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是一项重要内容。辽阳乡村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坚持发挥传统文化优势,着力培植乡村文化产业,打造乡村文化品牌,对赋能乡村文化建设,推进辽阳乡村全面振兴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辽阳乡村传统文化现状出发,提出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发展提供价值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文化振兴
一、引言
从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到2018年2月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再到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及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2024年1月1日),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进行具体的部署和实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已成为我国当前最紧要的任务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强化农业文化遗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贯穿于乡村振兴各领域、全过程,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因此,乡村振兴要文化先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势必要搞好乡村文化建设。
“乡村文明”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优秀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群众的思想问题,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贯穿于乡村振兴各领域、全过程,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虽然目前国内外对乡村文化建设有一定研究,但对于以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发展的研究,目前相对较少。本文在紧密围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以传统文化助力辽阳乡村文化振兴这条主线,通过对辽阳乡村文化建设及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以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发展的有效路径,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具体的可行性参考。
二、辽阳乡村传统文化现状
(一)辽阳乡村传统文化资源丰富
辽阳市历史悠久,是辽宁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给予了辽阳地区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它们遍布于辽阳乡村的各个角落,既包括古街道、古建筑、古树木等物质文化资源,也包括乡土人情、风俗习惯、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资源。
1.物质文化遗产方面
目前全市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项19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8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几百处。在辽阳壁画墓群、白塔、东京城、东京陵、燕州城山城、冮官屯窑址、辽阳苗圃汉墓群等7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有6项身处乡村。古遗址中小屯石咀山文化遗址、韩家砬子新石器遗址以及三道壕西汉大型村落遗址等都反映了辽阳地区悠久的农耕文化。除了众多名胜古迹外,辽阳市乡村不乏民族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资源。辽阳市有2个满族乡和22个民族村,其中灯塔市大河南镇新光村和辽阳县吉洞峪满族乡吉洞峪村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另外还有“李兆麟将军故居”“白乙化故居”和县区级烈士陵园等多个红色革命文化资源。这些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承载、记录着时代赋予它们的历史信息,是了解、研究辽阳乡村传统历史文化不可替代的物证。
纵观辽阳乡村地区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关东文化,且留有独特纪念意义和标志性意义的历史痕迹,这些文化遗迹不仅仅表现为自然风光,同时有着强烈的民俗风情,影响着一代代的襄平儿女。
2.非物质文化方面
首先,辽阳乡村民间传说和故事资源丰富。如灯塔西马峰乡,流传着罕王“野老鸹滩”的民间传说;是辽阳县唐马寨传说仙人丁令威的故乡,在那里“丁令威驾鹤成仙”的故事世人皆知;弓长岭区安平乡姑嫂村,“姑嫂城”的故事代代相传,可歌可泣。其次,辽阳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百余项,其中,“辽阳民间鼓乐”有着300多年的历史,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2006年列入全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辽阳二人转”作为东北二人转的一个流派,在东北民间广泛流传,影响深远。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大多来自民间,不仅有传承百年的艺术脉络,也有后人不断创新的智慧珍品。
此外,辽阳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地区,多民族的成分为辽阳乡村造就了独有的民俗风情,其中最具特色的有朝鲜族风情、锡伯族风情、满族风情等。民间曲艺上有辽阳民间鼓乐、地秧歌、地会和古典戏法等;饮食文化中有千山白酒和铧子白酒传统酿造技艺等;民间工艺习俗有根雕、石雕、石刻、民间剪纸等;文体游艺习俗有民俗庙会等。
这些传统文化是辽阳乡村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是推进辽阳乡村文化振兴的坚实基础,为辽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宝贵的人文资源和精神财富。
(二)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初见成效
近年来,辽阳市各县区就保护和传承农村传统文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成绩,提高了人们的思想认识,调动了人们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1.突出各乡村传统文化特色
各县区充分利用自身传统文化资源,开展“一县一乡一品”工程,较好地突出所辖乡村的传统文化特色。宏伟区石场峪村,依托白乙化故居,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和影视基地;辽阳县刘二堡镇、柳壕镇、唐马寨镇鼓乐基地共同构筑了辽阳鼓乐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辽阳县寒岭镇“百年古村”梨庇峪村打造了“以花为媒”文化旅游品牌;太子河区祁家镇朝光村充分发挥朝鲜族民俗村特色优势,建设辽南具有鲜明朝鲜族特色的宜居、宜游、宜业生态示范村;弓长岭区汤河镇立足历史悠久的温泉资源优势,开展温泉旅游产业项目,成功跻身国家级生态乡镇行列;文圣区充分利用太子河沿线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大对冮官屯窑址、罗祖洞等文化古迹的保护力度,对庆化—东京陵、台子沟、唐户屯等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实施环境治理工程,将保护历史遗存与改善人居环境有效结合。
2.打造乡村文化宣传阵地
近几年,辽阳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乡村文化建设,不断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兴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培养农村文艺人才,极大地丰富了农村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目前,全市36个乡镇全部建有文化站,绝大部分村屯建有文化室、文化广场,并且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活动,如“辽阳民间艺萃展演”“年俗文化节”和灯塔“百花盛会”等。地方戏剧团坚持扎根黑土地,常年上山下乡为农民服务,县区文化部门每年也组织送戏、送电影、送书画作品下乡等多项活动,为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搭建平台。同时,各县区重视文化队伍建设,多次聘请省级美术、书法界专家、教授开展美术、书法培训讲座,组织交流活动、展览及比赛。
3.合理开发农村传统文化的价值
依托辽阳乡土文化研究会,开展辽阳乡村传统文化研究,通过会刊《乡土》刊发学术性及各类专题文章千余篇,推出“辽阳乡土文化研究系列丛书”,出版了《千年沧桑话辽阳》《辽阳历史人物》《辽阳风韵》《辽阳乡土文化论集》等多部专题著作,为辽阳乡村文化振兴提供理论支撑。
保护与活化利用文化遗产。2013年灯塔市政府对李兆麟将军故居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和维修。弓长岭区投入大笔资金,三次改造雷锋纪念馆,打造“全国爱国主义示范基地”。2009年以来,宏伟区政府先后两次对白乙化故居进行修缮,2017年建成“辽阳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依托传统文化资源,发展乡村重点文化产业。挖掘农村资源优势,拍摄了爱国主义教育电影《雷锋在1959》《暗战1931之白乙化》,乡村题材电视剧《乡村爱情7》、《女人的村庄》《窗花》等。根据历史名人传说和故事,创作了评剧《丁令威》《太子河畔》等剧目。积极发展乡村文化旅游项目,并倾力打造集现代农业产业支撑、文化融合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特色小镇。
4.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辽阳市不断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特别是加大对民俗民间文化、传统工艺、老字号、名特产等“非遗”的挖掘、保护与传承力度。目前,辽阳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0项。拥有“非遗”传承人62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4人),建立“非遗”传承活动基地12个。各县区注重培育特色文化基地,积极创建传习基地。辽阳县刘二堡镇、柳壕镇、唐马寨镇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辽阳鼓乐”,发展鼓乐基地;灯塔市西马峰镇井泉村成立辽阳地会秧歌艺术团,传承展演“西马村跷秧歌”;太子河区发展民间剪纸,被正式命名为“辽宁省民间剪纸基地”;还有水泉乡的农民画基地、庆阳的根雕基地等各具特色的传习文化基地。
三、辽阳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多年来全市上下不断努力,辽阳市在保护与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着诸多不足和问题,需要我们正视。
(一)保护意识淡薄,文化遗产保护不够
由于一些村民及基层领导对传统乡土文化了解不够,忽视了特色文化的重要性,保护意识淡薄,使得一部分乡村的物质文化遗产在城镇化进程中遭遇人为的丢弃和破坏,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被拆毁或年久失修;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够,一些传统技艺濒临失传。如冮官屯窑址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极高的保护、研究和旅游价值,但周边环境较差,缺少维护,保护区范围内种菜、杂草丛生;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唐户屯,两侧街区内日式建筑遭居民蚕食严重,破旧不堪,建筑外墙上乱扯电线,乱搭窝棚等不和谐现象随处可见。
(二)乡土文化人才匮乏,文化传承缺少主角
辽阳市现有农村人才队伍中,专业人才少,传统文化知识薄弱,特别是从事研究、保护传统文化和历史遗存的人才奇缺,文化传承中出现了一些传统民间技艺、历史文化无人可继的情况。尽管近年来辽阳市已经加大了“非遗”的挖掘、保护与传承力度,但相比省内其他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还有所差距。据资料统计,自2006年起至今辽宁省人民政府先后公布了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294项,辽阳仅入选9项。辽阳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寥寥无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仅有辽阳张家鼓乐班班主张连悌1人(2018年5月入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处于濒危状态。如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辽阳民间鼓乐”已濒临灭绝。辽阳二人转、民间剪纸等多项技艺,都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
(三)经费保障不足,修建乏力
建设乡村文化基础设施、修缮历史文物古迹、维护古建和文化景观、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建设非遗传习基地、建设农村人才队伍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辽阳农村这些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投入,民营资本介入很少,因此资金比较匮乏。由于缺少经费,文化遗产的普查、征集、保护、开发、科研等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历史遗迹保护工作往往只对濒临损毁的文物进行抢修,文化遗迹保护及文化项目建设力不从心。迄今一些历史遗迹依然处于原生态环境中,自身价值难以凸显,而一些已经开发建设的文化旅游项目也因缺少资金而停滞不前。
(四)传统文化向产业发展优势转化不够
目前辽阳乡村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传统工艺等民俗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滞后。乡村文化产业精品工程不足,缺乏特色突出的文化小镇。在辽阳市建设的12个特色小镇发展中,主要是以农业技术型和商业型产业为主,文化型特色小镇不多,普遍缺少传统历史文化底蕴特色,辽阳农村传统文化优势没有凸显。如乡村旅游特色品牌少,文化旅游项目中缺乏高档次、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游项目,特别是缺少以关东风情和民俗文化为重点的乡村文化旅游项目。
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以传统文化助推辽阳乡村文化振兴的对策建议
(一)注重基础,筑牢传统文化的根基
1.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的认识
乡村传统文化来自农村,服务于农村。因此,传统文化保护应当成为广大民众的共识,通过各种媒体,包括板报、标语和网络传媒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和全社会对乡村传统文化重视程度和传承保护意识。一是发挥各级党员干部带头和示范作用,可将农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纳入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积极作用,鼓励民众参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三是加强宣传力度,大力建设乡村文化教育基地,兴办乡村文化讲堂。
2.建立传统文化保护机制
制订乡村文化振兴规划。根据辽阳乡村文化建设现状,以繁荣发展新时代辽阳乡村文化为指针,紧紧围绕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制订辽阳乡村文化振兴规划。加强相关立法,严惩破坏传统文化的行为。建议出台一部专门针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条例,对恣意破坏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为给予依法惩罚。同时,设置合理有效的“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专项基金”,保证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中的各项工作,确保乡村传统文化遗产普查、抢救、修缮、传承人才培训等项目顺利进行。
3.完善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目前辽阳乡村一些基础文化设施如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室、文化广场、农村书屋、图书馆等建设得比较齐备,接下来可加强电子阅览室、少年宫和老年活动中心及乡村信息网络建设,加大对贫困乡村“文化硬件”的供给扶持,同时要注重文化设施的管理、维护和利用率。建议:一是各村建设文化广场时慎重选址,并经常性地开展一些文体活动,使其充分发挥作用。二是建设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开展一批重点项目工程,如用于展示辽阳悠久农耕文化的农耕文化馆、满清文化馆等。三是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在弓长岭三道沟万人坑原址上复建万人坑纪念馆。
(二)注重传承保护,提升传统文化的内涵
1.保护传统乡村风貌
在辽阳市乡村规划建设中,应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保护传统乡村文化风貌如原有建筑风貌和村落格局,保护好有景观价值和文化底蕴的民宅老屋及古树名木等历史遗存,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农业遗迹及灌溉工程遗产。在民居外部改造上严格按照地方风格和特色进行打造,使其与乡村建设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深入挖掘辽阳乡村特色文化符号,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建设,推进辽阳乡村生态宜居。建议开展“特色村寨”和“生态文化村”创建工程,延续传统乡村风貌,深入挖掘人文、生态特色内涵,进一步塑造乡村生态文化。
2.保护文化地标
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比较重要的文化载体,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已经成为乡村文化振兴中的重要内容。建议有条件的村设立村史馆,编写村志,通过生活实物,记录下历代村民生活的轨迹。同时,守护好地方文物,在辽阳乡村地区全面开展文物普查、地下文物考古勘探,尽可能多地掌握地下文物遗址埋藏情况。对一些在战火、“文革”中幸存的历史遗迹进行不同程度的修缮和维护,并借此反映厚重的历史文化、打造文化地标,传承乡村文脉。建议加强保护燕州城,从住户中回收散在民间的城墙石块,加快城墙修复;加大辽金江官屯窑址考古挖掘,妥善治理好保护区周边环境。
3.传承发展乡村技艺
针对辽阳市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困境,应加大了非遗项目的挖掘、保护与传承力度。各县区需大力开展非遗普查,在划定的区域内逐村实地走访,努力做到“不漏村户、不漏种类”,摸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底,理清资源总量,明确现状。建立详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将走访过程中的文字、照片、录音和录像等资料分类归档保存,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整理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一些濒危项目,价值高、特色鲜明、代表性强的项目进行深度挖掘。同时,培养乡村特色非遗品牌,拓展非遗项目保护性生产,加强与学校、企业的合作,对非遗项目进行研究、创意开发,将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
(三)注重引领,用传统文化培育乡风文明
1.发挥好优秀传统文化对文明乡风的引领作用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创建目标,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文化资源,广泛开展丰富多样的文明乡风活动,如开办道德讲堂、组建乡风文明理事会、订立村规民约、开展“文明村镇”等创评活动、推广“传家训、扬家风”行动,推进“善行义举榜”和“好人榜”建设工作,将文明乡风培育融入村民生产生活各方面。同时,可将农村传统文化融入村牌、文化墙、雕塑等特色景观标志,引领文明乡风。如将各村的特色文化品牌,打造成生动形象的雕塑,立于村庄显眼位置,以树立农村精神文明特色品牌。
2.发挥好优秀传统文化对精神风貌的重塑作用
对当地历史名人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和传承转化,历代名人(如王尔烈、彭春、徐珍、白永贞、李兆麟、白乙化等)所具有的道德品行,有助于引导当地村民向上向善和忠孝爱亲。建议对濒危的名人遗址、故居等进行抢修和保护;在各村文化广场上建设名人文化长廊。同时,广泛开展“学习新乡贤”活动,充分发挥优秀基层干部、家乡道德模范和反哺桑梓的企业家等“新乡贤”的榜样示范作用。围绕地方历代名人、当代乡贤等人物事迹进行文化艺术创作,为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推动重塑乡村文明注入强大力量。
(四)注重人才,充实弘扬传统文化的力量
1.加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充实文化站专业技术力量。对文化工作任务重、文化站人员紧缺的,可临聘民间文艺人才,或采取“镇聘村用”的方式选聘专(兼)职文化志愿者。注重传统文化保护,建设村级文化协管员(文物保护员)队伍。加强乡村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重视和加大对农村民间文化传承人的扶持与培养,健全传承人的认定机制和保护机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档案,对传承人掌握的技能进行详细记载。通过实施传统工艺振兴工程、扶持开展传习活动、提高非遗传承人收入等,培养一批非遗传承人、乡村工匠。加强各类群众文化团队建设。鼓励村民成立各类文化团队、协会,积极打造本村本乡的农民文化团体。通过开展各类民间艺萃文化活动、举行比赛,发掘农民群众中的文化骨干、民间艺人、乡土艺术家。
2.积极引进乡村文化人才
采取有效措施,吸引有志于乡村文化事业的大中专优秀毕业生返乡工作,扎根基层。鼓励从辽阳乡村走出去的城市退休公职人员、乡土文化爱好者从事农村传统文化研究。积极创造条件,给予政策扶持,吸引离村“乡村能人”返乡,反哺家乡文化建设。
3.努力培养现有文化人才
对乡村文化骨干、文化工作人员开展定期培训,尤其要做好本土“技艺传承人”的培养工作。如通过举办“乡镇文化干部培训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训班”,聘请省内外专家授课、选送优秀乡土文化人才等方式加强培训,以提升乡土文化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五)注重创新,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产业道路
1.开展乡村文化精品工程
深入挖掘具有辽阳地方特色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充分发挥辽阳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将传统文化与自然景观相融合,打造乡村文化旅游精品。积极培育辽阳民间工艺精品及非遗衍生品,创意乡村文化旅游商品。发展特色歌舞和“二人转”等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曲艺文化,支持具有本土特色的演出剧目创作,积极组织大型的艺萃表演和民俗文化节目。深入挖掘辽阳乡村传统文化,重视地方志研究工作,支持地方志方面专著、文章发表,加大《乡土》《文化辽阳》《辽阳历史文化丛书》等的印刷量和发行量,鼓励反映地方农村文化的期刊创刊。加快东京城影视文化特色小镇建设,依托辽阳农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积极引进影视公司拍摄乡村生活、民族文化、地方历史名人题材的影视剧和辽阳特色村寨宣传片。
2.打造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品牌
长期以来,辽阳市各县区依托地方优势在乡村文化发展过程中已基本形成了各领域的品牌,应继续因地制宜,发挥特色优势,打造优秀乡村文化特色品牌,展现辽阳乡村独特印记。如依托辽阳二人转、高跷、鼓乐、古典戏法等民间艺术资源,大打“民俗文化牌”;依托八中碗、抽刀白肉、襄平宴、三星羊汤、汤河鱼、朝光狗肉、响山子鸡、塔糖等地方饮食特色,大打“乡土文化牌”;依托弓长岭温泉、汤河水库、龙峰山、核伙沟、农家院等风景资源,大打“绿色休闲牌”。依托李兆麟、白乙化等抗日英烈事迹及居所,大打“红色文化牌”;依托汉魏壁画墓、东京城、东京陵、燕州城、明长城遗址等历史遗迹,大打“历史文化牌”;依托吉洞首山石、“厚德昌”女娲石、仁诚松花石、冮官屯陶瓷、甄萍葫芦雕刻等工艺特色,大打“民间工艺牌”。要充分挖掘、整合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等传统历史人文资源,努力构建辽阳乡村特色文化,以品牌战略树立特有的“辽阳印象”。
3.依托乡村文化旅游壮大文化业态
目前辽阳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有了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特别是辽阳县、弓长岭区等农村地区,依托特有的山水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已经形成了“汤河温泉”“瓦子沟”“龙峰山”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品牌。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可以深入挖掘辽阳乡村的山水文化、历史及民俗文化,打造更多的风景名胜区,如大力建设通明山、华表山等风景区。同时,可延伸乡村文化产业链条,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底蕴、民族特色文化等条件,通过政府投资、吸纳社会资本、农村集体资本等方式打造集乡村生产生活、节日民俗、休闲养生、田野风光于一体的特色文化产业链条,开展乡村歌舞、传统杂耍、民族风情等民俗表演活动及文学影视创作,优化具有辽阳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和资源,打造一批特色小镇、文化产业特色村和文化产业群。
4.利用重点项目带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依托辽阳乡村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在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可重点打造如下项目:罗祖洞文化旅游休闲风景区、冮官屯文化旅游综合体、燕州城旅游区综合体、首山风景区、高公馆文化创意园、安澜寺湿地景观公园、灯塔葛西河历史文化长廊、东京城影视文化小镇、东京陵森林公园等。通过重点项目的成功运作,为辽阳乡村文化发展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辽阳市财政事务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