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步深入,“教—学—评”一致性在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初中历史教师需要在有限的课时中将教、学、评这三者有效衔接,构建完整、系统的历史课堂,让学生有效掌握历史知识,全面发展历史核心素养。通过研究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促使教学、学习和评价相互促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评”一致性;教学实践
“教—学—评”一致性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逻辑,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将评价融入教学设计,实现“教—学—评”一体,发挥评价促进学习和改进教学的功能。“教—学—评”一致性作为各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施“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保障教学质量。“教—学—评”一致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表现为:教师的教学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始终围绕教学目标,保证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学习;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的落实为判断标准,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对“教—学—评”一致性进行研究,分析“教—学—评”不一致的具体情况,能为“教—学—评”一致性有效落实提供针对性建议,对于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评”一致性的含义
“教—学—评”一致性涉及教学、学习和评价三个环节。具体而言,“教”指的是教师在核心素养目标指导下的教学实践活动;“学”指的是学生参与课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逐步发展自身的核心素养;“评”指的是贯穿于教学各个环节的多元评价方式。三个环节相互融合、相互统一。
二、“教—学—评”一致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1. 以“教”为先,优化教学方法
(1)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
为了有效实施“教—学—评”一致性的历史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深入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并设置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设置教学目标时,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为目标,设置难度适中的目标。同时,还需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层次性,以确保教学活动各有侧重,能够真正在“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历史》(以下统称“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这节课时,教师可以依据本节课的知识点设置如下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实施“教—学—评”一致性教学。
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并探讨影响曹操在这两场战役中胜败的关键因素。
目标2:通过对两场战役的对比分析,学习并实践如何从历史事实中提炼观点,并结合历史论述支持自己的分析。
目标3:准确评价三国时期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巧用合作探究法。
合作探究法已经普遍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其中,“合作”主要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通过巧妙设计教学活动和环节,以引人入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提高提问的意识和能力,并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这种基于互动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有效克服了传统历史教学的不足,促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角色的转换。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单向传授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教师和学生能共同投入到富有创造性的探究学习中。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建国大业》《开国大典》等爱国主义题材电影的精彩片段。这种视觉化的教学手段能够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艰难历程,同时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在观看影片的基础上,教师应与学生就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关键问题展开深入讨论,激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以此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能力。通过这样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积累丰富的历史知识,还能为未来更高阶段的历史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为中心,引导自主探究
(1)引导自主学习实践。
在当下的历史教学中,自主学习被视为一种自我驱动的学习方式。教师的职责在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并鼓励他们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中,教师能够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归还给学生。教师可以利用提出问题、梳理知识、解读材料、布置练习等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这样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形成积极探索的态度,有效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百家争鸣”这节课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百家争鸣’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你能列举出百家争鸣时期的主要学派和代表人物吗?它们各自有哪些代表性的思想?为什么说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通过这种引导方式,学生能够在探索问题答案的同时,逐步发展历史核心素养。
(2)规划拓展学习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各个学习活动环节支撑了整节课的学习。在设计学习活动时,教师要围绕设定的教学目标,注重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差异性,使学习活动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教师要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分析相应的历史内容,对于教材中的一些阅读材料要进行详细阅读和思考,随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探究。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对外开放”这节课时,教师组织拓展实践活动,启发学生探索对外开放给现代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在广泛搜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史料之后,教师遵循生活化教学原则,鼓励学生深入社会生活中,针对“对外开放”这一课题进行富有趣味的实践调研,探究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及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深切体会对外开放取得的重大成就。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围绕“对外开放的现实意义”开展小组讨论。这一学习过程能够激活学生的历史思维,激励他们从多元角度思考对外开放这一重大战略,并联系新时代的发展背景,深入思考和讨论对外开放环境下国家未来的政治和经济发展路径。
3. 综合“评”价,注重学生发展
为了彰显教学评价的重要性,教师需要创新评价体系,开展多元教学评价方式,利用创新、多元的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为此,教师需要实现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将学生纳入教学评价主体之中,以教师评价、自主评价、学生互评等方式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促使学生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过程中再次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归纳知识的方法,并逐渐形成清晰、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仍以“三国鼎立”这节课为例,教师评价: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和测验来评价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自主评价: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学习日志记录和自我检测来反思学习过程;学生互评: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同伴评价来促进学生相互提供反馈,共同进步。教学评价时,教师应该提供明确的评价标准,包括对三国鼎立相关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否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在课后作业中展现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及对同伴学习的贡献,等等。
综上所述,构建初中历史“教—学—评”一致性是一条充满挑战、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学—评”一致性在思想引领和行动实践中能够呈现出新的历史课堂面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因此,需要加强教、学、评三者之间的相互关联,以此来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在引领学生投入历史学科的学习时,教师应该根据该模式导向,全面、细致地改进教学方案、学习过程和评价体系,确保所构建的历史课堂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实践“教—学—评”一致性,能够深化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推动新课程理念的落实。
参考文献:
[1]郑秀君.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一致性应用研究[D]. 牡丹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024.
[2]李晓艳.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D]. 烟台:鲁东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