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档案编研开发:实践现状、时代使命与优化路径

2024-10-07 00:00:00张澜
档案天地 2024年8期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经验和理论精华,也是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发展的重大突破和重大理论创新,这一重要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档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1],蕴含着独特的信息资源和文化内涵,既是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主阵地,又是实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力军。档案编研是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也是实现档案文化属性的重要形式,通过深挖档案资源价值,“编”“研”结合,推动“沉睡”档案转化为“活力无限”文化产品。新时代,新征程,档案编研工作要转变思路、靠前发力、精准施策,丰富档案文化时代表达,切实发挥档案“存史资政育人”功能,担负新时代历史重责和文化使命。

一、基层档案编研开发实践现状分析

“加大档案资源开发力度”“不断推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档案文化精品”被写入《“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中,各级档案部门紧扣任务、拓展思路,推动编研工作向多元化、信息化、现代化纵深发展。但对照时代要求和群众需求,基层档案编研工作仍有短板制约,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一)编研开发重视不足

基层档案部门由于“重管理,轻利用”的惯性思维,工作重心侧重于接收、征集等传统核心业务,对编研开发利用认识缺位,致使出现编研力量薄弱、人财物支持乏力等共性问题。以河南省长垣市档案馆为例,三定方案虽设置了编研股,配备科长1名、科员1名,但在实际工作中,2名工作人员均承担其他核心业务,编研工作沦为“兼职”和“挂牌”,繁重的“核心业务”下无余力开展档案编研,而且缺少编研经费支持,编研“木桶短板”现象突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和经费保障的短缺,已然成为制约基层编研发展“卡脖子”难题。

(二)编研开发成果单一

基层档案馆编研素材来源主要依靠于结构失衡、比例偏颇、特色不足的馆藏资源,编研成果大多以纸质材料为主,载体单一、形式滞后,而且多为落实上级要求,简单罗列总结的大事记、组织沿革、全宗介绍等资料,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缺乏二次深加工。有“编”无“研”的模式多产出深度缺乏、影响力弱、利用率低的编研成果,难以发挥档案在社会文化建设中的推动力。

(三)编研开发缺乏创新

基层档案馆编研开发的主要途径和成果是出版纸质材料,专业性强、传播范围小、受众有限,多为档案部门内部使用,“久在深闺”难以满足社会公众的利用需求。编研手段多沿用传统方式,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手段尚未有效利用、深度融合,难以突破由单一纸质向图片、声像、文字等“多元运用”的转变,而且缺少高素质复合型编研人员,编研选题、资料筛选中难以紧扣时代脉搏,跟上发展节拍,突出地方特色,创新性和创造性地开展编研工作不足。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档案编研开发的时代使命

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任务书和路线图,提出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档案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档案编研是发挥档案历史凭证、决策参考功能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档案编研发展赋予了新的文化使命,为档案编研赋能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

(一)赓续历史文脉,聚焦文化传承

档案记录了国家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真实原貌,是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对档案进行科学编研开发,可以观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感知治乱兴衰的历史规律,探索绵延赓续的文化传承。新时代档案编研开发工作要聚焦“四个好”“两个服务”目标要求,着力挖掘档案资源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教育价值,追溯先贤记忆,重现历史光辉,助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接续繁荣发展。

(二)凝聚社会共识,坚定文化自信

档案是承载城市文化、记录发展变迁、留存红色记忆的直接反映和历史印证,档案编研开发具备得天独厚的文化价值,可以充分阐释档案中蕴含的精神内核,构建权威、真实、客观的话语体系和载体形态,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核心和基石。深入挖掘编研红色档案,探寻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基因密码,充分展现红色档案的时代价值和历史经验,讲好“红色档案故事”,以档案文化的客观性、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力,提升公众认同、凝聚社会共识,增强历史主动、释放强劲动力[3]。用好用活地方历史档案,梳理名人史料、历史遗迹、非遗民俗等文化资源,对富有地方烙印的文化、历史记忆开展档案编研工作,以“留住乡愁”推动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城市“精气神”和文化品格。

(三)多元开发利用,推进文化创新

习近平文化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第二个结合”,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4]。新时代编研开发工作应坚持“传承”和“发展”两翼齐飞,树牢守正创新发展理念,以“三个走向”为指引,不断探索应用新技术手段,创新“档案+”展览、研讨、文创、IP形象标识等形式,打造档案编研文化精品,为文化建设赋能新动力、注入新力量,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创新发展、华彩绽放。

三、基于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的基层档案编研开发优化路径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基层档案编研开发工作亟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总遵循、总抓手,肩负时代使命、把握时代脉搏,在档案工作高质量发展“大棋局”中一体谋划推动,锻长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升档案编研水平,做优档案编研成果,擦亮档案文化标识,努力开创档案工作新局面。

(一)擦亮“档案工作姓党”政治底色

党的全面领导是档案编研工作的“定海神针”,要始终站稳政治立场,坚持政治考量,自觉把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于档案编研开发全生命周期,把准主方向,守好生命线,从全面落实档案工作“四个好”“两个服务”目标要求及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高度,优化编研选题,整合编研资料,打造编研精品,切实发挥“为党管档、为国存史、为民服务”职责使命和政治功能,确保赓续历史文脉不走样、弘扬传统文化不变形。

(二)与时俱进拓宽工作思路

转变思想,实现“重管轻用”“编多研少”思想破冰,根植新发展理念,创新工作思路,以档案编研资政服务功能为重点,找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切入点和突破口,自觉紧跟大势,把握目标定位,把力量聚焦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档案参考和史料依据。例如,河南省长垣市档案馆紧扣长垣首届企业家节和中秋节时间节点,把“企业回归”与“中秋思乡”建立对映关联,找到“乡愁”联系点,按照主线深挖馆藏资源,编研公众号文章《乡愁的档案记忆》,激发当地群众高度文化认同、精神共鸣和思想共振,助力推进“二次创业”,发展“回归经济”。

(三)加大档案编研保障力度

1.用好人才“第一资源”

档案编研成果是对档案资料的深度挖掘、整理打磨,刻有编研人员的观点、文风、思想等烙印,编研质效与编研人员数量、结构、素质等密切相关。要加强档案编研人才队伍建设,在档案馆设置专职编研人员,通过招录、选调等方式充实编研队伍,引进高端人才,补充“新鲜血液”,定期开展档案编研培训、业务交流、观摩学习、继续教育等,不断涵养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甘为绿叶”的奉献精神,切实提升编研人员能力素养和专业水平,全力打造高素质、复合型、专业化编研人才“智库”。

2.探索“大编研”模式

深化与党史、文旅、融媒、高校等多方合作,在实施项目、课题研究和编研任务时组建编研工作小组,引入专业力量,提供专业支持,整合资源力量,形成“1+1>2”工作合力,推动编研成果立意高远、视野宽阔,“初心”与“匠心”并行,学术气息与专业气度兼具。例如,长垣市档案馆探索实行“大编研”模式,承接编研任务时,分管副职任编研专员,抽调各科室精干力量组建编研工作专班,邀请高校、文旅等部门专业人员,作为学术观点、非遗文化等专业领域编研顾问,全力破解编研人才力量薄弱难题。

3.激发编研资金“原动力”

将编研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编制科学、可行性资金使用计划,积极申报档案编研项目课题,确保编研资金细水长流,解决编研后顾之忧,破解“无米之炊”难题。

(四)加强档案资源体系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拓宽档案征收范围,提升档案质量把控,优化馆藏档案结构,广泛征集重大活动、特色文化、红色记忆、乡土风情、遗址遗迹、非遗民俗等档案资料,收集整理散落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历史片段和文化记忆,补齐馆藏档案资源短板,填补历史传承“空白地带”,着力构建门类完备、结构优化、特色凸显的档案资源体系,为推动编研工作“先行一步”,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优质档案素材和厚重文化沉淀。

坚持数智赋能,顺应信息化发展潮流,深化档案数字化转型,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与档案工作深度融合,紧抓国家级、省级数字示范档案馆建设契机,加快馆藏档案电子化进程,补充口述档案、声像档案、图片档案等电子文化资源,丰富编研选材、智能筛选检索,提升档案编研水平和效率。

(五)转变编研开发方式

1.在编研选题上,突出需求导向

编研课题要对接时代大局、发展之势和群众关切,着力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及传承红色基因、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等时代使命,在中心工作、群众需求及馆藏内容三者之间建立匹配关系,一一映射,形成关联,科学分析优化“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编研选题方向,推动编研工作服务发展、契合需求、引发共鸣。

2.在编研形式上,拓宽宣传渠道

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搭建档案编研成果展示利用平台[5],出版“文字+图片”纸质资料,由“编”向“研”倾斜转化,在忠于史料的基础上,创新“文化+思想+艺术”融合模式,凸显文章的思想性,提升编研成果的学术含量和文化价值。深化档案、融媒中心等部门合作,通过公众号、电视栏目等媒体平台,利用新技术手段编研“声、图、像”一体融合成果,充分体现视觉冲击、新颖多样,以趣味性和“烟火气”助推档案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例如,长垣市档案馆深挖本地特色文化,图文并茂广“编”深“研”,以蘧伯玉、子路等当地历史名人为主线,利用长垣融媒、长垣档案等官方平台,推出《档案里的长垣——“君子之乡”》《档案里的长垣——“三善之地”》等系列编研文章,激发了群众强烈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推动君子文化、三善文化“破圈”传播。

3.在编研效果上,打造文化品牌

深化“档案+文化”融合模式,文化是“国潮”,是永远不过时的“顶流”,要紧盯文化元素,多元融合编研“档案精品”,形成有借鉴价值的资政材料和弘扬优秀文化、留住乡愁记忆、探寻红色基因的编研成果,为社会公众提供历史充实、视觉满足、文化沉浸的“情绪价值”,擦亮档案文化品牌,不断释放“档案+文化”乘数效应。积极探索“档案+文创”编研模式,以“两个结合”深度融合传统文化和时代价值,打造差异化、特色性文创产品,不断提升档案编研工作的影响力、传播力和品牌度,在服务中心大局中有为有位,在服务人民群众中有色有声,推动档案工作走出“深闺”、获取“流量”。

结语

档案编研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时代使命和现实价值在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中不断动态发展、革新变化。新时代新形势,档案编研工作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更新发展理念,对接时代所需,充分发挥资政育人、以文化人、服务发展的功能,在文化繁荣、文化自信中积蓄奋进精神、贡献档案力量。

参考文献:

[1]王雅娥.担当文化新使命 展现档案“真”风采[J].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2018,8(32):68.

[2]郑金月.新时代档案部门的文化使命[J].档案与建设,2023(12):4-7.

[3]董颖.红色档案在思想政治引领上的时代价值和实现路径[J].浙江档案,2022(3):14-16.

[4]孙超强,李佳祺.习近平文化思想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7):89-92.

[5]王鲤颖.信息技术在档案编研中的应用研究[J].兰台内外,2024(3):21-23.

作者单位:河南省长垣市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