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评价不仅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手段,更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的艺术.实践中,教师应当运用有效的评价机制,以积极、建设性的方式激励学生,帮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客观认知自己的能力和不足,且能够在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中逐步建立自信.文章以小学数学课堂评价与学生学习动力的关系为主题展开研究,阐述课堂评价和学习动力的概念,分析小学数学课堂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结合实践案例提出具体的方法与策略,以期在有效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评价;学习动力;关系研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基于此,为进一步推动小学数学改革的实施,教育者应主动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其关键在于激发和唤醒学生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最底层的自主学习意识,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以期在最大程度上提升教育的效果.因此,在新课改的全面实施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构建发展性评价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
一、课堂评价与学习动力的概念
(一)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是教育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表现、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活动本身进行系统的评估和反馈,不仅包括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测试,还涵盖了对学生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估.课堂评价的目的在于诊断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同时促进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有效的课堂评价能够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自我调整的能力.
(二)学习动力
学习动力是指驱使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并持续进行学习的内在心理状态和外在行为表现,源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需求、目标以及对学习成果的期待.学习动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投入、持久性和效率,具有高度学习动力的学生,往往能够展现出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更积极的态度和更高的成就动机.教育过程中,培养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力是重要任务,教育者应当创造一个支持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学习内容的积极情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从而实现自我激励和自我驱动.
二、小学数学课堂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
(一)及时性反馈机制,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信心的构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评价具有及时反馈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信心的构建,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及时反馈能够让学生迅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即时的肯定或指正有助于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自信心.学生在得到正面评价后会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认可,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动力;即使面对批评,如果反馈是建设性的,且对自己有积极帮助的,这些评价也能激发学生改进和进步的欲望.另一方面,及时反馈还能够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优化学习方法,这对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可以通过调整方法能够提高学习效果时,他们的内在动机将得到加强,学习动力也会随之提升.
(二)多元化评价体系,有利于激发学生多维学习兴趣
课堂评价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将根据数学课程的教学特点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多维学习兴趣.一方面,在多元化评价体系中,教师将综合运用自评、互评、小组评价以及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形式,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不仅能够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自己的学习,还能够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合作、相互学习,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教师将引入不同维度的评价标准,如知识掌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等,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各个方面,有助于学生发现自身在不同领域的潜力和兴趣,从而激发他们探索数学知识的渴望和热情.此外,多元化评价体系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视野.通过评价体系的引导,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实用性和意义性,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总之,多元化评价体系可以通过丰富的评价形式和多维度的评价标准,为小学数学教学注入新活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动力.
(三)形成性评价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在课堂评价中,教师将构建一种具有持续性特点且关注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方式,能够实现对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估,对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具有显著影响.一方面,在形成性评价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有助于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学生尝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设定个人目标,并根据反馈进行调整.自我导向的学习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还能够让学生在面对挑战时更加坚韧不拔,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通过努力来克服困难.另一方面,形成性评价模式还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教师的正面评价和鼓励可以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而教师的关心和支持也会让学生感到被重视,情感上的满足是学习动力的重要来源.因此,个性化的关注和指导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具有显著效果.
三、小学数学课堂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动力的具体策略
(一)围绕教学目标制订评价标准,明确课程的基本学习方向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制订评价标准是确保课堂评价有效性的关键步骤.首先,教师需要深入分析课程大纲和教学内容,明确每一单元或每一课的教学目标,目标应当具体、可衡量,并与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相匹配.接着,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标准,且应围绕核心素养发展而设计,涵盖知识掌握、技能应用、思维过程和问题解决等多个维度,全面反映学生在数学学习各方面的综合表现,是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学习达到“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目标.此外,评价标准的表述需要清晰、具体,便于学生能够明确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努力,以及如何开展有效学习才能达到这些标准.通过这样的方法,评价标准能够成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为后续评价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奠定基础.
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单元的教学中,围绕“蒜苗的生长”这一教学案例,教师可以首先明确教学目标,即让学生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并能够通过数据观察和分析蒜苗生长的变化趋势.接着,教师设计评价标准,确保它们与教学目标一致,评价标准应包括数据收集的准确性、折线图绘制的正确性以及对蒜苗生长趋势的合理解释.例如,评价标准可以要求学生准确记录蒜苗的根须和蒜叶生长数据,并在折线图上正确反映这些数据的变化.此外,学生还需要能够解释折线图上显示的生长趋势,如蒜苗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速度差异.评价标准的表述应具体明确,指导学生如何收集数据、绘制图表,并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评价标准,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标和评价要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活动.
(二)结合学生学情开展分层评价,引导学生总结优势和不足
在课堂评价中,为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准确性评价,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开展分层评价.为此,教师应对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和兴趣点进行全面了解,设计不同层次的评价任务,以适应学生的能力差异.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基础性、巩固性的评价任务,帮助他们逐步建立信心并掌握核心概念;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则可以提供一些挑战性、拓展性的评价任务,鼓励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在实施分层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每一层级的具体评价要求,确保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合适的评价任务.同时,分层评价应是一个动态的、发展性的过程,鼓励所有学生根据自己的进步逐步提升层级,帮助他们更好地总结优势和不足,能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进步,有效激发学习动力.
首先,教师需要通过诊断性评估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水平,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简单的分数加减法题目,重点评价他们对分数基本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更复杂的分数混合运算和实际应用题,评价他们的运算能力和问题解决策略.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提供具体、针对性的反馈,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分数认识和运算方面的优势,同时指出他们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在他们正确计算简单的分数加法题目后,教师应表扬他们的正确运算,并指出“你很好地理解了同分母分数相加的规则”,也可以建议学生“注意观察不同分母的分数如何进行通分,你能够更快速地解决复杂的问题”.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如果他们能够灵活运用运算律简化分数运算,教师可以评价:“你运用乘法分配律简化分数混合运算做得很好,证明你对分数运算已经具备深入的理解”.接着,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探索:“考虑分数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比如在班级共享物品时,如何快速计算每个人应得的份额?”这样的反馈既肯定了学生的优势,又指导了他们的发展方向.
(三)创设生动情境模拟专家点评,增强自主学习过程实践性
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在课堂评价中,教师还可以创设生动的情境,比如模拟专家点评的方法,持续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实践性.首先,教师应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数学问题情境,以此作为课堂评价的背景.情境中,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如小数学家、数学侦探或数学顾问等,每个角色都有其特定的任务和目标.然后,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在小组内模拟专家评审会议,相互提出建议和改进方案.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进行数学表达和论证,以提高他们的数学交流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一个安全且支持性的环境中尝试、犯错并从中学习,增强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性.
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加法和减法”单元的课堂评价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如“班级聚餐的食材准备”,要求学生计算不同食材的分数份额.试试过程中,学生分角色扮演营养师、厨师和策划者,利用分数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在小组合作中,学生模拟专家评审,互相提供反馈,如“作为营养师,我认为这份食谱的蔬菜比例可以增加”,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引导者,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给出专业的点评,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分数运算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并在趣味性体验中不断增加学习动力.
(四)课堂教学中穿插阶段性评价,促进教学与评价深度融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教师还应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灵活穿插阶段性评价活动,从而将评价活动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首先,教师需要根据教学进度和学习目标,规划一系列小规模、周期性的评估活动,比如小测验、口头提问、快速书面练习或课堂表现观察等,活动设计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准确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接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安排评价,例如在引入新概念教学后,或是在进行技能训练时和章节性知识复习阶段,及时捕捉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巩固知识、纠正错误并强化理解.学生通过阶段性评价,清晰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对阶段性评价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持续的学习动力和方向指引.
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穿插阶段性评价,促进教学与评价的深度融合.首先,在引入圆的概念初期,教师可以进行一次小规模的口头提问,评估学生对圆的基本特征的理解.接着,在教授圆的特征后,安排一次绘图任务,观察学生对圆几何属性的掌握情况.然后,在学习圆的面积和周长计算后,组织一次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评价学生应用公式的能力.另外,在每个阶段结束后,教师提供即时反馈,指出学生在概念理解、几何绘图和计算应用方面的进步和不足.通过这样的阶段性评价,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教师也能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从而确保每名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从而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结 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评价与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和维持具有重要作用,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构建,还能激发学生的多维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从围绕教学目标制订评价标准、结合学生学情开展分层评价、创设生动情境模拟专家点评和课堂教学中穿插阶段性评价四方面着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和及时的反馈,在有效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基础上,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以不断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凤.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3(13):96-97.
[2]鞠东.基于学习进阶理念的小学数学课堂评价任务设计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5):173-175.
[3]陈忠河.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学习评价的研究[J].新课程,2022(32):61-63.
[4]邱燕杰.优化评价,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效率[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9(12):57.
[5]仇冬梅.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评价方法[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0(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