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实际上不存在种姓制度与爵位世袭制度的社会里,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便成了在社会任何层面获得精英地位的唯一道路。”从未有任何国家的知识分子,像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或称“士”)群体一般扮演了如此丰富的角色,在朝的士人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古典时代的政治精英,组成了从中央直达郡县的官僚网络;在野的士人通过其知识储备与社会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社会的精神文化生产,享受了普通农民所无法比拟的经济特权。凡此种种,为中国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群体意象。
在人类历史唯物主义发展框架下,观念上层建筑与政治上层建筑必然保持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兼具政治精英与文化精英身份的士人便是这一矛盾关系在古代中国的具体体现。作为文化精英而存在的知识分子,是儒家意识形态的传承者,他们从小便饱读诗书、浏览名山大川,有能力在全国范围内频繁流动,拥有古代社会所难得的全国性视野。这种意识形态塑造与后天锻炼,培育了儒家知识分子心系天下苍生的人文情怀,他们“重义轻利”,具有崇高的道德追求,为了达到自己观念中的理想人格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他们“明道救世”,维护并发展了中国古代“超稳定”的社会结构,为维护儒家意识形态中的“天道”,他们将自己的触角深入到了官方所无法触及的民间领域,兴书院、办义学,逐步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尊崇道义的舆论风尚。在这个意义上,延续两千多年的中国士人群体为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实现中华文化的完善与定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儒家政治思想中,由士入仕,跻身宦海,进而参与王朝政治实践是古代士人实现其人生抱负的主要途径,这一方面形成于儒生结社议政的古老传统,另一方面也强化于中国文官政治的形成与发展。自隋唐以降,随着科举制的不断完善,寒门庶族知识分子被大量吸纳进王朝的官僚体系,至两宋形成了“皇权—士大夫”体制,造就了“君与士大夫共天下”这一影响了后世近千年的权力格局,通过了科举考试的拔尖士人正式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士人队伍成为国家选拔权力精英的后备军,文化精英与权力精英开始逐渐融为一体。这一融合将士人的个人命运与政治捆绑在一起,塑造了士人既要“得道”,即摆脱世俗生活而追求儒家意识形态中的“真理”,又要为实现理想而积极投身现实生活的矛盾心态。中国近代历史已经证明,不论是传统士人中的佼佼者,还是热衷政治的举子秀才,在这种矛盾心态的影响下无法为社会变革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武昌城头的一声炮响,既终结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也将作为皇权伴生物而存在的传统士人请出了政治的舞台。
帝制的终结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从1911年~1949年,中国社会历经了长达38年的激烈变革,动荡的继续为近代知识分子的塑造提供了时代背景。与此同时,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抗日战争和两次国共内战的爆发为知识分子参与政治提供了除实现人生抱负之外的另一种目标,即争取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进一步强化了近代知识分子的政治关怀。
革命的思想是革命实践的先导。“近代落后国家面临列强步步紧逼的语境,涉及政治格局与社会秩序的调整,传媒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代中国大量的知识分子,在革命进程中扮演了思想的启蒙者的角色。一批批知识分子以“匡济天下”“救亡图存”为志业,通过兴办报刊、杂志等手段,宣传其救国主张,引进国外先进政治思想。从20世纪20年代的科玄论战、30年代的社会性质论战、再到40年代的文艺民族形式论战,中国知识分子从引导人民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到明确以反帝反封建为历史任务、再到确立革命运动应当与人民大众相结合的政治立场,他们对近代中国民族命运及救亡道路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入,马克思主义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引入和转化。
除此之外,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还积极投身救亡图存的具体实践,直接充当了中国革命的先锋与导师角色,他们在强烈的救国理想驱动下,通过参政为官、组建社会团体、直接开展罢工暴动等形式,动员了来自社会各阶层的广泛的革命力量,如“五四运动”“五卅运动”“一二·九运动”等,直接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向前发展。自李大钊、邓中夏等人创办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事业也始终与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探索息息相关,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立者李大钊、陈独秀二人皆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中共一大的主要代表“就其社会成分而言均属于知识分子”,其中拥有大学学历者7人、高师和中师学历者5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如瞿秋白、张闻天、陈云等,甚至包括毛泽东本人,在其成长历程的关键阶段,其身份特征都具有明显的知识分子色彩。有学者指出,中国共产党与知识分子的理论互认、实践互助,为实现中国革命胜利、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古代中国知识分子对明道济世的追求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为探索民族救亡图存的实践,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两千余年文明历程中所演化出的身份特征,即一方面具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家国情怀,同时也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意识,入世精神。两种身份特征的并存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面貌。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