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问题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的重大问题。纵观悠久历史长河,由于物质基础缺乏、教育观念落后、社会动荡不安等因素影响[1],文盲一直是困扰中国社会的一大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人民掀起了建设祖国的热潮,而人民文化水平低下成为国家和民族前进道路上的一颗“绊脚石”。这时,扫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一、农村扫盲运动的开展背景
(一)全国扫盲大势所趋
因受连年战争、自然灾害频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刚刚摆脱列强欺凌,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百废待兴,农村发展水平严重滞后,物资匮乏,农民生活穷困。新中国成立之初,文盲人口占全国农村人口95%[2]。如此庞大的文盲人口基数,对于一个百废待兴、亟待建设的新生政权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面对这样的社会现状,如何减少文盲群体的数量、开展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普及教育就成为当务之急。
(二)人民群众主观诉求
新中国诞生前,农民只能一味地种田耕地,进行简单的农业生产活动,忍受着来自地主、资本家的剥削,“劳动人民得不到教育的机会,文盲占到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与广大的劳动人民无缘”[3]。面对外界的信息,他们也只能被迫充当“睁眼瞎”。《新华日报》曾刊登这样一段歌词,一位农民发自内心地痛诉“不识字”之苦痛:
从前我是大老粗,两眼黑糊糊,信也不能看啊,报也不能读,睁着两只眼睛是个瞎子啊,我心里好痛苦啊。旧社会里受剥削,穷人真正苦,没有吃来没有穿,哪能去念书,睁着两只眼睛被人家欺啊,我有苦说不出[4]。
新中国成立,人们不用再像过去那样忍饥挨饿,自然而然内心就会产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需求,以弥补自身在文化知识方面的不足,更好地完成建设新中国的光荣任务。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村扫盲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二、农村扫盲运动的发展历程
(一)起步阶段:1950—1952年土地改革时期的扫盲
1.农村冬学运动规模扩大
冬学最早是陕甘宁边区农民在冬季农闲时节开展的一种“文化翻身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团结教育广大农民的有力武器之一”[5]。
1949年至1951年期间,全国农村普遍兴起了一股冬学热潮,广大农民纷纷参与其中,展开了广泛的冬学运动。在江苏地区,冬学教育同样也得到了政府的重视。“1949年冬季,扬州邗江县境内广泛开展冬学运动,创办168个冬学班,入学人数7393人”[6]。“1950年底全市参加冬学学习的农民有4132人,听课群众达2.8万人以上”[7]。可见,广大农民群众对于参与农村冬学运动的热情之高。
从实施效果来看,冬学运动一方面对当时土地改革运动和抗美援朝运动的宣传教育工作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在文化学习上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从1950年冬季到1951年春季,扬州地区参加学习的人数在15万以上。1951年夏季扬州对农村扫盲工作提出坚持常年学习的要求,冬季又进行了深入的宣传,使得扫盲工作有很大的进展,参加学习的人数增加至65万人之多,农民学习情绪高涨”[8]。总的来说,农村扫盲运动发展势头良好,冬学运动规模逐步扩大,工作效果较为显著。
2.速成识字法在全国及江苏的推广
为了加快推进农村扫盲工作,我们党和政府要求全国各地区及时总结上报扫盲识字的先进案例,藉此,祁建华的“速成识字法”被世人所知并在全国加以推广。
“速成识字法”是由祁建华同志在军队教学实践中首创,取得了显著扫盲效果的识字法。“速成识字法”以注音符号为辅助,紧密联系实际情境进行识字教学,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
1952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称“扫除文盲、普及文化是我国人民文化教育工作的迫切任务”,而“速成识字法”“对于我国工农兵群众的文化教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和作用”[9]。不久,中共中央和政务院决定在全国推广“速成识字法”。据《无锡县志》记载,“无锡县1952年推广速成识字法,一开始只有4个实验班,到1953年上半年,无锡县农村速成识字班增加到170个,学员多达5523人”[10]。“速成识字法”的推广不仅符合中央工作要求,同时也满足了农民群众对文化学习的强烈需求,激发他们参与冬学的积极性,进而推动了扫盲运动的深入发展。
(二)高潮阶段:1953—1957年农业合作化时期的扫盲
1.文盲问题阻碍农业合作化发展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正式发布《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11]。1955—1957年,农业合作化持续推进。然而,农民教育滞后于农业合作化的步伐,给合作社的工作带来了困难。由于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许多农民群众不识字不具备算账的能力,导致农村合作社社员无法正确计算工分。“在盐城县秦南区,有的会计经常记错工分,社员们不放心,自己在门板上画杠子或者用草绳打疙瘩记数,日久天长,记忆模糊,变成了糊涂账”[12],这些都给生产的进展造成了困扰。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不断推进,农民合作社对社员的文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中央大力推动农村扫盲运动进一步发展。
2.农业合作化时期江苏的扫盲高潮
1954年8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农民业余文化教育会议。会议指出,“今后农民业余文化教育必须结合农村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地有计划地扫除农民中的文盲,并且要一步一步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来适应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13]。会议明确农村扫盲工作服务农业合作化运动,教育工作必须紧密结合生产,为生产服务。因此,扫盲学习都以生产组织为学习单位,生产到哪里,学习到哪里,大多在田间、地头上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另外,用墙头字、识字牌、见物识字等办法作为辅助。在教学内容上也结合了生产内容,提倡做什么、学什么。江苏扬州大仪乡凤岭社的民师陈雄华在灶头上写“小心火烛,菜饭节约”,在牛舍上写“要得耕牛好,勤喂勤打扫,阳光空气少不了。耕牛养不好,饲养员的责任推不掉”[14],体现了教育为生产服务的精神。上述举措均获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广泛支持与热烈响应,这不仅对扫盲教育的普及与深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教育成果。得益于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扫盲运动迎来了发展高潮。
三、农村扫盲运动中的“文化翻身”影响
(一)“文化翻身”推进农村社会建设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扫盲运动,大量不识字的农民受到了普及教育,摘下了文盲的“帽子”,整体文化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思想觉悟也进一步提高。
文化馆、俱乐部和业余艺术组织把扫盲工作作为经常宣传的内容之一,对开展农村社会主义宣传、推动农业生产、满足农民的文化娱乐需求等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在1956年春节期间,以俱乐部等为阵地的文艺活动,集中宣传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草案)》的内容,这使得人民群众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形象化的社会主义教育,生产情绪特别高涨,刚刚农历初二各地就有农民下田生产。同时,这次文艺活动的规模也是空前的,如“高邮县三垛区在1955年春节中全区共组织了90多场的文艺演出节目,1956年则增加到了500多场,其中最多的一个乡就有60多个节目”[15]1。由于各地在广大地区组织了相当多场次的演出活动,不仅农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得到满足,还起到了移风易俗的作用。“春节期间,全区农村中的赌博现象已基本绝迹,农民反映:玩得有趣,生产有劲”[15]2。通过这些文化宣传活动,各地也逐步扫除了游手好闲、封建迷信等旧有思想。过去如果有人生病了大多会请“跳大神”驱魔赶灾,如今患病了知道要去找医生看病。在婚姻方面,更多的人冲破传统的封建婚姻观念,主张婚姻自由,明确反对买卖婚姻、包办婚姻,倡导在男女双方见面了解之后,尊重双方的个人意愿,不再是父母包办。
农村扫盲运动的开展,传播了社会主义思想,提高了农民的文化认知水平,为社会主义农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智慧。这种“文化翻身”的成就,为新农村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为广大农民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希望。
(二)“文化翻身”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据194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近九成人口居住在农村,且农业占据了工农业总产值的七成,凸显了农业在新中国经济建设中的核心地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圆满完成,农村经济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传统的男耕女织、铁犁牛耕的小农经济模式,已难以适应社会主义新时期农业发展需求。20世纪50年代,农业合作化的浪潮带来了农业经济的深刻转型,这也激发了农民对文化知识的强烈渴求,热切地接受农业技术的学习和培训。
为了推动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升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开展农业科学技术教育刻不容缓。这涵盖了牲畜保护与发展、水利建设、农具与品种的改良、肥料增加及病虫害防治等科技知识与技能的普及等。在扫盲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践进行教学,使得农民群众能够辨识各类杀虫药剂、化学肥料,以及熟练操作新式耕作工具。例如,在学习农药使用时,补充药液配制的比例知识;在探讨化肥使用时,增加一些基础计算知识。这些与技术相关的文化基础知识的补充,使农民群众能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他们所使用的农业生产技术。
农业的快速发展,不仅要依靠改进生产经营方式、发展生产技术,更需要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扫盲运动不仅传授了文字知识,还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养,使他们能够更高效地运用先进的生产方法。更重要的是,这一运动助力广大农民摆脱了封建迷信的束缚,实现了个人的“文化翻身”,从而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社会的精神风貌,有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刘晓红.20世纪上半期中国农村文盲问题及其成因[J].广西社会科学,2008(02):117-120.
[2] 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董乐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79.
[3] 学文化[N].新华日报,1952-6-22(4).
[4] 陆定一.新中国的教育和文化[N].人民日报,1950-3-31(73).
[5] 教育部工农教育司.工农教育文献汇编(农民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6] 邗江县教育志编纂委员会.邗江县教育志[Z].扬州:原邗江县教育委员会1988.
[7] 扬州市教育委员会.扬州市教育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8] 扬州专区扫盲工作总结和今后工作意见[Z].扬州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62-1-7-11.
[9] 普遍推广速成识字法[N].《人民日报》,1952-4-26(1)
[10] 无锡县志编纂委员会.无锡县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1] 史敬棠等.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始末(下册) [M].北京:三联书店,1959.
[12] 让社员都学会记工分[N].《人民日报》.1955-11-17(2).
[13]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14] 关于在大仪乡召开扫盲和普及小学教育现场会议的报告[Z].扬州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62-2-28-45.
[15] 扬州专区文化教育、扫盲工作简况[Z].扬州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62-1-7-1.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广陵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