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工作服务乡村振兴的途径探索

2024-10-07 00:00:00王贺
档案天地 2024年8期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编纂乡镇志、村志是助力文化振兴的有效途径。乡镇志、村志是乡村的重要文化资源,对于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振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乡村振兴持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乡镇志、村志蕴含的文化价值日益凸显,是构成乡村振兴战略的组成部分。地方志应秉持“修志为用”的发展理念,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大局,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助推乡村全方位、高质量振兴[1]。

一、方志编修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方志对乡村的历史文化、乡风民俗、轶事掌故、自然风光等进行了详细记载,对于抢救历史资源、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招商引资、启迪乡村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还原历史,留住乡愁

乡镇志、村志就像一扇扇窗,留住了乡村文化的根与魂,诉说着乡村的前世今生。乡镇志、村志是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历史脉络与发展记忆,是乡村价值全方位、多角度的承载和展示。乡镇志、村志的编写能激活群众的参与热情,凝聚群众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激发群众对故乡故土的怀念和追忆,是一种感情寄托和精神回归。例如,在编纂《四合永镇志》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在外的围场籍、四合永籍人士的大力支持,也让域内乡村医生、教师、种植大户、基层干部、在读大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大家不远千里、不计报酬、不辞辛苦,共同回忆过去,挖掘传统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史料,努力为自己家乡的方志建设贡献力量。

(二)传承文化,展现特点

乡村振兴需要与乡村人文地情的记录紧密结合,让村落的文化得以延续,让村落的发展有依可寻。木兰围场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猎苑,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居民在这里繁衍生息,蕴藏着5000多年的红山文化,千余年的辽金文化和300多年的大清木兰秋狝文化。木兰围场从新石器时期有人类居住开始,到战国时期的古墓群,燕、秦时期的长城,辽金时期的古城遗址,元朝的白塔,再到境内现存的康熙、乾隆、嘉庆三位皇帝御笔所书的碑刻等众多的文物古迹,孕育了丰厚独特的满蒙文化。曾经的72围涵盖了全县312个行政村,境内现存历史遗迹60多处,历史传说不计其数。2017年,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围场县”)《庙宫村志》正式出版,充分展现了庙宫和围场的特色文化和历史故事,让更多人认识了清王朝几代皇帝举行“木兰秋狝”大典的必临之地。2021年,庙宫村入选“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监测合格名单。

(三)感化民众,涵养正气

乡镇志、村志是增强文化自信、筑牢乡风文明根基的重要抓手。志书中记录的先进人物、模范事迹、优秀文化及先辈们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能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服务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涵养乡村新风尚。2024年6月,哈里哈村和八十三号村的村民们前往哈里哈村史馆进行参观,村史馆里陈列着丰富的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红色基因的传承案例,特别是对脱贫攻坚这场“战役”的展示,让村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艰苦奋斗的重要性,激发了两村村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纷纷表示要将红色基因传承下去,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以志资政,服务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了解历史的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这是我的一个习惯。过去,我无论走到哪里,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地方志,这样做,可以较快地了解一个地方的山川地貌、乡情民俗、名流商贾、桑麻农事,可以从中把握很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可谓开卷有益”[2]。乡镇志、村志全面真实反映乡村发展与变化的历史进程,展现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彰显艰苦创业的辉煌历程,对各级领导、专家学者了解和研究乡镇的历史和现状及乡村振兴问题,制订发展规划、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的重要依据。围场县旅游康养产业建设项目的确立,就是在查看县志和部分村志的基础上,开展调查研究并提出对策建议,最终形成资政报告,促进了产业的形成。

二、方志编修助力乡村振兴的方式

修以致用。乡村志中记载的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人文地理信息等,对发展乡村旅游、规划农业生产、推广特色产业具有重要作用。将方志工作融入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找准结合点和着力点,做好资政应用大文章。

(一)以志聚贤,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围场县近年出版的县志、乡镇志、村志中都记载了古今名人事迹。通过搜集、整理、宣传名人事迹,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吸引越来越多的乡贤回乡创业,既激发了域内人员致富的内生动力,也为域外人才回馈家乡提供了平台。2023年1月,围场县委、县政府在查阅围场多部县志、乡镇志、村志和年鉴的基础上,召集围场籍在外企业家,成功召开了围场籍在外企业家代表座谈会,并且与多家公司签订了投资意向书。

(二)融合文旅,为乡村旅游提供基础支撑

方志中记录的名胜古迹、民俗风情、非遗传承、历史传说等是促进文创产业发展、衍生新兴业态的基础,为推进旅游宣传、促进精品旅游线路开发、实现旅游资源共享提供了充足的资料支撑,推动了文旅深度融合。围场县通过方志平台开发并推广了“印象木兰围场七十二围”“满族风情小镇”“冬捕节”“诈马宴”等一系列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助力围场县先后被评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河北省生态旅游示范区。

(三)借鉴智慧,为乡村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在研究“三农”问题、制订发展规划、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时,都会借鉴史志,通过史志的翔实记载,挖掘当地的治理智慧,用历史经验构建乡村治理体系,完善乡村治理制度,提升乡村治理效能[3]。在今后的乡村志书中,将乡村的先进人物、模范事迹等记入史志,进一步弘扬好人好事、友邻互助、公序良俗等正能量,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四)挖掘特色,为乡村振兴夯实产业基础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特色是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通过认真梳理志书中关于资源禀赋较好、具有地域特色、拥有一定规模、经济效益高的助农增收产业资源[1],围场县委、县政府理清特色产业发展脉络,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引导群众从村志中找灵感,找出了产业发展新路子。近年来,全县涌现了“一林生四财”“一地生四金”等多个新兴特色产业,既拓宽了群众的增收途径,也释放了生态红利。

(五)弘扬精神,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力

方志在教化民心、引导群众德治自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围场县是塞罕坝精神的发源地,在林业部直属的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建立之前,全县人民响应当时围场县委、县人民委员会的号召,经原河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于1958年11月在坝上大脑袋山建立了围场县塞罕坝国营机械林场,为林业部直属的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正式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为有了方志的记载,这段宝贵的记忆才能留在围场人民心中。如今,围场人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弘扬塞罕坝精神,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走出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新路子。

三、怎样做好方志编修工作

目前,县级以上行政区域方志编修都已按要求严格落实,乡镇志和村志编修仍存在短板。

(一)争取领导重视,创新工作机制

方志编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机构改革后,档案方志工作由地方党委直接分管,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档案方志工作的高度重视,给方志编修工作带来了难得的时代契机。方志工作者应牢牢把握机会,争取党委、政府对地方志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坚持党委领导、党史方志部门组织实施、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各方支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工作格局。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积极组建编纂团队,制订编纂方案,申请专项资金,统筹协调乡镇、村大力宣传方志的意义和价值,提高村民编纂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打通方志编修“最后一公里”,为乡镇志、村志编修工作开创良好的环境。

(二)选好试点单位,强化以点带面

受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乡镇志、村志编修大面积、统一推进的难度较大。可依据“试点先行、打造标杆、总结经验、逐步推进”的工作思路,考虑经济发展水平、软硬件基础、编修的迫切性、地方文化底蕴等多方面因素,选取试点地区优先开展编修工作。将编修较好地区的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广泛宣传,引领其他地区学习借鉴,形成以点带面、成熟一个跟进一个、分步实施、梯次推进的局面。

(三)加强队伍建设,夯实编修基础

高质量的志书要有人才保障,通过办班培训、以会代训、以研代训等方式,提高修志队伍的整体素质。首先,选拔具备修志知识、写作能力强、熟悉当地情况的主编;其次,组织业务培训、点对点指导,动员专家学者、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等积极参加编纂,并且进行业务培训,提升整体业务水平,解决记述难题;再次,赠送成品,广泛阅读,将成功出版的乡镇志、村志发给广大编纂工作者,让大家通过阅读了解方志编纂体例和要求,学习行文规范;最后,加强审稿把关,将初稿交由县级以上专家审阅,提高方志质量。

(四)落实保障机制,激发编纂动力

加强表彰与奖励,对优秀的方志作品要广泛印发,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优秀成果。同时,对方志编纂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加大物质和精神奖励,推动方志工作再上新台阶。最后,加强考核,制定考核办法,进行考核通报,调动方志编纂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曾艳.雅安地方志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探索[J].巴蜀史志,2022(3):114

[2]周锦红.乡贤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以福建省漳州市为例[J].三晋基层治理,2021(5):35-40.

[3]杨海峰.充分发挥地方志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N].光明日报,2023-02-16(6).

基金项目:承德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课题编号:CDSZYKT-2024092)

作者单位: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