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镇江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研究

2024-10-03 00:00:00庞涛李涛
国际公关 2024年16期

摘要:乡村振兴是国家繁荣的基石,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建的全面振兴。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环节,也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新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完善乡村公共服务、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至关重要。本文基于调查,分析了镇江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合深度不够、人才资源不足和创新度不够等,提出了因地制宜挖掘乡村文化特色、构建公共文化人才培养体系、整合资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等对策。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乡村振兴;镇江市

乡村振兴战略对实现农村现代化、农业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等具有决定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正式把乡村振兴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凸显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2]进一步明确了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性。2024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3]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还包括乡村党建、乡村公共文化、生态文明等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高质量建设和发展。

一、镇江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概况

(一)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场所建设

相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镇江市建有省级村(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46个(总数665)、农村文化礼堂251个,农家书屋499个,基本建成“一村一书屋”,完成了37个村(社区)的文化广场建设和改造任务。[4]根据2020年镇江市政府工作报告,镇江市的所有省级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已实现全覆盖。目前,镇江市已经建成比较完善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硬件设施。

(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情况

《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镇江市送戏下乡565场,送电影下乡7 687场,通过“淘文化网”送演出下乡57场。依托“文化进万家” “我们的节日” “节日展风采” “乡村春晚” “淘文化网”等平台,积极打造“乡村文艺团”,深入乡村实施“文艺播种计划”,开展了培育乡村文化艺术人才、辅导乡村文艺团队建设、帮扶乡村特色文化活动、选派文化志愿者深入农村结对辅导等多形式、多途径的公共文化服务。乡村“非遗”文化保护行动,通过茅山红木家具展示馆、扬中箫笛博物馆对“非遗”的宣传和推广,“非遗”的 “蝶变效应”开始慢慢显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文化动力。

二、镇江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合深度不够

镇江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乡村文化。作为吴文化发源地,镇江市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时期,是早期吴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还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港口、民国时期的江苏省省会,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但在乡村文化资源的挖掘上,仍然显得深度不够。镇江的许多乡村都有着丰富的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这些资源多数并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展示。有些乡村可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展示上,没有深挖这些文化资源背后的内涵和价值,这就导致了乡村文化服务内容单薄,无法真正吸引和满足村民的需求。

在乡村文化资源的整合方面,镇江市也面临着一些挑战。虽然镇江已经开展了“一村一品”等公共文化建设服务,但在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时,仍存在资源分散、缺乏统筹规划等问题。一些乡村在文化建设方面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无法打造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乡村文化品牌。同时,各乡村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也不够紧密,缺乏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造成乡村文化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受到限制。

(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资源不足

镇江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614 297人,受过大专及以上文化教育的人口比例占总人口比例的19.13%。[5]根据资料来看,镇江市常住人口受教育程度在全国相对领先,有着丰富的人才资源。但是,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才资源与苏州、常州等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此外,镇江市公共文化服务还存在人力资源培养跟不上建设速度,设施管理维护不到位、运行无序等问题。设施缺乏管理,出现故障排除缓慢,程序和数据更新不及时,统一的资源集成平台难以建成,资源共享更是难上加难,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

(三)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度不够

虽然镇江市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数字化、信息化对于乡村公共服务的贡献度仍亟须进一步提升。以文化活动的组织为例,传统的乡村文化活动往往以文艺演出、电影放映、图书借阅等形式为主,这些活动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乡村居民的文化生活,但形式相对单一,缺乏新颖性和吸引力。因此,乡村居民的参与度和满意度都相对较低,难以养成持续的文化消费习惯。同时,镇江市虽然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但服务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度仍然不够。一方面,受乡村地区资源和条件的限制,一些创新文化活动难以得到推广和普及;另一方面,很多乡村文化工作者在创新方面缺乏足够的经验和能力,难以将新的理念和技术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构建

(一)因地制宜挖掘乡村文化特色

乡村文化不仅是乡村社会持续发展,传承未来的精神力量,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宝贵智力资源。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的丰富宝藏,不断推动新时代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也是丰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内在要求。镇江市应充分挖掘优秀乡村文化,助力乡村建设,培育一批文化特色突出、内涵丰富的美丽乡村。镇江市拥有丰富的乡村人文历史,这里的乡村不仅因地理位置和经济繁荣而闻名,‌还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而备受世人瞩目。‌镇江市的不少村落,不仅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被誉为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镇江市应深挖这些乡村文化特色并将其融入公共文化服务,把具有乡村特色的人文、历史融入公共文化宣传。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只有让地方文化更迅速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让更多镇江人了解家乡的历史、人文和风土人情,既可以提高乡村人民的素质,打造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乡村建设者,还可以促进人民对自己所处乡村文化的了解,增强身份认同感、归属感,充分调动乡村居民建设家乡、服务家乡、美化家乡的主人翁意识,进一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真正实现公共文化优质资源和高质量服务扎根每一个村落、每一户农家,助力镇江乡村高质量发展。

(二)构建公共文化人才培养体系

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构建完善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样离不开人才,培养适合的人才是关键。根据镇江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分析,截至2020年11月,镇江市常住人口为3 210 418人,其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614 297人;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55 661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约占总人口的40%,总体受教育程度较高,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目前,镇江市共有大学院校(包括高职高专)9所,其中,既有以江苏大学为首的综合性大学,也有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这样专业性较强的高职院校,教育资源丰富且各具特色。无论是人才资源还是教育资源,镇江市都有着极大的优势。科学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以政府为主体,高校、行业协会、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构建的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公共文化人才体系,培养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的优秀人才是实现镇江市乡村全面振兴和构建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

(三)整合资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目前,镇江市所有社区、行政村都建设了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场所,如博物馆、文化馆、农村书屋等。尽管镇江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做到了所有的行政村全面覆盖,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结构不合理问题愈发突出,农村“空心化”现象越来越严重。[6]

部分农村出现“大小现象”,即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只剩下老人和小孩,更有甚者,村里只剩下老人。在这些乡村,虽然投入了大量的公共文化服务硬件建设,但是由于乡村人口结构的失衡,大量的乡村公共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开发,或者是为了“建”而“建”,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建设没有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仍是千篇一律,仅仅为了“建”而“建”,导致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同质化问题严重,造成了资源的重复浪费。对此,镇江市应该针对目前农村老年人口多,且大多数老年人文化程度低、生活习惯固定等具体情况进行充分的实地调研,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合理整合资源,提供精准的公共文化服务,。从而避免浪费公共文化资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四)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智能化给许多行业和产业带去了颠覆性变革,加快了不同行业和产业的更新迭代。[7]同样,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以及公共文化服务对象综合素质的提高,也给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带来了巨大冲击。特别是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平台。目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亟待实现数字化维度下的转型升级。虽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等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但是据调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数字化、信息化的参与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传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发展已经刻不容缓。要以数字化、信息化带动乡村文化建设,进一步激发乡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活力,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借助数字化、信息化赋予“旧”的乡村传统文化“新”的动能,以旧“焕”新,助力传统乡村文化绽放新的时代光芒,高质量实现对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性发展,更好地促进镇江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以文“凝”心,以文铸“魂”,以文美“村”,以文“名”村,以文提“治”,以文强“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强、富、美、高”。

四、结束语

作为国家重要战略之一,乡村全面振兴是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强国的基础,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必由之路,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只有持续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才能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基础建设升级,乡村公共服务质量提升,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乡村人文素质提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多年来,镇江市以政府为主导,汇集各方力量,强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养,全方位提高农业从业者的素质,为提供充足的乡村振兴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联合公布的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镇江市通过“文艺播种行动”,创建了乡村文艺“送、种、创”的“1+3+6”生态化新模式。日后,镇江市应在已有基础上,因地制宜,从地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实际出发,结合乡村发展现状,合理整合资源,特别是强化数字化、信息化在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中的应用,依靠数字化、信息化迭代发展,加快乡村公共文化建设速度,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党的十九大报告[EB/OL].[2017-10-18].https://www.cnr.cn/news/20171028/t20171028_524003729.shtml.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EB/OL].[2021-03-06].http://www.gov.cn/xinwen/ 2021-02/21/content_5588098.htm.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EB/OL].[2021-03-06].https://www.gov.cn/gongbao/2024/issue_11186/202402/content_6934551.html.

[4] 镇江市统计局.镇江统计年鉴(202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2.

[5] 镇江市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EB/OL].[2021-05-19].https://tjgb.hongheiku.com/10496.html.

[6] 崔树义,田杨.乡村振兴的人口视角[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3(5):118-128.

[7] 任晓聪,王疏影.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与乡村产业升级研究[J].农业经济,2023(4):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