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以生活情境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能有效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合理选用生活资源,活化情境应用思路,以此提升生活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适配性和功能性。基于此,文章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生活情境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探究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价值、要求和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有效性
生活情境,即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或场景所创设的具有现实意义、生动有趣的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创设能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理解、活化课堂教学氛围等作用。因此,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充分重视生活情境的应用价值和应用策略,优选生活素材,创新生活情境植入方式,以生活情境优化课程建设,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注入内驱力。
一、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以生活情境为教学切入点,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探究兴趣,促使学生思想上关联知识与经验,行为上深度参与课堂活动,形成积极、活跃的教学互动过程。
1. 关联知识与经验,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
生活情境以多元生活素材为主体,其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关联。在小学数学课堂创设生活情境,能加强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关联性,使学生直观了解并感受抽象的数学概念在实际生活场景、社会生产与自然规律中的具象化体现。知识与经验的有机结合能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并感受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多元存在形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2. 促进理解与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生活情境中的元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关联。以生活情境辅助课堂教学,能将抽象、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具象化,通过类比的方式加强教学联系,使学生轻松理解问题情境中数学条件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简化学生的问题理解步骤,降低教学难度。学生能在深度理解课堂知识的基础上深度参与课堂活动,在对情境的探究中逐步激发学习兴趣,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和良好的课堂互动效果。
二、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遵循生活情境应用的适配性和功能性要求,在教学准备环节合理选用生活资源,创设生活情境工具,在课堂教学中活化情境的应用思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 合理选用生活资源,提升生活情境的适配性
在教学准备环节,教师可以遵循适配性的教学要求,结合课堂知识重点和单元主题,从生活资源中选用与课堂相适配的优质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形成适用于课堂、具有教学针对性与指向性的教学工具。如此设计,不仅能使生活情境符合课堂教学的需求,有效完善课程设计,还能为课堂融入时代教学要素,让数学课堂与时俱进,呈现与现实生活发展水平相符的数学问题。创设符合适配性要求的生活情境,能使数学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活化情境应用思路,提升生活情境的功能性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需要,在多个教学环节中灵活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立足不同的学习目标反复探究生活情境,达成不同教学环节的教学目的。例如,同一生活情境可以应用于课前导入环节、新知探究环节、教学总结环节,分别起到导学激趣、提供问题、整合思路等作用。在对生活情境反复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落实不同的探究目标。如此设计,能精简课堂教学内容,活化学习活动思路,体现生活情境的教育功能。
三、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生活情境由创设到应用需要经历精选素材、优创形式、提出问题、归纳总结、拓展学习等步骤。学生能在课堂上通过探究生活情境明确教学目的,形成丰富的学习体验,建构课堂知识结构,提升探究能力和知识迁移意识。
1. 依托主题精选素材,强化情境教学目的
在课堂教学设计阶段,教师需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主题确定生活素材的选择范围。首先,教师可以深度研究教材内容,结合单元主题分析生活中能体现此类知识内容、数学现象的场景和应用领域,选择较为典型的情境主题。随后,教师可以从多渠道搜集高品质情境素材,可以是图文、音频、视频等多元类型。搜集情境素材后,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设计切入点,对素材进行加工处理,使之与知识内容相联系,与课堂教学目标相统一。如此创设生活情境,能有效强化情境教学的目标,为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奠定基础。
例如,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以下统称“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数感和量感,让学生初识长度单位及其之间的换算关系,能运用直尺、卷尺等长度测量工具正确测量物品的长度。在课堂教学设计环节,教师先联系家庭场景、校园场景等学生日常接触的生活场景,选择测量长度的多种工具、所需测量的多种物品作为生活情境的构成要素,设计以下情境内容:家庭生活中,家居用品的大小、边长和直径需要经过测量后才能采买,以使家居用品的规格满足预设空间的大小需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想一想现有直尺、卷尺和软尺等测量工具,不同的家居用品适合使用哪些工具和测量方法?
上述生活情境以家庭场景为主要元素,内容涵盖本课时的重点知识内容,与课时主题相符,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贴合主题的情境设计能拉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
2. 结合素材优创形式,创设丰富的情境体验
确立生活情境的主要内容后,教师可以结合情境素材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加工处理,创设具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生活情境工具,以此丰富学生的数学课堂情境体验,促使学生从情境探究中获得学习乐趣。适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境展示形式包括图文展示、互动体验、视频展示、实物展示、语言描述等。不同的情境展示形式能为学生带来不同的体验感受。在实际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结合学情和教学内容选择适用于本课的情境展示形式,或多种形式并举,以完善学生对情境画面的想象,深化学生的情境体验。学生能在情境感知与联想的过程中启发数学思维,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例如,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时、分、秒”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时间单位及其换算关系,并能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时间意识和高效做事的良好行为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情境展示形式,丰富学生的生活情境认知。
图文展示:展示新年人们在大钟楼下等待新年钟声敲响的图片,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图片中的信息。
互动体验:闭上眼睛,感受1分钟的时长,诉说对时间流逝的感受。
视频展示:播放“时间”微视频,视频内容包含季节变换、日出日落、植物生长等,让学生从视觉角度感受时间的流逝。
实物展示:准备一些钟表模型,让学生亲自操作,体验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
语言描述: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些生活中的时间场景,如播放1集儿童电视连续剧的时间是20分钟,让学生在脑海中自由联想。
上述多种情境展示形式能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多元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乐趣,能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到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对课时核心内容形成初步认知。
3. 依托情境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创设具体情境后,教师可以结合情境中的信息,向学生提出关键性问题,借助问题启发学生对情境的思考,引发学生对情境中数学信息的分析和关注。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分析类问题,让学生对问题情境中各个数学要素、条件之间的联系加以推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向学生提出评价类问题,就如何解决问题或情境中人物的行为选择加以评价,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还可以提出创造性问题,让学生联系情境中的要素进行自主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向数学教学目标的问题能有效启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思路,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三位数乘两位数”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思路,能正确运用列竖式计算的方式得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答案。在生活情境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雪糕厂预订货物的规格和总量:已知每箱32根雪糕,一共预订240箱雪糕。据此生活情境,教师可以AL7xdHJsaMaZ4BamipmaD9pWB+b8bcsw2u6UEaZyAw8=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雪糕厂预订雪糕的总数是多少?
问题2:如何列式计算?
问题3:结合前期所学的运算法则尝试分析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思路之间存在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结合上述关键性问题,学生能在情境探究的过程中聚焦本课重点知识,强化运算能力,高效开展新知探究,有效提升探究意识。
4. 依托情境归纳总结,建构课堂知识结构
学生结合情境问题展开自主探究后,生成一定的学习成果。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汇总探究成果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汇报。教师结合学生的探究情况,以情境为工具,进行补充说明,辅助学生归纳、总结新知内容,深度掌握重点和难点知识。为了达成此教学目标,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融入主观设计,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结HMcht30M5Z3q/J2P44+Z5i3oaMrJagRZXC8mi8sx+2Y=构提供必要的数学信息。此外,在归纳总结环节,教师还需要加强教学指导,对学生建构知识结构的思路加以点拨,以此提升总结教学的有效性,促使生活情境发挥应有的教学功能。
例如,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和除法”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小数的简单乘法,能通过学习辨别整数乘法和小数乘法在计算方法上的异同。据此,教师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某商场开展促销活动,一款价格为15元的笔打九五折优惠,试计算优惠后的价格。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总结小数乘法的运算规律和运算方法。在课堂总结归纳环节,学生代表汇报探究小数乘法的算理和算法。在此环节,教师可以结合生活情境进行总结性说明: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乘法有所不同。小数乘法需要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随后从得数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而整数乘法直接根据乘法法则计算即可。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学生能在生活情境的辅助下自主归纳小数计算方法、整数计算方法,以及两种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和在真实情境中的应用等。
5. 依托情境拓展学习,培养迁移运用意识
在课堂最后阶段,教师可以依托生活情境拓展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知识的应用情境,运用所学知识探究相关生活问题的模拟解决思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意识。在这一教学阶段,生活情境作为学生展开联想的起始点,发挥着拓展延伸、启发思考的作用。教师可以基于生活情境中给出的信息加以提示或提问,以此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促使学生的数学迁移运用意识获得有效发展。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元旦开联欢会迎新年,用彩带装饰教室。4米长的彩带,每[23]米剪一段,可以剪成多少段?在拓展学习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除了上述场景,还有哪些场景可以运用到分数除法的知识?学生能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与情境相关的其他分数除法应用情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此,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数学中的生活资源,将生活情境和数学教学相结合,遵循适配性和功能性原则形成合适的教学工具和教学应用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精选素材—优创形式—提出问题—归纳总结—拓展学习”五个步骤设计生活教学情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丰晓. 融入生活情境,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J]. 家长,2023(16):67-69.
[2]刘海燕. 融入生活情境,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J]. 教育界,2022(30):47-49.
[3]徐桂林.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J]. 数据,2021(3):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