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福建宗祠文化的社会功能转换研究

2024-10-03 00:00:00王一胜
国际公关 2024年16期

摘要:宗祠文化深植于儒家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积淀着深厚的人文内容,同时具有显著的社会功能。福建地区宗祠数量众多,宗祠文化兴盛。福建宗祠文化在传统社会发挥着祭祀宗族祖先、团结凝聚族人和规范教化族人的重要功能。在现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其功能依旧突出,主要体现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农村公共生活空间和改善基层社会治理三个方面。

关键词:宗祠文化;传统社会;乡村振兴;社会功能

当前,我国已经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新时代,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加强城乡融合发展,必须让广袤的乡村发展起来,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针对于此,国家计划性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致力于推进新时代乡村发展和乡村建设,乡村振兴迅速成为社会热议话题。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具有重要的文化引领作用。

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是乡土性的,[1]宗祠文化以乡土文化为根,是植根于乡土的传统文化根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文化源泉和思想阵地。当前,学术界对于乡村振兴的研究,较少将乡村振兴与宗祠文化相结合,分析和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宗祠文化的价值和功能。

位处我国东南地区的福建省,历史上宗族组织发达,宗族乡绅在村落社会中发挥了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作为宗祠文化大省,福建省至今仍保存着数量众多的宗族祠堂,宗祠文化的影响力广泛深远。在当前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研究福建宗祠文化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功能的转型,有利于深入理解保护和传承传统宗祠文化的意义,促进宗祠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一、宗祠与宗祠文化

宗祠,又称祠堂、宗庙、家庙、祖祠,是我国汉族供奉祖先牌位并进行祭祀的场所,也是宗族组织存在的重要象征。[2]宗祠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景观,其产生和演变都与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宗祠是中国传统社会血缘伦理关系制度化的重要载体,在地方基层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宗族由于内部矛盾运动及受相关事物的影响,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3]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表现差异显著。自宋代开始,范仲淹、欧阳修、朱熹等理学家们提倡 “敬宗收族”,主张在民间设立祠堂,到明清时期,终于形成庶民化的宗族,宗族祠堂开始在中国各地大量涌现。经过长期的发展,祭祀祖先、团结族人、教育教化等宗族理念融入宗祠文化,并在众多宗族中一代代传承,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厚植于中国农村的文化土壤之中。

宗祠文化既包括有形的建筑、堂号、祠联、族谱等物质文化,也包括家规、祖训、族风、祭祀仪式等无形的精神文化。宗祠文化是以宗族祠堂为中心所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根脉。

二、传统社会中福建宗祠文化的功能

(一)祭祀宗族祖先

在传统社会,宗祠具有多个功能和职责,其中首要的和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祭祀宗族祖先。《礼记·王制》有云:“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虽然不同等级的人群祭祀祖先的规制不同,但是社会各个阶层对于祖先的崇敬都是一致的。无论春祭、中元、秋祭、冬祭、烧年,还是祖先诞辰、祖先忌日,都在祠堂举行,这些祭祀都被称为祠祭。对此,《家礼》有云:“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4]

祠堂是祖先灵位的安放地,是祖先灵魂的安息地,因此成为宗族尊祖敬宗的联结点,见证着家族的繁衍和发展。祠堂活动虽然不仅仅指祭祖活动,但祭祀宗族祖先是祠堂的首要功能,也是宗族最为重要的活动,是族人们最关心的活动。

宗祠作为儒家礼制的有形产物,不仅是祭祀祖先的地点,也是宗族成员聚会商议的重要场所,是联结族人的重要纽带。作为家族的外在象征,宗祠通常都修建得高大壮观、装饰华丽,以此显示本宗族所拥有的成就。越是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被视为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古人尊祖敬祖,源于 “孝道”的要求,所谓 “孝”,是后代子孙对于先祖的尊敬。通过祠堂这一空间载体,后代子孙通过在此祭祀祖先传达了对于祖先的 “孝”。

到了明清时期,政府逐渐放开了对民间建立宗祠的限制,庶民化宗族逐渐形成,祭祖活动随之快速发展。宗族在清明、重阳、春节等重大节日都会开展祭祖活动,族人在经历中举、成婚、生子等人生大事时也会祭祀祖先。在传统农村社会,定期或不定期以祠堂为祭祀空间,举行仪式化和程序化的祭祖活动,能够有效维系和稳定宗族内部关系,促进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

(二)团结凝聚族人

祠堂是供奉和祭祀家族祖先的神圣空间,宗族成员通常会围绕祠堂居住,祠堂因此成为宗族的中心。通过在祠堂举行多种宗族活动,将众多有血缘关系的族人集中和团结起来,有助于形成稳定有序的家族组织。族人通过积极参加在祠堂举行的各种活动,可以获得归属感,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家族成员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人们尊重和爱护祠堂,尊祖敬宗,借助宗祠文化团结族人甚至整个村庄,有利于促进本宗族和村庄的共同发展。

文化具有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祠堂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层血脉,有着独特的凝聚力,可以将人们凝聚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向心力。祠堂可以在无形中将宗族成员牢牢地联结在一起。共同的家训、家风等无形的精神文化,更有助于提高族人思想意识的统一性和凝聚性。

宗族文化以家族认同和强化为特征,强调个人服从整体,注重强化个人对家族的认同和归属。在宗祠中,家族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以加强族人的团结,同时,族人们也在此共商共议宗族的大小事务,增强了主人翁意识和团结性意识,形成了对宗族和祖先的共同记忆与深刻认同。

此外,还有些宗族会在宗祠中附设私塾,供族人子弟开蒙学习、准备科考。宗族的祠堂建筑比族人居住的家宅规模更大、装饰更好。人口越多、规模越大的宗族越要大建祠堂,以展示本族非凡的实力。在这些于祠堂中举办的集体活动中,维系族人团结、强化宗族集体的意识逐渐形成并强化。

(三)规范教化族人

祠堂文化对族人的教育教化主要表现为隐性教育,是源于日常生活并运用于生活的润物无声的教育。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祠堂文化对于人们的道德养成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通过祭祀礼仪等乡村祠堂文化的转换形成支持社会行为规范的力量,则可以达到对宗族成员和乡村社会的教化作用。[5]

宗族是典型的血缘团体,以宗族为组织基础的宗祠文化,延续和传承宗族的血缘秩序、人伦规范和团体认同等制度要求,引导和规范每一位族人的价值理念和社会行为,发挥以德育人、以德化人的重要功能。在宗族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族谱、族规、族训、族风等宗族产物,蕴含遵规守法、清正节俭、孝老爱亲、团结互助等重要内容,是宗祠文化的精华所在,也是中华民族忠孝爱人传统文化的重要典范。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儒家思想,而儒学的重要根脉就是尊祖敬宗,以此教化广大民众。通过建造宗族宗祠,遵循严格的祭祀礼仪,供奉和祭祀家族祖先,族人在祭祀活动中受到良好的道德教化和忠孝礼仪的感召,以及道德礼制的教育。此外,宗祠文化也倡导科举学习,通过设立功名旗杆,用以表彰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成就的族人,也对后来的族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激励作用。

堂号堂联作为宗祠的重要伴生物,显著地存在于宗祠之中,也发挥着道德教化的作用。虽然不同宗族的堂号堂联规定的内容不同,但多为宗族渊源、先贤典范、忠孝节义、光宗耀祖等内容,起着鼓舞和激励后人的作用,告诫族人要持正守心,不断进取,以光耀门楣,维护和提高家族声誉。

此外,宗祠也是族内执法的场所。族人们在宗祠内处理各种纠纷矛盾,惩治违法乱纪的族人,从而对族人进行警示教育,告诫族人遵纪守法、约束自身。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福建宗祠文化的功能

(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在传统中国社会,儒家治理的文化逻辑主要体现在德礼并重,“德治”和 “礼治”是传统文化秩序的建构之道。[6]宗祠文化所蕴含与宣扬的正是以 “忠孝”为主的传统伦理与道德观念,与此极为契合。到了现代社会,宗族文化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依旧具有独特价值,对于维护家族与社会的稳定和谐,构建现代社会公共伦理道德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继承与发扬。

祠堂作为地方村庄中的大型建筑,在传统社会是宗族祭祀等活动的重要场所,现在则大多被空置。在福建地区,有些宗族将传统的宗祠空间转化为更受现代人欢迎的文化活动中心,使之成为村民们新的精神家园。这种变化并不仅仅是对宗祠建筑物及其风格特点的改变,而是象征着文化理念的转变。通过这种新型的文化载体形式,祠堂变身传承文化、传播知识的特殊文化场所,对于弘扬先人优秀的文化精神、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大有助益。

进入新时代,乡村振兴成为农村发展的新态势和新目标,其中,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 “铸魂”工程,也是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源泉。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和浓厚乡土情结的传统宗祠文化,在现实背景下延续和传承传统文化,能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改造。同时,族谱、堂联、族规、族训等宗祠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不仅记录着祖先前辈的光辉往事和良好族风,还蕴含着尊老爱幼、团结族人、遵规守法等中华优秀传统伦理道德内容,在当代乡村社会,已成为村民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的重要伦理原则和行为规范,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和文化基础。

(二)打造农村公共生活空间

过去,宗祠供奉祖先牌位,以祭祀祖先为首要职责和功能,也是族人们聚会议事的重要场所。如今,随着农村青年人口的大量外出,一些宗祠难免呈萧条衰落之势。在这种情况下,福建农村宗祠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有些宗祠演变为老年人协会,还有一些被改造为娱乐文化空间等,宗祠逐渐成为农村社区新的公共活动空间。

现在,福建宗祠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与老年人协会相结合,将宗祠作为老年人活动中心。每天都有许多老年人到祠堂进行消遣娱乐。一些祠堂还设置了若干躺椅,供老人们聊天和休息。村里的老年人每天在祠堂里聊天、拉家常、休闲消遣,祠堂成为老年人活动的基地,不再静默和冷清,而是充满了 “人气”。闲置祠堂得到了更好的利用,同时丰富了村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扩大了村庄的公共生活空间。

此外,福建部分宗祠修造的规模较大,场地宽阔。宗族子孙有时办理婚宴、丧事等重要活动时,也会借用祠堂作为活动场地。有些宗祠甚至建有戏台,演出时村民们都可以过来观看,成为村庄的公共文化空间。

以宗族祠堂的物理空间作为基础,打造和扩大村庄的公共生活空间,形成和谐有序的良好公共生活环境,既可以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有利于扩大和加强村民间的沟通交流,提高村民的公共参与意识和团体认同意识,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三)改善基层社会治理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大力推行村民自治,建立村民委员会,实现了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在此背景下,尽管宗族组织和宗族发展受到时代影响,但以宗祠文化为核心的宗族作用仍然存在,尤其适用于村民关系的调适。在村庄中,不少村民以及家庭内部之间发生的矛盾和纠纷纯粹属于道德方面的内容,法律和政府在调解这类纠纷中往往处于 “弱势”,而宗族则可以大有所为。族长利用其威望帮忙劝说调解,有利于促进村民关系和谐与村落有序。[7]

乡村振兴,不仅要实现产业和经济振兴,更要重视文化振兴。因此,要实现乡村振兴和发展,必须提高农村村民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理念,为农村自治及德治培养优秀人才。中华传统宗祠文化中蕴含的伦理观念是当今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源泉,与乡村居民紧密相连,取其优秀精华与现代乡村治理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农村治理水平。

福建地区是中国著名的侨乡,旅居海外的侨胞众多,侨民侨胞对于侨乡的影响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宗祠文化作为宗族联系的重要纽带,增强了海外宗亲的文化自信和心理认同感。这种特殊的宗族文化联系,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海外宗亲对于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事业等活动给予大力支持,为农村社会治理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支援了当地社会建设。

四、结束语

宗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体现和重要内容,不仅在传统社会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到了现代社会依旧没有过时,对于现代乡村发展和建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福建宗祠保存数量众多,宗祠文化兴盛。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大力保护和传承宗祠文化。同时,对宗祠文化进行符合时代发展的改造利用,有效挖掘其内在的文化精华,并在乡村社会建设中合理融入和应用,使之成为乡村实现全面振兴的重要助推器。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7.

[2] 甘满堂.福建宗祠文化的当代社会价值与提升路径[J].东南学术,2019(04):110-117.

[3] 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 邱耀,王华阳.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祠堂文化功能的演变[J].科技信息,2012(29):15-16.

[5] 许建和,侯倩倩,欧阳国辉.明清时期乡村祠堂的社会功能与治理方式[J].中外建筑,2021(09):135-140.

[6] 沈小勇.中国传统德礼文化秩序的建构之道[J].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03):28-36.

[7] 朱华友,陈宁宁.村落祠堂的功能演变及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基于温州市莘塍镇50个祠堂的整体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9(02):8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