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理念的内涵及价值探析

2024-10-09 00:00王亚茹郑阳高黎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4年10期

为响应和执行国家推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号召,张新平及其研究团队建设性地提出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理念,该理念聚焦学校标准化建设过程中的现实困境,秉承“精准关切”的内核,试图通过综合方法的研究范式建构我国的自主知识体系。在理解该理念的基础上深刻挖掘其背后所涵显的“生生”之道,深入探寻其背后的历史脉络和全球视野的独特构造,以及贯通古今又兼顾中西的学术态度、力图打破圈际限制而促进多元互动的学术志向,以期回应教育建设的学校使命。

张新平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理念;精准关切;教育公平;“生生”之道;中国特色

王亚茹,郑阳,高黎.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理念的内涵及价值探析[J].教学与管理,2024(28):20-24.

我国正处于发展高质量基础教育的关键时期,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无疑是一个处于进程中的重要政策议题[1] ,是走向教育公平的纵深战略。在全社会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新时代,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行动及其研究也逐渐成为一个探索共同富裕的“教育样板”。张新平及其研究团队所提出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理念是系统性、科学性、思想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对“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这一公众议题进行了全新阐释,颇有建树地提出了一种新的观察进路—“精准关切”。这一独特视角是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思潮并存的背景下所寻求的一种合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本土与国际共对话、理论与实务相交融”的适切范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理念的提出可视为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这一“研究域”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一种尝试。

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理念的内涵要义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是一项长时段、高战略的公众议题,众多学者对其展开研究,揭示了现阶段面临的急迫问题,包括标准操作性欠佳、执行主体交错,政策认知有偏差、标准执行不深入,家校社合力不强、作用发挥有限等[2]。张新平及其研究团队指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在理论上存在着“各执一家一言”、行动上固化呆板的现实窘境。

面对义务学校教育标准化建设缺乏共识、缺乏证据、缺乏典型、概念不清等现状。张新平及其研究团队建设性地提出“精准关切”这一适切视角,以一种全球化、全局性的视野以及精准关怀的视角,引领社会公众更为科学理性地了解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该理念既有对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重要理论问题的深度剖析,又有对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过程中的实践样态、主要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略与效果等进行的深度调研和评估[3]。纵观张新平及其研究团队所提出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理念,正是从理论中布全局、从实践中找不足、从比较中谋共识、从本土中寻经验,重新发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探索之道。

1.“精准关切”——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理念内核

“精准关切”的要义指在工作与研究中注重全面、真实、系统探究的前提下,坚持以实证和务实的方式关注问题的本源,促进问题的展现及精准解决,“在方式上贵在精准,在结果上重在关切”,至少包括三个核心要义:问题导向、循证本位和共建共享[4]。

第一,在问题导向上以哲学性的思维方式把握整体与全局。张新平及其研究团队强调“精准关切”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与伦理原则,力图精准务实地把握标准化建设工作及其研究背后的原点问题、关键问题、重点问题与难点问题[5],厘清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基本理路与基本关系。第二,在研究方法上坚持循证本位的科学思路。张新平及其研究团队坚持以实证与事实为基础,践行“无证据不决策”的实证理路,力图准确分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所取得的实际效果与现存不足[6],为可持续改进提供更为精准的参考。第三,在实际行动上坚持共建共享。张新平及其研究团队注重对地方建设经验进行挖掘、汇聚、推广和分享,以点带面,力图开拓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群”的新局面[7],强调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及其研究的多元关系对话与融合。

2.“问题基底”——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内容构成

在“精准关切”理念下,张新平及其研究团队设计“研究回环”展开言说,“以一三一”结构进行整体呈现,即一个原点问题、三大关切问题、一个总结性问题,其内容的“四梁八柱”具体如下。

首先,回到原点问题。张新平及其研究团队EOITyov4C8OYlJlkDJ/RTBXrKUq7h3aaEP7JB2/tVz8=揭示了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的政策由来、理论纷争等起始状态;而后将视域扩大到全球视野,探索比较视域下全球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发展演变与共同议题[8],回答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为什么”“是什么”这一总体性问题。其次,展开关切问题。张新平及其研究团队分别从条件(资源投入)、区域(农村地区)、结果(产出端层面)三个角度,分布分类研究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现实逻辑与问题状态[9],探索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紧迫现实问题。最后,总结经验体系。张新平及其研究团队围绕起步早、成体系的先行探索省份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中的新思路、新理念、新路径,总结凝练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地方性知识”[10],从概括与升华的意义上构建我国区域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知识经验。

3.“四种意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方法意义

在研究开展过程中,张新平及其研究团队所提出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理念形成了四大特点,包括方法的综合性、知识的生成性、研究的应用性以及成果的本土化,有效彰显了其思想的全局意识、发展意识、行动意识和本土意识。

首先,在研究范式上,张新平及其研究团队对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和研究的综合性进行了精准把握,形成一个走向综合方法的范式,在量化和定性方法之间寻求平衡,充分考虑了思辨研究、实证研究和实地研究等多种方法的优势,着力在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之间寻求张力平衡,以增强各个方法之间的互补效应[11]。其次,在知识生产方式上,以发展的眼光不断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在继承原有研究和对标前沿领域的基础上,更加强调高质量的知识生产与话语生成。基于此,张新平及其研究团队建设性提出“松散耦合共同体”这一研究团队概念[12],即有关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研究上,不同单位、地区、领域、立场的研究者在多元化视角下碰撞产生不同的观点,寻找“共识意见”,走出唯一真理观[13],在标准化建设研究的兴趣与研讨下“松散而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再次,在实践应用上,张新平及其研究团队强调在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强化“智库担当”,在研究过程中坚持研究的“实时转化”与“政策应用”。该研究团队成员参与区域调研,撰写咨询报告,发表政策建议,推动地方变革,基于共建共享的新时代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发挥“教育智库”功能,特别是为江苏等长江经济带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政策与实践提供了借鉴和引领[14]。最后,在本土关怀上,张新平及其研究团队始终强调对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与探索。该研究团队在诸多研究中以中国为出发点,强调不断结合中国实际,力求跳出西方模式和西方话语体系,探索国际比较视域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中国经验、中国问题和中国特色,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15]。

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理念的多重意旨

世间万物是变化发展的,以昨日之体悟觉今日之所感,明明日之源头。万事万物日日新,理如此、人如此、事如此。在漫长的人生过程中,以心创新,以为力行,以识蓄能,才不至于被淘汰、被腐坏,才得以让自己永远葆有活力和动力。教育的本质在于人,而人的变化复杂多变性也引起了教育育人过程中的复杂变化。义务教育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开始,唯有变才得以应万变,在新时代下,中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唯有构建出“生生”之道,才可获取源头活水。

“生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是古人智慧的思想结晶。在《周易·系辞》中,古人常用“阴”“阳”两极说明万物存在之“道”,得出“一阴一阳谓之道”,“道”的根本作用乃是“生生”。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生生”之道是人生的境界,是相谐的状态,是不息的动力,是体用的自信,其为教育注入更多活力。张新平及其研究团队对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融入时代与现实的思考,在历史本体与未来发展中谋求面向中国本土的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之道,给予笔者鞭辟入里的思维启发与实践启示。我们应自觉主动地觉识在理论与实践的交合下衍生出的面向教育现实的新发现、新思考,在教育大世界中孜孜不倦地努力。

1.生生之境,立足于“尊重、尊严与平等”

教育是有关于人的学说。义务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完满与实现,教育是人不断生成、不断实现的实践,教育的本质是“生成”“绽放”,是展现人丰富多彩的生命本性活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终极目的是促进“人的永恒的发展”。于孩童而言,义务教育阶段正是破土凌云、望知识穹顶之无垠,根植人生理想与抱负的遒劲迸发期。义务教育学校作为中观物质,一言为学子谋,一动为学子行,学校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构建有序的教育管理体系,为学生的个人成长与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促进个体成就与社会进步有机结合。

义务教育学校要以育人理念为基本,承接义务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新问题,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青年,满足公众对义务教育的高期待。这也意味着义务教育学校的标准化建设不能简单地成为一种固化的模板,而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教育进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直接面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张新平及其研究团队主张人们对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进行重新思考,反思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目的,立足于“尊重、尊严与平等”,走可持续发展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道路。

2.生生相谐,延展于“均衡、平等与和谐”

生生是“生生相依”的和谐共存[16]。只有二者相互协调、恰到好处、合二为一,才能发挥作用。探寻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生生”之道,必须在视域上立均衡、在方法上求平衡、在地区间谋平等、在比较中化和谐。

首先,均衡从来不是固定或单一的概念,而是复数的“存在”,张新平及其研究团队提倡从均衡与公平的视角来反思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关注义务教育均衡维度的多元逻辑。进一步而言,我们应该关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中的全面均衡、动态均衡和特色均衡。其次,张新平及其研究团队采用严格科学的数据调查与统计方法,对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成效进行精准而科学的评价。面对全面反思现代性的潮流,该理念呼吁公众关注另一种声音:对于富含科学味道、普适思维与控制倾向的标准,大多数人持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同时,对长期以来的历史欠账“农村教育和农村学校的改革发展问题”,张新平及其研究团队分析农村教育的历史窘境、现实困境,在肯定农村自我价值的基础上给予“精准关切”,提出进一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对策建议。中国教育的发展是不落下任何一个地区的全面发展,是充分考虑地区差异性、实现独特性的有序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报告提出,义务教育的目的已从普及、免费、世俗的教育思想,逐渐发展到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进而演化为人的一种权利与生活方式,这种教育目的观从人类自身求得生存扩展到人与社会、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为引领世界各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张新平认为,义务教育的目标需要从“学会生存”转向“全球共同利益”,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也应致力于实现这一目标。全球共同利益的本质是共享的,体现了集体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理念,也是对教育完整性和包容性的必然追求。义务教育作为一项公共事业,不能仅限于考虑教育的“公共性”和个人利益,它正在成为全球的共同利益和责任。

3.生生不息,融汇于“传统、现在和未来”

“生生”又指生生不息的连续性动力[17]。《周易·系辞上》第十一章写道:“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18]只有在时间的行进中生生相继,才能不断焕发新生,才能推陈出新,日新月异。所谓的发展眼光是基于对历史的考量、对未来的预测,在时间线中联通“传统—现在—未来”,任何一个脱离历史而进行的研究都是不准确、不全面、不可信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本身也是一种历史事件,只有承认过去、批判过去、揭露过去,才能推动其向前发展。张新平及其研究团队建设性地提出要从“横与纵”把握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时空维度,反身向后,追问学校标准化建设政策与实践的“前世今生”。

同时,历史事件的方向是向前的,每一步具有什么样的意义永远取决于下一步的状态,由后来的事情赋予和证明其意义所在。我们要具备价值意识、全局视野、发展思维,在有限的历史状态中追求未来的无限可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充满流变性,采用或生成固定的模式去解决研究问题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理智的。因此,在现实意义层面,张新平及其研究团队面对这一宏大叙事,创造性地提出“精准关切”的视角[19],以“精准关切”之理念、“精准关切”之视角谋篇布局,精细筹划,实现理论与内涵精准、实证与事实精准、方法与经验精准、科学精神与价值伦理精准,进而探索出一个审视过去、立足现在、通向未来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中国方案。

4.生生体用,扎根于“本土、人文与和合”

“生生”是植己向外的文化品格,既把研究写在祖国大地上,又彰显国际视野。张新平及其研究团队所探寻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道路是生生发展之道,是中国教育改革道路上所特有的文化自信,它具备极深厚的人文精神,具有“化成天下”的力量,正如《周易·贲卦》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的本义是纹理,后引申为文明、文化;“文”释教化。“文明以止?人文也。”[20]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执着追求的总和[21]。人文精神不仅仅是道德价值本身,更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权利和责任。它作为道德的基础,应该具有超越基础层面和终极关怀的性质,以忧患的大局观、乐道的情理观、和合的发展观和人本的独立观编织成一张尽力完美的实用地图。

“生生”是基于“精准关怀”而求索的勇气与魄力。义务学校标准化建设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高度自主性的体现,是我国学术社群“主体性”热情高涨的呈现。学者们致力于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极具文化底蕴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中国方案,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寻找方法路径与机制保障,推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知识体系逐步完成,从而实现教育从文化自觉走向学科自觉。正如《礼记·学记》所阐明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那样,“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其思想以和合共生的历史眼光、兼济天下的担当精神探讨全球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共同议题与价值选择,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置于全球化背景中,积极进行教育交流与合作,探索义务教育规律,以期实现“全球共同利益”。《礼记·学记》又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张新平及其研究团队正是这一传统教育思想的践行者,他们不仅仅对现阶段问题加以讨论,而且向更多有志之士进行邀约,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发出更多的声音。

三、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理念的价值意义

张新平及其研究团队提出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理念既是对历史问题的总结性追问,也是对现实问题的战略性策划,以及对未来问题的整体性布局。为切实推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须进一步参悟生生,引入行之,方能有源头活水来。清末民初国学大师王国维谈到读书境界有三:第一境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三境似若眼观,实则悟思。读书是对人生的参悟,悟思是对思想的升华。做为一名学习者、反思者、行动者,不妨用“迷、醉、进”来描述其思想价值引入的过程。

1.迷“思”,知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之新阐释

迷“思”,指学习者从生活经验出发,不断吸纳学术思想中的新发现、新观点、新阐释,进而在理性深思后所着迷的状态。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中,迷“思”强调的是不断追求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探索精神。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中“标准化”具体指什么?张新平学者用“学校办学标准”予以回答,创造性地提出人、财、物、事、气等五个维度的多项衡量指标,并且指出不同类型指标又处于不同的层面上[22]。什么是“学校标准化建设”?张新平及其研究团队从四个相对统一的标准解释其组成,即标准化学校的办学规模标准、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师资队伍标准、课程标准。从更广泛的意义来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既是一个有关义务教育学校标准研制、实施及评价其工作成效的动态发展过程,也是办学管校的多个责任主体在协商、参与义务教育学校建设中凝聚共识并共享建设成果的持续努力过程[23]。又如“否思”的非线性思维,即转换思路,寻求一种关系视域下的对话与整合,打破传统思维定式,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管理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教育环境。这种对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新阐释,不仅丰富了相关教育理论,也为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对读者颇有学习、思考、借鉴之处。

2.醉“意”,通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之生命力

醉“意”,指反思者要穿透思想,找到活生生的心灵,这是生命意志与生命活力的体现。教育长盛不衰的原因就在于教育界旺盛的生命力,这里有独特的心灵世界和完整的有机天性。醉“意”不仅是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更是对教育使命的深刻理解和实践。

在追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学校变革时代下,学生要得以全面且个性的发展,作为主战地的学校,有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言说正是学校生命意志的体现。张新平及其研究团队从客观上分析了学校标准化与学校多元化的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追求学校的标准化建设,越有可能会以严格标准与精益求精的精神推动学校教育变革,在学校品牌建设与个性化发展方面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24]。由此可见,学校标准化建设与学校多元化是不矛盾、不冲突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是促进学校优质化转变的过程,是学校旺盛生命力的迸发。标准化建设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为多元化发展提供了规范和框架,而多元化发展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则为标准化建设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这种良性互动,不仅有助于学校实现高水平的教育目标,还能在不同领域培养出具有独特个性和多样才华的学生,充分体现出教育的生命力和活力,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探索出一条充满活力和创新的路径。

3.进“新”,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之活经验

进“新”,指行动者落实到自身工作中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态度与方法,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提出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义[25]。进“新”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适应和引领教育变革的能力。

研究者要有智识、有勇谋、求创新、敢超越,持 以尊重经验的态度,做到推陈出新,方能历久弥新。张新平及其研究团队提出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理念在指标层面发现指标设计陷入经验而非科学证据的误区,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中,既要加大科研力度,更加科学、合理地设置标准化建设评价指标,也要注重标准的弹性与动态性。最后,张新平及其研究团队以江苏省为例,从纵向维度进行历史总结,从横向维度提出借鉴经验。这种纵横结合的经验总结,不仅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也为未来的标准化建设指明了方向。秉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态度和方法,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才能不断推动教育质量提升,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为国家的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这种进“新”的理念不仅强调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更突出在标准化框架内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必要性。只有在保持标准化建设的同时,注重创新和改进,才能真正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全面提升。

一言以蔽之,张新平及其研究团队既阐述了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基本理论,又提供了精准而实用的研究工具,为我们认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提供了诸多洞见。张新平学者以问题为中心,纵横自如,以历史经络为经,以全球视野为纬,突破学科边界,立于理论找重难点,基于实践找关键,处于现实寻出路,论理严谨,证据丰富,经验适切。其理念内核“精准关切”既是对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总结,也是迈向未来发展的新起点。“生生”二字,充分展现其历史脉络和全球视野的独特构造,贯通古今又兼顾中西的学术态度,以及力图打破圈际限制、促进多元互动的学术志向。

参考文献

[1] 魏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的制定:内涵、目标与方法论[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18):15-21.

[2] 张东娇,赵静.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化建设:困境与突破——基于北京市106所义务教育学校的调查[J].中国教育学刊,2023(02):55-60.

[3][4][5][6][7][8][9][10][11][12][14][15][19][23][24] 张新平,佘林茂.新时代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中国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2:3-4,2-3,3-4,3-4,4-5,4-5,4-5,4-5,10-11,12-13,12-13,13-14,2-3,2-3,2-3.

[13] 陈嘉映.走出唯一真理观[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20:33-34.

[16][17] 国宁,于伟.“合而生生”:“本土教育哲学”的生存之道与文化建构[J].学术探索,2022(07):141-149.

[18]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11:592.

[20]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周易正义[M].北京:九州出版社,2020:127.

[21] 张立文.儒学人文精神与现代社会[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2):1-6+12.

[22] 张新平.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标准的若干思考[J]. 教育研究, 2010, 31 (06): 37-43.

[2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6-12-08).http://www.china.com.cn/newphoto/news/2016-12/08/content_39878764.html.

【责任编辑 赵武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