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彭雪枫殉国80周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军部,陈毅任代军长,彭雪枫是四师师长。在革命洪流中,他俩相知相敬,密切配合,抗日扫顽,战绩辉煌,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篇章。
抗日战争时期,华中根据地得到较大的发展,这引起日军、国民党顽固派的恐慌,他们必欲除之而后快。
1941年,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新四军遭受极大损失。皖南事变后,国民党顽固派继续与新四军搞摩擦。1941年夏,韩德勤趁新四军主力反“扫荡”之机,派王光夏部侵占了泗阳西北程道口,妄图以此为基地,控制运河两岸,再向东西扩张,接应东犯的汤恩伯集团,割断新四军与八路军的联系。
王光夏在程道口修筑非常坚固的“乌龟壳”,夸下海口:日军都打不进,新四军奈我何!顽军还在此屠杀了泗沭地区区委书记丁静波、区长曹光正。抗日必先反顽,不攻占程道口,不消灭王顽,后患无穷。对此,刘少奇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使华中全局受严重危险之可能。”陈毅也说:“程道口是顽固派插在我们心中一根钉子,不拔掉怎么行呢?”为歼灭东进之顽军,华中局研究决定,由代军长陈毅全权指挥程道口战役。为夺取战役胜利,陈毅想到了老战友四师师长彭雪枫,他俩10年前就共事过,彭雪枫敬佩陈毅的直爽洒脱,陈毅也称赞彭雪枫“少年英气扑人眉宇”。陈毅于10月15日下令彭雪枫速到战地指挥所协助他指挥战斗。彭雪枫接电后立即策马欣然前往。途中彭雪枫遇到了王光夏第一支队长孙玉波,深知孙玉波与王光夏平日积怨甚深。于是彭灵机一动,利用孙玉波之手,轻而易举歼灭了王光夏的第二支队,俘虏二支队队长李守宽等百余人,削弱了王光夏的守备力量。19日,彭雪枫将消灭王光夏二支队的消息,当作见面礼送给了老战友陈毅,陈毅听了大喜。
老友重逢,分外高兴。因军情紧急,彭雪枫一到指挥所,陈毅立即派他带参谋人员到前沿阵地观察敌人的布防。陈毅知道,彭雪枫打仗有个习惯,就是靠前了解实情。这次彭雪枫一行潜行至离敌仅60米的地方。根据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他俩一起制定作战方案,进行周密部署。
20日下午发起总攻,彭雪枫协助陈毅指挥战斗。至21日晚上8时半,他们攻占程道口。此战共毙、伤、俘国民党顽军1400余人,王光夏兵败从暗道逃跑,后终于在山子头战役中被新四军击毙。
程道口战役不仅粉碎了韩德勤接应汤恩伯顽军东进的计划,巩固了淮海和淮北两块根据地,实现了淮南、淮北、淮海、盐阜4个根据地连成一片,而且它是自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取得的第一次反顽斗争的胜利,鼓舞了官兵士气,打击了顽固派的嚣张气焰。
程道口战斗结束后,陈毅到附近各师视察。1941年11月初,来到第四师。彭雪枫闻讯后带领师直干部战士到驻地半里外迎接老战友、老首长的到来。
陈毅在第四师期间直言不讳地说:“我这次来四师,主要是看望大家,特别看望雪枫,他是我的老战友,是我军的优秀指挥员,在红军时屡立战功。雪枫对自己要求很严,有许多好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陈毅的话,是大实话,但也有弦外之音。彭雪枫部路西反顽失利后,少数人有非议。陈毅对彭雪枫的表扬,实际是对彭雪枫的关怀,对四师官兵上下团结的重视。
一天吃饭时,陈毅突然严肃地批评彭雪枫。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新四军军部党委早就发出通知,为了照顾老干部的健康,决定旅以上干部实行小灶制度。但彭雪枫就是不执行,他坚持和干部战士吃一样的伙食——高粱馍和白薯。军部首长知道彭雪枫患有严重的胃病,于是就劝他执行军党委决定,可他以吃小灶不习惯为由推托了。
陈毅听到军部有人反映,这次来专门了解到此事的原因就在彭雪枫身上,马上快人快语地批评彭雪枫:“雪枫啊,你和战友们同生死、共甘苦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你要考虑,军党委决定旅以上干部吃小灶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照顾领导干部的身体健康,是为了克服平均主义。你们师领导在过去的战斗岁月里大都受过伤,目前斗争又这么艰苦,你们身体的好坏,不是你们个人的事。”彭雪枫这时只好点头答应道:“看到通知后,我没注意,今天你军长说,我坚决照办。”陈毅却不依不饶地加了一句:“我的命令,马上执行!”他知道在个人待遇一类的问题上,不再叮嘱一句,彭雪枫不知道又要拖到什么时候。
转眼一个多月过去了,两位老战友就要分别了。彭雪枫依依不舍,老战友来此,送点纪念品吧。于是就把自己心爱的坐骑“火车头”送给陈毅。这“火车头”越壕跨沟,腾越自如,跑起来赛过火车头。彭雪枫几次遇险,都靠“火车头”逢凶化吉。谁知这“火车头”十分恋旧,陈毅刚骑上,就前蹬后踢,一连三天都不让他骑上。彭雪枫也考虑首长的安全,只好悻悻作罢。
1943年3月17日夜,第四师师长彭雪枫、政治委员邓子恢统一指挥,冒雨对盘踞山子头的韩部进行自卫反击。至18日上午结束战斗,俘韩德勤以下官兵1000余人。虽然此役大获全胜,但有个棘手和敏感的问题,即如何处理韩德勤。韩刚被俘,根据彭雪枫的指示,将他押往师部。为了给韩德勤留点面子,彭雪枫根据军部指示精神,把所有责任都推到王光夏身上。不料,韩德勤说:“王光夏是我的部下,打王即仇我。”听到这样的话,彭雪枫也就不客气了,当即驳斥他与新四军专搞摩擦之事。彭雪枫说:“新四军是以大局为重,从不愿亲启事端,即使这次山子头事件,也是你韩德勤与王仲廉勾结于前,新四军迫不得已自卫在后。”
韩德勤被俘的消息传到新四军军部后,不少人主张严惩这个“反共专家”,也有人提议用韩德勤交换叶挺。但党中央、毛泽东和刘少奇等主张从大局出发,放走韩德勤。陈毅不禁想起了《三国演义》中“捉放曹”的故事,暗自思忖,我们是不是也来一次“捉放韩”?3月20日,陈毅收到来自延安刘少奇等的电报,明确要求释放韩德勤到路西去。
陈毅决定带病亲临四师师部主持对韩德勤的处理事宜。他抵达新四军四师师部,先听取了彭雪枫、邓子恢的详细汇报,了解韩德勤要求新四军尽早将他释放,使其能保住江苏省主席的地位。尔后,陈毅等与韩德勤进行会谈,气氛很好。双方商定,由韩德勤的参谋长吕汉劲代表苏鲁战区,彭雪枫代表新四军,共同拟订一个合作抗战的协定,交陈毅、韩德勤核准执行。4月1日,彭雪枫与吕汉劲签订了《新四军陈毅军长与韩德勤副总司令会谈备忘录十条》。
释放韩德勤那天,陈毅、彭雪枫、邓子恢特设宴为韩饯行。然后,根据陈毅指示,新四军交还韩德勤400多俘虏、300多支枪以及1部电台。另外,将缴获韩德勤的手枪、收音机、貂皮大衣、钢笔都发还本人。陈毅还应韩德勤的请求,赠送他8万元作为韩部的开拔费。韩上路时,陈毅等亲自为他送行。韩德勤感激不尽,表示今后再也不干先前那样的事情了。
世事难料,天有不测风云。哪想到大柳巷一别,竟成了陈毅与彭雪枫的生死之别。1944年9月11日,彭雪枫在收复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战斗中不幸以身殉国。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彭雪枫牺牲的消息属于高度机密,第四师指战员和根据地军民无人知晓,就连身怀六甲的彭雪枫的爱妻林颖也被封锁消息4个月。
身在延安的新四军军长陈毅,当日便知此噩耗。将星陨落,老战友骤然离他而去,他悲伤不已,含泪写下《哭彭八首》。
这8首诗,声声泪,字字血,充满着两人的深情厚谊,表达了我党我军痛失英才的惋惜之情,感天动地。
1945年初,彭雪枫牺牲的消息公开通告。中共中央,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和中共淮北区党委、行政公署,新四军第四师司令部、政治部,分别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和洪泽湖畔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在延安的追悼大会上,陈毅详细地追述了彭雪枫的革命历程。他和刘少奇一起代表新四军、华中局敬献了花圈,挽联上写道:
淮上哀音,痛毁长城,忆杀敌中原,革故鼎新,解放人民三千万;
全军素缟,永识典型,念服务群众,出生入死,效力革命二十年。
在洪泽湖畔的追悼大会上,陈毅同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彭德怀联名敬献的花圈挽联上写道:
二十年艰难事业,即将彻底完成,忍看功绩辉煌,英名永在,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
千万里破碎河山,正待从头收拾,孰料血花飞溅,为国牺牲,满腔悲愤,为中华民族悼英雄。
逝者长已矣,可陈毅仍然情犹未尽,总感到作为老战友,应该还要为彭雪枫做点什么。于是,他满怀激情写了一篇《追忆彭雪枫同志》,发表于1945年1月28日的《解放日报》上,让全国人民、全军指战员更加了解彭雪枫,学习彭雪枫。
陈毅和彭雪枫的深厚革命友情,值得后人称颂。
(责任编辑李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