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审计在高校审计中的应用

2024-10-07 00:00曾健文
国际商务财会 2024年17期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开展研究型审计是审计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从研究型审计的内涵和特点出发,探讨在高校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针对高校开展研究型审计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研究型审计;高校;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239

一、研究型审计的内涵和特点

(一)研究型审计的内涵

研究型审计,是指把理论研究和审计实践相结合,在运用研究思维开展审计工作的同时,进行相关审计课题的研究,以提升审计成果的运用层次和工作成效。许芷浩等(2020)将研究型审计描述为“研究+审计”的结合,对审计队伍的能力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张建刚(2023)把研究型审计理解为采用研究的方式开展审计工作。也有学者把研究型审计定义为一种把问题的发现、分析和推动解决连贯起来后对审计成果进行深加工的模式(虞勇,2022)。

尽管现有文献对研究型审计的内涵表述存在差异,但其核心理念都在于将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融入审计工作,以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作为审计领域的一种新工作方式,研究型审计也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关注。

(二)研究型审计的特点

1.方法多样化

结合高校特点,研究型审计的应用促使审计方法向更加科学、规范、系统的方向发展,既可以是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也可以是事后审计。在方法上运用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等手段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审计技术和工具,以适应高校审计的新需求和新挑战。

2.流程系统化

与传统审计相比,研究型审计强调将研究思维深入融合到审计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在审前调查阶段,审计人员需要深入调查和了解高校的管理体制、教学科研流程、财务运行状况以及内部控制体系等核心环节,在审计流程上要求覆盖审前调查、审计实施、报告撰写以及后续跟踪等方面,确保审计工作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3.人员专业化

相对于传统审计模式,研究型审计更加注重将审计人员视为开展审计工作的核心资源,要求其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在审计过程中不断更新和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一支优秀的研究型审计团队需要复合型人才,利用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和实践经验,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来开展审计工作。

二、高校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必要性

(一)提升内控能力

研究型审计是对当前内审工作的全新定位,对高校内控各个环节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经费来源呈现多元化,推行研究型审计除了可以关注传统审计中的财务合规性,还能够帮助高校对内控体系在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全面审视。将研究型审计思维引入高校内审,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和重视,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通过常态化检查发现高校内控的薄弱环节,成为监督高校治理水平的有效手段。

(二)助力高质量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高校治理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新时期,高质量发展成为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内审作为高校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可对日常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研究型审计在高校治理结构、资源配置、科研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挖掘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路径上的关键因素和存在的隐患,促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推动高校在资源配置、廉政建设等方面的优化升级,实现以高质量审计来推动高质量发展。

三、高校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可行性

(一)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需要

新发展理念不仅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全面革新,也为高校审计工作的转型升级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过去的传统审计主要聚焦于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动,通过差异化的审计方法和理念对不同业务类型进行经济监督,这种碎片化的审计方式往往难以站在全局的视角把握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进行优化。而研究型审计强调整体系统的思维,将高质量发展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是审计领域从传统的、碎片化的程序向更为深入的、系统的研究审计的一种转型。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型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模式,其强调的深入探究、系统分析和前瞻性思维,正是高校审计适应新发展理念、提升审计效能的重要途径。高校通过引入新的审计理念,对传统的审计模式进行创新性改革,可以综合分析高校的经济活动和业务领域,发现不同部门之间的关联性,提出协调性的改进措施,以适应高校治理现代化的需求。

(二)科研资源和平台充足

高校开展研究型审计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挥科研资源和平台的优势。高校经常通过举办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方式促进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也会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这给审计人员提供了一个浓厚的研究氛围,启发审计人员在进行研究型审计时萌生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不仅如此,高校都设有图书馆、研究实验室、数据库等,科研资源相对集中,有利于开展一些创新性研究,实现理论与审计实践的高度融合。

(三)数智化技术发展迅速

在5G、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不断发展的新时代,审计数据分析技术全面提升,数据获取壁垒正在逐步打通,构建一个以数字化和智能化为核心的审计工作模式,不仅成为高校审计工作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高校审计的信息化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随着一校多区、联合办学以及国际化办学格局的构建,异地审计成为高校审计的难点,投入到现场审计的成本越来越高,这种跨地区的现象限制了审计人员现场工作的效率。数智化技术的引入一方面能够帮助高校的审计人员在不依赖现场工作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异地的自动化数据抓取,将审计方式从“现场审计”向“远程审计”推进;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高校审计工作从事后监督向事前预警转型,确保在这种多样化的办学格局下高校管理层也能第一时间对风险进行识别和应对。

四、高校开展研究型审计过程面临的问题

(一)信息化建设滞后

研究型审计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先进的审计工具和技术,例如远程审计技术和数据分析工具等。但是高校的经费优先会应用于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导致审计的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无法及时更新和配置所需的审计设备和软件,导致数据收集和处理效率受到限制,进而影响了高校审计的广度和深度。

另外,有些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中没有考虑到信息资源整合的重要性,在系统和平台建设上可能存在盲目性和重复性,既造成资源浪费,也大大增加审计人员获取数据的难度。

(二)审计覆盖范围有限

由于高校人员编制有限,而学校内部的机构众多,部门之间的业务性质和特点各不相同,审计人员无法对每个部门进行详尽的审计。比如,科研经费的审计,科研经费有可能来源于政府拨款、企业合作等多渠道,而经费管理可能涉及到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和二级学院分别进行申报、审批等工作。审计人员了解每个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情况,是一个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过程,短时间内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并且在审计中审计人员自身对科研管理模式需要有深入了解、具备扎实的审计专业技能,否则最终的审计质量也会大打折扣,无法达到预期。

(三)重要性认识欠缺

部分高校的管理层和高校职工对研究型审计的定位不准确,对其重要性没有充分理解,进而对研究型审计产生的价值缺乏清晰认知,把研究型审计错误地视为查处违规行为的工作并将其地位边缘化。另一方面,高校审计一直以来比较关注财务的合规性,对科研活动的内容关注不足,再加上高校管理层对研究型审计的认识不清晰,担心审计结果会暴露出一系列问题,甚至对学校的声誉造成影响,因此对审计工作带有抵触心理,不愿意积极配合,致使研究型审计无法贯穿于高校治理的全过程中。

五、推动高校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建议

(一)搭建高效的工作平台,优化审计资源配置

随着数智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以数据为导向的审计方式势必在高校研究型审计的实施中占据重要地位。高校在开展研究型审计时,需要重视数智化审计平台的搭建,它不仅能够帮助高校实现对财务、业务数据的动态审计监控和精准分析,还可以帮助审计人员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和发现潜在业务流程的风险。

同时,考虑到高校内部运营和管理会涉及财务管理、教务管理、后勤管理等多种信息化系统平台,承载着高校日常运营产生的数据,且数据的来源和格式都存在差异。因此,高校在搭建数智化审计平台时,要注重与现有信息化系统的对接与融合,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提升与审计实践结合的可靠性。

(二)拓宽审计领域,实现高校审计创新

高校的管理模式在不断变革,研究型审计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财务合规性审查,而是需要扩展到风险管理、预算绩效、内部管理等更广泛的领域去发挥作用。例如针对内部管理,现阶段部分高校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监督存在不足,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更需要对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合规性进行分析,让经费的使用更加透明,提高使用效益。

审计结果是高校管理层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推动高校改进工作、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所以在拓宽审计领域时,要注重加强对审计结果的反馈和应用,除了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形成高质量报告,还要确保结果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给相关部门人员,并督促他们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最终实现高校的审计创新。

(三)加强审计人员培训,提升审计人员素质

认真贯彻落实研究型审计的关键在于人员。研究型审计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备扎实的审计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数据分析、风险评估等多方面的能力。首先,可以由高校的审计部门发起建设一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研究型审计队伍,与审计人员一同开展研究型审计工作,提出一些项目研究的想法或建议,而且高校学生还能够充分运用Python、Excel等工具帮助审计人员进行一些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提升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高校可以借助自身平台优势,加强校企合作,邀请在事务所或者审计机关工作的专家在校内开展审计知识讲座,分享研究型审计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实践情况和经验,加深审计人员对研究型审计的认识,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

六、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的内审环境正在发生改变,为了有效发挥高校内审部门的作用,更高效地完成内审工作,开展研究型审计势在必行。在未来,随着高校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审计工作的深入发展,研究型审计在高校审计中的应用必定会更加广泛和深远。

主要参考文献:

[1]曲悦.新发展格局下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开展研究型审计的路径研究[J].公关世界,2024(08):103-105.

[2]王蕾娜.高校开展研究型审计整改的路径探究[J].财会学习,2024(01):125-127.

[3]郑石桥,刘星锐.研究型审计:内涵、类型及运用条件[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22,19(01):18-25.

[4]张键琦,贾延安,王芳等.研究型审计服务高校治理功能定位及路径研究[J/OL].会计之友,2024(12):19-25.

[5]赵玉婷.财务数字化视域下高校研究型审计人才培养创新探讨[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4,7(01):157- 159.

[6]许芷浩,胡友良.关于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几点思考[J].中国审计,2020(16):64-65.

[7]张长文,李兆东.高校研究型内部审计探析:内涵与模式[J].财会通讯,2024(07):117-120.

[8]张莉莉.新时代研究型审计思维下高校内部审计全过程探析[J].会计师,2022(20):85-87.

[9]杨佳慧,李才旺.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现状与发展探究[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3,28(01):104-107.

[10]谢炜瑜.高质量发展视角下高校审计监督质效提升的路径研究[J].经济师,2024(04):210-211.

[11]刘严,张艳玲.高校开展研究型内部审计路径探析[J].德州学院学报,2024,40(02):53-57.

[12]张育,刘丹丹,高垚.浅议高校内部审计的数智化转型及框架构建[J].中国内部审计,2022(09):11-15.

责编: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