士侦查破案提供线索,许多化装成小商小贩的敌特分子无处遁形纷纷落网,竹镇抗日游击区的“定时炸弹”被全面清理。

派出所战士不仅锄奸反特,还要打仗。1944年12月22日,派出所接到“内线”王世隆情报,由日伪军组成的一个营将于程桥换防。竹镇派出所联合新四军来(安)六(合)支队在羊山头设下埋伏,毙伤俘虏伪军约300人,缴获曲射炮、轻重机枪、掷弹筒等20余件,受到了新四军军部通令嘉奖。凭此一役,“新四军第一派出所”威名远播。

当年派出所的新四军战士还留下不少军民鱼水情深的佳话。他们在竹镇建立了“东西不还不走,水缸不满不走,地不扫不走”的“三不走”规定,在严格执行部队纪律规定的同时,还注重帮助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1944年10月,日伪封锁和持久的旱灾,给根据地军民造成了严重困难。当时,战士曹康住在村民胡志鹏家中,发现年迈的胡志鹏孤身一人,贫病交加,眼看就要错过播种的时节,农时不等人啊!正当胡志鹏一筹莫展的时候,曹康主动带领王文飙、张永栏等战士一起帮忙播种,使胡志鹏深受感动。

红色精神代代传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派出所”成为竹镇派出所。干警继承前辈革命传统,在打击匪盗、改造社会残渣余孽、反投机倒把等方面积极工作,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维护基层社会稳定,支持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壮大与发展,使竹镇一带的社会面貌生机勃勃。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平息“毛人水怪”的社会影响。

当时,竹镇地区流传:每到晚上,就有一种全身长满长毛的水怪从水里爬上岸来,不仅袭击单身行人,还要吃小孩,闹得人心惶惶。竹镇派出所干警经过1个多月的蹲守,真的抓住一个“毛人水怪”。原来,此人是一个披着蓑衣、头上戴着恐怖面具的国民党特务,他故意散布谣言,制造恐慌,扰乱人心,破坏社会稳定。1954年1月10日,《新华日报》在第一版刊载了制造“六合毛人水怪”案件的反革命分子侯家彤被枪决的消息,并发表了题为《加强治安工作》的社论。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第一派出所”为农村改革保驾护航。

76岁的派出所第16任老所长米正才给我们介绍,1982年冬,竹镇地区20余头耕牛先后被盗,一时间老百姓人心惶惶,谈“牛”色变。那个年代农村没有机械,耕牛是农民春耕秋种的主要帮手,也是刚刚包产到户庄稼人手中唯一值“大钱”的财产。民警接到报案后,发出誓言,如果来年开春还未找回耕牛,我们套犁为群众耕田耙地!民警经测算,耕牛最快每小时行走不足6里路,作案人得手后必然沿着山路驱赶。后民警凭着路边的牛粪痕迹来到了邻省某地,终于找到了被盗耕牛的下落,一举打掉了作案于苏皖两省的盗牛团伙。耕牛被盗系列案件告破后,老百姓们兴高采烈地自发送来锦旗,上书“昔日新四军第一所保家卫国,今朝竹镇乡派出所看家护院”。

现任派出所所长达超说:如今竹镇派出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赓续和发扬“新四军第一派出所”优良传统,提出“纠纷不化解不走、隐患不排除不走、群众不满意不走”新的“三不走”目标,亲民、为民、惠民。2017年夏一天的凌晨,天降暴雨,值班所长葛道余见状心想,不好,竹镇老街本就地势低洼,可能会严重积水,危及百姓安全,他立即喊上所有民警往老街赶去。他们冒着暴雨,蹚过齐腰的水,推开一家孤寡老人的门,1米多深的水,老人站在水中吃力地护着家中的粮食。葛所长立即喊道:“老王,快跟我走!不安全!”老王死命地抱着粮食不想走,葛所长知道在这辈人心里粮食比命重要。他蹚过齐腰的积水靠近老人,“老王,新时代了,我们不会再挨饿了,跟我走吧!”说完,一把背起老人,以最快的速度向安全地带转移。那一夜,在老街,是艰难的一夜,也是温暖感人的一夜,十几名行动不便的老人最终被安全转移。

在新时期,派出所干警不断实践新的“三不走”精神,近两年共调解各类纠纷2000余起,成功率99.8%,排除各类安全隐患320多起,竹镇的群众安全感达99%以上,群众对干警满意度达98%以上,案件发生率在全市最低,使当地群众真正具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责任编辑徐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