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己建一座房子

2024-10-08 00:00:00孙明霞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4年9期

今日看书,又看到“你在为谁工作”这句话,突然想起十多年前我多次在给青年教师培训的讲座中曾引用的一则《老木匠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手艺很好的老木匠,受雇于一个老板。他凭着自己精湛的手艺,建造了不少高质量的木头房子,深得老板的青睐。忙碌了一辈子的木匠年岁已高,准备退休回家颐养天年,便向老板递交了辞呈。老板请求老木匠为他做最后一件事:帮他造最后一栋房子。

无奈的老木匠同意了,但他的心思已不在干活上了。以后的日子里,谁都看得出来,他全然不同于以往那样尽心尽力地干活了,而是敷衍了事……

老木匠草草完成了老板最后交给他的任务。当他把这栋房子的钥匙交给老板时,老板很诚恳地说:“你为我干了一辈子的活儿,我现在就把这栋房子送给你作为最后的礼物吧!”

老木匠十分震惊,早知如此,就……可现在,他只能住在自己粗制滥造的房子里了。

这是一个老掉牙的故事,但再次想起还是感慨良多,尤其是回望自己40多年的教育生活,真的印证了这则故事的哲理——假如我是造房子的木匠,我所敲进去的每一颗钉子、加上的每一块木板、竖起的每一道墙,都是为自己在建造房子。换句话来说,过去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为自己做的,没有白白付出的劳动,没有白白经历的辛苦,一切的因皆有果。

从教学工作来说,很多老师仅仅把教学当作一份工作、一个谋生手段,认为只要完成了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成绩不是最差,就能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相应的工资待遇和福利。学校要检查教案、检查作业,那就根据要求写好教案、按时批改好作业,肯定不会受到批评。甚至考评时没有得到优秀,还会找领导讨个说法:我的教案写得很认真,我的作业批改完了,我的教学也没出现事故,为什么不能得优?尤其是在涉及个人利益的评优和晋级时,更是斤斤计较。

上过一些公开课或者评优课的老师一定深有体会:为了上好一节课,为了得到评委较高的评价,我们会在备课的过程中查阅大量资料,寻找一些名师的课堂录像和教学设计来参阅,会主动向其他老师求教,邀请同事听课研讨。这时你最想听到的不是无缺点的表扬、吹捧,而是希望大家真诚提出批评意见,指出课堂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进行修改,再进行下一次的研磨。毫不夸张地说,为了让课堂效果达到尽善尽美,磨课可以达到七八遍乃至更多,一份教案反反复复修改到可以装订成一本书的厚度。在公开课后,不少老师感叹,为了一节课掉了几层皮,被“蹂躏”得体无完肤。我还曾遇到一位老师说,她为了一节公开课瘦了20斤。

假如公开课之后,执教的老师能把磨课的经历和感悟用以改善自己的课堂,不断尝试新的方法,不断思考为什么、如何设计,今后课堂教学必然会上一个台阶,教学能力、理论水平也必然会有质的飞跃。现在教育界有不少名教师就因赛课出名,那“成名”的课就是成长的契机。由此他们开始了课堂的探索创新之旅,也就有了后来越来越大的名气、越来越高的成就。

但也有的老师参加赛课或者公开课仅仅是因为评职称或者获取荣誉的需要,虽然赛课过程中他们也付出了很多心血,但上的不是自己的课,而是按照大家研讨的思路去上一节所谓的“优质课”。之后一切又回到原来的轨道上,他们思想依旧,备课依旧,上课依旧,对学生的态度依旧,抱怨也依旧。这样的课堂不会有什么实质上的变化,这样的老师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名师。即便他们赛课时名声大振,但也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就会归于平庸。

我曾写过一些文字谈公开课,希望公开课不是打磨到十全十美的课,而是存在不足的常态课,这样才有利于大家研讨和学习。因为日常的上课不是表演,而是扎扎实实地完成教学任务,谁也无法把每一堂课都上成完美的公开课。但另一方面,我也特别想表达的是:我们要有把每堂课都当作公开课去准备、去对待的态度,因为真正的、长期的听课者,最有评价课堂质量的人是学生,学生的成长才是课堂高质量最好的见证。教师只有用上公开课的心态去备课,才会用心设计每堂课,用心准备好所需的教学资源,也才能带给学生最好的课堂体验。我曾写过《每堂课都是新的》,就是希望教师每堂课都能用对待新课的态度去精心设计,这样每堂课都能带给学生惊喜,进而让他们对课堂充满期待和热情。

我的课堂随时欢迎大家去听。学校年轻教师经常走进我的课堂,并不是因为我的课有多完美,事实上我的课有很多缺憾,有时也很失败,但我把我的课堂看作我和学生约会的场所,无论上过多少遍、对教材多么熟悉,我一定会用对待新课的态度去上好每一节课。我希望年轻教师从我的课堂中感受到我的教学态度,也学到些有效的方法。因此,学生会期待我的课,也渐渐对我所教的生物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每堂课多多少少都有遗憾,但也正是因为我一直以来对待课堂的态度,才有了我的生命课堂,才逐渐形成了我对生命课堂的理解和实践经验。这样的探索和思考,也对很多老师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从教育工作来说,只要是任课的老师,都有当班主任的可能,但当与不当,工作量却是大相径庭。从操心程度和付出的劳动来看,当班主任的辛苦要远远超过非班主任,这也是很多老师不愿当班主任的原因。

某老师被学校安排了班主任工作,她非常生气地说:“是我太好说话了,领导就逮着软柿子捏,别人都不愿带的‘烂班’非要让我来当这个班主任。”于是,她万般无奈地走马上任,满心怨气,自然也不会特别花心思在班级管理上。学生出现的一切问题,都是学生自身的原因或者学生家庭出了问题,反正不是班主任的管理有问题。

当我听到这位老师的抱怨时,突然想到魏书生老师二十多年前在讲座中曾说过的话:“能力强是工作多逼出来的,铁肩膀是担子重压出来的。”“八百斤的担子和两百斤的担子比,挑哪一副好?有人认为挑两百斤的担子好,但我认为挑八百斤的好。”“假如你只挑两百斤的担子,从没尝试多挑一点,你的能力永远只停留在两百斤。”想起我曾经中途接手一个有66名学生的初三班级,因为要了解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一年的时间我走访了80%以上的学生家庭。有的家庭我数次走访,和家长分析学生问题背后的根源,给家长提出教育的建议。我结合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用心设计每周的主题班会,和学生一起制订班级规则,建设班级文化。我陪伴学生参加合唱比赛、足球比赛、远足活动……因为带了这样一个班,我逐渐收获了众多家长的认可和赞誉,收获了孩子们的信任和尊敬,记录了一个个珍贵的成长故事。更重要的是,在班级工作中,我学会了如何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如何与各种类型的家长沟通,如何走进学生心里,给学生更好的教育。这段班主任经历,成为我教育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即便不当班主任,也应该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自觉地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品德教育,结合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有的老师认为,德育是学校政教处的工作,是班主任的事,任课老师只需要教给学生学科知识和技能,甚至只关注考试的知识,只做与考试相关的练习即可。一旦学生上课不守纪律、不认真听讲,这些老师会直接把违纪学生送交班主任处理。回想自己当老师的这几十年,我大概正是由于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从最初的努力挖掘学科教学中的育人因素进行德育渗透,到探索学科德育的思路和方法,再到将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在科学知识教学的同时进行科学思想、人文精神的培养,才让自己逐渐走上生命教育之路,并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从教研工作来说,似乎教研就是我的本职工作,没什么值得说的,但仔细想一想还是差别很大。

我在学校分管教科研工作,也就是担任学校的教科所所长。根据工作要求,其中一项是课题研究工作,我要组织申报上级课题,指导老师课题研究的方法,组织老师完成课题研究并结题。这项工作可以做得很简单:根据上级通知要求,让老师们按时申报,之后汇总上报,至于能不能评上全凭上级的评审。假如能顺利立项,那就要求老师写写开题报告,形成文字材料,并开始自己的研究。即将结题时,给老师列出结题的程序和需要准备的材料,由着老师去准备就好,我只负责汇总上报。但我不希望自己只是完成任务,而是希望老师们真能在课题研究中学会做课题,学会总结提炼自己的经验,学会将研究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我更深入、更细致,甚至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看到老师们想研究又不知如何入手、不会填写课题申报表、不知道开题报告是什么时,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自己先申报了一个课题,将撰写好的课题申报表、开题报告等内容摆放在老师面前:“就照着我做的样子来。”于是,老师们真的就把我的课题中学科和研究主题等内容置换成他们自己的学科和主题,然后思考具体内容如何撰写,依葫芦画瓢地完成了课题申报工作。研究过程如何开展,我同样也随时记录、整理自己研究过程的资料,摆放在办公室中供老师们随时查阅、参考。最后结题怎么办?需要写出不少于两万五千字的课题总结报告,还要整理出研究中的各项过程资料以及最后的结果材料。我依然是先于老师半年开始写总结报告,并将过程资料、结果材料等分类整理、装订成册,将其作为老师们写总结和整理资料时的样板。有了这样的示范指导,老师们在结题时也都能顺利完成总结报告的撰写和资料的整理,甚至有的老师整理的资料比我的样本更加丰富。

为了激发老师的研究热情,推动老师研究工作的开展,我会有针对性地和老师们交流如何发现问题,进而将问题转化成课题并开展研究。有时为了一个研究方向的确定,我们可能要交流很多次。为了让老师们的研究更加规范严谨,我会在课题申报后专门组织开会,指导老师开题报告的写法;统一举行开题论证会,邀请省市级课题研究专家到校听取每个立项课题的主持人做开题报告,让专家进行提问并点评指导。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会专门举行一次中期总结报告会,依然是每份课题都要进行汇报、专家点评,对后期的研究提出改进方向。结题前,我还要进行培训指导,并邀请专家进校举行隆重的结题大会活动。

正是由于我这份工作的热情,老师们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主动申报课题、主动寻找研究问题、主动求教的老师越来越多,成果也越来越显著。

教科所的其他工作亦然。只要是我分管的工作,我总是希望能做得更好一些。我组织老师参加全市创新课活动,不只是为了获奖,更是希望老师真的有创新、有突破,让课堂教学更上一层楼。于是我一遍遍听课、研讨,组织校内优秀教师共同磨课,才获得了历年来创新课一等奖的第一名。同时,我参加全市的送教下乡活动,也带动了更多老师主动创新课堂教学。

面对突然到来的额外工作,做还是不做?

某日,校长专门找到我,给我布置了一项重要工作:上级教育部门即将召开一个关于研学工作的经验交流大会,需要整理学校近年来开展研学工作的情况,写出工作汇报,做出课件,届时校长要进行汇报。校长考虑到我近年来读书多、对教育有着相对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又出过几本书,文字能力在老师中还算不错,所以就把这个任务交给我,时间为两周左右。

虽然感觉有些为难,但这是领导对我的信任和肯定,克服困难总是能够完成的。于是,我列举学校建校以后开展的各种研学活动和我参与过的活动,思考从哪里开始整理。记得最早是建校以后的几年(大约在1998年至1999年),学校利用暑假组织部分学生到西安参观秦始皇兵马俑,感受秦时文化。因当时我也是带队老师之一,和学生一起登上古城墙、走进秦始皇陵,所以记忆深刻。后来学校又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下江南、上北京等地开展相关活动,但我的记忆有些模糊。于是,我列出我所知道的参与过的老师、学校领导,开始一一走访。我带着笔记本,如记者一般询问他们参加过什么研学活动,学校具体哪一年开始开展这项活动,每次有多少学生报名、多少老师带队。走访后,我终于理清思路:最早是政教处组织的活动,后来成为教务处组织的活动,再后来变成课程科的工作,开发为学校研学课程。曾经参与过的老师有的因工作调动去了别校,我只好电话采访。与此同时,我还找到几个部门查阅档案,寻找曾经制订的活动方案。当然,容易找到的是最近几年的研学课程方案,较早开展的活动方案却难寻踪迹。我还专门列出一份多次参与活动的摄影师、班主任以及制订方案的行政干部等的名单,安排一位老师带上移动存储器,一一找到他们说明情况,并直接拷贝他们保留的活动照片,便于做课件时使用。

在开展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我不断被问到这样的问题:“研学工作不归你管啊,你怎么做得这么起劲?”也有同事很同情地告诫我:“不是你的工作,你有权利拒绝。别叫你干什么就干什么,看把自己忙成什么样了?”不管别人怎么说,我既然接受了这份任务,自然要有始有终地去完成。最后,我用两周的时间,厘清了学校二十多年来开展研学活动的情况,形成了一份完整的总结报告,全面展示了学校从最初的零星活动,到后来形成了每年固定的研学活动,再到后来发展为更加综合全面的研学课程的过程,也做出了内容丰富又精美的课件。课件中既有发展的历程,又有课程的设计,还有学生参加研学活动的收获和成长。

这项任务完成之后,恰遇《福建教育》的编辑老师跟我约稿,主题就是关于研学活动的开展。而我前期为了工作汇报的整理还缺乏深入的分析,也感觉学校研学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非常有意义的,是值得推广给同类学校学习借鉴的。于是,我又进一步系统整理,写出了《由励志修学活动到研学旅行课程——泰山学院附属中学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实施》一文,发表在《福建教育》上,也算是对这次“额外”劳动的进一步提炼与升华。

这样额外的工作,学校常常有,也延伸到校外了。比如我经常接受上级教育部门的临时任务:评优课的评委、课题评审的评委、职称评审的评委、骨干教师培训指导教师,还有各种活动的策划与组织等。近二十年来,我还利用寒暑假、节假日与周末等时间参与了大量的公益培训活动。这对很多人来说,都是额外的工作。但这些额外的工作,有的与整个学校的发展有关,与教育有关,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关,于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学会站在学校的视角或者更大的视阈下看问题;有的与本学校无关,但与整个教育发展有关,与社会有关,与更多人的未来有关,于是我就在做的过程中学会跳出课堂看课堂,跳出教育看教育。因此,我的教育视野也在这些“额外”的工作中不断扩大,思考问题的视角也更加多元,不再偏于一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再回到课堂教学中,我也就不会只关注成绩而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现在我已年过花甲,走进了退休教师的行列,但我的教育生命并未退休!虽然我没有什么名师的头衔和耀眼的光环,但不断有校长朋友邀请我给老师们讲讲课,助推学校发展和青年教师成长;不断有年轻教师来信来电联系我,探讨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即便退休了,岁月在脸上刻下了深深的印痕,但我依然感觉到生活的充实、生命的意义,只因为我在过往的日子里用爱心、恒心、毅力、勤奋、坚持等材料为自己建造了一座坚固耐用又温暖幸福的小房子。心有栖处而安,走到哪里都是家,走到哪里都不会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