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成长规律才能真正“目中有人”

2024-10-08 00:00:00王福强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4年9期

谈到教育中的“目中无人”,我认为莫过于不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譬如曾经的“绿领巾事件”。“你学习不好,所以戴绿领巾,我才是真正的红领巾。”放学的时候,一所小学的学生依照领巾的颜色自然分成了两队,一个戴红领巾的孩子对一个戴绿领巾的孩子如是说。这是曾经在某所小学发生的真实的一幕。学校解释说这是激励孩子上进的方法:为学习好、思想品德好的学生发放“红领巾”,让学习差、思想道德差的“差生”佩戴“绿领巾”,这样可以激励“差生”向优秀学生学习,让他们严格要求自己,争取也早日戴上“红领巾”。于是学校顿时被分成了红、绿两个阵营。

又如,备受瞩目的“课间圈养”现象。课间学生只能待在教室里,上厕所需要教师同意;除了体育课外,其他时间不允许孩子们到操场去。教师一味地强调学习,把学生的课间生活剥夺了,把“安全第一、不能出事”的焦虑转嫁给学生。学生失去了在运动与交流中发现自身优势、获得同学接纳和认可、全面发展和自我探索的机会。

看到这些案例,我想,每一位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都会心情沉重。我相信这些学校的领导也好,老师也罢,都是抱着良好的教育动机而做了这样的事。但为什么并没有达到好的目的,而是“好心办了坏事”,导致了严重的后果?稍加总结不难发现,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折射出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成长规律缺乏必要的了解和尊重。大家是凭经验、凭感觉、凭热情而教,但不具备学生成长规律的基本常识,于是不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悲剧一再出现。

近些年,随着教育的发展,学校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不断加大,围绕课程标准、教材教法、现代技术、课堂模式、班级建设等方面的培训层出不穷。但我认为缺少了非常重要的一块内容,那就是真正针对学生年龄特点、成长规律方面的培训。教育不仅是艺术,也是科学,但我们对教育的对象——学生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认知,那么所谓的“科学育人”只能是空谈。

有一次听小学一年级的一节课,上课的老师一直在强调:“请大家集中注意力!”“同学们,认真听课才是最棒的!”“某某,说你呢,刚听了几分钟,怎么又到处乱看,走神了?”“同学们,请大家集中注意力,再走神就得不到小红花了!”评课的时候,我问这个老师:“你说说,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在注意力的问题上有哪些特点?他们的注意力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那个老师一头雾水,说不出所以然。其实,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通常有以下几个特点。

规律1:从注意力的类型看,低年级学生以无意注意为主,越有趣的信息,越容易引起注意,但也容易分心,受环境影响较大。

规律2:从注意力的稳定性看,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在20分钟左右,自我控制能力也较弱。

规律3:从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能力看,低年级学生注意分配能力仍较弱,不适宜一心二用;转移能力较弱,不容易从一个活动转移到另一个活动。

规律4:学生注意的通道有差异,好动活跃不一定就是多动症。

当一个老师只知道注意力对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性,但并不清楚这个年龄段学生在注意力上的规律,自然也就不能采取相应措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像这个老师一样,一味地反复要求学生在一整节课上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因此也不可能实现。当在课堂上发现有些学生走神后,又凭自己的感觉急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强行扳过来,强硬地要求学生跟着教师的节奏,结果呢?因为违背规律,反而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相反,如果这个老师非常清楚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注意力问题上的这些特点,她的教学自然会有不同的设计和选择,也会更加有效。

对教师的基本功,历来有不同的解读。其中比较公认的有书写基本功、语言基本功、利用现代技术的基本功、组织教学的基本功、教学设计的基本功等。但是,鲜有把“对学生发展规律的了解”纳入教师专业基本功内容的。我们必须认识到,只有掌握学生的成长规律,教师的所有工作才能有所依据,教师才能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关注哪些方面,在什么时候不需要过度紧张,在什么时候采取什么样的处理手段,才能明确知道自己的哪些教育行为是对的,哪些是错的,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学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才能有效避免因为“无心之失”带来的不良后果。研究学生成长规律,应该作为教师技能提升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

关于学生的成长规律,已经有了丰富的科研成果,这里笔者将最常见的学生成长五大规律提供给大家做一个参考。

一是顺序性。顺序性是指身心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即强调一定的方向性。这给我们的教学启示是,要循序渐进,做到盈科而后进,不能拔苗助长、凌节而施。

二是阶段性。阶段性指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和不同的发展任务。这给我们的课堂启示是,我们在教学时不能一刀切、一锅煮。如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书本上有很多的插图帮助理解;而到了中学时期,学生思维主要是抽象逻辑思维占据主导地位,书本内容大多以大篇幅文字出现。

三是不平衡性。不平衡性主要是指同一方面和不同方面在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平衡,时快时慢。所以把发展比较快的时期称作关键期。这启示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抓住关键期,适时而教。如狼孩就是因为错过了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所以回到人群之后难以融入。

四是互补性。互补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生理和生理的互补,如盲人的听力比较好;另一方面是生理和心理的互补,如身残志坚。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五是差异性。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群体和群体的差异,如男女老少的区别;另一方面是个体和个体的差异,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