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的路径研究

2024-10-02 00:00:00郭秀慧
辽宁经济 2024年7期

〔内容提要〕辽宁加快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对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只有协调多元化算力需求与相对单一算力供给关系、强化非国家枢纽节点与国家枢纽节点联动、统筹算力资源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才能释放算力作用。要通过积极参与全国算力资源调度、提高数据传输运载效率、打造高效绿色安全算力网络等夯实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数字基座,奋力谱写全面振兴新篇章。

〔关键词〕算力;一体化算力体系;新质生产力

注: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算力赋能辽宁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L23BJL001)的阶段性成果。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算力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质生产力,算力网是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加快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有利于充分释放算力的新质生产力作用,以数字底座聚力攻坚,助力辽宁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

一、加快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的重要意义

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对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要牢牢把握这一战略机遇。

(一)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的基础保障

数据基础制度建设事关国家发展和安全大局。数据具有非竞争性、易复制、无限供给、边际成本低等特点,给数据的安全有序流动带来了极大挑战,只有加快建立数据治理和可信流通体系,才能维护国家数据安全,保护个人信息和商业秘密,促进数据高效流通使用、赋能实体经济。辽宁拥有海量数据资源,加快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可为数据跨地域、跨行业、跨系统互联互通、高效配置提供算力资源保障,激发数据潜能,以数据促进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安全有序流转,提高数据开发利用效率,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二)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的根本动力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经济正在发挥着重塑要素资源、重组经济结构、改变竞争格局的关键作用,算力正是这一作用背后的“数字大脑”,负责海量数据计算、科学分析判断、最优路径选择等,已经成为驱动数字经济加速渗透到医疗、交通、教育、能源、金融等各行业的隐形力量,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有研究表明,计算力指数平均每提高1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和国内生产总值将分别增长3.3‰和1.8‰。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可以调度全国算力资源,推进辽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竞争力强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快实体经济“数字蝶变”,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振兴新突破增能蓄势。

(三)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

算力已成为国际竞争角逐的焦点,人工智能的快速突破引发算力需求的爆发式增长;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前沿技术探索也对算力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需求,如深海空天、新材料、生物医药等。辽宁作为装备制造业基地,工业数据采集、开发、应用等复杂应用场景及深度科研活动对大模型训练和推理需求量大。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调用全国范围的算力资源,可以更好满足装备制造业等产业的关键技术研究和数字化转型需求,赋能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二、加快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的任务要求

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是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打赢攻坚之战的数字基座,要通过协调多元化算力需求与相对单一算力供给关系、强化非国家枢纽节点与国家枢纽节点联动、统筹算力资源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等,充分发挥辽宁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和产业数字化的应用场景优势,在构建具有辽宁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攻坚突破。

(一)协调多元化算力需求与相对单一算力供给关系

近年来,随着算力应用市场逐步扩大,不同应用场景或同一应用场景的不同模块对算力的需求都是多元化的,涉及不同的计算架构、运行精度,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企业对算力需求并不完全相同,以至于算力需求可细分为成百上千种。如果将单一的智算或超算编织成网,每个算力平台则可能满足特定场景的算力需求,不同平台因接口不规范、调用方式不兼容等会造成“算力烟囱”,导致算力供给对需求的适配度低。因此,算力供给应该是多元算力的融合,不仅满足多元化算力需求,还要按需按量为客户提供数据、计算、咨询、运营等一站式服务。辽宁工业门类齐全,装备制造业不同企业在技术路径、工艺、运营等方面多需要定制化的算力服务,应加快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对标国家标准加快建设融合算力中心、推进不同计算精度算力资源服务有机协同;通过向国家枢纽节点集聚,利用全国一体化算力服务资源满足辽宁多元化算力需求。

(二)强化非国家枢纽节点与国家枢纽节点联动

如果不能将各个算力中心联动起来,算力中心就仅仅相当于数据资源处理中心,而不是算力资源节点。只有提升网络传输效能,通过跨区域、多层次算力高速直连网络建设,降低数据传输成本,提高数据传输效率,才能促进算力、算法和数据的融合创新。非国家枢纽节点只有加强与国家枢纽节点的区域协同联动,以“结对子”等方式加快融入“东数西算”工程,才能积极利用国家枢纽节点算力资源,构建跨区域算力调度系统,不仅有利于全国算力资源高效整合,还可以通过算力“飞地”等算力网的合作共建,充分盘活非国家枢纽节点城市内外的可调度算力资源,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化,满足企业和其他算力需求主体像“用水用电”一样按需取用算力资源。辽宁拥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绿色数据中心发展潜力大;截至2024年初,辽宁的数据中心总装机能力近8万架标准机架,已建成沈阳、大连两个超大型数据中心。作为东北地区非国家枢纽节点省份,辽宁具有与京津冀、内蒙古等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就近调度和保障能力,也具有服务东北乃至东北亚地区的独特优势,应加快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盘活辽宁现有算力资源,提高算力服务水平,以全国一体化算力调度提升算力对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基础研究等各方面的核心驱动能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三)统筹算力资源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

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建设、非国家枢纽节点数据中心向国家枢纽节点集聚、算力电力协同发展,是为了全国算力的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提高已有数据中心的上架率和用能率,促进算力资源高效利用和价值释放,避免盲目上马、无序建设。而随着全球网络安全、数据安全风险的增加,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建设也需加强对区域性断电断网及极端情况下数据安全的保障,不仅国家枢纽节点要提高安全防护能力,非国家枢纽节点与国家枢纽节点之间的安全系统也要深度对接,为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筑牢安全防护屏障。辽宁不仅是全国集成电路装备三大重点地区之一,还连续多年位居全国软件外包收入首位,具有支撑算力中心高质量建设和服务的良好技术基础;已建成的数据中心绿色化水平高,产业的多元化算力需求充足,还具有成为国家算力体系容灾备份节点的良好基础。因此,应加快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激发辽宁数字技术和算力资源的潜力,参与全国算力统一调度、满足多元化算力需求;通过对接算力网防护体系,确保算力取用安全;同时,参与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的数据、传输、存储等标准探索,进一步提高算力供给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

三、加快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的有效路径

辽宁省锚定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集中力量开展“八大攻坚”,其中,“把培育发展新动能作为重中之重,在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上聚力攻坚”中明确“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算力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积极参与全国算力资源调度、提高数据传输运载效率、打造高效绿色安全算力网络等夯实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数字基座,奋力谱写全面振兴新篇章。

(一)参与全国算力资源调度

一方面,强化与国家算力枢纽节点的对接。与北京、内蒙古等算力节点“结对子”,推进沈阳、大连数据中心全面参与国家算力网络资源调度,承接相应规模的“运算任务”“计算负荷”和后台加工、离线分析、存储备份等非实时性业务,强化与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在规则、服务和算网等方面的对接融合,提升算网调度协调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与国家算力创新平台的合作。挖掘沈阳、大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潜在算力协同优势,鼓励其在数据定向公开使用和开放共享算力服务方面开展先行先试探索,与其他创新平台签署合作协议,在数据、算力、算法等方面加强共享协作,优化算力互联能力。

(二)提高数据传输运载效率

一方面,积极融入全国数据传输网络,提升运力调度协同能力。打通辽宁与北京、内蒙古等国家枢纽节点的网络主干道,提升算力网络的传输性能和响应速度。以沈阳市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为基点,加快融入全国数据传输网络和全国数据中心网络检测体系,加强各骨干节点区域的运力互补与协同联动,推动数据中心与网络供给的高效对接和协同发展,积极建立互联网企业、云服务商及电信运营商等多方流量互通互联云平台,增强本地算力网络运载错峰调流能力。另一方面,提高省内网络交互效率,提供便捷高效运载力。以沈阳市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为枢纽,加快省内通信流量汇聚与就地交换,建立沈大高速数据传输网络,优化通信网络结构,扩展网络通信带宽,减少沈大之间数据绕转时延,为沈大及省内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提供更加迅捷高效的互联网服务。

(三)打造高效绿色安全算力网络

以丰富的数据资源优势和应用场景优势为支点,加大对算力架构、算力操作系统、数据存储与传输等相关技术创新的支持,加快核心算法的研发突破,推动算力网络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创新,保障算力网络安全。融合高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精细化工等产业优势和软件开发等算力算法优势,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业等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和22个重点产业集群,加快部署工业边缘数据中心,满足工业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营销售后等方面的算网存用需求,为辽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新高地提供算力支撑。推动算力电力适度超前协同布局,探索建设绿色能源支撑的多元化算力中心,提升算力中心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算力碳效水平,打造具有辽宁特色、规模适度的算力服务体系。搭建算力产业人才引育平台和紧缺人才信息平台,发布紧缺指数和紧缺人才开发导向目录,加快引进算力产业领军人才和团队。

(作者单位:中共沈阳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