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发展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内涵丰富,“坚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价值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百年奋斗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经验之一,是党实现长期执政的根基所在,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所在。这一价值理念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需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经济建设上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政治建设上全面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文化建设上要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增进文化自信;社会建设上要补齐民生短板,创新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建设上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犹如前进中的灯塔,为发展指明航向。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综合实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超过美国的70%,但也造成了一系列的发展后遗症,如资源枯竭、环境破坏,发展后劲不足等等。立足当下,今后的发展必须摒弃过去的这种一味追求GDP高速增长的模式,而是要追求发展质量,不能再延续以往为了追求经济快速增长而牺牲环境、牺牲人民长远利益的发展方式,要变要素驱动为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可持续性。
不仅要做大蛋糕,更要注重分好蛋糕,终极目标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两汉时期政府重商轻农,对土地买卖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导致土地大面积兼并、国家两极分化严重,最终不仅使经济发展的成果被地方割据势力所占有,也导致了两汉政权的瓦解,还对后续朝代的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苏联解体的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由于苏共长期未能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反而在党内形成特权阶层,背离服务人民的初心,只管自身骄奢淫逸,结果必然是与人民离心离德,最终丢了政权。这些历史上血淋淋的教训都在告诉我们,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如果没有同步实现发展成果的人民共享,最终的结果轻则两极分化、社会撕裂、暴力活动频发,重则动摇党执政的根本根基,亡党亡国,因此必须注重共享发展。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在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对民主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背景之下所提出的新思想、新举措,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的理论在中国实践中不断发展出来的一种“中国式民主”,是贯彻“坚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理念在政治领域的生动体现。
(一)贯彻全链条人民民主。将人民的主体性体现在政治实践当中的各个环节,即民主选举、协商、决策、管理及监督等环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一个国家民主不民主,关键在于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人民当家作主”。如果人民的权利只是局限于投票,不能真正的参与到国家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这样的“民主”必然是浮于形式的、虚假的。全链条人民民主最终能否落地、落实需要依靠制度进行保障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唯有此才能确保人民的声音能够在国家的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被听到、吸纳、反馈,切实做到反映人民意愿、人民心声。
(二)落实全方位的人民民主。之所以要着重强调民主的全方位,是因人民的利益需求不是单一的,而是全方位的,需用全方位的民主来满足人民全方位的、不断发展变化提升的需要,否则就容易出现所谓的治理鸿沟。各项公共政策要充分发动人民参与的积极性,拓展民意表达的渠道、方式并及时反馈,使政策制定和执行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权益;要具体、实际地将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在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的工作上来,让人民在党的领导之下有序、全方位地参与经济社会管理、国家治理等。要具体、实际地将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在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之中,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参与社会共建共治共享、保护生态环境等等。
(三)落地于全覆盖人民民主。这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层结构,也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它们密切关联,深度统一于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为国家治理能够有效避免所谓“金钱民主”“疯狂民主”,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律提供有效保证。
人民的需求是多样的,不仅要让其物质富裕,也要让他们精神富足。当下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提升的基础之下,我们的精神需求满足有所滞后,精神文化产品供给不足、质量不高成为制约人民精神满足的掣肘,亟待解决。
我国是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悠久文明古国,且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文明中断的国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和智慧,这是“根”和“魂”,是我们得以取得辉煌成就的根基所在,也是我们具有厚度的特色所在。必须将其实质、精华挖掘出来,将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充分融入国民教育、经济社会发展、治国理政等方面;增进人民文化自信,让人民发自内心地认同并将其运用于日常实践之中,建设文化强国。
人民的精神需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呈增长态势,要更高质量、更全面地满足人民的文化需要,首先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统筹推进的同时适当向农村地区给予资金、人才、网络基础设施等倾斜,使整体供给更加优质、均衡、智能;其次要丰富公共文化产品种类和形式,立足人民需求精准供给,要将切中群众需求痛点、走进群众内心且契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价值体系的文学、文艺等作品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接地气的方式实现全民共享;方式也很重要,很多时候我们发现活动组织了,设施建设了,但群众并不感冒,要结合地方特色和人民需求以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组织,方能达到效果、有实效。
社会建设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和人民的生活联系最紧密、利益关切也最直接,需要我们花大力气进行解决。
社会建设领域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补齐民生短板,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为此政府要做好兜底性服务,将各项惠民政策制定好并落到实处。如医疗领域要均衡医疗资源供给,补齐基层医疗资源短板,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科技助力发展智能医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优质医疗资源;住房领域,要坚持“房住不炒”的底线,创新住房的多主体、多渠道供给,加大保障房、廉租房建设,让群众住有所居。
加强社会治理是实现人民安居幸福、国家稳定安全的有力保障。首先要突出党的领导地位,将党的理论、政治、制度、密切联系群众等优势,通过多种方式发挥出强大效能并贯穿于社会治理的全过程,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能力建设,为社会治理提供人才支撑;其次要强化科技支撑,要运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助力社会治理,提升治理效能;最后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治理重点向基层下移,既要对其中存在的难点、痛点问题进行精细化治理,又要时刻做好防范、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挑战的充足准备。
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与我们构成的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共生共存,一旦我们的行为超过边界,后果是毁灭性的。伦敦烟雾事件、日本的水俣病等,都是自然给我们的警告,呼吁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个唯一的赖以生存的家园。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公共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每一个人都与之密切相关,个体要增强主人翁意识,既做保护环境的践行者,也做环境破坏的监督者,要将生态环境保护看成自己的事、高度重视;企业要强化保护环境的主体地位,利用科技赋能,积极转变生产方式,特别是在当下“碳达峰、碳中和”约束之下,更是要积极作为,努力实现绿色低碳和生产效益的双赢;国家要划定好生态红线,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刚性约束,提高各主体的污染成本,形成不敢、不想、不能污染的氛围。各方齐发力为人民提供更加干净、优美的生态、生活环境。
(作者单位:中共芜湖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