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后,党中央决定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继续领导新四军开展敌后抗日斗争。1941年2月1日、4月30日,党中央、毛主席审时度势,分别发出两份电报,明确指出,“浙东,我们的力量素来薄弱,总指挥部应该增辟这一战略基地,经过上海党在该区域创立游击根据地。”
在浙东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必须要有一支党领导的能攻善战的队伍。江南区党委在贯彻党中央的战略决策时发现,沪宁铁路以南的上海地区至杭州之间的一大块区域内,当时只有浦东地区有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其他地区包括浙江的海北5县,只有党的秘密工作联络点。而浦东地区的抗日武装,早在1940年夏就在“新江抗”领导下,抗日武装的指挥员连柏生、王才林、林达等到“新江抗”接受培训。这对浦东来说是历史的机遇。从浦东到浙东三北地区(余姚北、慈溪北、镇海北),需横渡杭州湾,危险重重,不仅要克服难以预料的恶劣天气,途中还会遇到日军的巡逻艇以及海匪的抢掠。浦东淞沪支队接到任务后,迅速研究南渡的方案。
1941年5月10日,第一批浦东南渡的抗日武装部队在南汇小洼港(今浦东新区书院镇地区)启航,由中共浦东工作委员会(简称“浦委”)领导下的淞沪游击第五支队的姜文光、朱人侠率领,抽调淞沪五支队的一个班和我党控制的伪十三师五十团三营九连的一个排,组成50余人的先遣队南渡浙东,由浦东书院地区从事海运贸易的爱国实业人士黄矮弟,用“新得利”号高梢船护送,成功在浙东余姚北相公殿登陆。
南渡之后,浦委与淞沪支队又连续安排6批浦东儿女南渡,至9月底,900多名指战员成功南渡,来到浙东,成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创建力量。1941年6月16日,第二批南渡部队与第一批会合,两天后,在余姚北的相公殿,成功地打响了浙东敌后抗战的第一枪。
1942年6月20日,谭启龙等新四军指战员与淞沪支队支队长连柏生等100余人一起,经浦东南渡浙东。7月28日,华中局决定组建中共浙东区委,谭启龙任区委书记。8月,根据“灰色隐蔽”的方针,组建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而司令部下属的第三、第四、第五3个支队为主力部队,支队长都是南渡浙东的淞沪支队指挥员。抗战胜利时,浙东抗日根据地成为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
抗日烽火中浦东淞沪游击队的将士南渡浙东,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铸就了一座丰碑,对浦东来说,也是红色记忆中的一大亮点。感人至深的史实,是助推爱国主义教育的珍贵史料,是学习党史军史的鲜活教材。在当年南渡启航地,黄矮弟外孙、企业家张斌,在厂区建起了“临港记忆”红色史料馆,为传承红色基因再立新功。
(作者系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协原秘书长)
(责任编辑孙月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