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比较视角下的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

2024-10-03 00:00:00张顺圆
国际公关 2024年16期

摘要:公共性不仅可以用作讨论公私问题或衡量公共程度的标准,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影响更多公共空间的产生,因此,明晰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对助推完善新时期城市治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了公共性和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比较分析了中西方对城市公共空间及其公共性在观念和认知方面的差异,重新界定了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提出了五个基本特性,旨在用这些概念构建起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的理论基础,为研究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提供框架。

关键词:公共性;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性;比较视角;中西方异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强调城市应该为人民群众提供幸福感和获得感,提出了城市管理要精细化的指示。公共空间在建成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社区生活的主要场所,代表着特定的社会文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与建成空间以及社会空间的关系需要得到审视。城市建成环境中的公共空间不仅是市民社交和娱乐的重要场所,还承载着社会政治参与和其他公共活动的功能。[1]它是具有政治和社会功能的城市实体,拥有公共权属。[2]而公共性作为一个概念,最早源自西方学术研究,直到2005年,国内学者才对其展开正式研究。不仅呈现出多学科交融的特点,还作为各学科和话题的分析视角。此外,公共性还可以用作讨论公私问题的重要概念或衡量公共程度的标准。[3]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公共性的视角,运用文献梳理和中西比较的方法对公共性和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及发展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研究提供框架。

一、关键概念

(一)公共性

公共性是与个体性、私人性和私密性相对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腊时期。在古希腊,公共性与城邦生活密切相关,代表了公民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准则,是对公民德行的概括。[4]这一含义在西方政治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更普遍的意义上,现代的 “公共性”体现了人们对社会的价值追求,表现为人们自发地进行公共交往。

公共性的概念发展与人的社会共同存在密切相关,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特定的公共性问题和内涵。公共性的词源可以分为政治哲学和社会哲学两种意义。[5,6]在政治哲学层面,公共性源自希腊语 “pubes”和 “koinon”,分别指代个人的成熟和关心,涵盖了民主、公平和正义等概念。在社会哲学层面,公共性来自 “common nature”,指的是社会的共同属性和意识。通过公共性词源的分析可以更容易理解公共性的价值表现,主要为政治哲学层面上所凸显的个人的自然理性,以及社会哲学层面上所凸显的社会公共理性。

随着当代社会出现强烈的市民社会特征,公共性在市民社会中表达的核心内容是公共意志和公共交往。公共性的社会公共理性价值通过人与人的互动和交往来实现,旨在实现个体自我价值的过程,即公共生活。

(二)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的复杂界定由多个学科领域相互交织组成,包括建筑学、社会学、地理学和经济学等。在城市研究中,城市公共空间是根据空间的社会和经济属性进行定义的,不能与外部空间、开放空间等概念相混淆。

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涵盖四个方面:第一,在物质环境方面,城市公共空间是经过特定程度人工开发的具有特定几何空间范围的实体空间;第二,在政治哲学属性方面,城市公共空间承载着传播公民社会政治价值的概念,侧重于促进公民进行合法社会政治参与和其他公共活动参与;第三,在社会属性层面,城市公共空间不仅能满足城市自身功能需求,还提供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进行互动和各种活动的场所和空间;第四,在经济消费层面,城市公共空间具有两个特点:一方面,它具备公共物品的特性,由政府主导,与私人使用对立,允许公众无成本地平等进入和使用,并对城市发展产生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它也具备消费社会的特征,为使用者提供影响其公共生活的消费活动,主要包括城市中的广场、公园、街道、绿地和建筑外部空间等,并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

二、基于中西方比较的中国公共性特征

(一)文化价值与观念认知

公共性的形成取决于一个社会在制度、文化和心理层面上对于公与私以及二者关系的合理安排。[7]西方的公共性与中国传统观念中的 “公”相似,研究中西方对于公私观的不同认知,有助于理解中西方公共性的差异。古希腊雅典人将政治生活视为城邦生活的核心,城邦中的政治生活是人们共同分享的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之类似的,在古代中国封建宗族社会中,为他属性表现出公共性的特征。在中国社会,对于公、私及其关系的讨论历史悠久。一般认为,“公”与 “私”是对立的,前者被视为正面的,而后者则被视为负面的,主要涉及政府利益,很少涉及社会生活。[8]这一观念深受中国的政治历史、儒教伦理以及集体主义和宗族制度的影响,因此,中国的 “公”具有 “天下之公”的原则。[9]韦伯在比较基督新教和中国儒家文化后指出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心理特点:普遍存在信任缺失的人际互动,以及依赖个人关系建立的政治和经济组织在其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费孝通则通过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概念区分了传统中国社会和现代社会,[10]指出传统中国社会以自我主义为中心,群体与个体、公共与私人之间的界限十分模糊。中国的公私观念的发展可以总结为:在肯定私的基础上,试图调和 “私”与 “公”,形成了中国式的公私关系概念。

(二)社会发展与自我追求

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呈现不同样态的公共性。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范围和社会流动性,对公共性样态产生巨大影响。人作为社会性动物,过着依赖他人或社会组织的公共生活方式。因此,个体行动与社会结构相互作用构建的 “社会性”代表了当代社会体制结构中的公共性价值的核心。公共性的价值通过人与人的交往和互动表现出来,中西方在公共性上呈现相似之处。

公共性问题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从人的发展角度看,公共性的最高形式是通过为他人做贡献来体现的。古希腊人将政治生活视为城邦核心,公共生活是人们共同分享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体现了公共性对公民身份的确立和体现。在中国古典哲学中,“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人生理念体现了在封建宗族社会中实现自我过程中的为他属性,而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就是公共生活的体现。

(三)公共性概念的发展和含义

涂文娟对中西文化中的公共性概念进行了三方面比较。[11]从起源上来看,西方世界的公、私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城邦,代表公共领域 (政治领域)和私人领域 (家庭领域),而中国人受古代 “家国一体”政治结构的影响,对公、私的概念存在一定模糊性,不像西方那样泾渭分明。从公私价值来看,中国与西方世界都经历了 “公重于私”,后又出现 “私对公的反叛”的历史阶段:古希腊的城邦制和古罗马的君主制体现了公民对公的追求,而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中强调个体利益的观念逐渐取代 “公重于私”的观点;中国古代历来体现的公是君国天下、礼制法度、公共关怀,受儒学影响更突出伦理与规范,明朝也短暂地出现过 “公私并重”、重 “情”地承认 “私”有正面意义的局面,但并未形成像西方资本主义兴起所带来主张私有产权的广泛流行。从中西方在近代对 “公”概念与社会领域紧密关联来看,“公共领域”作为西方资本主义时期的一个历史现象,强调的是以个人为基本成员的政治批判性的 “公”,而近代中国以市民社会为基础,强调的是民间社会团体这类非政府意义的 “公”。

三、基于中西方比较的城市公共空间表征

(一)中西方的普遍认知

中国的公共空间主要指城市中的户外场所,广义上包括有公共设施和机构的地方。而在西方国家,由于土地私有权的明确划分,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形成鲜明对立。尽管一些西方城市的公园也在有限的条件下对公众开放,但本TPA8nv2nI+HO67g7/GVrhBDKjpXXBm/3CJaYBIauj0M=质上仍属于私人所有。欧美学术界普遍认为,公共空间能够容纳丰富多样的城市生活,是人们进行功能性或仪式性活动的共同场所,强调的是公共空间的质量和服务于公共目的的重要性。

(二)中西方认知的异同

中西方城市的公共空间在以下四方面存在差异,但都为丰富城市生活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场所。

物质环境。西方城市以长方形和梯形广场为主要公共空间,而中国城市的公共空间则以线性狭窄的街道为主。中国的现代广场从西方古典广场演变而来,通常更大,且以道路交通为界。

社会属性。西方广场是市民社会生活的主要场所,而中国传统的城市建设更多服务于国家管理。然而,中国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逐渐注重民众的交往、休闲和娱乐,致力于成为受欢迎的市民空间。

政治哲学。西方的公共空间在16世纪兴起,受到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影响,而中国传统公共空间的发展与茶馆文化等城市文化密切相关。近代以来,中国传统公共空间受到西方公共空间的影响,逐渐发展出新型的道路、公园等形式。

经济消费。传统中西方城市的公共空间都是维护社会秩序的载体。

自1980年以来,西方城市公共空间日趋商品化和私人化。中国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受到资本注入的影响,采用了与西方类似的发展模式。在满足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注重满足人们对公共生活的需求。

四、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性

(一)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的界定

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性进行理解,可以借鉴广义公共空间的概念以及学者在社会、建筑等领域对公共空间的研究。在当代非宗教国家的城市环境中,公共性是城市公共空间最重要且核心的属性,它涵盖了公共空间作为实体空间背后的社会学含义。公共性主要指城市生活空间的共享,即人们在进行公共生活时共同使用的空间,[12]以及社会公共生活的管理过程具有公共性。[13]在建成环境领域,讨论公共空间即代表城市公共空间。然而,影响城市发展和变化的因素并不仅仅是空间本身,还包括空间背后的建设目的、运作方式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等。因此,将公共性纳入城市公共空间的物质层面讨论,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性更为包容,不仅涵盖了哈贝马斯所强调的具有政治意义的活动和行为,还包括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甚至某些外延的私人领域活动。因此,理解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性时,应包括政治公共领域和市民公共领域。

(二)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的基本特性

城市公共空间应具备:开放性与可达性,向所有人开放,易于到达,理想情况下,城市公共空间应该24小时开放;共享性与共同需求性,物质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可以直接共享和体验,比起抽象的网络和印刷媒体等方式,更能让公众感受到公共性的价值;个体自由度与控制性,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尊重个体差异,控制性是影响公共空间使用状况的关键因素,相关的法律、物质和文化实践可以控制由谁以及如何使用公共空间,直接影响个体的自由度;外显性和内隐性,外显性表现为公共活动和物质空间,内隐性则与政治权力和商业资本有关;流变性,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性随社会发展而变化,受城市发展和社会经济体制影响,其理论与内涵不断演变。

五、结束语

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可以通过分析物质环境层面的公共空间品质、社会环境中的公共交往活动以及政治、社会哲学层面的公共领域进行综合理解,并主要提出了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的五个基本特性,为日后展开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讨论的虽然是建成环境视角的公共性,但自由、平等、公正等不仅是公共性的内涵,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和谐的社会能够让每个人感受到程度更高的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无论何种性别、种族、年龄或阶级,无论其身处何时何地,都能平等地享有公共性程度高的公共空间。

参考文献:

[1] 陈竹,叶珉.什么是真正的公共空间: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理论与空间公共性的判定[J].国际城市规划,2009,24(03):44-49+53.

[2] 张顺圆,张仲先.国内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评价研究初探[J].华中建筑,2022,40(11):85-89.

[3] 任剑涛.公共与公共性:一个概念辨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06):58-65.

[4] 谭清华.哲学语境中的公共性:概念、问题与理论[J].学海, 2013(02):163-167.

[5] 秦菊波.论公共性范畴的不同研究理路[J].学术论坛,2009, 32(10):69-72.

[6] [美]H.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张成福,刘霞,张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4.

[7] 李友梅,肖瑛,黄晓春.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公共性困境及其超越[J].中国社会科学,2012(04):125-139+207.

[8] 陈弱水.公共意识与中国文化[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99-105.

[9] [日]沟口雄三.中国的公与私·公私[M].郑静,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282-283.

[10]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0.

[11] 涂文娟.政治及其公共性:阿伦特政治伦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4-27.

[12] 王超.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性缺失及其治理[D].济南:山东大学学士论文,2014.

[13] 袁祖社.“公共性” 的价值信念及其文化理想[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01):7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