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以“人”为核心,把人的解放作为最终目标,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了宗教、德国政治和德国法哲学等,探讨了如何实现社会及全人类的解放。《导言》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因此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也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马克思在《导言》中所提到的人的解放思想,并不是一开始就明确的,而是通过对宗教的批判,对当时德国政治制度的批判,以及对哲学的批判,为人们为何要实现人的解放提供了逻辑思路。
马克思在《导言》中首先就提出,“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宗教是一种虚假的幻象,是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他强调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体现了人的重要性。
马克思指出了宗教的本质,它是人民的“鸦片”,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宗教就相当于是对现实剥削和压迫的逃避,承受着十分沉重的精神枷锁,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应体现在废除宗教,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要让人作为拥有理智的人来思考和行动,抛弃精神世界的束缚,建立现实的生活。马克思指出,“人不是抽象地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宗教就是在人与社会之间产生的,因此,要从社会关系中寻求解放宗教、解放人类的办法。
马克思对德国政治制度的批判是基于宗教批判的基础之上,对于神学的批判就是对政治的批判,由于宗教批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马克思要转变为对德国现存政治制度的批判。他指出,德国的政治制度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当时的德国公然违反普遍承认的公理,向整个世界展现了旧制度的缺陷。因此,必须对德国的现行制度进行批判,同这种旧制度作顽强的斗争。德国的政治社会现实受到了批判,也就提高到了真正的人的问题。马克思提出,只有人能够认识到自身的力量是社会力量,并且能将这种力量组织起来,不会以政治力量的形式同自身分离的时候,人的解放才能完成。如果人们不对德国现存的现实制度进行批判,那么德国人就无法突破政治解放的局限,人的解放也将会失去现实的基础。当时德国的落后制度是实现人的解放的最大障碍,只有改变这一现实,才能为人的解放提供有利条件。
马克思在《导言》中指出,对哲学的批判才是接触到了当代的问题所在,不仅要批判现存的制度,而且要批判这种制度的抽象继续。
马克思强调了对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批判的重要意义,由于现代国家用虚构的方式来满足个人,导致现实的人无法从现实社会得到满足。对哲学的批判必须上升到现实层面,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够消灭哲学。马克思在《导言》中强调了实践和理论的方法,德国的实践政治派提出了对哲学的否定,然而可惜的是并没有付诸实践,具有狭隘性,没有把哲学纳入德国的现实范围,缺乏实践性;另一理论政治派起源于哲学,所以认为哲学与德国世界进行批判性斗争就可以解决问题。简而言之,“不消灭哲学,就能够使哲学成为现实”。这两派都不能解决社会矛盾,只有将实践和理论的批判相结合,才能够变革德国这一现实社会。在马克思看来,进行斗争要把握社会现实的发展状况,了解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关心人民生存发展的迫切需要,在此基础上开展的斗争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落地生根、才能开花结果。因此,实践需要是实现人民解放的物质前提。
综上所述,马克思将宗教批判,德国政治批判以及哲学批判作为实现人的解放的必要手段,这些批判性斗争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人的解放。马克思在《导言》中并没有止步于批判的层面,还提出了实现人的解放的现实力量,要将批判提升到人的解放层面,既要在实践中实现人的解放。
《导言》中的落脚点是人民,马克思指出,一切都是为了人的解放,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人类解放始终是贯穿马克思主义体系的一根红线,是马克思终其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精准表达,是我党的根本价值遵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和根本指向。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政治理念的不断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性的深度概括和总结。马克思在《导言》中所体现的人文关怀也就是实现人的解放的重要性,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以实现每个人的解放为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另一方面,中国的人类发展文明史源远流长,人文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治国理政、安民兴邦的重要指导思想,“民为邦本”“利民为本”等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古今总结。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