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表演的创作与传播探究

2024-10-03 00:00:00赵昕
国际公关 2024年16期

摘要:现阶段科学传播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娱乐化的特点,科教工作必须深入探究新时期科普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在表现形式、传播渠道、传播方法上主动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解决科普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科普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大幅提升。科学表演是对新时期科普传播形式的有力探索,通过将 “硬核”的科普内容和艺术化表达进行有机融合,让科普充满趣味性和艺术性,达到贴近生活、浅显易懂、寓教于乐的传播目的。但是,目前科学表演的发展仍处于初始阶段,在创作、表演和传播方面还存在一定壁垒,我们要对科学表演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创新主题选取和传播形式,使其不断适应新的发展态势,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学表演;创作主题;传播形式;人才培养

《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提升科普能力和全民科学素质,构建社会化协同、数字化传播、规范化建设、国际化合作的新时代科普生态,有关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要根据工作对象特点,在各自领域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在科普作品创作方面,鼓励科技工作者与文学、艺术、教育、传媒工作者加强交流,多形式开展科普创作,丰富科普作品形态,提升科普活动效益。现阶段,科普教育活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包括科普竞赛、科普讲解、科普小课堂、科学表演等。其中,科学表演作为一种全新而独特的科学传播和科学教育方式,通过人物的表演,运用形象化的角色和生动活泼的语言,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科学原理、科学家精神等生动地呈现出来,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科普影响力,向群众科普健康生活的理念,提升群众的生活品质,展示国家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的成果,提升民族自豪感。

目前,科学表演活动数量众多、发展迅速,但大多受场地、设施设备、传播方式、人员专业性等因素影响,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效果参差不齐,无法形成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表演无论从创作上还是从传播渠道上,都要打破壁垒,利用现有资源,创新传播模式,思考适宜当下社会的科学表演模式,实现表演效果的最优化,打造系统的科学表演品牌,提高科普宣传教育的成效。

一、科学表演的定义

科学表演属于体验式教育的一种,学术界对其暂时还没有统一或权威的定义。1990年前后,英国化学家、科学表演活动家戴维首次对体验式教育进行了具体的定义和归纳总结,认为其应包含以下内容:①在情境中感悟;②在观察后冥思苦想;③和同伴进行激烈讨论;④亲自动手实验验证;⑤再次思考并感悟;⑥总结。这样的体验式教育能够VYf0wl3urq1esv5xKTjh4iUn33mscVZmyfTGs1agZgI=使现场的学习气氛积极热烈,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并让他们最终收获独一无二的深刻学习体验。[1]借助这一定义,可以将科学表演概括为表演人员通过夸张的语言和肢体运动,借助道具 (如场景、材料、仪器等),在舞台或特定场地,以表演的形式将科学知识、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呈现出来,让观众在观看或体验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感受科学家精神,潜移默化地接受科普教育。[2]

科学表演是科普教育活动中最活泼、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教育模式,它与艺术相结合,衍生出了极具表现力的朗诵、舞蹈、歌舞剧、相声、小实验等种类繁多的节目,既可以进行单独的舞台表演,也可以根据不同主题进行串联表演。其内容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以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为依托,阐释抽象的科学知识;二是结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社会热点,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三是通过传统文化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演示,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

科学表演的人数通常在5人以内,一般不超过10人,最佳演出时间为10-20分钟,包含以下几点内容:具有明确的角色定位,特定的剧情情节,以舞台表演的方式,加以灯光、音效等多媒体手段,借以道具、实验等手段进行辅助,注重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使观众理解科学、体验科学、融入科学。[3]戴维指出,在科学表演的过程中,把握 “平衡”非常重要,需要 “平衡”的二者即科学表演的外在表演形式和内在科学知识。科学表演不仅要体现表演的艺术性,更重要的是传递正确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4]由此看来,成功的科学表演对创作者和表演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求较高,不但要将展示的科学知识改编成相应的剧本,还要通过场地、灯光、服装、道具等的辅助,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和肢体动作,将科学知识形象地展示出来,使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理解并接受科学知识,甚至自己也化身科学的传播者。科学表演正逐步缩小科学技术与普通公众之间的知识鸿沟,公众对于科技的未来发展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科学素质也在不断提高。

二、科学表演的发展概况

早在科技馆诞生之前,科学表演就已经出现并被公众认可和接受。在科学素质普遍较低的社会环境中,科学家为了让公众看到并接受自己的科研成果,经常会进行科学实验。他们会选择一处开阔的地方,用道具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进行演示和证实,这种传播方式观众的认可度非常高,马德堡半球实验就是个经典案例。1654年,为了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格里克与助手精心制作了两个边缘能紧密密合的空心半球,球体的内部通过一个阀门和外界相连,他将密合球体摆放在马德堡市的广场上,排空球体中的空气,使球体内部接近真空状态,这时,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两个半球被紧紧地挤压在一起。格里克分别在两个半球上接上4匹马,并同时沿相反的方向驱赶。无论马匹怎样用力,都无法将这两个半球拉开。随后,格里克逐步增加马匹数量,直到两边各增加到8匹马时,两个半球才被拉开。半球被拉开的一瞬间,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在场观众无不为科学的神奇力量所折服。格里克的表演以非常直观形象的形式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证实了自己的科研成果,马德堡半球实验也成为物理学中的经典实验。

科技馆成为科学传播的主阵地后,科学表演被大规模开发:中国科学技术馆的 《扭转乾坤》 《BONE BONE BONE》 《皮皮的火星梦》等节目,包含物理、生物和科学家精神等诸多学科知识和科学元素;郑州科学技术馆的 《生命时空》,演绎了生命起源与进化的过程;东莞市科学技术博物馆的 《心灵小屋》,将理论的心理知识形象地表达出来;江苏省科学技术馆的 《森林里的故事》,揭示了自然奥秘;浙江省科技馆的三幕科普剧 《加油!科学+》,诠释了食物相克、大数据、老年人防骗等科学知识。现在,科学表演作为督促科技辅导员专业水平提升的重要一环,已被列入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的比赛环节。

在此基础上,社会媒体也开始利用科学表演传播科学知识。比如探索频道的 《科学向前冲》栏目,分主题揭示自然和生命的秘密;《科学新疆界》栏目将场馆展示与表演相结合,解读重大科技事件,披露虚假模糊的伪科学现象;英国科学节目主持人创设了 “家也是实验室”,让孩子在家里开展科学实验,鼓励和引导孩子自主探索创新,培养科学思维。

三、创作与传播

相较于固定的科普展品或设施,科学表演灵活多变,可以根据科技发展的需要,随时补充或更新表演内容,及时反映社会的新动向和科学进步的新内容,对观众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大有裨益。在成功的科学表演活动中,表演者与观众并非单一的传受关系,而是双向甚至多向的,这不仅仅体现在表演者完整清晰地将科学知识传授给观众,更在于观众能否准确地理解认同并产生共鸣,甚至进行二次科学传播。科学表演是科学知识与受众间的桥梁,其创作与呈现仍需立足科学教育本质。大多数表演类科学教育活动在开发过程中仍面临很多困难,主要集中在表演主题、表演形式、人才培养等方面。

(一)表演主题选取

主题就是科学表演所要传达的核心科学知识,凝练了一系列科学理念,是创作者对特定事物的本质认识,是科学表演的灵魂。任何科学表演都要围绕特定的主题,在此基础上安排具体内容,生动活泼地阐释科学原理,根据公众的科学认知规律设置表演过程,增强科普传播的效果。

表演主题要足够宽泛,能够进行更多选择和组合。选取的内容除了现有的展品展项外,还可以依托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围绕社会关注度高的话题和科学家精神来拓展表演范围。比如澳大利亚国际科学中心与壳牌公司及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联合发起的 “科学马戏团”,其成立目的是为大洋洲偏远地区提供更多科普活动,解决这些地区科普资源匮乏的问题。该项目有11大主题,200多个实验项目。在每个主题内,表演者都可以根据不同的表演需求随意组合实验项目,形成不同的表演节目单。[5]该项目的表演主题十分宽泛,包括声学、电学、液氮、清洁能源、飞行实验等,每个主题都有不同方向,在表演时选取合适的方向,就可灵活组合,形成系列节目。

科学表演的主题还要把握作品的主体性和大众性,具体来说,就是科学表演的内容要平易近人,站在公众的角度选材,以受众最关注的生活问题为切入点。如 《如此体检》 《城市套路深》等由社会组织编创的科学表演剧,通过常见的社会现象揭示骗局,对受众来说既有实用性,又实现了科普目的。

(二)表演形式

科学表演是科普活动的一种,其核心目的就是传递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科学表演既要体现科学性,将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又要体现艺术性,将科学知识与个人演绎适度结合,使表现形式更加活泼。

首先,表演形式要多元化。科学表演通过设计剧情和表演风格,融合小品、舞蹈等元素,能够显著增强科学实验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中国台湾大型户外科学剧 《星空之旅》,由序曲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星空下的乐音 (《行星》组曲)和多媒体舞台剧 (《仰观苍穹四百年—伽利略的一生》)三部分组成,其中融合了音乐剧、交响乐、影像传播和舞台戏剧等多种艺术元素,重现了伽利略发明望远镜仰望星空的壮举,让观众在极具沉浸感的演出中感受400年前比萨斜塔壮观的自由落体实验,可以称得上是一次宏大的科学剧演出。

其次,要丰富互动模式。除了传播者的单方表演外,科学表演也可针对不同的实验内容及受众对象,采取互动方式。比如新加坡科技局与新加坡科学中心联合主办的街头科学达人节,面向所有公众开放。活动中,表演者可以选择任意科学话题进行演示,通过个体科学行为艺术实现科学传播目的。还有新加坡青少年科学节举办的科学戏剧大赛,主要是面向小学生的科学戏剧表演活动,该活动为青少年提供了运用综合创意、戏剧能力来诠释科学主题的机会。在科学表演的创作过程中,还应推进其在其他空间的应用发展,如鼓励中小学、社区、部队、企业等参与,将其作为大众参与的公益性科普形式,大力推广实施,形成良好的科普文化氛围。

最后,科普表演的实验道具应更加生活化。生活化的实验道具,不仅可以拉近观众和实验的距离,增强互动效果,而且由于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观众可以在生活中反复实验,激发观众探索科学技术的积极性。比如网络平台上流行的科学小实验,利用简单的科学知识,就能让硬币漂浮在水中。这种简单的道具能让科学表演更大众化,传播效果更佳。

(三)人才培养

科学表演要想收到良好效果,就要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更富舞台表现力,这要求表演者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舞台表演知识,还需要了解受众的现有知识基础、能力差异和兴趣取向,归纳总结各种表演方式、手段、工具、设施,设计科学表演内容。一要加大科学表演在政策引导方面的扶持力度,认同科学表演的教育和传播价值,重视、支持科学表演的发展,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科学表演创新,注重科学表演团队培养。二要完善激励机制,动员和鼓励科技专家、艺术团体共同参与科学表演的创作和编导,推进专业化队伍建设,提升科普表演的创作和演出水平。大力培养科普剧创作、编导、表演人才队伍,表彰奖励优秀科普剧编演人才。三要搭建交流平台,积极与优秀的科学表演团队交流,引进借鉴国外科学表演形式,通过举办巡回演出、积极参与比赛等方法,形成经验共享、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新局面。

四、结束语

未来,科学表演无疑将会受到更多关注。科学表演源于科学,但摆脱了 “科学枯燥”的固有束缚,以艺术化、形象化的方式,将 “硬核”的科普内容具象地表达出来,提升了科学的趣味性,为科学知识传播拓展了新途径。作为新形势下 “馆校结合科学教育”重要的科普教育承载体,科学表演将科学与人文、科学与艺术、科学与表演有机结合,展示了科学文化的无穷魅力。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科学表演也不能停滞不前,积极适应形势并探索新的表演模式对科学表演的未来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徐湮.“状态变变变”科学秀活动设计研究[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5,1(04):274-277.

[2] 耿捷.科学表演面面观[J].中国科技教育,2013(12):8-12.

[3] 徐湮.表演类科学教育活动现状分析[J].海峡科学,2015(12): 23-25.

[4] 中国科普研究所,湖南省科学技术学会.全球科学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馆校结合:第七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研讨会论文集:科技场馆中科学表演实践案例的反思与启示[C].长沙:2015.

[5] 中国科学技术馆.科技馆研究文选(2006-2015):浅议如何丰富科技馆的科学实验表演:中澳 “科学马戏团”巡演的启示[C].北京: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