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不再难:北师大第五版教材的全方位支持

2024-10-06 00:00:00陈燕虹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24年9期

【摘 要】教材作为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其设计直接关系到幼小衔接的顺畅进行。以北师大第五版教材一年级上册预备单元“我上学啦”为例,详细阐述了教材在尊重新入学儿童原有经验和发展差异、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准备和适应等方面的具体举措。通过“提供教学内容支持和教学课时保障;重视儿童的具身体验;为儿童的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及学习适应做准备”等举措优化内容结构,有效缓解了幼小衔接的坡度,帮助学生顺利进入小学并适应小学的阶段学习,为一线教师提供了有力的教学支持。

【关键词】幼小衔接;北师大第五版教材;预备单元;教学内容支持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将学段衔接纳入课程改革的规划之中。在“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部分,提出了“注重幼小衔接,科学评估学前教育结束后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发展水平,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教材作为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其设计直接关系到幼小衔接的顺畅进行。一年级数学教材如何通过设计教学内容来协助一线教师自然而然地减缓幼小衔接的坡度,帮助儿童平稳、顺利地过渡到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本文将从教材设计的角度,以一年级上册预备单元“我上学啦”为例,详细探讨北师大第五版教材在“尊重新入学儿童原有经验和发展差异,帮助儿童做好身心全面准备和适应”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一、儿童和教师的需求

幼小衔接指的是从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导的自由、宽松的幼儿教育阶段,过渡到以系统学科学习为主的小学教育阶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帮助儿童在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这四个方面实现平稳过渡。

针对“要上小学了,你想知道什么”这一问题,笔者对89名儿童进行了“我们要上学了”的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儿童主要关注的方面包括环境、日常生活、同伴关系、教师以及学业压力。

关于“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和“如何有效实施幼小衔接工作”等问题,笔者与31位小学教师进行了深入访谈。结果显示,小学教师普遍认同帮助儿童熟悉新环境、新同伴和新老师的重要性,并且认可为儿童做好适应小学学习环境的准备和引导的必要性。

然而,教师也指出了幼小衔接工作在实践中面临的诸多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缺少教学内容支持。由于以往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通常为“认识10以内的数”,这一内容偏向于学科知识,与幼儿园的教学方式存在较大差异,直接有助于幼小衔接的内容相对匮乏。因此,要开展幼小衔接的教学,教师需自行设计适宜的教学内容,以确保儿童在入学的1~2周内能够顺利过渡并适应小学的学习要求。(2)教学课时保障不足。由于以往小学教材中没有明确包含幼小衔接的相关内容,教师难以获得专门用于幼小衔接教学的课时。一些教师反映,由于小学一年级上册的知识点较多,在有限的总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已颇具挑战,更无余力专门开展幼小衔接教学;另一些教师则表示,为了不影响正常课时安排,他们会在开学第一周进行专门的行为训练,如集队、坐姿等,但这些训练与学科知识学习脱节,这不仅削弱了学生对小学学习的期待,也给师生双方带来了额外的负担。

显而易见,新入学的儿童更关注小学的学习生活,而非直接的学科知识学习。教师虽有心促进幼小衔接顺利过渡,却因缺乏必要的教学内容和课时支持而感到力不从心。

二、北师大第五版教材在幼小衔接中的积极作用

北师大版教材经过30年的实践与探索,从第一版到第五版始终坚守“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材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情境+问题串”呈现方式,巧妙地将“数学教材的展开过程”“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儿童学习数学的过程”“教师教学引导的过程”以及“课程目标实现的过程”这五个过程融为一体。

北师大第五版教材不仅继续坚持儿童立场,更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及体现《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基本要求方面,进行了显著的调整与提升。

在课程内容结构的改革上,主要举措包括调整学段结构以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优化内容结构以提升教学质量,同时特别注重幼小衔接的顺畅性,助力学生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

(一)提供教学内容支持和教学课时保障

北师大第四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已经在幼小衔接上有所考虑,设计了预备课《可爱的校园》,这节课既是刚入学学生正式学习数学的准备课,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第一课。其目的是通过带领学生在新鲜、亲切的校园中“数一数、找一找、说一说”,让学生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北师大第五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在第四版的基础上,将预备课发展为预备单元“我上学啦”,安排了5~8个课时。教材修订遵循儿童的天性和认知发展规律,精心设计了一系列需要学生亲身参与的实践性活动。具体内容安排如表1所示。

预备单元的5节课,实际上是由5个游戏活动组成,共包含14个小活动。这些游戏活动有助于学生认识新同伴、熟悉新环境,并在游戏过程中消除陌生感。开展游戏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帮助每个学生获得实践、感知和思考的学习机会,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自信心。

有了明确的教学内容支持和课时保障,教师能够更加从容地开展幼小衔接工作。这不仅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合作,并使学生初步理解规则和遵守规则,同时也能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此外,也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从而更精准地帮助学生逐步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

(二)重视儿童的具身体验

具身体验强调身体与环境互动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学习者通过直观操作和亲身体验来理解知识。在认知发展的初期,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直观和具体的方式来理解世界。具身体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其更积极地探索和发现新知识,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情感表达和身体协调能力等。

预备单元以游戏活动为主线,巧妙地将学生从学前带到小学的学习中。通过设计涉及具身体验的游戏活动,为学生创造富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教室、操场、田野的广阔空间里,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活动,逐渐熟悉新校园、新老师和新同伴(如图1)。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自然地接触到数量、图形等数学概念,还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为儿童的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及学习适应做准备

依据《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的要求,北师大版教材将“促进儿童身心全面适应”作为一年级教材编写的重要目标之一。教材内容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进入小学阶段所必需的关键素质,即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这四个方面。一年级上册预备单元在这些方面的具体体现如下。

1.为儿童的身心适应做准备

对学校生活的喜爱是儿童入学适应的起点。为了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预备单元设计了一系列情境(如图2),包括“了解自己学校和班级的名称,知道自己是一名小学生”“了解校园环境”“了解和参与体育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良好的体验”等内容。

2.为儿童的生活适应做准备

预备单元中的活动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分享家庭情况和个人喜好等。此外,通过“可爱的校园”“我们的操场”“收获的季节”等课节,学生有机会全面了解校园的各个角落,他们知道了去哪里上课、上洗手间、运动、吃饭等重要信息。同时,他们还能在活动中认识土豆、南瓜、辣椒等农作物,体会劳动的艰辛和乐趣,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这些精心设计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细致入微的生活适应指导(如图3),旨在帮助他们更快地融入和适应新的校园生活,并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为儿童的社会适应做准备

预备单元的游戏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融入集体和人际交往的机会(如图4)。在“认识新同学”活动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往,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同伴关系;在“好玩的游戏”活动中,提供了更多与新同伴互动、合作的机会。这些活动有助于学生学习如何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拓展社交,并在集体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

4.为儿童的学习适应做准备

预备单元助力学生顺利地适应小学数学学习的要求。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如图5),引导学生初步体验量的多少、顺序或大小关系,学习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轻重,并尝试用语言、数或图形描述周围的事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许多事物与数学的关联,从而轻松愉快地建立起与数学的联系,并为发展数感和几何直观积累经验。通过这些活动,学生逐渐学会如何在班级中开展数学学习。

(四)尊重儿童差异,关注发展的多元评价

新入学的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生活环境和学前教育经历各异,因此个体间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在他们的认知能力、语言表达、社交技能、兴趣爱好以及学习习惯等多个维度上均有体现。预备单元充分考虑了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需求,构建了一个包容的学习空间,认可学生的学习差异,并倡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预备单元的评价要点及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这些评价点不仅涵盖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也反映了幼小衔接阶段教师需要特别关注的重点。

综上所述,北师大第五版教材深入贯彻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幼小衔接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通过全方位的支持和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教师使用教材进行教学,就能自然而然地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学生也会因教材而受益,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当然,教材设计无法完全替代教师的专业判断和教学实践,也无法解决教师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我们期待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够深入理解并灵活运用本套教材,共同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卓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