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选取皖北三所高校——淮北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大学和安徽财经大学部分在校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当代大学生网络用语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主要围绕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用语的了解程度、使用态度、使用原因等方面,通过数据分析探讨网络用语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正确使用网络用语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用语;使用现状;调查
网络用语是通用语言和词汇的一种社会变体,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发展。[1]网络用语通常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关于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术语和词汇;另一种是人们在网络媒体进行交流时所使用的有异于通用语言的词语或短句。[2]本文重点讨论的是后者。
学术界关于网络用语的研究已经比较充分,将其与高等教育相结合的研究也不在少数。马雪梅等 (2018)研究了大学生使用网络用语的动机,认为 “大学生的网络用语使用动机多集中在宣泄情绪和彰显个性两个维度上,不同群体的大学生在网络用语的使用动机上也存在差异”。[3]毕彦华等 (2020)研究了当代大学生网络语言使用的特点及动机,分析了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影响。[4]拜伊春 (2022)从网络流行语概念界定的角度出发,分析网络流行语受到大学生喜爱的原因,并从大学语言教学的角度指出相关的正面效应以及负面效应。[5]赵东霞等 (2023)则通过实证分析探究了大学生 “网络失语症”的现状,警醒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6]以上学术研究都论证了网络用语对语言教学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了有效建议。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皖北三所高校—淮北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大学和安徽财经大学 (以下简称 “皖北三校”)的部分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分析网络用语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情况及影响,并尝试进一步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调查分析
为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使用网络用语的最新状况,研究分析网络用语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进而引导他们合理使用,本文以 “皖北大学生网络用语使用现状”为主题,对淮北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大学和安徽财经大学的部分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时间:2024年3月2日—2024年3月10日。
本次调查在任课教师的协助下,共发出1 000份电子问卷,得到有效反馈998份,结果有效率为99.8%。问卷题目主要涉及大学生对网络用语的认识途径、认知程度、使用态度及原因等方面。
(一)网络使用情况
64.48%的大学生在调查中表示,每周上网时间不超过6小时,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当代大学生毕业后高质量就业的压力增大,上网时间相对较少,大多集中在周末。关于 “上网的主要目的”这一问题的答案显示,相当多大学生上网是为了学习、查找资料或聊天,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了解和使用网络用语的机会。
(二)了解网络用语的途径
从图1可以看出,大学生接触网络用语最主要的途径是网络平台APP,占调查人数的80.26%,而通过同学、朋友或老师、家长这一途径接触到网络用语的大学生也占据很大一部分比例,高达65.13%,紧随其后的就是报纸、杂志等纸质出版物或电视、广播媒体。以上调查结果表明,互联网的进步和发展使大学生有了更多接触网络用语的机会,并通过和同学、朋友、老师、家长等的日常沟通进一步传播。
(三)对网络用语的认知程度
调查问卷共列举了25个最受欢迎且使用频率较高的网络用语,40.13%的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其中十个到二十个网络用语,25.66%的学生认识情况超过二十个,认识十个以内的占24.34%,一个也不认识的仅占9.87%。这些数据更加直观地反映了网络用语在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传播范围之广和影响力之大。换言之,学生对网络用语了解认识得越多,越有可能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广泛使用 (详见图2)。
(四)网络用语的使用情况
在回答 “是否经常使用网络用语”这一问题时,有49.34%的学生表示偶尔使用,44.08%的学生表示经常使用,只有6.58%的学生表示从不使用,由此看来,网络用语已被大部分学生接受和使用。而对于 “何种情况下会使用网络用语”这一问题,令人惊讶的是,竟有一大半的学生表示在不完全了解网络用语含义的情况下就会不知不觉地使用。这提醒我们有必要多开展一些相关知识讲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使用网络用语。
(五)网络用语的使用场合
如图3所示,大部分学生选择日常交流和网上聊天、发言作为网络用语的常用场合,分别占78.95%和85.53%,由此可见,网络用语经常用于日常沟通和交流过程中,这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创造力。同时也要关注到有41.45%的学生表示也会使用网络用语来骂人,这提示我们在加强规范网络用语监管机制的同时,也要多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而对于 “你会在哪些学习场合中使用网络用语”这一问题,大部分学生选择了 “与同学交谈”这个选项。值得注意的是,网络用语也时常出现在学生的考试作文、阅读问答及课堂上,对此,学校和教师要重视起来,及时教导学生规范使用网络用语。
(六)对网络用语的使用态度
在 “你对网络用语的使用态度”这一问题的调查中,有46.05%的学生认为要理性使用;41.45%的学生认为网络用语幽默风趣,赞成使用;仅12.5%的学生不赞成使用。对于 “网络用语中出现的脏话和粗话”,大部分学生表示可以接受,但自己不会使用,少部分学生表示既能接受也会使用。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能够理性思考并合理使用网络用语,但不文明的语言习惯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对此,学校、教师和家长都应该加强重视,对网络用语使用做出规范,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用语。
二、网络用语的影响
通过以上调查可以看出,皖北三校部分大学生对网络用语有一定了解,也会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场景使用。网络用语一方面丰富了大学生的语言词汇,有助于增强表达能力,打开想象空间,提高思维创造力;另一方面,部分网络用语并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使用规范,一些粗俗、污秽、低趣味的网络用语更会影响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网络用语对大学语言教育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在口语交际方面,网络用语充实了学生的语言,激发表达兴趣的同时也加强了表达能力,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了一定提升。但是,相当一部分网络用语不符合规范的语言表达习惯,长期使用不利于形成正确规范的口语表达能力;其次,在阅读教学方面,网络用语更容易唤起学生内心对阅读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阅读中逐渐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但是,网络用语往往大量运用于网络短文中,其中存在着大量碎片化信息,且信息更新速度快,这使得学生更愿意浏览简洁短小、饶有趣味的网络内容,而不愿进行复杂的长篇阅读,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学生对传统阅读的专注力,难以进行深入思考,长此以往,很容易产生阅读障碍;最后,在写作能力上,学生诚然可以运用富有想象力和创新力的网络语言随心所欲地记录和表达内心的想法,尽情地释放真我,宣泄情绪。诸如 “逆行者”“觉醒年代”等内蕴独特又饱含正能量的网络用语还能引导学生及时关注热点事件,不断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写作灵感,进一步提升写作水平。但是,不少学生过于依赖网络用语的使用,有时甚至没有理解就盲目使用,因此出现语法使用不规范、语义表达不准确、文章过度口语化、句式杂糅等各种问题,对写作表达能力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正确使用网络用语的建议
通过皖北三校部分大学生网络用语使用情况的调查,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网络用语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下面就来讨论怎样合理有效地扩大积极影响,防范减少消极影响。
(一)抓住时机,合理引导
大学生的判断力、自制力尚未完全成熟,网络用语传播速度快,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又很大,如果不能及时抓住时机,合理引导,必定会对学生的语言使用产生各种影响。引导学生正确了解和使用网络用语,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展开:一是定期举办网络用语相关知识讲座,为学生普及不同网络用语的含义和特点,引导他们使用积极健康的网络用语来丰富词汇、开cALiI9kLZ5mqCbPSphNR4g==拓视野;二是引导学生以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网络用语,鼓励他们多使用文明规范、内容积极向上的网络流行语,对低俗污秽、粗俗浅显的不文明网络用语坚决抵制,绝不使用和传播。
(二)有效监管,正确教育
和谐文明的语言环境对大学生学习文明语言十分重要,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用语的有效监管,注重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教育,从而营造和谐有序的语言环境。首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应定期公布合理规范的网络流行语,清理低俗的不文明用语,相关部门应出台有关管理措施,建立健全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监管机制,及时纠正和清理不文明、不健康的网络用语;其次,可以研发相应的网络用语监察软件,运用科技手段为不文明、不规范的网络用语装上 “过滤网”;最后,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学生的道德观念,使他们树立起文明使用网络用语的自律意识,及时制止和纠正部分学生滥用不健康网络用语的行为。
(三)引起重视,及时纠正
数据化时代,每个人都会不可避免地接触到网络。仍处于学习阶段的大学生,思辨力仍有待进一步提升。本次调查研究也揭示了另一个问题,现阶段,很多老师和家长对学生使用网络用语的情况缺乏足够的关注,这需要引起重视。信息化时代,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常常接触网络,大学生的思辨能力仍不成熟,对于网络中鱼龙混杂的信息有时难免会盲从。老师和家长应及时关注学生在网络中接受的新观念和网络用语的影响。另外,教师也要注意教学方法的不断推陈出新,努力提高自身与时俱进、教学相长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规范化教育,如适当开展以正确使用网络用语为主题的班会活动,结合当下热点事件而生成的网络用语词汇进行小组讨论等,提高学生自我思考、自我辨别的能力。
四、结束语
本文以安徽省北部三所高校部分学生网络用语使用现状的问卷调查为基础,发现网络用语作为新生事物,其发展变化瞬息万变。网络用语带给使用者幽默轻松、方便快捷的使用体验的同时,也对学生规范使用现代汉语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此,我们应该辩证看待,引导学生根据实际交际需要,合理使用。杜绝网络用语的消极影响,发挥网络用语的积极作用,需要学校、家长乃至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语言环境。
参考文献:
[1] 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 百度百科[EB/OL].https://baike.baidu.com/view/47549.htm.
[3] 马雪梅,王娟,顾子茵,等.大学生网络用语的使用动机研究[J].海外英语,2018(17):201-203.
[4] 毕彦华,李改婷.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网络用语研究[J].现代交际,2020(16):111-112.
[5] 拜伊春.网络流行语对大学语言教学产生的影响及应对[J].数据,2022(03):83-85.
[6] 赵东霞,张佳怡.高校大学生网络语言使用现象及影响研究[J].汉字文化,2023(03):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