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应用意识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2024-10-08 00:00:00马兴武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4年20期

【摘要】紧密结合生活场景的模拟与模型建构有助于学生形成直观且深刻的数学理解,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的兴趣和动力.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可以深化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知,而应用型作业则进一步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文章聚焦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意识培养的策略,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模拟生活场景、结合生活实例及布置应用作业等手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强调了教学活动设计的重要性,指出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作用,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从而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培育其综合应用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意识;模型建构;生活实例;应用型作业

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教育正逐渐从注重知识的机械记忆转向重视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此背景,本研究着眼于探讨和分析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有效策略.通过对生活场景的模拟,学生能够在真实且具体的情境中体验和应用数学知识,进而促进其认知结构的逐步完善.同时,教师通过结合紧密相关的生活实例以及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应用型作业,不仅巩固了学生的知识点,也锻炼了他们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一、模拟生活场景,探索模型建构

模拟生活场景与模型建构的紧密结合,已成为提升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模拟真实生活场景,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感知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进而激发其探索的兴趣和动力.而模型建构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象化,形成直观而深刻的理解.

(一)生活场景模拟,培养应用意识

在真实感强烈的环境中,学生往往能够更自然地理解知识的用途,并逐步形成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意识.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如何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单元的学习为例,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更是应用意识与能力培养的过程.这些几何形状源于对日常物体的抽象和概括,是实际形态的简化表示.四年级学生已经通过之前的学习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有了基础的认知,他们能够识别并描述这些形状,开始具备将二维图形和三维实物相互转换的能力.进一步地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不仅是对之前知识的扩展,也是对空间观念的加深.这样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几何图形的基本特性,并将这些几何概念运用到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去.

为了让几何概念紧密联系现实,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日常生活场景.教师可以展示一些日常物品,如课桌、书本、门窗框等,让学生在这些熟悉物品中观察和发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种现实与理论的联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几何形状特点的理解,而且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此外,创设具有挑战性的情境问题能促使学生将学到的几何知识用于解决具体问题.

为了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材料和手段.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工具可以展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结构的设计与艺术品的构成元素.同时,动手实践活动对于理解几何知识同样重要,如制作模型、进行测量和绘图,这些活动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操作.

思维训练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探讨几何形状的性质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想象,考虑这些形状在真实环境中的应用.如,要求学生设计一款多功能的储物箱,使用平行四边形的结构来达到易于伸缩的目的;或者探索如何使用梯形的稳定性来制作一个舒适的长椅.

通过模拟生活场景,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几何概念,还能提升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策略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即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和对知识的实际应用.

(二)模型建构探索,增强应用能力

数学模型的构建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现实问题的解决.通过构建和应用数学模型,学生能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应用能力并增强实际应用意识.

仍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教师需要设计切实可行的课堂活动来引导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再将实践中的体验反哺到理论学习中.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通常,对于这些几何概念的学习,仅仅依赖于文字描述和图片展示是不够的.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真正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点.如,在没有亲手操作一个可变形的平行四边形模型之前,学生可能很难理解其对边始终保持平行且等长的特性.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数学模型,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一系列的材料,如橡皮筋、纸张、剪刀和标记笔等.使用这些简单的工具,学生可以自行制作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模型,并且亲自操作它们,观察形状变化.当学生用四根等长的木棍和橡皮筋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手动调整木棍的角度,他们将直观地看到对边如何保持平行和等长.这种体验会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有一个更为直观和深刻的理解.

同样地,学生也可以通过改变木棍的长度和角度来构建不同形态的梯形,观察仅有一组对边平行的特性.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还将学习到如何使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和解释现实世界中的几何现象.除了手动构建模型之外,还可以鼓励学生思考这些几何形状的实际应用,如探讨平行四边形特性在设计伸缩结构如自动门或篱笆门时的作用.这种讨论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不仅是学校里的科目,而且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学生不仅学会了构建模型,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种从具象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象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构建起扎实的数学概念体系,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这将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在模拟生活场景的过程中探索模型建构,是数学教学走向实践化、应用化的必然趋势.通过将数学知识嵌入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的魅力,在操作中掌握数学的本质,能够真正实现数学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模型建构的探索过程也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结合生活实例,深化知识应用

通过具体且贴近生活的实例,学生能更加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从而深化对知识的认知和应用.此外,当数学学习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时,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有效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需确保所选用的实例紧密联系课程内容,同时具备足够的开放性和引导性,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质疑.

(一)联系生活实例,鼓励质疑提问

教师需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适时地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例相结合.鼓励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并提出问题,然后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探究和解答这些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的大脑更加活跃,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以“克和千克”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需要为学生详细讲解基础的数学知识,包括克和千克的定义、换算关系等,帮助他们建立起对这两个重量单位的基本认知.然后,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并提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如,可以设置一些生活场景,让学生思考在这些场景中如何运用所学的质量单位.教师可以提问:小明家里有一桶3千克的油和一瓶同样重量的水,你能告诉我这两者哪个更重吗?为什么?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质量单位的本质含义,即无论物质是什么,只要质量相同它们就是一样重的.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质量单位的概念.

教师还可以继续提问:学校食堂买了30千克的白菜和一些菠菜,每捆菠菜重8千克,如果食堂买了3捆菠菜,那么学校食堂一共买了多少千克的菜?这个问题则引导学生将质量单位应用到实际的购物场景中,让他们学会计算总质量,进一步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提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学生可以问:如果我去超市买水果,每种水果的单价和质量都不同,应该如何计算总价呢?我的体重是用什么单位来表示的?这个单位和其他质量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都体现了学生对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思考和探索.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应直接给出答案,而应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探究找到正确答案.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能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通过这样联系生活实例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还能够深刻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这将有助于他们逐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定期竞答活动,深化知识应用

数学应用意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一些传统教学方法和措施的局限性,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为了有效应对这一挑战,教师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并创新教学方式,其中一个可行的方法便是定期组织学生参与数学知识应用竞答活动.通过竞答活动,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以“测量”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可以在完成学习任务后,适时开展竞答活动.教师事先要准备一系列融合了生活元素的问题,这些问题应紧密结合单元内容,同时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李林同学买了一块橡皮,用去了一部分后,还剩下35毫米,如果他用去的部分是15毫米,那么这块橡皮原来的长度是多少厘米?”这样的问题不仅考察了学生对长度单位换算的掌握情况,还引导他们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教师还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张师傅有一根长二米五分米的圆木棍,他需要将其截成若干段,每段长五分米.请问他需要截几次才能完成?这样的问题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让他们了解了实际生活中木工工作的基本流程.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与生活出行相关的问题,如:梁勇同学想去动物园玩,他家到动物园的距离是30千米.请问他可以选择哪些交通方式?哪种方式最合适?这类问题不仅能让学生思考数学在实际出行中的应用,还能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交通方式和安全问题.

在竞答活动开始后,教师可以逐一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踊跃抢答.对于答对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小红心等形式的奖励.在活动结束时,统计每名学生获得的小红心数量,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和物质奖励.这种定期的数学知识应用竞答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让他们在参与过程中不断锻炼和提高数学应用能力.通过反复练习和实践,学生会逐渐形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从而真正达到增强数学应用意识的目标.

结合生活实例的教学模式对于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通过此模式,学生得以在真实情境下锻炼数学思维,进而内化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这不仅促进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还为他们将来遇到多变的实际场景提供了思考和分析的工具.

三、布置应用作业,引导解题实践

课后作业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解题技能和培养数学应用意识至关重要.教师应在每堂课的最后阶段,依据当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精心设计和布置应用型的练习题目.这些作业不应仅仅是对知识点的机械重复,而应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有关真实生活情境的题目.像“刘爷爷家有80棵梨树,家里有两人一起负责采摘,每人每天能摘4棵树.他们全部摘完需要多少天?”这样的题目不仅要求学生使用除法计算,还让他们将计算过程融入一个具体的情境当中去,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增强了其数学应用的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与集体活动相关的题目,如:“班上同学一起去划船,男生22人,女生18人,每条船坐8人.共需租用多少条船?”这道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对除法运算的掌握,还促使他们在组织集体活动中考虑如何合理利用资源.

关于速度和距离的题目也很有教育意义:“刘叔叔开车从县城到市里送货,去的时候每小时行驶40千米,用了4小时.回来只用了2小时.请问回程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通过这样的题目,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速度、时间和距离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这些概念.除了这些示例之外,生活中还有许多其他场景可供教师借鉴和设计题目,如家庭开支预算、购物优惠计算、时间管理计划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应用题目,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进而激发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布置作业时,教师还应该考虑到作业量的适中性和难度的适宜性.作业不应过多过难,以免学生产生挫败感;也不能过于简单,以免失去挑战性.教师应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并给出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和错误原因,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学习成果.通过精心布置的课后应用作业,学生不仅能在实际操作中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逐渐提升自己的数学应用意识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基于应用意识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表明,模拟生活场景、探索模型建构、结合生活实例以及布置应用型作业是提升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有效途径.此类教学策略能够创造丰富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在掌握数学概念的同时,学会如何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教师需不断优化教学设计,确保教学内容和活动的实用性与教育价值,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康继辉.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J].新课程,2021(51):213.

[1]成伶秀.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路径[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24):87-88.

[2]胡宏娟.FSSE推动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2(12):45-46.

[3]杨佳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J].试题与研究,2021(13):13-14.

[4]尹鲍凤.信息技术支持下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策略[J].家长,2022(33):31-33.

[5]高友润.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J].山西教育:教学,2021(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