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单元视角的小学数学教学强调教师应以单元主题的形式展开教学,将教材中分散的知识点整合起来,保证教学的连贯性、整体性和有序性,助力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现行的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以单元的形式编写,这为单元教学的进行奠定了良好基础.基于此,文章主要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加法和减法”一单元为例,探讨基于单元视角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关键词】单元视角;小学数学;知识整合;高效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教师应“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基于上述要求,教师应跳出传统的课时制教学模式的束缚,转而重视单元教学模式,从整体的角度解读单元知识点,整合零散化和碎片化的知识,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规划教学内容,从而提升教学成效和质量.
一、基于单元视角的小学数学教学意义
(一)有利于整合学生所学知识
基于单元视角的小学数学教学有利于整合学生所学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打破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孤立性,增强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和逻辑性,将分散的知识点有机整合,以整体的形式为学生呈现,有助于学生从更为宏观的角度理解数学知识.学生将不再是以记忆单一的知识点为主,而是从整体的角度,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系统化认知,理解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大程度降低碎片化学习给学生带来的困扰.
(二)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单元视角下的小学数学除了关注基础知识教学,还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能力,旨在引导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深度学习状态,落实核心素养培育.具体而言,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提升学生对数学原理、运算规律等的理解,教会学生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其二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旨在养成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发挥创新精神,探索未知的数学知识领域;其三为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旨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基于单元视角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深入分析教材,提炼单元教学目标
在单元教学开始之前,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教材,从教材中提炼出主要的教学内容,进而归纳总结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顺序和计划,做好课前准备的各项活动.教师需要把握数学知识的结构性和教学内容的关联性,通过有机串联主要知识点,找准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系统化地梳理教学内容,使知识点之间不再分散,整个单元教学结构更加具有整体性.除此之外,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结合单元教学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和顺序,或将其他单元的教学内容纳入本单元授课范畴,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1.把握数学知识的结构性
数学是一门注重逻辑性与思维性的学科,但对基础知识的积累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并能够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灵活应用,才能够真正学好数学,以及领悟数学学习的真谛.而为了能够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教师需要以结构化的形式,为学生呈现教学内容.
例如,“小数加法和减法”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小数加法和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为相同位数对齐,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探索被减数小数部分位数少于减数时的有效处理策略.基于此,本节课知识点的主要结构为: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对齐小数点,进位与借位的处理)—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特殊情况处理(被减数的小数部分位数少于减数时的处理,结果的小数点位数确定)—实际应用(生活中的小数加减法问题).
上述所列的知识结构对应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即教会学生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以及如何应用所学运算规律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2.凸显数学内容的关联性
在整体把握单元知识的结构性的基础之上,教师需要进一步凸显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引导学生将不同类型的知识点有机串联,以及对比同类型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形成对单元内容及其关联知识点的系统化认知.
“小数加法和减法”这一章节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找关联性的教学内容:(1)从小数角度,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掌握了小数的意义、读写、性质、比较大小等知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回顾与复习所学知识,并通过设计相关的小数加法和减法计算题,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小数意义和性质的理解.(2)从加法和减法角度,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的计算方法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区别与联系,借助整数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单元教学内容.(3)从生活角度,生活中有许多小数加法和减法的应用场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小数问题并解决问题.
基于上述内容,可以概括本单元的拓展教学目标为:明确小数计算方法与整数计算方法之间的相同点和区别,以及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意识,提升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的敏锐度.
(二)基于学生学情,设计多元教学活动
1.设计应用情境,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单元视角下的数学教学相比较传授理论知识,更强调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中,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因此,教师需要设计应用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探索.除此之外,通过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也有利于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得以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在数学学习中,提升学习成效.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单元中,教师可以将应用情境设计为:在某次数学考试中,Ⅰ班的平均成绩为82.6,Ⅱ班的平均成绩为88.56,Ⅲ班的平均成绩为84.35.问:(1)Ⅲ班比Ⅰ班的平均成绩高多少?(2)Ⅲ班比Ⅱ班的平均成绩少多少?先列式,再尝试计算出你列的这个算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分别列出算式为“84.35-82.6=”以及“88.56-84.35=”.
通过结合现实情境作为教学导入,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抽象概念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从而提升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学生也将学会如何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2.设计探究活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在做好教学导入之后,教师需要设计探究类的活动,引导学生之间通过同学合作和自主探究得出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规律,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升教学成效.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引导工作,尽可能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假设以及探究解决办法,从中发现数学规律,同时,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在小组活动中倾听他人的意见,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沟通能力.
具体而言,在学生列出算式以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否用竖式计算列出的两个算式?”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引导学生围绕“如何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和减法”这个核心问题展开讨论.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是怎样计算的?是如何处理小数点的呢?”学生普遍会给出根据末尾对齐和根据小数点对齐两种计算方法,分别得出的结果为76.09,4.21和1.75,4.21.此时,使用第一种方法计算的部分学生会发现得出的结果不符合常理,使用第二种方法计算的结果是正确的.教师可以顺势用计算器为学生实际演示计算结果,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小数点对齐的方式是正确的呢?如果将本道题中的小数×100转化为整数,应该如何列算式呢?”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发现82.6,88.56和84.35三个数转化为整数分别是8260,8856和8435,进而发现,82.6在变成整数后相比较原来的数字多出了一个0,这个0是用来和8856中的“6”以及8435中的“5”对齐计算的.因此,在小数计算中,可以利用小数的性质在小数末尾补上一个不改变小数大小的0,并通过在相同位上的数的加减,计算出正确的答案.
3.加强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单元视角下的数学教学在跨学科融合中有着独特的优势,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适当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究所学的知识,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科普古人是如何计算小数加减法的,引导学生对比古今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找出其中的共性.首先,教师可以简要为学生介绍小数的由来:由于使用十进位制计数法很容易产生十进分数,即所谓的小数,因此为了提升计算的精确度,小数加减计算方法应运而生.接着,教师可以为学生科普“算筹”的概念,以及其表示数的具体方法:用竖排表示个位、百位、千位,用横排表示十位、千位、十万位,如果遇到数字“0”,则空位不摆算筹,以此类推,十进位制,从左至右,而遇到小数时,则使用低一格的方法表示.同时,古人计算小数通常使用补位法,即对齐小数点,使用零补齐缺少的位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牙签实际摆一摆小数并计算“5.2+3.43=”这个算式,感悟古人对于计算的智慧.
为学生科普算筹以及古人计算小数的方法,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于数学古今中外重要性的认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强调古人计算时所使用的补位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相同位数对齐”这一数学计算原理的理解和认识.
(三)设置专项练习,巩固学生所学基础
1.设计对比性练习
设计对比性练习有利于学生发现其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计课堂小测验,通过带领学生分析例题,教会学生解题技巧.
例如,在“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规律学习完毕以后,在解决“花花的身高是1.52米,她站在0.2米的台阶上,比妈妈高0.04米,求妈妈的身高”这道题时,部分学生错误地给出了1.50米和1.76米的错误答案.其中,给出1.50米答案的学生,错误地将0.2米看作了0.02米,给出1.76米的学生则是对“比妈妈高0.04米”这一表述的认知模糊.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教师可以将对比问题设计为:
【问题1】花花的身高是1.52米,她站在0.2米的台阶上,比妈妈高0.04米,妈妈的身高是多少米.
【问题2】花花的身高是1.52米,她站在0.02米的台阶上,比妈妈高0.04米,妈妈的身高是多少米.
【问题3】花花的身高是1.52米,她站在0.3米的台阶上,比妈妈高0.06米,妈妈的身高是多少米.
通过上述三个对比性的问题,学生能够清晰认识到自己在解题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进而在反思和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思考方式.
2.设计层次性练习
设计层次性的练习题有利于满足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需要,提升学习成效.教师可以设计层层递进的练习题,带领学生由浅入深地回顾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在完成题组的过程中逐渐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层次性练习如下所示:
(1)基础性口算习题:2.5+0.8 0.42+0.5 1.3-0.5
(2)竖式计算题:3.25+10.67 18.56+12.432
(3)补全算式题:6.7+3.2+1.25=0.25+( )
(4)应用题:某商店中,卷笔刀2.5元/个,铅笔0.25元/支,文具盒15.5元/个,问购买1个卷笔刀,1支铅笔,1个文具盒的总价格是?
(5)探究题:小明不小心将橡皮从教室的窗户扔了出去,橡皮经过5秒落地.假设第一秒下落的距离是1.25米,以后每一秒下落的距离都比前一秒多1. 68米,问小明的教室距离地面有多高?
通过设计分层练习题,既能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也有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学生在难度逐渐加深的习题设计中,不断突破自己,提升学习能力.
(四)落实以评促教,建立健全评价体系
“教—学—评”一体化是实现以评促教的前提,教师需要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从知识技能评价和学科素养评价两个角度出发,从而利用教学评价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学科素养.同时,教师还应重点关注评价的过程性,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感和积极性,及时纠正学生存在的不良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具体而言,知识技能评价应重点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能否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科素养评价则应侧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方法是否恰当、是否具备实践探索和自主探究能力,以及是否具备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其中,知识技能评价可以通过课堂测验、平时作业等方式进行,学科素养评价则主要通过评价量表以及教师的课堂观察等方式进行.
通过设计单元评价标准,建立健全评价体系,不仅能帮助教师评估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有利于反馈学生的综合能力,便于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学情.
结 语
综上所述,单元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对整合学生所学知识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与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单元教学模式,做好教学活动和评价任务的设计,落实以评促教,从而有效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朱俊华.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问题与对策:基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视角[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3(1):64-68.
[2]方丽娜,俞丁玲.大单元视角下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实践研究:以“倍的认识”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23(5):35-37.
[3]苏明强.大单元整体教学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以“分数单位”一课为例[J].小学教学(数学版),2023(7):104-108.
[4]王月香.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单元教学探索[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11):51-52.
[5]孟范举,刘晓玲.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结构化教学实践策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3,39(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