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家,可是我不能回家”

2024-10-10 00:00:00张峡
铁军 2024年10期

郑训,又名郑祖训、郑明训,化名汪洋。1914年2月出生于浙江省温岭县城关镇贫民家庭。18岁时,他考入浙江省宁波中学读书。当读至高三时,因抨击国民党反动统治,他被学校扣上“言论失检,语多悖谬,屡教不悛”的罪名退学。1936年秋,郑训考入北师大,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1938年3月,郑训到河南夏邑县立中学任民运指导员,深入学生中进行抗日宣传活动。正当他准备发展武装力量的时候,遭国民党反动派追捕,险些遇难。在夏邑脱险后,他9月到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参加了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游击支队,转战于豫皖苏边区。

1944年秋,郑训由部队转至地方,先后任涡阳县曹市区区长、青町区区长。1946年10月,他任华中八分区第二大队副教导员。同年11月底,他在涡阳县与永城县交界的小燕庄阻击敌人进攻时牺牲,年仅32岁。

郑训给父亲的一封信

父亲:

我已经好久没有给你写信了。当在竹沟的时候,曾接到你的明片,虽然是短短的几句话,但是家庭的困难跟家乡救亡运动的不活跃我都已经完全明了。我为家庭难受,我遥想你和哥哥是在怎样挣扎着,怎样天天为柴米油盐的开支挤紧了眉头,你那深沉的叹息,想必是更多了。父亲,当我想到这一些的时候,我想哭,我要插上翅膀飞回家去看一看你,看一看祖母,看一看母亲,看一看哥哥,看一看弟。我想家,可是我不能回家,我太忙,我有许多工作,以至我连想写一封信的时间也没有。我知道你惦记着我,我也知道家里的人都惦记着我,可是我只有使你们挂念着,为了国家、为了民族,我已经贡献了生命的全部,一切以工作为前提,我不能因感情而妨碍了我的工作,于是我把给你的信终于一搁再搁了这么久。父亲,我不知道你能原谅我吗?

在竹沟,曾经有一个时期是没有工作的,可是,那是我生病的时候。今年河南的疟疾到处流行。别以为小小的疟疾不打紧,我先是躺了七八天的床,四天不能吃饭,病好了才五天,又躺倒了四五天,且两天没有吃饭,就是这两场病把我多年来各地奔波锻炼出来铁样的身体弄得瘦弱无力了。现病已痊愈。

我们的队伍除了一部留在竹沟,大部都已开到这里来了。因为生病,我是最近才到这里。我们的目的是要在豫东,在敌人的后方,在苏鲁豫边区建立一个抗日根据地,像晋察冀边区那样。我们要清除出他们,开辟出一片干净的土地。过不了两三天,我们将过黄水(黄河决堤,黄水泛滥,豫东是到处有黄水)到杞、睢一带。料想敌人铁蹄下的同胞一听到我们的消息,将会有很多人来加入我们的队伍。我们的领导人是彭雪枫,八路军司令部(总部)参谋处长,番号现在是“新四军游击支队”,以后也许会改称“新四军第六支队”。你在《新华日报》上如果看到豫东新四军活跃的消息,请你记着你的儿子已光荣地参加了这个队伍,在英勇地踏上民族解放的战场。放宽一些愁苦的心吧!父亲,我并没有辱没了你,我并没有辱没了家庭,我并没有象(像)一般人贪生怕死,在敌人没有来时,嚷得怪响的,借此出风头,闹意见;敌人一来时,猢狲四散了,我在苦干、硬干、实干。

哥哥住在乡下,正是可以接近群众的好机会。发动农民,开头当然不容易,久了,跟他们接近,深入他们中间,组织起他们,他们可以完全听从你的指挥,意志坚定不动摇,这也是苦干、硬干、实干的工作,不知道哥哥可能做到?

没文化不一定救不了国,叫惠弟跟侄子继我的志愿,就是让他们知道我是怎么干的,为什么干的。办法当然有的是,全靠他们能够不能够想,他们年纪轻,现在你不是还可以教他们识字吗?

信阳已沦陷,平汉路中断,如果这封信能够到你的手,那得很久很久了。以后在敌人的后方,也许很少有给你写信的机会了,那么这封信就算是在抗战时期中给家里写的最后一封了。

敬祝

康健!

儿训

十月二十日

解读:1938年10月,新四军游击支队进军到河南省西华县杜岗休整。在休整期间,郑训给父亲写了这封信。

信中,郑训首先回忆起在竹沟时收到父亲来信时的情景,脑海里涌现的是家乡生活的困难和父亲的愁苦。他说:“当在竹沟的时候,曾接到你的明片,虽然是短短的几句话,但是家庭的困难跟家乡救亡运动的不活跃我都已经完全明了。我为家庭难受,我遥想你和哥哥是在怎样挣扎着,怎样天天为柴米油盐的开支挤紧了眉头。你那深沉的叹息,想必是更多了。”抗日战争时期,郑训的家乡浙江温岭也遭到日军铁蹄的蹂躏,百业凋敝,民不聊生;同时,由于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致使“家乡救亡运动的不活跃”。他为“家庭难受”,为家乡前景暗淡而感到悲哀。

由于多年投身革命,很久没有回到家乡看看了,没有与父母团聚了,强烈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当他想到家乡、思念父母时,他想哭,想“插上翅膀飞回家去看一看你,看一看祖母,看一看母亲,看一看哥哥,看一看弟”。由于工作太忙,有许多工作急待要做,以至连想写一封信的时间也没有。“一切以工作为前提,我不能因感情而妨碍了我的工作。”没能及时给父亲回信,他请求父亲原谅,但又“不知道你能原谅我吗?”人生自古忠孝难两全,身为共产党员的郑训,只能舍小家、顾大家,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他愿贡献自己的生命。

郑训作为一名新四军游击支队战士,他一方面参加对敌作战,一方面担负起宣传发动的重任。每当战斗间歇期间,他就热情地到战士们中间教唱抗日歌曲,深入群众中进行抗日宣传动员。他经常以“汪洋”或“江南”等笔名,积极为游击支队《拂晓报》撰写通讯报道和理论文章,鼓舞抗敌士气,受到部队首长和战友的高度赞扬。以至于他不管用什么笔名发表文章,一些战友就能断定是出自“汪洋”之手。在繁忙工作之余,他还教战士们认字,编写抗战歌曲。他的老战友回忆他时,就会想起旋律明快、音韵流畅的《欢迎吉安团》歌曲:“欢迎吉安团,欢迎吉安团,你们是祖国的英雄儿女,成长在劳动人民中间,为了民族解放,英勇杀敌在抗日前线。”

郑训在信中谈到新四军游击支队东征的目的,就是“要在豫东,在敌人的后方,在苏鲁豫边区建立一个抗日根据地,像晋察冀边区那样”。郑训对自己的部队要建立的根据地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那是一片干净的土地,那里没有剥削压迫,没有蹂躏,那里的人民自由独立。他满怀信心地料想,在敌人铁蹄下的同胞一听到新四军游击支队到来的消息,定会有很多的人来加入,因为新四军是人民的军队,是老百姓自己的军队。他对自己成为新四军的一员感到无比自豪。他对父亲说,当你在《新华日报》上看到豫东新四军活跃的消息时,“请你记着你的儿子已光荣地参加了这个队伍里,在英勇地踏上民族解放的战场”。他嘱咐父亲放心吧,他不会辱没父亲,不会辱没家庭,他“没有象(像)一般人贪生怕死”。

他鼓励哥哥要接近群众、深入群众、组织群众,嘱咐哥哥要“苦干、硬干、实干”。他的弟弟和侄子没有文化,但“没有文化不一定救不了国”。他要求弟弟和侄子继承他的志愿,“就是让他们知道我是怎么干的,为什么干的”。郑训相信,如果他们能像自己一样,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就一定能实现。

信中最后说:“以后在敌人的后方,也许很少有给你写信的机会了,那么这封信就算是在抗战时期中给家里写的最后一封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郑训十分明白他要把他全部的精力投身到伟大的抗日斗争中去。

1946年秋,国民党军第五十八师纠集逃亡地主、土匪、地痞,组成还乡团,对豫皖两省交界处进行“清剿”。11月底,郑训率领区乡武装队500余人随部队向西撤退,在河南永城县燕小庄战斗中,不幸头部中弹,壮烈牺牲,时年32岁。

(责任编辑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