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一年入学,又因为多动症休学一年,当小可来到我们班时,他已经比其他同学大两岁。
虽然大两岁,但他在身高、体重以及学习方面没有一点优势。他的爸爸妈妈都是智力障碍者,他从生下来就一直跟着奶奶。奶奶当过代课老师,对他的早期教育费了极大的功夫。他认识很多字,能读课文,只是口齿不清楚。他能识字,可不会写字,因为小脑有点问题。无论我跟他的奶奶怎样纠正他,都没改变他用右手食指和大拇指捏住铅笔写字的姿势。特别的姿势,只能让他画字,画出一片片拥抱在一起,分不清横竖撇捺的字。这样的书写只能让他的试卷得到极低的分数。爷爷奶奶不在乎他考多少分,只要他有学上,能顺利读完小学就可以。
小可学习上是这样,生活上也不能自理,吃饭一直要人喂。幸亏他一个亲戚住在学校门口,他每天中午去亲戚家吃饭,方式还是被喂着吃。亲戚说他胃口极差,合胃口的东西能吃一些,不合胃口的一口也不吃。我经常见到他的亲戚端着碗,追着他到校门口硬喂上一口饭的情景。
小可的爷爷奶奶没打算让他上初中,因为上小学所费的周折已经让两位老人心力交瘁。可是他既然来到我的班级里,我就得为孩子的未来考虑。这孩子所住的村有校车,早上送到学校,下午接回去,中午孩子可以在学校用餐。孩子学习成绩是差,可如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没有因成绩差被退学的。他能和别人交往,能融入群体中,唯一阻碍他进入初中的就是自己不会吃饭。如果再教会他吃饭,小可就能与其他学生一样,将来有上初中的机会。
小可的妈妈因为厌食症早早去世,小可奶奶惧怕孙子再走妈妈的路。所以当我提出让小可在学校餐厅学习自己吃饭时,小可奶奶爽快地答应了。小可也很乐意来学校餐厅与同学一起用餐,我安排他跟晓璟一个餐桌。晓璟这小姑娘善良、乖巧,上二年级时就很会照顾人,给同餐桌的同学盛稀饭、盛菜,还帮餐厅管理员收拾餐具。
第二天吃午饭,是晓璟把小可拉到餐厅的。安排他坐下后,晓璟先给小可盛上菜和稀饭,又把馒头递到他手里。小可双手捧着馒头,不知所措。同餐桌的孩子左手拿馒头,右手拿筷子,一口馒头,一口菜,再喝一口稀饭。小可只有参观的份儿,他连勺子都不会用,怎么会用筷子?
我让晓璟去给他找把勺子,我把他的馒头拿过来,掰成一小块一小块,泡到菜碗里,让他用勺子舀着吃。他用右手的食指和大拇指夹着勺柄,费了很大的劲才舀起一小块。同餐桌的同学都笑起来。他羞得一使劲,一块浸过菜汤的馒头蹦出去,菜碗也滚到了桌子底下。同学们的笑声更大了,小可紧闭着嘴,低下了头。
我去消毒柜给他又拿了一只碗,还是把馒头掰成小块放到小可的碗里,给他盛上菜,教他用左手按住碗,这样碗就牢固了。他想喝稀饭,我说用两手端起来喝。他把两手攥成拳头去端,我给他示范了一下。他试了试,但无法把碗端平,一碗稀饭全倒在桌子上。我的口袋里早准备好了一大包纸巾,我把餐桌擦干净,又重新给他盛上稀饭,让他用勺子舀着喝。这样他终于喝到嘴里了。
他开始吃到饭的时候,同餐桌的同学已经吃完了,整个餐桌只剩下他。我心里想:随你怎么糟蹋吧,我必须让你学会自己吃饭。
我不再帮忙,只在旁边看着。等餐厅的其他同学都走了,等陪餐的老师都走了,等餐厅工作人员把大部分卫生收拾好了,他才吃完。我很满意,那一个馒头、一碗菜、一碗稀饭是他自己一勺一勺送进嘴里的,虽然他用了五十分钟。
一个月以后,我看他用勺子更灵活了,就让他左手拿着馒头,右手舀菜,只要馒头不掉、菜碗不倒就算成功。这个小目标在我的监督下慢慢实现了。
大约过了七个月的时间,有一天中午,晓璟给他勺子后,他说不用了,跟我说要用筷子。我为他敢于挑战自己而欣喜不已,立即拿筷子给他。筷子在他食指和大拇指之间不听使唤,他张大嘴去配合,好几次都夹不起来。看到这一幕,我竟流下了眼泪。或许看到周围的同学都用筷子,他才不愿做一个异类。如果通过吃饭这件事能让他有一种不做弱者的意识,那他会收获多么有价值的东西。
同学们对他已经视而不见,我也故意躲在一边不去看他、不去管他。他挥舞着手中的筷子别扭地夹菜。说是夹菜,倒不如说是挑菜。菜汤溅到了脸上、身上,他依然忘我地、吃力地吃着。等他吃完,下午的预备铃已经响起。我给他擦擦脸上的菜汤,拍拍他的脸:“你今天太棒了,快去上课吧!”他笑着走出餐厅后,我的眼泪再也止不住。
使用筷子后,小可吃饭的速度更慢了。我索性把学生作业拿到餐厅,吃完饭后一边批阅作业,一边等他吃完饭。我干我的事情,他吃他的饭,我们互不干扰。他没有压力,愿意吃到几点就吃到几点。经过两年的努力,他终于能跟其他同学一起进餐厅,一起走出餐厅。
我很庆幸他不挑学校的饭菜,在我的监管下填饱肚子,学会了自己吃饭。两年的时间,他的变化引起了周围人的注意。他高了不少,胖了不少,也自信了不少。
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家长和老师要不断引导,帮助孩子改掉缺点,战胜昨天的自己。如果给孩子贴上一个不良的标签,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孩子,那孩子永远不会进步。我用两年的时间教会了小可自己吃饭,他在这个过程中身心都得到了健康发展。几百个中午,我耐心地陪在他身边,没有耽误备课,也没有耽误批改作业,我只是把办公地点从办公室挪到了餐厅。我的付出带给孩子的变化是家长不能完成的。最让我欣慰的是,小学毕业后,小可和其他同学一样,顺利上了初中。面对小可这样的孩子,当医生、家长已经尽力,教师也可以利用自己的所学、所长,不遗余力地去改变。只要用心做了,定会有收获。
从事教育工作这么多年,看着一批又一批的孩子成人成才,我深深地意识到:教师应该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传道、授业、解惑是必然之责,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做一个为家庭送去希望、送去福音的人。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岭子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