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路径分析的主题活动教学设计

2024-10-06 00:00:00邵蓓瑜章勤琼南欲晓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24年9期

【摘 要】“度量衡的故事”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综合与实践”第二学段主题活动的内容,是融入了度量衡的发展历史的学习主题活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度”“量”“衡”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结合实践操作,更好地理解度量单位的作用与意义,经历确定度量对象、选择度量标准、统一度量标准、正确度量等过程,从而丰富并发展量感。具体而言,可以沿着“明确活动任务,设计活动方案;了解计量单位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理解度量的意义;理解与评价研究成果”的学习路径,帮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积累跨学科活动经验,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习路径;主题活动;度量衡

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在小学阶段主要采用主题式学习。学生将在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形成一个中心主题统领下的若干个小主题,并运用数学和其他科学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积累活动经验,感悟思想方法,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具体到第二学段(3~4年级)的“主题活动4:度量衡的故事”中,教师需要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中相关内容的描述,借助度量衡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数学要素,设计合适的主题内容,帮助学生发展量感,进一步理解度量单位的意义。因此,为实现上述目标,教师需依据2022年版课标中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明确“度量衡的故事”主题活动“为什么教”“教什么”,以及如何在度量衡历史发展中选择合适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度量单位的产生与来源、结构与关联、价值与意义。下面通过基于学习路径的“度量衡的故事”的主题活动设计进行说明。

一、理解主题活动学习目标

(一)主题活动内容概述

2022年版课标在第二学段“度量衡的故事”的内容要求中明确指出:“知道中国在秦朝统一了度量衡,指导学生查阅资料,理解度量衡的意义,知道最初的度量方法都是借助日常用品,加深对量和计量单位的理解,丰富并发展量感。”对应的学业要求则强调:“会查找资料,理解度量衡的意义,提升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了解最初的度量方法都是借助日常用品,理解度量的本质就是表达量的多少,知道计量单位是人为规定的;了解计量单位的发展历史,知道科学发展与度量精确的关系;在教师指导下,能对不同的量进行分类、整理、比较,丰富并发展量感。”而教学提示建议:“主题活动的设计可以考虑问题引领的形式……可以设计长程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查阅资料、深入思考、得出结论……丰富数学学习的经验……关注过程性评价的基础上,还可以增加关注创新性评价。”

由此可见,“度量衡的故事”这一主题活动的学习内容,主要以度量衡的计量单位发展历史为主线,引导学生知道度量的意义,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其关联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量感。本主题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1)知道中国在秦朝统一了度量衡,指导学生查阅资料,理解度量衡的意义。(2)了解计量单位的发展历史,帮助学生理解度量的本质,进一步理解计量单位的作用和意义,感受科学发展与度量精确的关系。(3)对“度”“量”“衡”进行分类、整理、比较,丰富并发展量感。结合学业要求可知,第二点是本主题活动的核心目标。

(二)核心目标具体化

在确定核心目标后,需要根据度量本质的内涵,结合度量衡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具体的层次性目标,从而在度量衡的主题活动中指导教学行为。

在史宁中和曹一鸣教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中,关于“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内涵的描述为:“在实际情境中感悟事物的各种可测量属性;对各种实际度量的‘大小’建立初步的直觉……在各种‘量’的比较过程中,感悟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体验测量工具的作用与意义,初步感悟直观经验的局限性和测量工具的重要性”。结合度量衡的历史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人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容积、重量时,都是以人体的某一部分或生活中的器具为计量单位的标准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度量精度的提升,人们不断寻找稳定、常见的物体来替换标准,并在此过程中对比、梳理、丰富量感。因此,在“度量衡的故事”这一主题中,可将度量的意义与内涵进一步细化为如表1所示的核心目标及表现性目标。

二、学生学习起点分析

为了解学生对度量衡的理解情况,笔者对永嘉县实验小学四年级35名学生在阅读度量衡材料后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具体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约74%的学生能够基于已学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质量单位等度量经验,提出与度量相关的问题。另有20%的学生根据已有的度量经验,对古代的度量单位及其大小产生兴趣。约17%的学生基于测量工具的使用经验,对古人的测量方法产生了疑问。而约37%的学生则对度量衡产生与发展的认识出现了问题,根据学生的提问,显示其并不了解度量衡的产生与演变。

基于上述前测结果可以发现,尽管学生对度量衡内容充满了好奇,但他们对度量衡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却知之甚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需要顺应学生的问题,将这些问题与学习任务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其次应增加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度量标准的作用与意义,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度量衡知识。

三、度量衡主题活动整体设计的思考

“度量衡的故事”主题活动旨在通过度量衡悠久历史中的典型发展阶段,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探究与交流等具体活动,进行数学实践与应用,从而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主题活动目标和前测结果,“度量衡的故事”主题活动的学习路径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明确活动任务,设计活动方案。鼓励学生阅读度量衡相关资料,产生问题,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以此了解度量衡,有助于学生理解活动任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确立具体的研究小主题。

第二阶段,了解计量单位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理解度量的意义。“度”“量”“衡”单位的产生和发展历经漫长岁月,大致分为相似的三个关键阶段,即从身体的某一部分到自然界的物体,最终采用恒定不变的常量。根据前测结果可知,没有学生了解度量衡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这使得学生很难在一课时中体会“不统一的自创单位”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进而无法感悟度量标准的作用和意义。因此,需要让学生分别经历“度”“量”“衡”的标准从身体到物体(黍米)再到恒定不变的常量的演变过程。通过操作活动和说理,学生经历度量单位由多元到统一、由粗略(自创单位)到精细(国际通用单位)的发展过程,并在不断地反思迭代中,感悟度量标准的作用与意义。

第三阶段,理解与评价研究成果。引导学生对“度”“量”“衡”进行分类、整理,形成研究成果,并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使学生在交流中对比、反思,提升对度量意义的理解。

整个主题活动中蕴含两条主线。一是学习内容线,即纵向追溯“度”“量”“衡”历史发展脉络,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度量标准作用与意义的理解;同时,在横向分类、整理与比较中,进一步巩固对度量单位的认识。二是学科素养线,强调通过操作体会度量的意义,让学生在确定度量对象、选择度量标准、统一度量标准、正确度量等实践操作中丰富并发展量感。

综上所述,“度量衡的故事”主题活动的学习任务和目标设计如表3所示。

(1.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实验小学

2.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3.浙江省杭州市长寿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