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是由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组建而成的。在新四军组建和发展过程中,中共中央先后从延安和八路军中陆续抽调大批经历过长征的红军干部充实到新四军队伍中。由于年代久远资料缺失,党中央究竟派去多少干部现已难以统计,但笔者从浩瀚的史料中,收集整理了一份新四军中经过长征的476名团级以上干部名单。其中,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229名,占48.1%;红二方面军(红二、六军团)38名,占8.0%;红四方面军137名,占28.8 %;红二十五军72名,占15.1%。这些翻过雪山、走过草地的红军精英,理想信念坚定,斗争精神坚决,懂得战略战术,能打大仗硬仗,革命经验丰富,善做群众工作,他们加入新四军并担任各级指挥员,无疑是对新四军建设和战斗力的加强。
红军主力长征结束到达陕北后,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由于长征中部队严重减员,延安和八路军主力部队也缺乏干部,但中共中央仍向新四军派出了大批干部。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和主力红军长征不久,坚持苏区斗争的红军游击队就与中央失去了联系,直到3年后他们才像远离母亲的孩子回到了党的怀抱。这支队伍改编为新四军时,国民党千方百计企图安插人员进来,中共中央立即指示“国民党不得插进一个人来”“国民党不得干涉一切内部人事”。中央除明确军长叶挺、副军长(实际上是政委)项英主要领导岗位外,及时调整和从延安抽调干部。调入新四军的长征干部中,军事职务最高的是张云逸,他参加过北伐战争,资格老,威望高,长征路上任中革军委副参谋长兼作战局局长、红八军团参谋长等职,毛泽东称他“是模范的共产党员”。1937年春,党中央就派他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到南方做统一战线工作,参加国共谈判,全面抗战爆发后协助叶挺、项英组建新四军,先后任新四军参谋长兼第三支队司令员、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新四军副军长兼第二师师长,陈毅奉命回延安后,代理主持新四军军事工作,为新四军组建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调入新四军的长征干部党内职务最高的是刘少奇。长征前他就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长征时先后任红八军团和红五军团党代表,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曾参加遵义会议拥护毛泽东重新领导和指挥红军。为加强华中地区抗战,1938年11月9日,刘少奇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中原局书记处设在河南确山县竹沟。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确定党在敌后武装斗争的战略部署是巩固华北、发展华中,刘少奇提出,大力发展抗日武装,独立自主创建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政权,中央确定的开辟苏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胜利实现。皖南事变后,刘少奇临危受命,出任新四军政委、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书记,同陈毅等同志一起,重建新四军军部,领导华中军民粉碎了国民党企图消灭新四军的阴谋,为把新四军建设成为党领导下的一支铁军作出了重大贡献。
为了加强党的领导,中央派出了大批政治工作干部。笔者统计,调入新四军的476名团以上长征干部中,政工干部有193人,占了40.5 %。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是毛泽东亲自选派的优秀政工干部,长征时他担任过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1938年3月,项英致电毛泽东:“政治部建立再不能迟延下去,请快派人来。”毛泽东向项英介绍说:“袁政治开展,经验亦多,能担负独立工作。”袁国平离开延安前,毛泽东专门约见与他长谈,还特意交待抗大合作社为即将派往新四军的干部们饯行。1938年4月,袁国平偕夫人邱一涵和随行50名干部到达新四军集结地岩寺,向排以上干部传达中央军委指示,此后,又主持召开政治工作会议,起草工作纲领,新四军党的建设和政治工作得到加强。
笔者查阅1937年底至1938年4月中央与新四军来往电报中,涉及抽调干部的电报就有16份之多。新四军在岩寺集中期间,项英电告毛泽东:“请求派大批军政干部来加强领导,目前各部干部较差,指挥和领导能力不够,因新兵较多,干部因教育来不及。”1938年1月至4月,项英多次致电中央:“请中央派得力干部来四军工作”“各级军政干部甚弱,尤其指挥作战大成问题,游击习气浓厚异常,若不增加得力干部,目前作战无什么把握,这样影响将来的发展前途”“要求迅速派一批党的军的得力干部到此间,愈快愈好”“并非我叫苦连天,而是事实问题,希望中央和军委具体解决”。可见,项英要求调干部的心情是多么迫切。
毛泽东多次致电新四军领导,说明派出干部的情况,甚至派出的批次、姓名、出发时间、交通路线等,都一一告知。如1937年12月28日,毛泽东致电项英:“曾山、李一氓已动身来汉,周子昆等有车即走”“罗炳辉中央决定仍随周子昆来兄处”。1938年2月18日电告项英、周子昆:“抗大学生两月后毕业,约可调30人给你们”“报务员即派2人”“你们所缺乏干部主要应自己设法升补及训练并望派一部来抗大学习,下层的也好”。3月18日,毛泽东致电项英:“现已抽调五六十个干部,均团营两级的”“五十个干部即由袁(国平)率来”。
新四军缺干部情况早已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红军游击队改编前就陆续派人到各游击区。比如,张云逸在西安事变之后就随周恩来、博古、叶剑英等参与国共谈判,到游击区传达中央指示,后又留下来自始至终参加新四军的组建。王集成、胡荣、张铚秀、胡弼亮、邓振询、李坚真等也是在这个时候被派往各游击区参加改编工作的。王集成1937年8月就被派到闽西游击区,协助张鼎丞把闽西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出任政治部主任。长征中他任红六团政委,曾在刘伯承指挥下,率先头分队化装成黔军智取遵义,为召开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创造了条件。再如,红二十五军政治部主任郑位三长征到达陕北后被派往鄂豫皖地区,先后到达的还有萧望东、张体学、程启文、郭述申、戴季英等,帮助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改编整训。
新四军创建之初,中央抽调一批原主力红军的师团干部到各部队。1937年12月23日,项英率第一批由延安到新四军工作的赖传珠等20多名干部到达武汉。赖传珠长征时任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一师政治委员、军团组织部副部长,调新四军先后任司令部参谋处处长、江北指挥部参谋长、军参谋长兼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副校长、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政治委员。此外,胡立教、宋裕和、李一氓、李子芳等担任新四军军部机关有关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同时还派胡发坚、刘炎、王必成、张道庸(陶勇)、刘松清(刘飞)等到新四军各支队、团、营任职。王必成、陶勇、刘飞长征时都是红四方面军的师职干部,作战勇敢,赫赫有名。这些来自主力红军的干部,有着丰富的领导部队建设和指挥作战经验,不仅解决新四军机关及作战部队干部不足的问题,而且为新四军的成长、壮大和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笔者在查找史料时发现一份1937年12月22日由周子昆批注“报毛主席处”的《调四军军事政治工作人员花名册》,这份花名册里,除了各级干部,还有译电、报务、测绘、工兵、医务、司号等技术人员,共计90人,可见中共中央考虑派出人员相当细致。周子昆长征时先后任红九军团第二十二师师长、红五军团副参谋长,在二占遵义、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等战役中,积极协助军团首长指挥部队完成作战任务。1937年12月下旬,在陕北延安周子昆住的窑洞前,中央和军委派赴新四军工作的30多名干部,由周子昆率领奔赴华中抗日前线,毛泽东、林伯渠等领导专门赶来送行,亲切地鼓励他们,一直看着载送周子昆一行的汽车渐渐远去才挥着手离开。1938年1月3日,周子昆抵达武汉担任新四军副参谋长,6日抵达南昌领导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的编组和集中等工作,1月22日专电毛泽东,汇报离别20多天新调入新四军干部情况,还特告毛主席“粟裕同志还在”,原以为粟裕已经牺牲的中央领导同志知道粟裕还活着,都感到非常高兴和欣慰。周子昆在皖南事变中牺牲后,毛泽东发唁电“沉痛悼念忠诚的革命战士周子昆”,称他是“对革命有功的优秀干部”。
从1938年3月新四军成军后的战斗序列看,延安派来的干部主要是加强军部指挥机关和干部培训机构,一线作战部队以南方红军游击队干部为主,派来干部作适当补充或降职储备。军部领导层除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外,参谋长张云逸、副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都是中央派来的长征干部,占了二分之一。军部机关由延安派来的干部约占40%,南方游击队干部很少,一部分是从沦陷区和国民党统治区及海外回来的地下工作者、爱国进步人士、左翼文化人士等。新四军4个支队领导层,绝大部分是南方红军游击队干部,中央派来的长征干部是:一支队参谋长胡发坚、政治部主任刘炎,二支队政治部主任王集成,三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参谋长赵凌波(皖南事变中叛变)、政治部主任胡荣,四支队政治部主任萧望东等。10个建制团主官中,张正坤、叶道之、吴焜、林凯、高志荣等5人是长征干部。后来成立的新四军教导总队,则以延安派来的干部为主,占总数的61%。
1938年4月至1939年底,新四军贯彻党中央“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延安调往新四军特别是江北部队干部的数量有所增加,配置在主要指挥岗位的干部也不断增多。在鄂豫皖建立和扩编的新四军部队主要领导,几乎都是经验丰富的长征干部。1938年2月初,党中央派彭雪枫率张震、岳夏、滕海清、赵启民、王子光、成钧、朱绍清等到达竹沟。3月6日,毛泽东致电彭雪枫:“干部可从抗大陕公毕业生酌派一部给你们,并望从豫南各县优秀青年中挑选最好的40名送抗大学习。”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萧望东都是红一方面军的干部,彭雪枫长征时任红一方面军第三军团第五师师长、第十三团团长,曾组织过土城岭战役,两次率军攻占娄山关,是一位出色的指挥员,也是抗战中新四军牺牲的最高将领之一。1939年1月成立的新四军豫鄂边独立游击大队,司令员李先念是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的领导干部,时任第三十军政治委员,长征结束后曾参加西路军西征,九死一生。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是从新四军四支队第二游击纵队改编而来的,司令员戴季英是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干部,先后任军政治部主任、参谋长。这些部队独立自主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在豫、鄂、皖创建了大片敌后抗日根据地。
随着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江南指挥部的成立和各支队编制调整扩充,干部缺位问题较为突出。1939年下半年,项英仍不断向中央要干部:“江北政治人员少而弱,江南也是同样,中央与八路军设法抽几个好的主任去。”从1939年11月新四军战斗序列看,一部分经过考验的优秀干部配置在重要领导岗位上。江北指挥部除张云逸指挥、赖传珠参谋长外,徐海东担任副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员。徐海东是红二十五军主要领导之一,他率部长征最先到达陕北,为巩固和发展陕北根据地、建立中央红军立足之地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央红军物资奇缺的情况下,他慷慨解囊,帮助摆脱困境,被毛泽东赞为“对革命有大功的人”。第五支队司令员罗炳辉是红一方面军的领导干部,长征时任红九军团军团长,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九军团改编为红三十二军,他任军长,二、四方面军会师后,红三十二军编入红二方面军,因此,他是先后在红一、红四、红二方面军这三大主力序列中长征的军团(军)领导人,也是长征里程超过25000里的人;政委郭述申曾随红二十五军长征。五支队在罗炳辉、郭述申的指挥下,坚持在淮南津浦路东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斗争,先后“三打来安城”,威名大振。在重要领导岗位上的还有,江北指挥部所属第六支队的各级指挥员:彭雪枫、张震、萧望东、孔石泉、谭友林;豫鄂挺进纵队的李先念、刘少卿、周志刚;江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刘炎等。江北、江南新四军指挥部所属建制团主官,也都有延安派来的干部。
1940年春,在刘少奇提议下,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作出八路军派部队与新四军合力发展华中的部署。八路军第二纵队主力和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先后越陇海路南下,与新四军第六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第五纵队。10月,新四军在取得黄桥决战的胜利后,与南下支援的八路军第五纵队会师。11月17日成立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统一指挥陇海路以南、长江以北的新四军和八路军部队。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尽管受到重大损失,但摆脱了国民党的束缚,重建新四军军部,放手扩充部队,新四军统一整编为7个师和1个独立旅,全军9万余人。此时,八路军成建制地加入新四军,新四军主力部队增加了大批经过长征的红军干部。八路军第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彭雪枫任师长兼政治委员。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任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长征时任红一方面军第三军团第四师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四渡赤水和遵义战役。此外,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第五旅在旅长梁兴初率领下南下华中,被编为新四军独立旅,长征时他曾任红一军团第二师第二团团长。
笔者查阅新四军重建军部后战斗序列表(1942年6月),新四军军部领导和7个师、1个独立旅师旅干部共75人(兼职1人),其中经过长征的红军干部47人,占62.7%。军部5名领导有3人是长征干部,占60%。经过长征的师旅级干部:第一师兼苏中军区4人,占50%;第二师10人,占66%;第三师11人,100%;第四师7人,100%;第五师9人,占75%;第六师1人,占11%;第七师2人,占40%;独立旅2人,100%。可见,经过长征的优秀干部绝大多数已配置到新四军主力部队各级指挥位置上。
中央红军从江西苏区出发时,有30名女红军随军出征,她们与男同志一样爬雪山、过草地,经受了生死考验,被誉为长征中的“女神”。全面抗战爆发后,红一方面军有6名女同志调往新四军。她们是李坚真、邱一涵、危拱之、邓六金、李桂英、谢飞(谢琼香)。李坚真长征中是中央纵队民运工作队队长、干部休养连指导员,她以惊人的革命意志,战胜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胜利到达陕北,调新四军先后任中共苏南区党委党校主任、中共溧水县委书记、中共中央华中局民运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华东局妇女部部长等职。邱一涵是袁国平的夫人,与丈夫一同参加长征,她曾任新四军后方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政治部主任。危拱之先后任中共河南省委秘书长、河南省委组织部部长,国民党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时,她在竹沟新四军留守处,和省委书记刘子久、留守处主任王国华等率留守处500多人英勇抵抗国民党1800多人的猖狂进攻达两天一夜。谢飞在长征最困难时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跟党走,跟红军队伍走到底。”来到新四军后,她先后任中共苏南区地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兼区党委党报负责人和中共浙东地委常委兼宣传部部长、中共四明山地委常委、中共三北地委常委兼宣传部部长等。1942年谢飞调浙东任特务营政委,带领部队参加多次战斗,特务营从200人扩大到600多人,成为新四军浙东纵队实力最强的部队。邓六金在中共中央东南局妇女部工作,是新四军和新中国杰出妇女儿童工作者,备受后人尊敬的伟大母亲。
新四军中来自红四方面军的长征女红军有6人:张明秀、何子友、侯正芳(先红四方面军、后红二方面军)、张文(张熙泽)、邓宇蓝(邓玉兰)、钱桂英等。长征胜利后,张明秀与罗炳辉在延安结为伉俪,先后任新四军军部教导队女生一队政治指导员、来安县半塔集工作队队长兼总支书记、盱眙县西高庙区委书记、新四军第二师司令部政治协理员等职。新四军副参谋长周子昆和夫人何子友,两人一个在红一方面军中长征,一个在红四方面军中长征,何子友曾是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中的武艺总教官、侦察排长,调入新四军后先在军部教导队当班长、排长,后到半塔合作社纺织厂任指导员,周子昆牺牲后她带着女儿和遗腹子转战苏北、山东、东北,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洪学智、张文同在红四方面军中长征,曾三过雪山草地,长征途中结为夫妇,他们同被派往新四军,1941年4月抵达江苏盐城新四军军部。侯正芳长征时是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剧团团员,调入新四军后进入教导队学习。皖南事变时,她所在的新四军教导总队(教导团)遭受重大损失,她被冲散后冒险突围,长途跋涉3个多月,历尽艰辛,终于找到新四军新军部所在地盐城,后被编入新四军第三师。
新四军中来自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女红军周东屏,童养媳时逃离家庭,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在红二十五军军部医院做看护工作。长征途中,徐海东指挥战斗时头部中弹昏迷,周东屏悉心照料,徐海东的重伤得以渐愈,两人互生感情。长征胜利后,两人在陕北延川县永坪镇结为伉俪。1939年,徐海东随同刘少奇调往新四军,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时,周东屏也随之调入新四军。
许清1934年11月参加红军,在红二军团供给部缝工连当战士,随红二、六军团长征。调新四军先后任三十八团团部机关党支部书记、第十三旅警卫团团部政治指导员等。
新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无论是长征红军干部,还是经过三年游击战争以及来自白区的各方面干部,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四军内部,始终坚持公道正派地选拔任用干部,尊重人才,任人唯贤,因才施用。项英说:“不管他是从哪里来的,都要一视同仁,惟才是举,不搞亲疏厚薄。”陈毅提出,“秤和尺子,各有用处”,要做到任何一个人进入到革命队伍中都是可用的,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新四军队伍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了一起,在党的旗帜下凝心聚力,英勇奋战,成为无坚不摧的铁军。经过长征的红军干部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听党指挥,服从安排,调入新四军部队后,无论什么环境、职务高低,甚至不少师、团干部因编制小而降职,都不计个人得失,一切从抗战需要出发。他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调入新四军的476名长征干部中,有43人英勇牺牲,周子昆、袁国平、彭雪枫、胡发坚、胡荣、田守尧、彭雄、张正坤、吴焜等一大批老红军没有倒在长征路上,却血洒抗日疆场,令人惋惜和痛心。新四军铸就的历史丰碑,将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中。
(责任编辑李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