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国家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及其启示

2024-10-09 00:00牟金保张纤纤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4年10期

当前,加速培养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增强拔尖创新人才后备资源成为我国新的教育目标,并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越来越关注基础教育阶段。在基础教育阶段,我国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借鉴理论的指导经验与实践。研究发现,北欧国家长期具有人才竞争力优势,通过研究北欧国家基础教育阶段的拔尖创新人才认识与培养的长期实践,探讨北欧国家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与智慧,可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必要的借鉴。

拔尖创新人才;北欧教育;基础教育

牟金保, 张纤纤.北欧国家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24(28):72-76.

随着人才竞争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纷纷意识到人才的培养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强调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关注与培养。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经历了从1872-1875年的留美幼童到1978年的“少年班”“超常教育”,再到2013年开始进行的“英才计划”。近年来,我国学者强调实践经验与借鉴国外经验,形成了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新热潮。国外学者更加深入探讨“资优人才”“天才”“精英”等概念,并基于心理学理论构建了人才鉴别模型,提出了创新教学模式与管理体制,系统阐述了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其中被视为教育改革典范的芬兰、瑞典、丹麦、挪威和冰岛等北欧国家,其基础教育阶段的“差异化理念导向”“灵活性与包容性并存”“内部分层”“以生为本”是其研究的焦点。本文对北欧国家基础教育阶段研究发现,其中还蕴含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诸多认识与实践的智慧,通过对其“求同存异”的教育探究,启示我国构建本土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体系,推动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

一、北欧国家基础教育阶段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认识

北欧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是什么、为什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了相对统一的独特理念。通过强调个体潜能的开发、知识经济的需要和教育公平的重要性,北欧国家建立了以全纳教育为基础的教育模式,以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教育和发展机会。这为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识别和培养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教育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1.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与特征

拔尖创新人才是我国对人才的特指,国外通常用“talented children”“gifted children”以及 “high-abi-

lity learners”来描述人才。天赋与才能的概念本身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从1573年帕拉塞尔苏斯用“天赋”表述心智能力至今,关于天赋的概念描述多达上百个,并经历了一个从个体静态天赋之谈到动态多维讨论,从宽泛定义到具体的结合多种要素定义,包括认知效率、学术能力、领导力、创造力以及人格特质等,整合了智力和非智力技能,强调非凡才能的复杂性。总的来说,天赋和才能的概念涵盖了能力、认知成分、个人成就以及社会文化等多个核心要素[1] ,为拔尖创新人才的识别提供了重要指引。北欧国家在识别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独具一格,将社会所面临的挑战和需求视为评判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依据。在全球化竞争背景下,北739d999b318516e24d16f258375fad5a欧国家以知识经济为基础,对拔尖创新人才有着独特的认知,强调将“潜能”作为内涵的核心特征,指出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在社会技能、数学、艺术、体育、语言等领域具有天赋与潜力,在学习环境中通过兴趣与努力开发自身潜能,使自身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北欧国家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具有独特性、发展性和多维性,被视为未来推动社会发展领军人才的主力军,能够以不同于一般人的特殊知识和能力推动社会的发展,能在适宜的教育资源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促进下不断发展自己的潜能,具有鲜明的认知、创造性和学习动机等特征。北欧国家强调,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某种特质的潜能是评价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这种潜能指的是个体未来可能发展出某种能力,或者相较于其他人更容易发展某些能力的潜在可能性。北欧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理解强调“潜能”的作用,并坚信这种潜能是可以通过教育激发和培养的。这种理解深化了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认识,为其培养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2.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北欧国家立足于对拔尖创新人才内涵与特征的认识,从经济与社会发展多方面提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不可或缺的社会需求。首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需求。早在20世纪末,北欧国家就深刻认识到,人才是国家财富增长的关键。他们通过个性化、灵活、高效的教育路径,重视全球意识和参与全球知识经济发展能力的培养,确保拔尖创新人才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优势,稳固国家经济的领先地位。这种重视不仅造福拔尖创新人才本身,也使整个社会受益良多。其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未来能力素养发展的追求。北欧国家将欧盟提出的母语交流、外语交流、数学能力和科技基本能力、数字能力、学会学习、社会和公民能力、主动精神和创业精神、文化意识与表达八大关键能力作为教育目标,强调个体全面发展[2]。随着全球对“素养”的关注,未来的素养追求以终身学习、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价值取向,能力不拘泥于传统技能,发展素养成为重要教育目标,其核心在于个体潜能的发展。拔尖创新人才在潜能开发和应对全球挑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未来素养提高的典范。最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教育被视为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专家学者的关注焦点由教育机会公平转向了如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体现教育公平。北欧国家将公平视为教育的首要原则和目标,支持塔米提出的贤能主义主导下的教育公平理念,即教育结果应当受到个体潜能和努力的约束,教育资源的分配应当与学生的能力相协调,允许个体之间的差异[3]。北欧国家认为传统的学校教育往往忽视了拔尖创新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教育,因此,北欧国家倡导通过差异化的教育资源配置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从而进一步推动教育公平的发展进程。

3.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相关教育理念

基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本质认识与必要性认识,北欧国家对基础教育阶段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了一定的教育理念认识。首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被视为特殊教育的一种。北欧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积极倡导“全纳教育”理念,推动以特殊教育为基础的教育模式,特殊教育被视为确保公平对待所有学生的手段之一。欧洲委员会(CEC)认为,即使是具有天赋的学生也需要特殊教育来实现其潜力[4]。因此,特殊教育是北欧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如挪威通过《挪威特殊教育法案》、芬兰设置“兼职特殊教育”,瑞典的“择校”等方式。其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早期教育。北欧国家强调在人才发展过程中早期受教育的重要性。人才的潜力受到遗传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因此在早期阶段投入更多教育资源至关重要,以确保其无限可能的发展机会,即“必须抓住某些教育时刻,否则便永不复现”[5]。经济学家赫克曼也指出认知和非认知能力的投资在生命的早期阶段更为有效[6]。最后,差异化教育是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动力之一。北欧国家以个性化、自由选择的差异化教育助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这种教育形式包括隔离、加速和包容三种方式。隔离意味着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分组,有天赋的学生可选择特殊学校或特殊班级进行学习;加速包括个体的整体加速和学科加速,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包容则是北欧教育体系的共同特征,通过建立多元包容的课堂环境以满足学生的智力和情感需求。这种差异化教育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范式,如芬兰的特殊学校与特殊班级、瑞典的独立学校以及挪威的适应性包容教育等。

二、北欧国家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

北欧国家在致力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上达成了一致。在教育政策方面,强调以差异化理念为导向;在教育系统方面,注重灵活性与包容性并存;在课程体系方面,体现内部分层特征。

1.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政策:差异化理念为导向

教育政策作为一种由国家为决策主体的公共政策,既是对整个教育系统的指导,又是其保障。北欧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政策以差异化理念为导向,着重强调差异化,被视为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发展的关键因素[7]。学校建立独立班级、实施差异化教学,并在教学实践中将差异化教学贯彻为人才发展项目,重视发掘与培养学生的特殊学习潜力。家长与教师共同支持学生的选择,鼓励他们根据个人能力和兴趣进行差异化学习,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与支持。同时学生也积极配合教育政策,主动选择接受差异化教育,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如丹麦教育部以“优秀学生是社会重要资源”为导向,积极推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发展,投入专项资金用于人才项目。这些资金的引入促成了独立学校与特殊班级的设立,为有特殊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了专门教育。北欧国家从政策到实践、从整体到个体都推行差异化教育,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全面支持和系统化的培养路径。芬兰政府在1999年制定了强调差异化的教育政策,通过差异化教育支持有天赋的学生在科学、数学、语言学以及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此外,芬兰还提供了多样的差异化方案,包括密集的数学和物理课程、竞赛和夏令营等[8]。挪威引入了学校与课程选择的政策,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政策支持。这些教育政策的改革都旨在提高教育的差异化程度,增加学生的选择权,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这种以差异化理念为导向的教育政策为北欧国家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也肯定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2.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系统:灵活性与包容性并存

北欧教育系统以全纳教育原则为核心,展现出极高的灵活性和包容性。首先,北欧的教育系统具有灵活性,基础教育阶段提供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普通教育旨在强化学生的学习技能和思维能力,为后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分化奠定基础。例如,芬兰注重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培养,而挪威则在基础教育阶段引入可选择的职前选修课程。特殊教育是支持有特殊教育需求儿童学习的教育,既支持学习障碍学生的发展,也为有天赋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具体形式为:私立与国家支持的特殊学校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或在常规教育中选择个性化的学习内容与方式。其次,北欧的教育系统具有包容性。北欧教育系统致力于培养多样化的人才,标准化测试、问责制、选择和竞争是主要特征,其评价标准主要基于学生的“发展的能力”,即学生执行特定动作的可能性,在教育过程中具体指学生当前执行读写能力或解方程等具体动作的可能性,弹性评价包容多样性与多层次的学生[9]。此外,北欧国家教育系统中各级主体之间拥有高度的信任,地方政府、学校、校长与教师享有相应的决策权。例如,在芬兰,教师可以相对自由地规划课程并实施差异化教学。北欧教育系统的灵活性和包容性共同构建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所需的个性化、特殊性、针对性的教育环境。

3.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内部分层

北欧国家的课程体系以内部分层独树一帜。北欧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进行了课程改革,引发了对课程安排权力的分层。国家层面仅提供大的教育框架,地方政府和学校共同承担具体课程安排的权力与责任。这种分层体系旨在响应国家提出的人才发展政策,实现个体差异化的教育,重视个人发展潜力,并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教师通过密度、难度、深度和多样性等方式进行课程安排分层,分别指压缩课程、深化与拓展作业、指导钻研高阶课程内容以及提供丰富的课程,为实践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范式[10]。同时,课程内容也进行了分层,北欧国家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性以及促进应用型、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公民教育课程、包含职业技能理念的选修课程,以及丰富多样的学术课程。公民教育课程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旨在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而选修课程以及学术课程则为应用型和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学习机会。课程体系中对课程安排权力的分层、课程安排的分层,以及课程内容的分层,是在教育政策与教育系统下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的一种实践,使得教育体系更加灵活,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多机会。

三、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

1.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恰当把握

北欧国家的认识经验启示我国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从三方面恰当把握:其一,以拔尖创新人才的“共性”作为理解其内涵与特征的关键。当前我国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认知主要集中在个人能力、认知成分、个人成就与社会文化等“个性”要素上,而北欧国家将拔尖创新人才定义为具备未来发展潜能的人,强调个体之间的潜能差异并非高低之辨。因此,我国应将焦点聚集在共性上,恰当把握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认识与理解,以便识别具有潜能的人才,圈定拔尖创新人才的范围,加快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步调。其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可兼顾教育公平。个体差异决定了教育应该提供个体发展的机会,而拔尖创新人才因其特殊潜能而获得与之匹配的教育资源并非教育不公的表现。教育公平可以通过差异化的教育资源分配来实现,而不应简单地追求教育结果的绝对平等,如此才能使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推动教育公平发展的一种形式。其三,基础教育阶段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旋律。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各国的竞争已转变为人才竞争。发达国家一直将基础教育阶段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视为重要教育目标。我国应当加大对基础教育段拔尖创新人才的关注与培养力度,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发展项目以及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推动各省市县区域的中小学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恰当把握,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还充分体现在明确人才特点、把握培养时机、平衡知识与能力、注重跨学科融合、优化评价标准、建立支持体系以及培养创新精神和反思能力等方面。这些方面的恰当把握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效率和质量。

2.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石是稳固的教育基调与灵活的教育调整

北欧国家一直将教育视为社会发展的基石,通过灵活的教育调整建立了知识型社会、确立了人才发展的政策、构建了包容且灵活的教育系统,为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了基础。北欧国家特别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以适应时代需求,保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先进性与时代性。我国在稳固的教育基调基础上,通过适时颁布新的课程标准等方式进行教育调整,为推动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系统性政策变革、构建灵活多元的教育系统与形成上下一致的培育体系奠定了基础。在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要提出明确的培养目标并配套相应的教育政策,将其作为教学、评价、教材和教师培训的指标,通过经济支持保障教育政策的贯彻与执行,创造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各地根据自身的经济、文化和教育水平贯彻执行教育政策,进行自主探索,构建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并相互借鉴、学习,以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生态系统,共同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政策优化调整。其次,通过转变传统的技能型职业教育,引入创新技术教育,广纳各种有意向、有能力的人才,活跃职业教育的氛围,破除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发展的相关问题[11],为我国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助力;通过普通教育教学方式与评价的革新,激发拔尖创新人才的潜能,在教学方式上重视学科综合教学、项目式教学和实践实验教学等方法,并建立多元化主体评价和以“潜能”为核心的灵活评价体系,助推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最后,国家层面进一步重视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解释,各地区和学校应积极响应政策并践行;教育者应多关注培养目标,了解什么是拔尖创新人才,以及如何实现其培养目标;学校、家长及社会应了解学生的潜能与兴趣,并协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3.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撑是多元化课程设置

北欧国家以其多元化的课程设置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通道。这种多元化体现在课程设置主体的多样化、课程实施的灵活性以及课程内容的多样性上。在这种多元化课程的指导下,各个课程设置主体在国家整体课程框架内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选择,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解决挑战性问题的机会,从而培养出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拔尖创新人才。我国的课程设置主体与具体课程设置可以进一步优化,在国家统筹规划设置基础上,以学科内容为核心,充分凸显个性化与差异化的本土特色,在课程实施和内容设置上进行改革,为增强人才培养的可能性与灵活性提供教育资源支撑[12]。在课程设置主体上,国家、地区、学校及教育机构、教师等多个主体都可以调整和创新课程设置,以更好地满足学生潜能发展需求,进一步践行跨学科融合,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术进行融合和创新。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和能力往往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重要的内容之一,多元化课程设置通过提供跨学科的学习机会,鼓励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交叉和融合,从而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应以学生需求与兴趣为导向实行多元化课程设置,包括基础课程、开放选修课程和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以满足分组、加速与丰富的拔尖创新人才教育方式要求;在课程实施方面,应倡导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以自己的节奏学习,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不同层级地区的学校要根据其发展不断探索个性化和差异化的课程实施方式,并相互交流、学习、推广,不断改善我国教育体系,从而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推动教育生态圈健康可持续发展。

4.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后盾是导师

北欧国家的教育系统、课程体系、培育方式等实践经验表明,教师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其态度、知识与技能直接体现教育的面貌。北欧国家以教师专业能力为抓手,赋予教师相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决策权,并重视教师在社会和教育领域的认可度。这种双重认可推动了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士的全面发展,使其能够制定个性化课程以及制定学生的评价标准,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做出重要贡献。我国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求同存异基础上倡导以“导师制”体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后盾是导师这一理念,导师在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个性化培养任务。导师通过深入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针对性的培养计划,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充分发掘自身潜力,实现创新能力的最大化。这种个性化的“导师制”培养方式有助于培养出具有独特视角和创新思维的拔尖人才。此外,导师凭借自己的专业素养,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还发挥着跟踪评价和学段衔接的重要作用。导师通过持续跟踪学生的成长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策略,确保学生能够在各个学段之间顺利过渡,保持其持续的创新动力。这种连贯性的本土化培养方式可以避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知识断层现象,从而确保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当然,对导师专业发展的评价非常重要[13],是培养导师积极的教育态度,使其获取新知识、新能力和新技能,促进其专业发展的必要抓手。同时,在对导师的评价基础上,也要注重对导师进行有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专门内容知识培训[14],这将使导师能够更有效地应用各种教学方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从而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促进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Hany,E.A.Modelle und strategien zur identifikation hochbegabter schüler[D]. 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 t,1987.

[2] European Commission.Key competences for lifelong learning:European reference framework[EB/OL].[2024-03-15].https://commission.europa.eu/index.

[3] Tammy S B H.Redefining Ability,Saving Educational Meritocracy[J].The Journal of Ethics,2023,27(03):263-283.

[4] CEC.The 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EB/OL]. [2024-03-10]. http://www.cec.sped.org/.

[5] Scheffler I .Of human potential: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M]. 2013.

[6] Heckman J J , Masterov D V.The Productivity Argument for Investing in Young Children[J].IZA Discussion Papers,2007,29(03):446-493.

[7] Layne,Heidi.Education Reforms within Neoliberal Paradigms:A Comparative Look at the Singaporean and Finnish Education Systems[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Education,2020:40.

[8] M nnist,P. M.,Moate,J. A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of democracy education in a Finnish primary-school[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23.

[9] Sahlberg P .Finnish Lessons:What Can the World Learn from Educational Change in Finland Series on School Reform.[M].Teachers' College Press.2015:264.

[10] Gagné,F. Academic talent development programs:A best practices model.[J] Asia Pac. Educ. Rev. 2015(16):281-295.

[11] 徐国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转向:类型教育的视角[J].教育研究,2021,42(04):118-127.

[12] 戴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思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42(01):1-23.

[13] 牟金保.我国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2):146-152.

[14] 牟金保.西藏职前初中数学教师基于数学史的专门内容知识个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0.

【责任编辑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