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中炉

2024-10-10 00:00:00邹人
铁军 2024年10期

人民军队,历来被誉为革命大熔炉。

在这个熔炉里,有个“炉”很有名气:洪炉。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军界报刊上常能看到洪炉的插图、速写等美术作品。他是中国新四军研究会“抢史”寻访的第29位老兵。

北京海淀区花园东路8号院北1楼111号,是洪炉的居室。八旬老人,一脸慈祥,十分儒雅。他1931年6月生,13岁投身革命活动,1945年冬天正式加入新四军部队。他经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杭州、解放舟山群岛、抗美援朝。1994年离休前,他任解放军总参谋部政治部正师职创作员。

少年初显天赋

洪炉,出生在江苏泰兴的农民家庭。

1940年,一位地下共产党员趁着夜色来到洪炉的家,悄声告诉他父亲,新四军要打过来了,这是真正的抗日队伍。这位神秘叔叔还发展洪炉的父亲加入了共产党。不久,父亲不幸被捕,洪炉就来到泰兴县蒋华区武装小队侦通班接受革命熏陶。数月之后,组织上让他去县委“学童干部班”学习。

洪炉所在的学童班主要学习怎样组织儿童团活动,学习宣传减租减息、拥军拥政工作。一天,三分区专员刘伯厚到班上作报告,洪炉坐在第一排,看到刘专员留着白胡子,风度翩翩的样子,他饶有兴致地在下面画了起来。刘专员作完报告,走到洪炉面前,笑着说:“画得不错啊,这个小鬼是人才,好好培养。”学童班期间,洪炉参加办墙报、黑板报,还被派到小学或私塾,组织儿童团识字,写抗日标语,画墙头画。画画的天赋,在洪炉身上显现出来。

不久,洪炉被送到苏中三分区地委办的《江潮报》学习,跟着报社编辑高斯学绘画、木刻、石印等技能。高斯,无锡人,比洪炉大8岁,早年在无锡师范和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读书,抗战初期就发表各种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在报社,曾任过新四军文化干事、敌工科宣传干事的高斯,手把手教洪炉学绘画,引导他如何从抗战斗争生活中寻找和挖掘题材,为洪炉美术功底打下了基础。

2014年9月,曾任江苏省出版局局长的高斯离世,享年92岁的导师走了,洪炉悲痛不已。

战地尽显才华

苏中三分区和四分区合并,组建华中一分区,洪炉被分到了一分区政治部文工团。在团里,他的主要任务是画画,画宣传画,庆祝抗战胜利,保卫胜利果实。因年龄小,画大的宣传画,常要垫张小凳子,被部队称为“小画家”。

1946年5月,洪炉被调到新四军一师文工团。他画画、编快板、演话剧、写歌词、刷标语、写剧本、上前线采访,样样都干,多次立功受奖。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洪炉时任志愿军二十三军政治部文化干事。其间,发表大量战地报道和通讯,又创作了许多插画、宣传画和连环画等美术作品,鼓舞了部队士气。20世纪60年代,电影《英雄儿女》在全国上映。“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英雄王成给观众留下刻骨烙印。王成的主要原型之一,是志愿军二十三军六十七师二○一团的一个步话机员。1953年4月,在石岘洞北山第三次战斗中,160多名干部战士死守阵地,敌军依靠强大兵力反扑过来,在伤亡严重、阵地即将失守的危急关头,步话机员蒋庆泉向上级报告阵地位置,绝境中高喊“向我开炮”。这个真实故事,就是烘炉采写宣传的。

在书房,洪炉从柜子里找出两张功劳证书。第一张,1949年1月颁发的,“功劳事绩”栏里这样记录:“积极开展火线文娱活动。搜集二排捉俘故事编成快板、画插画、组织广播电台节目,写廿几条会场标语,布置宣传鼓动画。俘营工作积极完成,晚上俘虏来了,看不见登记,就在月光下登记……”第二张功劳证,1950年1月颁发,解放舟山群岛的时候,“一个人积极完成3个水手队的政治鼓动任务。岛上条件艰苦困难,积极想办法主动找材料,利用间隙鼓舞士气。还帮助船工丁四明转变了思乡观念,后来积极工作,情绪很高,洪炉把丁四明故事编成剧本,演出效果很好。”

1949年2月,上级党委批准洪炉结束预备期,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员。党委意见认为,洪炉坚持文艺创作,在战争环境里用作品鼓舞部队,打击敌人,是正确的,成绩显著。党支部和党委同时给洪炉提出了“克服自满情绪”的希望……

一生彰显本色

洪炉自入党之日起,时刻自我提醒不自满,追求革命艺术无止境。1955年,组织上安排洪炉进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毕业之后,他先后在《解放军战士》杂志和《解放军报》社担任美术编辑,天南海北,走边防,下基层,他的画笔下,《正义的怒潮》《教训侵略者》《张思德》《焦裕禄》《王杰》等大量作品,无不震撼人心。

洪炉战争年代创作的美术作品

“文革”动乱时期,洪炉遭受迫害,他没有放弃信念。他平反后,创作激情更为浓烈,去了红军长征路,深入新疆边关军营,以一批有质量的作品,反映官兵风采和部队建设成果。20世纪80年代后期,洪炉调入总参谋部政治部文化部,开始专业创作,先后出版《我们十八岁》《王稼祥一生》《李伯钊传》《伍修权传》等著作,他主编的《毛泽东故事100则》,被列为全国青少年读物。

1991年,洪炉回老家泰兴举办个人书画展,回报父老乡亲在抗战岁月的养育之恩,把部分珍藏的书籍捐赠给家乡。受家乡党委政府之邀,古稀之年的洪炉,为党员干部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他结合自身成长、成才的难忘经历,感恩人民,感恩时代为他提供了文艺创作的源泉。

2013年,洪炉从军从艺70年。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国防部原部长迟浩田,特地为“老兵洪炉从军从艺七十周年纪念展览”题字。

2019年11月21日,洪炉走完88岁人生。

1945年分区剧团合影(前排左二为洪炉)

洪炉,本姓郭,参加革命队伍后改名“洪炉”。辞典上说,洪炉即大火炉。我们笔下的洪炉,就是充满火焰、热量四射的炉,他的作品,是打击敌人的利器,是鼓舞革命人斗志的神器。接受专访时,洪炉在我们的签字本上留下这样的心声:“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新四军是有文化的军队,文化工作就是战斗力。”

(责任编辑黄朱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