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下发了济南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申请的通知,我忙碌却异常平静地完成了项目的申报工作。我不再纠结于申报结果成功与否,而是注重申报书填写的质量。
同事若有所思地说:“是不是因为你有在省级平台做经验分享的经历,所以你才如此有专业底气?”
我微微一笑,那些努力着冲破桎梏迎接光明的岁月是多么漫长啊,怎么能不让人成长呢?
晋级无望的暗淡时光
曾经,我以为退休之前评不上中学一级教师职称了。我任教的高中通用技术是边缘学科,又因为不是班主任,很难拿到校级以上的荣誉;想参与课题研究,可是学校以前的规定是只有具备中学一级职称以上的教师才有资格申请课题。
我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讲课。我想参加优质课比赛,可是章丘区的优质课比赛也不是想参加就能参加的。组内教师都想参加比赛,那么就要排队。所以我等了十五年,终于轮到我参加比赛了。
十五年,机会难得啊!我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提前半年就开始备课。怎样才能在章丘区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我要出奇制胜,因为我输不起!于是我大胆地从教材“犄角旮旯”的篇章选了一个无人问津的课题——设计时如何选择材料。
为了体现课堂的亮点,我以木为突破口。为了让学生真正地走近木材、亲近木材、了解木材,我从网上购买了大果紫檀、绿檀、血檀、黄金木、阴阳木、红花梨、非洲花梨、紫光檀等近二十种木料。课堂上,学生触摸着这些木料,学会识别绿檀、紫光檀的颜色,赞叹紫檀竟有两种颜色,还陶醉于木头独有的味道、质感和纹理,甚至有学生表示,以后如果做设计师一定选择木材。而我,则被学生的回答一次次震撼。最终,这节课得到了评委的一致好评,获得了章丘区优质课一等奖第一名。
按照惯例,我有资格参加济南市优质课比赛。当沉浸在获奖的喜悦中并为市级比赛做准备时,我意外得知当年市级不再举行优质课比赛。
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让我遗憾、失落了很久很久。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再有参加市级比赛的机会,仿佛在前行路上刚刚看见希望的光芒,又陷入了茫茫的黑暗之中。
追求专业成长的出路到底在哪里?作为一名教师,我仅仅是为了评职称而存在吗?
追寻课堂,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郝晓东老师在《教师成长是一场艰难的穿越》中说,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长不仅意味着专业能力的提升,也意味着职业信仰的不断增强。这同时也是一个领悟天命、寻找自我直至实现自我的过程。要想实现生命成长,在根本处,是要耐得住寂寞,长久地深入、深入、再深入,在教室里“开出一朵花”。
每周的通用技术课,是学生特别期待的时刻。每当我走进教室,迎面而来的总是学生们的笑脸:“老师,终于又上技术课了!”一次,我走进教室,里面出奇安静。正纳闷时,我看见了黑板上的五个大字:“最爱技术课!”
太多次的感动,让我把评职称那些遥遥无期的事情抛之脑后。对教师来说,立足课堂、敬畏课堂,上好每一堂课是最基本的要求。
2021年11月,级部校长要求各学科组开设社团课程,对技术组的要求是开设四门社团课程。组里其余三名老师分别开设java社团、scratch社团、ps社团,而我想从通用技术角度来开设一个社团。因为那节章丘区优质课给我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热爱木头的种子,我就以木之名,开设了一个“木艺·手作”社团。
级部的社团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我也终究以大无畏的勇气开启了我的木艺研究之旅。
一切从零开始。第一节课在科技楼五楼的通用技术实验室上。二十个学生“咚咚”地进去,实验室的地板“嘎嘎”地唱起了歌,我和学生哈哈大笑起来。没有材料,我们就拿实验楼的废旧拖把棍,找来五套锯、凿子以及实验室仅有的好多年从未用过的电动钻孔和打磨工具。第一节课上到一半,还停电了。就在这样“艰苦卓绝”的情况下,在一片“嚯嚯”锯木头的声音中,木槌、木花朵、小木船、红木心等一个个纯手工打造的木作轰轰烈烈地诞生了。
上课的时候,我在三班展示社团学生的作品。三班的学生“质问”我为什么不让他们进木艺社团。望着可爱的学生们,我从网上买了五十份书签材料,从美术组借来手工雕刻工具,每人一套——又一场轰轰烈烈的书签制作大赛开启了。我感动于偶然推门进教室时学生在用砂纸打磨木头的情景,感动于公开课上学生没按我的“套路”出牌而是由衷地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感动于每个学生独有的设计理念,感动于每一件出自学生之手、刻上了学生情感和温度的手作——“春野”“出征”“平安”“紫语”“无为”“山河”“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每一件作品我都发到网上并大力表扬。我也与每一名学生都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真心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慢慢地,我的教学思路被打开。越研究木头,我就越喜爱木头,喜欢木头里蕴含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喜欢木头被雕琢后赋予灵魂和生命的木文化,喜欢木头作为载体所承载的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更喜欢木头变成木作后所蕴含的学生特有的故事。
开发课程,开启专业拔节成长之路
阳光洒满教室,认真研究手作的学生们其实在静静地倾听木头的声音,一雕一琢,平心静气,沉浸其中。这毫无杂念的时刻,纯净而美好。
一名男生做完了木槌,高兴地跑过来:“老师,我做完了木槌,您有什么奖励啊?”
学生的话引发了我的思考:要想让社团课程具备长久的生命力,必须有理论支撑、实践支架及成果激励。
开始走上课程研究之路时我感到艰难,但我相信前路总有光明。我需要做的是用行动和方法,敲碎那些“成长路上的绊脚石”,一步一步走向专业。于是我静下心来,认真撰写课程规划方案、课程实施纲要。
独行快,众行远。在我的诚挚邀请下,我和同事成立了课程的“专业成长共同体”,由五个人组成:潘老师作为正高级教师,进行课程理论的引领以及实践观察;张老师作为级部主任,进行课程德育方面的研究;李老师作为美术教师,进行课程美育方面的研究;菅老师作为信息技术老师,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作为一个团队,我们分工合作,积极应对当前的课程教育场景,破解遇到的教育难题。
为了解当前高中生对中国传统木文化的认知、木作品的喜好倾向以及课程设置的影响因素等,我们进行了学情调查,从学生对现有通用技术教学认知出发,着重考查高中开设现行“木艺·手作”课程的内容方向、教学现状以及学生的喜好倾向、学生对课程的看法等。调查为后续的课程开发奠定了基础。
周边的一切都是我们联动外界的资源,是我们搜索信息的便捷途径。一位团队老师的父亲是多年的老木匠,随时为我们答疑解惑。我们多次拜访章丘木材加工厂、章丘和谐广场匠杺社的木匠师傅……这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汲取精华。
教师应是“终身学习者”,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更需要时刻保持足够的学识储备,才有能力向学生输出。我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因为只有潜心阅读才能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来思考和筹划,然后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少走弯路。为高效地推进课程的实施,我从2021年开始不间断地买书,持续阅读木文化类、木工类、教育理论类书籍五十余本。
我开设了个人微信公众号“远天的世界”,记录阅读思考、木艺课程开发的过程、课堂上的精彩瞬间、学生的手作故事以及我的教育反思,累计达十五万字;我还在抖音上开设了“木艺·手作”栏目,目前已更新至九十集,播放量达二十万。我更乐此不疲地投稿,近几年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山东教育》《班主任之友》《中学生博览》《智慧少年》等报刊发表文章二十余篇。
当一门心思放在木艺课程的研究上,一心一意地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时,上天仿佛为我打开了专业拔节成长的大门。2022年10月,“木艺·手作”课程获济南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优秀校本课程”。2023年3月,“木艺·手作”课程获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山东省优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奖”。同年6月,“木艺·手作”课程获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与使用案例奖”。我也收获了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于2023年7月参加山东省优秀课程设计研讨会并做典型经验分享。2023年仿佛是我的幸运年,10月,我荣幸参加第六届《中国教师报》课堂教学创新成果博览会,进行好课展示《木艺·手作——红木书签项目实践》。同时,我的教科研工作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两年来先后立项济南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山东省教育发展研究微课题、山东省教师教育学会2022年度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省市奖项的纷至沓来,让困扰我多年的职称问题也不攻自破。
不断地学习、积累、沉淀,念想是从一颗种子开始的,慢慢发芽成长。要等到什么时候,念想才能从漂浮于云端的虚无变成现实?只有把念想种在心里,用行动浇灌它,用意志扶持它,它才会成长为一棵为自己遮阴的树。
从事木艺课程教学研究以来,从懵懵懂懂到柳暗花明,无数次奋笔疾书的时刻,我努力到感动自己!是啊,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去感动学生、感动课堂啊!正是用尽了无数次日拱一卒的笨功夫,才有了这命运的青睐与奖赏。
人生没有突如其来的惊喜,只有风雨兼程后的苦尽甘来。我今后要静下心来继续学习研究、历练成长。因为无论今天做了什么决定,只要努力地去践行,就会带给自己那样的明天。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第五中学)
※本文系济南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项目编号:145C113)阶段性研究成果、山东省教师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2201011)“木作引领 匠心致远:高中木文化教育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
(插图:罗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