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乡村小学从教三十三年,2022年被评为福建省特级教师。回首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是坚守乡村教育给我带来了荣誉,是快乐读写成就了今天的我。
春耕:自由读写恣意生长
1991年,我“中师”毕业,被分配到家乡的小学,一所距离县城几十公里的山区学校。刚入职,领导就让我担任少先队总辅导员。为了帮助我成长,学校为我订了共青团中央主管主办的中国少先队队刊《辅导员》和福建省少先队队刊《小火炬》,它们是我担任少先队总辅导员的启蒙刊物。我从这两份杂志上了解国家相关政策以及全国各地少先队活动的开展情况。我全身心投入,边学边做。春天带着学生去春游野炊,夏天开展夏令营活动,秋天组织少先队入队仪式、主题大队会,冬天带着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十八岁的我与孩子们打成一片,成了名副其实的“孩子王”。学校少先队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多次在省级少先队活动评选中获奖。
当了近十年的少先队总辅导员,有苦有泪、有酸有甜。作为青年教师,我不仅要做好少先队德育工作,更要在教学岗位上站稳脚跟。尽管我在少先队工作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教育教学工作上,我却屡屡碰壁,课堂无趣低效,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校长找我谈话,话里话外都是对我教学工作的不甚满意。同事劝我别当少先队总辅导员了,毕竟学生的学习成绩才是硬道理。家长们对我也不信任,认为我只会搞活动,不会抓成绩。我苦恼、迷茫,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问题:我能做好少先队工作,为什么就抓不好语文教学呢?其间,我也曾想辞掉总辅导员的职务,让自己专心钻研教学。可是几年的总辅导员生涯,让我深深地喜欢上了少先队工作。我就像运筹帷幄的将军,每一次带着孩子们开展各种活动,看着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得到成长,我就成就感满满。我不曾忘记,为了让乡村儿童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我成立了航模社团并聘请外校的老师来指导,暑假带领孩子们参加航模夏令营活动,获得了全省比赛的二等奖。我不曾忘记,我积极挖掘家乡的乡土资源——竹编,开展了“我是家乡小主人”的主题队活动并获得省级金牌,还吸引了福建电视台少儿频道记者到校拍摄专题片。后来,专题片还被选送到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播出。我不曾忘记,福建电视台少儿频道邀请我的学生在那年的六一儿童节晚会上进行竹编表演——山区的孩子上了电视台,在当地轰动一时。我更不曾忘记,毕业多年的学生对在校期间参加过的少先队活动记忆犹新,都说我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户。想到这些,我心生感慨,将自己对少先队工作的热情与迷恋、困惑与迷茫写成一篇文章——《情系少先队》,投给了《辅导员》杂志。没想到,我的文章竟然在这份刊物上发表了。这是对我少先队工作的极大肯定,同时也增强了我写作的信心。
2000年,我当了母亲,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思考。我研习了《我的教育理想》《玫瑰与教育》《不跪着教书》《教育走向生本》等国内教育名家的著作,也阅读了《童年的秘密》《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等一些国外教育名家的书籍。
当时,我特别认同教育学者张文质老师提出的“生命化教育”,追随着他开启了生命化教育的阅读。《保卫童年:基于生命化教育的人文对话》《唇舌的授权:张文质教育随笔》《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教育是慢的艺术:张文质教育讲演录》……张文质老师一有新书出版,我几乎都要买回来先睹为快。在阅读中,生命化教育“开启智慧,润泽生命”的教育追求也在不断影响着我,让我在面对着一个个具体的教育生命时,有了更多的悲悯情怀。
那时网络博客刚刚兴起,我经常浏览别人的博客,心生羡慕,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在网络上有一片自由写作的天空。在一次市级习作教学研讨活动中,我第一次听张文质老师提到“1+1”教育博客。当天回家,我就在“1+1”教育博客上注册了账号,取名“歌鸟”——我希望自己是一只会唱歌的快乐小鸟,飞翔在教育的天空。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晚上把孩子哄睡后就坐到电脑前进行教育写作,写学生、写女儿、写课堂、写生活,抑或是浏览博友空间、与博友们互动,日子充实而快乐。
在教育的道路上,我看到现实中应试教育让孩子们的眼睛失去了光;老师们为了考试成绩对学生多了苛责,少了温情。我自己也常处于精神分裂的边缘,一边焦虑于教学成绩,整天盯着学生的分数;一边却又心疼学生困于成绩,失去了儿童应有的生命成长的润泽与舒张。我只能通过不断读书、不断写作、不断反思来点醒自己、修正自我。
2006年,我以“课堂上如何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为话题,写了一篇文章《“生命化教育”阶段反思》,发表在张文质老师主编的《福建论坛》杂志上。我的思考得到了认可,这激发了我继续读写的信心。写博客的日子持续了好几年,陆陆续续写了几十万字。后来博客没落了,那个承载着我青春激情的网络空间再也找不到了。但快乐读写如早春的犁铧,耕出一道又一道生命成长的痕迹;亦如星星点点的野花,自由而蓬勃,在春天的山乡村野中恣意绽放。
夏种:聚焦专业习作表达
在读写过程中,我越来越发现自己语文教学专业素养不高,课堂高耗低效的局面让我苦闷。我深知只有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才能在讲台上站稳脚跟。改进语文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成为我当时最迫切的需求。于是,我开始深入钻研语文课堂教学。我阅读的触角延伸到语文专业书籍上,我捧着新发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一遍又一遍地啃读。刘仁增《让语文回家》、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等书籍也摆上了我的案头。在啃读一本又一本语文专业书籍的过程中,我越发有一种本领恐慌。说实话,“中师”毕业的我,文学底子薄、教学水平低,只能不断用“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这句话来警醒自己。现如今,我更加明白,教师要有源源不断的一潭活水,才能持续润泽、浇灌学生的成长。因为在做老师的过程中,唯有不断学习,不断让自己的学养丰富起来,才能不误人子弟。就如于漪老师说的那样:“我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
在语文教学中,我发现作文教学的问题最大——学生苦于写作文,教师困于教作文。我下定决心,要把这根“硬骨头”啃下来,于是就一头扎进了习作教学的研究中。我想,如果我能突破习作教学的难点痛点,语文教学自然就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于是,王鼎钧的“作文三书”系列、吴勇的“童化作文”系列,管建刚的“作文教学革命”、何捷的“游戏作文”,只要是有关习作教学的课堂实践,我都尽可能地收入囊中。在我的书架上,有关习作教学的书籍占了三分之二,有作文教学理论,有作文教学设计,有作文教学专题研究……在我书架的最底层,密密麻麻地竖码着我多年自费订阅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学月刊》《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等杂志。我经常能在这些杂志上找到特别的教学设计,有时学着在班上实践,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就这样,我边阅读边摘抄,边记录边反思,单是习作教学设计我就做了八大本的笔记。如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如何提升学生习作水平?如何进行读写结合?如何打通课堂内外,让习作与生活相融?带着这些问题,我不断阅读,不断实践。慢慢地,我不怕上习作指导课了,学生也越来越喜欢我的习作课了。我的“有笑、有效”的习作课堂风格渐渐形成了。所谓“有笑”,是指想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首先就要克服他们对习作的畏难情绪,习作课堂要有笑声,要让学生感受习作的乐趣,从而喜欢上习作。至于习作课堂的“有效”,是指只有当孩子们都看到自己的习作有进步了,才会激起更高的习作热情。
刊物上的文章读多了,我感觉把自己的教学故事写下来也不差。一次,隔壁班的黄老师借班上作文公开课,竟然多次表扬了我班上的“两盏灯”(两个成绩经常亮红灯,名字都带“灯”字的学生)。其中一“灯”写的作文一看就是抄的,但黄老师却夸他“会抄”,“抄中有创新也是自己的东西”;另一“灯”因为写了一句较为精彩的句子而受到黄老师的啧啧称赞。平常被我“嫌弃”的“两盏灯”在这节课上大放光彩,眼里熠熠生辉,甚至后来在课堂上还大胆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是我自己的课堂上从没出现过的场面。我不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为自己以固定思维去评价学生而感到惭愧。于是,我就写了一篇教育叙事《点亮心灵之灯》,投给《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结果发表在2008年第6期上。
从此,我一发不可收,开启了习作教学的写作、发表之路:愚人节“骗”学生写作,发表了《愚你没商量》;在班上搞了溜溜球比赛,发表了《校园流行风 刮起写作潮》;思考习作字数的问题,写了《习作规定字数,对还是错?》;思考习作的痛点,写了《不妨写写“流水账”》……几年时间,我在《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上发表了二三十篇习作教学文章,还有一些文章在《小学语文教学》等刊物上发表。我还带着学生进行读写,写日记,写热点事件,写世间万物,写一切看到、听到、想到的。学生的习作也大量地在各类报刊上发表,在各级竞赛中获奖。渐渐地,孩子们对习作不再害怕了,甚至还想每周多上一两节习作课。渐渐地,我的“有笑、有效”的习作教学风格也日渐成熟了,我本人也多次受邀为全县的老师开设习作指导公开课。
啃下了习作教学这块“硬骨头”,教学上的其他困难似乎也都迎刃而解了。宁凿一口井,不挖十个坑。在语文教育专业成长方面,我集中精力,紧紧抓住教学中的难点去研究、去实践,取得了一些微小的成绩。后来,我慢慢站稳了讲台,也顺利评上了市骨干教师和市学科带头人。我的教育生涯因快乐读写,步入了草木葱茏的欣欣然明媚的夏季。
秋收:学陶践陶硕果累累
2017年,我被任命为乡村学校的校长。这于我,实是赶鸭子上架。要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如何有序开展学校各项工作?对学校管理还处于小白状态的我,面对这些问题一脸茫然。在茫然、困惑甚至还有些许抵触的状态下,我只能硬着头皮边干边学。我深知向书本学习是成本最低的成长途径。我订阅了《中小学管理》《人民教育》两份杂志,同时关注了多个学校管理相关的微信公众号。每天晨起和睡前是雷打不动的阅读时间,我读李镇西、窦桂梅、刘希娅等名校长的文章,从他们身上汲取学校管理的经验。在我的书架上,《优秀校长悄悄在做的那些事儿》《当校长遇见德鲁克:冰山下的领导力》《李镇西校长手记: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重新发现学校》等教育管理书籍多了起来。在阅读中,我慢慢跳出舒适区,迎接全新的挑战。
2018年,我遇到了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秘书长邹开煌教授,满头白发的邹教授是当代的陶行知。他老骥伏枥,在推进学陶、践陶的道路上呕心沥血、不知疲倦。2019年,我有幸入选福建省同心慈善基金会和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组织的“火种计划——同心·行知乡村教师成长计划”,开启了为期四年的陶行知教育思想学习征程。
四年来,我阅读了《陶行知文集》《陶行知教育名篇》《陶行知的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陶行知与儿童教育》等书籍。我对这位人民教育家充满敬意,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着我的办学思想;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成了我坚守乡村教育的精神后盾;他提出的要做“第一流的教育家”“要做整个的校长”给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他提出的培养学生生活力(邹开煌教授提炼为“五大核心生活力”)的主张对当今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他“敢入未开发边疆,敢探未发明新理”的创新精神给予我开拓进取的力量……在学陶、践陶的过程中,我得以站在更高的层次思考教育,思考如何办人民满意的学校,让乡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我根据本校实际,挖掘乡土资源,确立了“为每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提出“办幸福教育,育五好少年”的办学目标。学校建起了行知楼,完善了行知文化墙、行知五园等配套设施,营造了“陶味”浓郁的校园环境,改善了办学条件。我们通过日常教育培养“德育好少年”,通过快乐大课间培养“健体好少年”,通过大阅读行动培养“书香好少年”,通过组织葫芦丝吹奏活动培养“艺术好少年”,通过竹编劳动实践培养“劳动好少年”。
在学陶、践陶中,我且思且行。读写促进我思考,也促进我实践创新。这几年,我所在的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办学特色突出,校园文化丰富多彩,成了当地居民最满意的学校。每学年初,很多家长都要把孩子送到我们学校来。“金杯银杯不如家长和学生的口碑”,家长和学生的满意、社会的认可,是我们办学最大的成绩。2023年,学校被评为第四届福建省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依托实践,我撰写的十几篇有关学校管理的文章陆续在《福建陶研》《生活教育》《今日教育》《江苏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
七年校长生涯,在各级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从当初的学校管理“小白”日渐成长为一名能够胜任工作的校长。陶行知先生说:“国家把整个的学校交给你,要你用整个心去做个整个的校长。”看着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处处生机盎然;看着校园里的一生一师,个个朝气蓬勃,我不禁自豪感涌上心头。从当初对校长职务的抵触到如今的接受,并立志追随陶行知先生,做行知式的乡村校长,是我个人最大的收获。
是陶行知先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教育信念影响着我,让我在办乡村优质教育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是专业的教育读写,让我在乡村教育的田野里默默耕耘,于教育生涯的秋季收获累累硕果。
冬藏:开启余生读写征程
如今,我已年过半百。正如张文质老师所说,进入五十岁,我应该要做“余生规划”。未来,我的职业生涯要怎么过?我能给年轻老师带来什么影响和帮助吗?我虽渐老,可我的老师们还年轻,我的孩子们还小,我们乡村学校还有很多教育问题尚待解决。书读得越多,就越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无知,我还不敢停下学习的步伐,我还要继续成长。就这样,我开启了余生读写新征程。
我给自己定了一周至少要看一本书的任务。现在,我看的书更杂了,有心理学的、管理学的、文学的、学科专业的……我还养成了听书的习惯!每天听“十点读书”推出的人物传记、经典小说等。听到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书,就去买纸质版深入阅读。走路听书、吃饭听书、干家务听书——阅读、听书成了我生活的日常。
为了让自己教育写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我自费参加了多个网络教育写作班,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推送师生优秀文章,也记录自己的日常工作和对教育教学的思考。我希望在退休前,能够把自己的教育教学主张做个梳理、汇集成册,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读写,是教师成长的快速通道。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多年前,朱永新教授曾在网上发布过一个《“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事》的帖子,倡导“每日三省吾身,写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见、所闻、所思、所读、所想,无不可入文”。这个“成功保险”唤醒了无数在一线苦苦摸索成长路径的教师,似火炬照亮了教师专业成长之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我回顾自己的读写经历,就是在回顾自己的精神成长经历,就是在描画自己的生命地图。
如今,我积极倡导“快乐读写”,成立了火种读书会,带领师生一起阅读、一起写作,推进书香校园建设。我希望能以自己的微弱之光照亮乡村学校师生们的阅读之路,让乡村教师和乡村儿童快乐读写、幸福成长。如今的我,更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我愿做将要化作春泥的落红,滋养师生的成长,让他们的生命绽放出绚烂的花朵。
是“快乐读写”,让我这个在偏远山区小学的默默无闻的乡村教师进入了省特级教师的行列;是“快乐读写”,带领着我走过了生命的四季,丰盈着我的精神世界。
教师生命之路的两旁,读在左,写在右,随时播种,适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纵使脚踏荆棘,也会不觉痛苦;纵使有泪滑落,亦会不觉悲哀。这是一段美妙的教育之旅。愿更多的教师,开启快乐读写生活,让阅读氤氲生活,让写作芬芳生命!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侯县鸿尾超墘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