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导学互动模式实施策略

2024-10-08 00:00:00王月龙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4年20期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于各学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一步落实课改的要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教师需要积极地探索各种新型、高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做到创造性的教学,能够着眼于学科教学的具体要求调整教学思路.导学互动模式的提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可以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同伴的互动中,开启学习思维,提升学习热情,收获到更加理想的学习效果.基于此,文章以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为例,对导学互动模式的特点以及有效实施策略进行了以下几点分析,旨在发挥出导学互动模式的最大教学功能,提升高年级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导学互动模式;实施

相较于中低年级小学生,高年级小学生在经历了几年的学习与成长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意识,并且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个性化思想,更加倾向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数学知识因为受到学科特征的影响,对于学习者来说是较为抽象的,特别是在高年级的数学知识学习中,对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许多学生在认知事物的时候,习惯了直观地观看、触摸,对于无法亲眼看到的、亲手摸到的数学知识,难以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抽象的概念,从而增加了数学学习的难度,学生往往凭借个人的能力无法攻克数学学习的难关,需要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同时,对当前的高年级数学教学情况分析发现,存在师生、生生互动频率低的问题,教师所实施的提问互动无法面向全体学生,阻碍了全体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提升.导学互动模式的提出,目的在于促使教师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能够在有效的引导中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陌生感,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为学生搭建高效学习的支架,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积累知识、发展能力.

一、导学互动模式的特点

所谓“导学互动模式”是指“导学”与“互动”结合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其以“导学”为核心,以互动促探究,核心教育理念是将“教”变为“导”,以“导”促“学”,“学”“思”结合,要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地定位自身与学生的角色,发挥出教师的组织、引导、启发作用,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引领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发现问题、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中寻找答案,并在教师的引领下完成方法的归纳总结.相较于常规的教学方式,导学互动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以互动为基本形式.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内互动、组间互动等方式,引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多样化的互动中调节课堂教学氛围,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营造出更加适宜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怀着积极的、乐观的心态接受知识,让学习行为主动发生.

第二,发挥教师“导”的作用.众所周知,在传统的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采取的是灌输式教学法,而这种教学方法是以“教”为核心,全程教师的知识讲解占据了绝大部分比重,学生能够参与的机会极少,而导学互动模式要求教师将“教”转变为“导”,让学生成为数学知识的发现者、数学规律的探索者,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第三,互动与课堂检测结合.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需要相互讨论,无论是学习者个体之间的交流还是小组合作讨论都是互动形式中的一种.这种互动可以让学生拓宽发现问题的思路,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反思自身知识吸收情况以及发展问题解决能力进而达成当堂学习目标.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导学互动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课堂导入环节的导学互动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初始环节,“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将导学互动模式运用于课堂导入环节中,可以快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于接下来即将学习的新知产生浓厚的探究欲,让高年级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源于自身的需求,生成内在学习驱动力.在以往的课堂导入环节中,大部分教师采取平铺直叙的方式,这种导入方式一方面会让课堂陷入沉闷的氛围中,另一方面不利于带领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而在导学互动模式下,要求教师能够灵活地运用多种导入方式,如提问导入、视听结合导入、情境导入、故事导入、生活化导入等,能够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防止学生在课堂导入中因为接触到难度过高的问题或数学知识,而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与学习热情.

比如,在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的一课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够利用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式完成组合图形、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建立常用面积单位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这部分知识与学生之前学习过的图形与几何内容关系密切,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提出这样的问题:“请学生们说一说,你以前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请说一说这些平面图形分别有哪些特点?”“你会求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怎么求?”接下来,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两个图形,让学生说一说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是否相等,是如何判断的,并与其他同学交流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由此消除学生对新知的陌生感,促使学生对新知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又如,在五年级下册“确定位置”的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点兵点将”的趣味游戏,教师可以先示范游戏规则,如说出“第3排第5列”,其他学生信息快速地找到对应位置的学生,并且说出他的名字,最先回答且正确的积一分.然后,教师从班级中随机挑选一个人,由这名学生说确定位置的信息,全班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在5轮游戏后积分最多的一名学生获胜.教师结合课堂导入中组织的游戏提出问题“想要确定一个人的位置,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什么是行?什么是列”等,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氛围,也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课前互动中形成浓厚的学习渴望.

(二)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导学互动

导学互动模式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应用是重中之重,不仅需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的空间,引领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学会互动、合作、探究,还需要教师抓住最佳的“导”的时机,能够发挥出引导的作用,促进学生实现高效的学习.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引导自学.“导学”的核心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因此在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创造出自主学习的空间,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有所发现,形成科学探究的精神,能够在发现数学知识、总结数学规律中获得成就感,教师的作用则是在学生遇到困惑时予以点拨,让学生获得启发.

如在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的一课教学中,学生需要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半径、直径的特征,理解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之间存在的关系,并根据二者之间的关系解决与圆有关的问题.教师让学生在“圆的认识”一课学习中经历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过程,能够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其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先带领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圆,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有的学生说:“车轮胎、井盖、硬币、足球、篮球.”有的学生说:“钟表、盘子、呼啦圈、手镯.”教师继续提问:“那么,你会画圆吗?你认为画圆需要使用什么工具?有什么方法?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你的方法吧!”教师引领学生在画圆之前完成方法的讨论与分享,并自主总结出画圆需要的三个步骤是:定长→定点→旋转,要求学生按照这样的步骤完成画圆的任务.教师继续引领学生自主探索,并认识圆心、半径、直径,引领学生理解圆心的概念,认识到“圆心到圆的任何一点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在同一个圆中有无数条半径,且每一个半径的长度都是相等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即为d=2r”.这些内容的探究相对简单,教师可以引领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完成,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理解基础的数学概念.

第二,指导互动探究.互动探究可以促使学生实现思维的碰撞,增加学生之间交流的频率,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他人的优点,达到相互补充、共同成长的作用.同时,在互动探究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实现深度的学习.比如,在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应用”一课的教学中,当学生掌握了百分数在储蓄中的应用以及应用意义,并对利息、本金、利率等含义形成深刻的理解,学会使用利息的计算公式完成简单的问题解答后,教师可以给各个学习小组布置需要解答的问题:“李某将400元存入到H银行中,存定期3年,该银行的年利率是5.22%,到期后李某可以得到多少元的利息?本金和利息一共是多少元?”在这题的解答中需要学生们共同分析“年利率5.22%”是什么意思,进而解决一年的利息是多少元?3年的利息又是多少元?接下来,教师可以继续提问:“若是张某将这400元,转存成活期储蓄的方式,H银行的活期储蓄月利率为0.315%,存满3年后,可以取出的利息是多少?本金和利息共多少?你认为哪种存储方式获取的利息更多?”鼓励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并在问题解答中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在比较各自的解题方法中,找出最优化的解题方案,促使学生在互动探究中优化学习思维,掌握有效的解题方法,学会灵活地运用本金、利息、利率三者的关系解决现实问题,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三)课堂总结环节中的导学互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同时需要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学会用数学语言总结规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总结性学习习惯.在以往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了相关的学习活动之后,就不了了之,学生虽然在本节课学习到了知识,但是究竟学习到了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这些数学知识,有什么意义等并不了解,这会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对此,教师需要在课堂总结环节中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地加深学生的知识学习印象,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比如,在每节课的教学之后,教师都要求学生按照以下问题总结“你今天学习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与生活有哪些关系?”“怎样使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等,以六年级上册“比的认识”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总结环节中给学生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先由学生总结,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最后由教师完成课堂教学的总结,系统地梳理本节课学习的主要知识点.例如,一名学生这样说:“我在这节课中掌握了用减法表示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叫作相差关系,用除法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叫作倍数关系,学会了读、写比,认识到两个数的比是有顺序的,在用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时,需要注意书写的顺序,正确表达哪个数与哪个数的比,不能随意颠倒位置.”还有学生进一步补充:“比在各个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嫦娥一号’的模型制作、洗衣液与水的体积关系等.”学生在知识点总结中难免会有遗漏,教师在鼓励与肯定学生的总结内容后,还应系统地梳理出知识点,并且进行适当地补充,如对求比值的方法以及比与除法的关系等,帮助学生查缺补漏.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思维导图作为导学工具,为学生提供知识总结与梳理的支架.思维导图是一种符合人脑思维发展方式的工具,具有图形结合的特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梳理知识内容,还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效果,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升华.如在五年级下册“分数的除法”一课教学之后,为了引领学生有方向地总结知识点,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不完整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以“分数的除法”为核心词,发散出的一级分支有“意义”“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用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思维导图中的提示信息进一步地补充内容,如其中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在讨论之后,在“意义”的分支中补充了“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在“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的分支下进一步分化了二级分支,其中有“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的意义是已知两个因素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的计算方法是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整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等,促使学生在课堂总结中实现了互动学习,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发挥了导学的作用,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结 语

总之,导学互动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推进教师的教学手段个性,打造优质的课堂氛围,促进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思维品质的形成.因此,教师应积极地探索导学互动模式在数学课堂各个环节中的运用方法,能够将导学互动模式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展淑萍.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堂中的应用[J].教育界,2021(13):20-21.

[2]于霞.探讨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堂中的导学互动教学模式[J].试题与研究,2021(33):183-184.

[3]业梅.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堂中的应用探析[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2(5):92-94.

[4]陈晓峰.浅谈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堂中的导学互动教学模式[J].科幻画报,2022(9):37-38.

[5]陈丽娟.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堂导学互动教学模式探究:以“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为例[J].教育界,2023(15):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