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菲出身农村,上技校,当纺织工人,创新技术,刺激行业发展,走出了普通农村青年的逆袭之路。
如今,王晓菲的身上有很多光环:“山东省首席技师”“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全国技术能手”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她用了近20年时间,诠释了新时代“一线纺织女工”勤学苦练、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
2003年7月,王晓菲到了德棉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一名纺织女工。“噪声大、环境差、三班倒。”高温高湿的盛夏,轰隆隆的机器声和四处飞溅的棉絮,再加上车间 30多摄氏度的高温,这些现实让王晓菲一度“吃不消”。
2008年,是王晓菲改变命运最重要的转折点。那一年,同批进厂的40多名学员中,陆续离开很多人。“我不甘心做一个普通的纺织工人。5年坚持在一线重复劳动,生活枯燥。”王晓菲想离开这个行业。
也在这一年,王晓菲迎来参加全国技能大赛的机会。王晓菲虽然进入了公司的“种子队”,但她并不拔尖。带队老师告诉王晓菲:“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尝试一次再做决定。”
备战全国技能大赛时,王晓菲的压力才真正到来。“我的优点是稳。缺点是心理素质不好。”王晓菲在训练的时候,只要有人在旁围观,她的手就会紧张得哆嗦。后来,公司同事、领导只要看到王晓菲在“练兵”,都会拿起秒表帮她掐时间。
临近比赛的中秋节,王晓菲留在公司车间继续练兵,重复训练动作。那时候,她的体重瘦到了40多公斤。
2008年9月,王晓菲参加全国棉纺行业细纱工职业技能竞赛,最终以102.626分的成绩夺得大赛冠军,同时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称号。“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鞭策,也是技能和经验的总结。更重要的是,我对这份工作产生了挚爱,我决定一如既往地当一个纺织工人。”王晓菲感慨。
作为一名纺织工人,王晓菲是“不安分”的,她想改变传统的操作方法,做出突破和创新。王晓菲心里想:“有捷径可走,那就不要被老套路束缚。”
2007年,公司改造“罗卡丝紧密纺”,本想提升纱线的强力,降低纱线毛羽,但改装完一台细纱机之后,发现断头特别多。这不仅增加了工人的工作量,还影响车间产量。纺织设备更新换代,这也倒逼着操作人员改变。
“我一直泡在设备机台上,突然发现采用斜接头操作方法,能降低断头率,这也突破了传统的正向抵管接头法。”创新是“偶然”的,但“偶然”的出现却是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2个月时间里,王晓菲奔走在实验室和车间中,从每一道工序上寻找断头的原因以及改进的方法。
新方法使开车效率提高至95%,一天43台车可增加产量1011kg,每班用工由11人减至5人,三个班共减少用工18人,而且提高了络筒效率,成纱毛羽下降50%,强力增加10%。
“衣食住行,衣是第一位的,老百姓穿衣离不开纺织业。我相信传统产业不是夕阳产业,只要坚持创新引领,传统产业也能成为朝阳产业。而工匠精神既存在于高精尖的产业领域,也在每一个普普通通的车间里发光彩。”王晓菲说。
2019年,国家批复了“王晓菲技能大师工作室”,王晓菲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技术革新和研发等相关工作,培养了大批纺织业优秀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