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名镌刻国旗上

2024-10-10 00:00:00翟边
铁军 2024年10期

国庆75周年前夕,编发新四军与新中国的系列文稿时,又想起了那首《仰望国旗那片红》的诗歌,想起了新四军将士为了建立新中国的那种智慧、勇敢、壮烈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新四军革命精神。

一件做工考究的碎花旗袍,在纪念馆的橱窗里无声地发问,旗袍的主人王海纹早已远去,你能想象出她身着旗袍站立五星红旗下的英姿勃发吗

在盐城新四军纪念馆的众多文物中,有一件灰白色的丝质面料旗袍,素雅纯净,针脚细密,褶痕清晰可见。这件旗袍的主人叫王海纹,原名俞中和。

1924年秋天,王海纹出生于上海,她父亲是上海著名的爱国律师,曾为“孙凤鸣刺汪精卫案”和“沈钧儒、史良等七君子案”做过辩护律师,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最高人民法院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顾问。

抗战全面爆发后,王海纹和大姐王海波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生界救亡协会,走上了抗日救亡的道路。她的出色表现很快引起了敌人的盯梢,为防不测,组织决定送她到当时的新四军军部所在地的盐城,进入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戏剧系学习。

从繁华热闹的大上海到贫穷荒凉的苏北盐城,王海纹脱下了旗袍,穿上了“战袍”。她很快适应了战地的艰苦生活,积极参加轰轰烈烈的抗战文化运动。他们创作《新翻版》《汪逆之泪》等作品,淋漓尽致地揭露了汉奸卖国贼的丑恶嘴脸,公演《皖南一家》《王玉凤》《惊弓之鸟》等剧目,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假抗日真反共的阴谋活动,在根据地抗战文化活动中影响甚大。

年轻的王海纹逐渐成长为一名党的文艺战士。她既是话剧队的演员,又是合唱队的歌手,还是戏剧系女兵班的副班长。著名戏剧家刘保罗、许幸之认为她是最有前途的演员,陈毅军长多次称赞她的舞台表演。然而,令人心痛的是,她的生命终止于1941年的夏天。

随着新四军军部的重建及华中鲁艺的广泛宣传,苏北地区的抗日形势如火如荼,盐城也成了国民党顽军与汪伪政府的围攻目标。7月24日凌晨,鲁艺师生奉命随部队转移,一路冒雨行军的师生们刚到达北秦庄,突然,“突突突”的马达声刺破了黎明前的寂静。是日军的汽艇!只见日伪军100多人向北秦庄气势汹汹地扑来,子弹像雨点般从四面八方袭来,师生们不断地倒在敌人的扫射中。王海纹和她的几位女同学被堵在了桥南的河岸上。“抓活的!抓活的!”敌人狞笑着向她们步步紧逼。眼看突围无望,几位女生振臂一呼:“姐妹们,我们宁死也不做俘虏!宁死也不做俘虏!”没有丝毫犹豫,王海纹和战友们纵身跃下,投河殉国。

盐城这边,王海纹和战友的这一跃,成就了青春的永恒,立起了壮丽的旗帜。从此,新四军“九女投河”的悲壮故事被永远地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上海那头,王海纹的母亲一直在等着女儿回家,十几年不肯搬家。妈妈说,我怕海纹回来,找不到家啊。妈妈每天都在念叨,我的海纹还能再次穿上这件旗袍吗?什么时候我的海纹能推开门进来,叫一声妈妈?

新中国成立后,王海纹依旧没有回家,急得家人辗转全国寻亲。由于当时消息闭塞,直到1986年,家人才得知王海纹早在1941年夏天就在盐城壮烈牺牲了。她的家人专程来到盐城悼念她和她的战友,并捐赠了这件珍藏了长达45年的旗袍。

一曲《黄桥烧饼歌》,唱出了华中人民同仇敌忾战胜强敌的铁血斗志,谁能想到,没过多久,歌词作者李增援用鲜血和生命写下了属于自己的忠诚之歌

提起黄桥烧饼,你定会想起传唱大江南北的《黄桥烧饼歌》:黄桥烧饼黄又黄,黄黄烧饼慰劳忙……

这首歌的词作者是新四军战士李增援。1913年6月,李增援出生于山东莱芜寨里镇的一个破落地主家庭。1928年秋,他考入曲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在校期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他考入北平华北大学美术专业。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参加北平的学生运动。1936年底,正在南京求学的李增援又参加了南京学生界的抗日救国会,并成为该组织的负责人。 1937年12月,李增援在汉口参加了正在筹建中的新四军。作为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戏剧组成员中唯一的科班出身者,他先后担任戏剧组组长、剧团副主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战地服务团剧团主任,新四军一师战地服务团剧团主任等职。1938年春,李增援自编自导自演了以大义灭亲为主要内容的《一家人》。1939年底,为了有力驳斥国民党顽固派诬蔑新四军“游而不击”“不能打大仗”等谬论,李增援和吴强、王于畊一起创作了大型话剧《繁昌之战》,反响强烈,轰动一时。

1940年10月3日,国民党江苏省主席兼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兵分三路向苏中黄桥发起进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陈毅、粟裕等按照党的统一战线方针,巧妙运用“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策略,进行周密部署并展开全面自卫反击。为了让新四军将士吃饱吃好打胜仗,黄桥人民争先恐后地送茶送饭。黄桥镇上60多家烧饼店、18家磨坊的工人,夜以继日地为前线制作“涨烧饼”。连距离黄桥几十里的靖江、泰县,也是家家户户制作“涨烧饼”。一时间,从四面八方赶来送烧饼的人络绎不绝。经过数日激战,新四军一举歼灭韩德勤部1.1万人,敌中将旅长翁达自杀,八十九军军长李守维逃跑时溺水而亡。黄桥战役,军民并肩打胜仗的场景令李增援感动不已,他连夜作词,又请战友章枚谱曲,完成了《黄桥烧饼歌》的创作。这首脍炙人口的民歌迅即在大江南北传唱开来,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中,李增援积劳成疾,不幸染上了肺结核病,但他仍然带病坚持工作,结果病越拖越重,到了大口吐血的地步,才被组织送到新四军一师医院治疗。1941年2月,为防止敌人偷袭我后勤机关,师医院等单位于2月20日连夜乘船从东台紧急转移至台北县(今盐城市大丰区)西团镇,重伤员被安置在西团北部的龙王庙,李增援与一些轻伤员被安置在东团的董家祠堂。不料,第二天上午,驻兴化的日军得到汉奸的情报,派出3艘汽艇突袭西团。危急关头,李增援和同住东团治病的民运队长唐克在迅速组织轻伤员撤离后,主动开枪以吸引敌人的注意力,迅速掩护驻龙王庙的重伤员转移。敌人听到枪声后便蜂拥而至,李增援和唐克等5位同志且战且退,把日军一步一步地引向西团东北的千墩牌方向,终因寡不敌众,以5人全部壮烈牺牲的代价,为重伤员和其他伤员的安全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

李增援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8岁。让人惋惜的是,因具体籍贯不详,又因参加革命后与家中失联,李增援成了一位找不到家的烈士。直到20世纪90年代,烈士英名才得以在家乡传扬。如今,李增援烈士故居已修葺一新,他的牺牲地也竖起了烈士雕像,并建有“增援纪念园”。新中国成立75周年前夕,蓝天白云下的“增援纪念园”芳草萋萋,迎风飘扬的国旗下,李增援笑得是那么甜蜜。

一张新四军烈士遗照,揭晓了王明星少小离家当红军,与家人失联数十年,最后慷慨赴死的铁血人生

1985年12月的一天,福建省连江县人民政府收到一封寄信地址为总后勤部的来信,信封里滑出一张4寸大的军人照片。照片上的年轻军人,身挎短枪,英姿飒爽,一双大眼睛闪着亮光。照片背面写着:“王明星,1940年曾任江南抗日救国第三支队首长。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六师十八旅五十四团参谋长、五十五团参谋长,率部英勇指挥战斗,不幸光荣牺牲。北京总后勤部张服膺。”显然,寄信人的目的是请求政府帮助寻找这位军人的亲属。

照片上没写是哪个乡哪个村的人,连江那么大,怎么找呢?无奈之下,政府办公室只好把照片贴在县政府门口的宣传栏里,让社会大众辨认。可过了好久仍无动静。

一天,尖墩村办事员林守旺到县城开会,无意中看到这帧照片。他想村里多数人姓王,会不会是村里人,但在村里又没有听说过王明星这个名字,一时也拿不准。回家后,他就与王容梅等人说起此事。容梅想到叔叔王明典早年参加游击队,一去杳无音信。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他俩一起到了县城,经过仔细辨认,容梅断定照片中人就是他的叔叔。

王明典1919年出生于连江县尖墩村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失去双亲,1934年7月参加红军(后改名王明星)。1938年1月,王明星所在的独立师奉命改编为新四军三支队第六团开赴皖南抗日前线,5月转移到茅山地区。

当时,日军气焰嚣张,经常下乡奸淫掳掠。为此,六团从各营抽调机警干练、枪法准的干部战士组建团部侦察排。时任一营三连连长的王明星被团长叶飞任命为侦察排排长。一天,叶飞把王明星叫到团部,命令说:“给你7天时间,到宝埝去干掉1个日本兵、缴1条枪,杀杀敌人的嚣张气焰。”

接受任务后,王明星带几个侦察员化装成老百姓进了宝埝镇。经过3天侦察,王明星摸清了炮楼内的情况,里面驻有日军100多人,伪军三四十人。还探得了炮楼里日军的行动规律以及日军小队长的行踪。这个家伙每逢星期天都要出来刮胡子。这一天,王明星提前带着3个侦察员预先埋伏在理发店周围,待日军小队长从岗楼出来,走进河北街理发店,王明星也跟进理发店,和他并排坐在理发椅上。王明星事先已做好理发师傅工作,让他故意站在日军小队长面前,遮挡敌人的视线。王明星在理发师傅拿剃刀的一刹那,迅速开枪,日军小队长颈部中弹倒地而亡,他的皮包和手枪成了王明星的战利品。

1938年10月,六团在重创镇江守敌后,需要摸清临近丹阳县的敌情,特别是弄清日军人员与装备情况。叶飞团长照例又把这一艰巨任务交给了王明星。10月6日凌晨,王明星带着3个侦察员化装成商人混进了丹阳县城。日军主力驻守在一座大庙里,戒备森严,侦察员无法接近。王明星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嘱咐一位侦察员全身涂满牛粪,嘴里啃着一块烧火用的牛粪饼。不一会,“疯子”出现在庙门口,守庙日军看见疯子啃牛粪,笑得前仰后合,“疯子”趁机闯进了大庙。当他被日军赶出来时,情报已经到手。王明星立即向叶飞汇报了丹阳县城日军守备情况。叶飞听后连声叫好,旋即作出了歼灭丹阳守敌的决策。

1941年7月,日伪军集结了1.8万余重兵对苏常太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清乡”行动。刚调任五十五团参谋长的王明星与五十四团二营营长张友林奉命率部分部队留在内线坚持斗争。为打乱敌人的“清乡”部署,五十五团把部队分散成连排单位,到处袭击敌人。7月下旬,五十五团奉命集结部队乘船突围。日军用重机枪封锁各个河道口,王明星为掩护部队顺利突围,毅然把日军引向自己。他身中数弹,依然屹立船头指挥战斗,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2岁。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深情仰望国旗那片红,你是否发现,王明星与2000余万革命先烈的英名,正高扬在共和国的蓝天白云间。

(责任编辑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