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审计监督精神随着审计工作的百年实践不断演进而成,它内蕴着忠诚于党、牢记使命、真抓实干、尽职尽责的精神。中国共产党审计监督精神的百年演进,经历了孕育萌芽、探索推进、恢复发展和新时期四个演进阶段,鼓舞着审计监督工作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新时代,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审计监督工作在党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作用愈发凸显,必须总结其百年演进的历史经验,继续弘扬审计监督精神,即坚持党的领导,明确发展方向;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多精神共振,与时代同频。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审计监督精神;党的领导;精神谱系
【中图分类号】F239
★ 基金项目:2023年度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整体性研究”(项目编号:23SKJD06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审计机关始终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自觉服务大局,在促进党中央令行禁止、维护经济秩序、严肃财经纪律、深化反腐治乱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 ]。审计工作贯彻在百年党史之中,审计监督精神亦在其中被不断塑造。新时代,探究党领导下的审计监督精神的内在意蕴、演进历程及其宝贵经验,是完善好党和国家审计监督体系,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一、中国共产党审计监督精神的内在意蕴
中国共产党开展审计监督是为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矛盾、应对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传承审计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牢记使命、不负重托,砥砺奋进、真抓实干,强化为国履职、为民尽责情怀,塑造职业精神,提高专业能力”[ 1 ]。总书记的论述阐明了审计监督精神的内在意蕴,即在百年审计工作中孕育而成的忠诚于党、牢记使命、真抓实干、尽职尽责的精神。
(一)忠诚于党的精神
对党忠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首要政治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政治品格,是纯粹的、无条件的,不能打折扣、耍小聪明搞小动作”[ 2 ]。审计监督工作服务于党在各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忠诚于党理应是审计监督精神的首要内涵。百余年来,审计监督工作的起步、发展和完善离不开党的领导。1933年9月,苏区中央审计委员会对中央各部门、各部队开展预算决算审计,节省了大量不必要开支,有力配合了苏区节省运动的进行。1943年9月,晋冀鲁豫边区开办审计会计干部培训班。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党继续完善体制机制和制度架构,有效地开展审计监督。1950年初,党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开始分别组建相对独立的审计监督机构。1983年,正式成立审计署。2002年,党的十六大要求审计部门的工作职责相应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可以说,党的部署和要求是审计监督工作的总章程,落实党的相关政策是审计部门的中心任务。审计部门和工作人员时刻秉承着忠诚于党的精神品质,推动权威高效审计监督体系的建立,助力党各阶段中心任务的完成。
(二)牢记使命的精神
毋庸置疑,人民依然是审计监督工作的核心落脚点。开展审计监督工作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发挥其监督职能,反贪污、反腐败,最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牢记使命亦无疑是审计监督精神的重要一环。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审计监督工作始终围绕着人民利益展开,力求改善人民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人民立场。苏维埃政府通过加强审计监督,深入到切实关系民生的一系列领域发挥其监督作用,力求实现财政收支的合理化,最大限度地减轻人民的负担。在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审计监督工作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作为立足点,不断与人民共享审计监督的成果,增进人民福祉。审计署成立伊始就明确提出了要维护消费者利益,并且在多个与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进行审计,力求纠正改革开放初期经济领域存在的不良风气。党的十六大以后,审计机关开始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进行全过程审计。新时代以来,审计机关开展扶贫审计,并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加强审计监督,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党领导下的审计监督工作体现出了一切为了人民,切实维护群众根本利益的精神,坚守了自己的初心与使命。
(三)真抓实干的精神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躬耕实践”已经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之中,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审计监督工作的全过程。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立足于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审计监督工作从专业经济监督的视角出发,敏锐地发现了其中不足。譬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审计条例》,充分保障了苏维埃政府财政政策的落实,保障了财政和物资服务于战争的需求。在解放战争时期,为解决部分革命根据地的贪污浪费问题,党中央和各根据地出台相关政策条例保障审计工作的高效开展,如1946年3月晋察冀边区发布的《关于各级委员会之基本方针与组织》就明确提出要严格控制财政收支,杜绝浪费,减轻根据地人民的负担。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二次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审计机关要纠正新的不正之风。进入新时代以来,审计监督体系进一步完善,审计机关推动“放管服”改革,在金融审计领域实现跟踪审计全覆盖等。这一系列措施表明审计监督工作善于通过亲身实践来破解发展中的各项难题,将真抓实干的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
(四)尽职尽责的精神
审计监督工作的开展需要依靠人民,不断联系群众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为党尽忠、为国履职、为民尽责是审计监督精神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革命战争年代,审计作为重要的经济监督手段,服务于党的纪律建设,党中央和各根据地多次颁布相关政策条例,如《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条例》《晋冀鲁豫边区岁入岁初审计规程》《太岳第四专署一九四六年审计制度》《陕甘宁晋绥边区暂行审计规程》等来遏制党内的贪污腐败问题、肃清铺张浪费的现象。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着手完善审计机构,从1927年中央领导机构中设立中央审计委员一职,到党的六大后中央机关开设审计处,再到党的六届五中全会选举的中央审查委员会,直至1948年《审计工作方案》将审计监督纳入国家监督体系。审计监督工作一直在尽职尽责服务于党的监察。新时代以来,审计监督始终将助力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通过审计揭露违规违纪线索,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此外,党的审计监督工作密切联系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利用审计制度丰富民主监督的形式,不断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保证群众的知情权,真正展现了为民尽责的精神。
二、中国共产党审计监督精神塑造的百年演进
中国共产党审计监督精神鼓舞着党和人民度过重重经济难关、不断推进自我革命,增进了人民福祉。在这一伟大历史征程中,它先后经历了孕育萌芽、探索推进、恢复发展和新时期四个演进阶段。
(一)中国共产党审计监督精神的孕育萌芽期(1921—1949)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便开展审计监督工作,审计监督精神亦与党相伴而生。1923年,成立了党领导的首个审计组织——经济委员会审查部;1934年,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下设审计办公室;1946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审计暂行规程(草案)》 《陕甘宁边区审计处规程(草案)》等条例法规,以法规条文的形式明确了审计人员的职责、机构设置、审计程序等[ 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审计监督工作始终服务于党的革命战争,服务于根据地的广大群众,并伴随着革命战争的进行而逐步完善发展。换言之,审计监督精神孕育并初步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
(二)中国共产党审计监督精神的探索推进期(1949—1978)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的审计监督工作范围开始向国家审计拓展,且依然传承了革命战争时期审计工作的优良传统。成立初期的新中国百废待兴,经济形势和财政收支不容乐观,为了保障国家财政收支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党中央探索审计监督新模式,与各地方政府分别组建相对独立的审计监督机构。通过对财政收支、信贷资金、国有资产等严格审查和监督,有效地维护了国家财政和经济秩序的稳定。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形势的转好,审计监督工作的范围和职责亦进一步扩大,不仅考虑基于传统农业生产活动的财政税收问题,也通盘考虑国有企业审计工作,兼顾文化产业等其他部门的财务管理情况,同时也覆盖了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等。这一时期,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更加需要在审计监督工作中弘扬精神的力量,为审计监督精神注入新的内核。
(三)中国共产党审计监督精神的恢复发展期(1978—2012)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一些不法商人开始投机取巧,甚至一些领导干部没有抵制住诱惑而腐化,更加需要重新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审计监督体系,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1983年国家审计署成立,各地各级审计机构也相继成立,审计机关建设得以恢复。这一时期,党和国家先后颁布《审计工作发展纲要(1991—1995年)》《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等文件为审计工作指明了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暂行办法》《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审计法治化建设步入正轨。2006年我国修改了《审计法》,在审计监督机制、职责、方式、行为等方面进行了完善和调整。经过三十余年的调整与构建,我国的审计监督体系逐步恢复完备,审计监督精神亦在不断的恢复调整中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塑造。
(四)中国共产党审计监督精神的新时期(2012—今)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面临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等历史重任,审计监督工作显得更为重要。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中国特色审计监督新局面的目标,实行审计全覆盖。党的十九大明确要求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完善审计体制。2018年,中央提出“成立中央审计委员会”。2021年5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修订草案)》强调要将审计工作的领导和审计力量进行整合,标志着审计监督工作步入了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审计工作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走出了一条契合中国国情的审计新路子,新时代治国理政在审计领域取得重要制度成果”[ 1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了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审计工作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亦是在无形之中给审计监督精神增添了更为耀眼的光彩。在新时代以来,审计监督精神随着审计监督工作的现代化而被赋予了更为厚重的内涵。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审计监督工作无疑要担负更为重要的使命,审计监督精神的塑造亦然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三、中国共产党审计监督精神百年演进的经验探赜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不是一蹴而就,我们依然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外形势依然复杂,但“形势越是严峻复杂,越是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1 ]。必须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审计监督精神百年演进历程的宝贵经验,以更为高效有力的审计监督体系和更为厚重饱满的审计监督精神服务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
(一)坚持党的领导,明确发展方向
任何历史时期的审计监督工作都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明确发展方向。一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审计监督精神与审计监督工作相伴而生,必须在审计监督工作中传承发展好审计监督精神。尤其在新时代,审计监督工作承担着更为艰巨的历史使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二是要明确发展方向。毋庸置疑,审计监督精神的发展要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开展审计,坚持围绕总体国家安全观开展审计,坚持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开展审计,坚持围绕促进党的自我革命开展审计,审计方向更加明确”[ 1 ]。总书记的论述为新时代开展审计监督工作明确了方向。回顾审计监督精神的演进过程,经历过高潮和低谷,曲折与探索,但自始至终都是支持审计监督工作的强大动力,其发展无疑是与党和国家发展的大方向相向而行。党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中心任务,审计监督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必须要与当前阶段的历史任务相契合。
(二)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
开展审计监督工作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将人民视为审计监督工作的落脚点,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是必须维护人民利益。不论是战争年代减轻人民负担,还是和平年代增进人民福祉,审计监督工作始终与党的初心使命相契合,将人民视为落脚点。如前所述,要坚持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开展审计,无疑是对审计监督精神的弘扬。二是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人民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审计监督工作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在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1926年3月,省港罢工委员会通过审计局组织法,规定由省港罢工工人代表大会选出11名审计局委员。1931年1月,湘鄂西苏维埃政府选拔“轻骑队”对苏维埃政府及所属各级机关的工作人员进行检查监督。这一系列的举措充分说明了党领导的审计监督工作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的力量才能更好地开展。同样,弘扬审计监督精神必须要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并且保证人民群众能享有审计监督的成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满足感。
(三)多精神共振,与时代同频
审计监督精神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发展中的重要分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内涵。新时代传承弘扬审计监督精神必须与时代同频,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多种精神实现共振。审计监督精神的塑造分为四个阶段,下一阶段的丰富都是对上一阶段的赓续和创新,本质上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气概。一是必须加强精神共振,要强化对审计监督精神的研究,加深对其发展规律的探索,找到审计监督精神与其他重要精神品质的融通之处,进而相互融合、共同传承、多维弘扬。二是必须要与时代同频,要使其与时代精神保持发展的一致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审计监督精神会带有时代性色彩。新时代,审计监督工作已经进入了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审计监督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也要赋予更为亮眼的时代风采,保持精神主题与历史任务、培育成果与时代精神的一致性。
主要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J].现代审计与经济,2023(06):4-9.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0.
[3]崔丽娜.中国共产党领导审计监督的百年历程及发展路径[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23,23(04):62-66.
责编: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