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影响因素及优化路径研究

2024-10-02 00:00:00温晓丽魏博文
辽宁经济 2024年7期

〔内容提要〕本文立足辽宁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发展概况和影响因素,从构建全周期全链条长效化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发展体系入手,破解辽宁科技型企业培育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完善整合梯度培育体系、细化不同梯度的科技企业培育与创新发展精准支持政策、构建“梯度孵化+平台培育”双驱动、完善多层次金融、人才等要素配置体系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平台培育;要素配置

注:本文系2022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三位一体’推进辽宁创新环境建设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L22AJY0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科技型企业是极具活力和潜力的创新主体,是辽宁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的重要力量。近年来,辽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把创新作为驱动振兴发展的第一动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计划是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的重点任务之一,为推动科技型企业数量和质量双提升,需构建更加完善的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发展体系。

一、辽宁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发展概况

近年来,辽宁省高度重视科技型企业培育发展,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先后出台《辽宁省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实施方案》《辽宁省民营科技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实施方案》《辽宁省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评价办法(试行)》《辽宁省提高科技型企业增长率方案》《辽宁省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暂行)》等政策举措,优化企业创新政策环境,搭建企业创新平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培育企业创新人才,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依托高新区和大学科技园等载体,建立“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创业孵化链条,全省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63家,包括国家级32家,省级31家,全省省级中试基地36家,基本形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梯度培育发展路径。

从培育效果来看,科技口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省新增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10341家,同比增长55.6%,总数达33484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12875家,新增培育认定的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1031家,累计达到5339家,独角兽企业实现零的突破。工信口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辽宁省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3356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5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1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56家。

二、科技型企业培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尽管辽宁科技型企业培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培育激励政策不够强、科技服务不够精准、高端科技人才短缺等问题挑战,分析其原因,科技型企业培育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一)宏观经济环境及政策支持

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支持是科技型企业培育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近两年来,在全球整体经济下行、对外贸易摩擦不断等因素持续影响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企业发展面临经营困难,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生存危机,从各种类型企业的表现来看,创新力强的科技型企业表现出了强大的抗冲击能力和发展韧性,再加上由数字技术等引发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由导入期转向拓展期,为科技型企业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机遇,由此,科技部、工信部等部门印发制定了若干加强科技型企业培育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政策措施,强化对科技型企业的政策引导和精准支持。在国家政策引导下,辽宁也制定了相匹配的政策措施,为科技型企业培育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但目前的政策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科技型企业的培育链条还存在短板,科技孵化服务还不够深入和全面,需要我们在科学把握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引导下,结合地方发展实际,进一步完善相关培育体制机制和政策举措。

(二)区域市场环境与产业创新生态

区域市场环境和产业创新生态是影响科技型企业培育发展的中观因素,区域营商环境的好坏与产业创新生态的形成直接关系到科技型企业培育和发展的成败。目前辽宁正在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企业税费减免、中小企业扶持、科技创新奖励、人才补贴等政策实现“免申即享”,企业减少申请和跑动,享受税费优惠等政策红利,取得显著成效。尽管如此,对标最优最好地区,辽宁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部分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企业家精神缺乏,市场主体发展和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仍存在“堵点”问题,产业链融通、跨区域协同的产业创新生态尚未建立起来。

(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及孵化体系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及孵化体系是科技型企业培育发展的直接影响因素,是科技企业培育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辽宁加快布局各类创新平台,截至2023年上半年,全国重点实验室数量达到11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由34个提升至40个,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省级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近400个,有效期内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58家,其中国家级21家。当前以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为引领,以各级各类创新平台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初具规模,但部分平台服务企业的能力较弱,服务活动的精准度不高,尤其是中小服务平台,以惠企政策宣贯服务为主,提供投融资、知识产权、育才引才等专业性、多维度服务不足。从孵化体系来看,尽管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创业孵化链条,但集聚孵化链条于一体的企业不多,一些孵化器企业依靠政府支持,只是将自己定位于工业园区的招商和运营者,仅停留在提供场所和简单的基础服务,资源整合能力不足,还没有形成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的能力,从“孵化企业”到“孵化产业”的能力欠缺。

(四)人才、资金等要素配置

人才、资金等要素配置是影响科技型企业培育和创新发展的微观因素,当前辽宁科技型企业培育发展还存在一些要素短板。首先,科技创新人才的综合实力还不足,一方面,科技型企业人才支撑不足,部分重点产业和领域的人才供给还存在较大缺口,另一方面,科技企业孵化培育平台也缺乏专业型人才。高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乏成为阻碍科技型企业培育和创新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其次,从资金层面来看,各地政府支持科技型企业培育发展的方式由以政府资金支持为主逐步转向市场化扶持为主,对于辽宁融资市场和风险投资发展还不是很充分的地区来说,政府引导基金运营效率不高,融资渠道有限,融资成本高,研发投入不足,资金问题成为制约企业培育与成长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优化辽宁省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发展的建议

未来应以构建全周期全链条长效化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发展体系为抓手,破解辽宁科技型企业培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坚持企业主导和政府引导并重、数量增长和质量提升并举、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并进,加快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

(一)加强顶层统筹,完善整合梯度培育体系

优化系统性支持科技型企业培育与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根据辽宁省经济科技重大战略部署和智造强省建设要求,树立大梯度培育观,按照企业成长生命周期,从全省层面统筹整合科技部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培育链和工信部门“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链,由于专精特新企业具有科技企业特征,基本涵盖了高新技术企业的标准,因此,可以将专精特新企业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一个子集,嵌入到高新技术企业向头部科技企业迈进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中,强化科技领军企业培育,最终形成“科技型企业与创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大梯度培育体系。横向打通政府部门数据集,整合科技、工信、税务、人社等政府部门数据,依据企业销售收入、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知识产权等数据将企业分类,遴选培育各类企业,实施动态跟踪管理,增强规模梯度培育,延展产业发展的宽度和深度,打造科技企业集群,形成独特的科技型企业培育模式和加速成长模式。

针对不同类别不同阶段的科技企业的不同需求,提高政策聚焦和科技服务精准度,实施不同侧重的培育和创新发展梯度政策。对于处于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引导其增强企业发展持续力和生命力,政策措施以普惠性政策为主,给予企业创业孵化、运营指导、技术服务、法律援助、天使投资等方面的支持。对于进入成长期的高新技术企业,引导其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精耕细分领域,政策措施以企业自主创新激励、知识产权保护、科技金融扶持等方面为主。对于大部分步入相对成熟期的专精特新企业,引导其提升引领产业发展的领导力和占据技术前沿的创新能力,扶持企业成为潜在头部科技企业,政策措施以应用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资本市场服务等支撑性政策为主。对于行业领先的科技头部企业,引导其提升企业“控链”能力,政策措施以基础研究、培育科技产业链等政策为主。

(二)多元激励,细化不同梯度的科技企业培育与创新发展精准支持政策

将有效的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构建税收优惠、财政奖补等多元激励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向科技企业集聚。落实国家支持科技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针对企业规模、企业资质等,通过降低所得税率、提高加计扣除比例等方式,降低企业所得税。除企业所得税优惠外,完善通过延长亏损结转年限、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科技型企业投资可享受一定额度投资抵免等税收优惠方式,扩大覆盖面。

优化企业培育与创新发展的财政奖励结构,延伸申请环节的奖励投入,通过财政补贴、财政贷款贴息、财政引导基金等多种方式对科技型企业实施奖补政策。注重对科技型企业财政奖补政策的靶向性,从注重科技企业数量转向注重质量,优化科技创新企业源头培育,设立财政专项资金专门支持中小企业研发创新,促进优质科技型企业发展提升,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奖励力度,支持企业建设研发机构,更加关注和强调产值、税收贡献、研发人员数量、研发费用投入、知识产权获得等指标变化,借鉴广东省等先进地区经验,探索完善科技创新券、科技特派员等补助支持方式,对再认证成功的企业进行适当补贴,并将补贴方案与质量指标相关联,加强财政补贴事中事后监管。充分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将认定奖励与“增信”金融服务挂钩,提高奖励带来的金融效应。

(三)“梯度孵化+平台培育”双驱动,优化创新创业产业生态

实施“梯度孵化+平台培育”双驱动,提高创新平台和孵化载体数量,拓展专业科技服务范围。围绕产业优势和园区发展特色,布局孵化载体,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持续完善覆盖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全周期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孵化链条,增强孕育孵化能力。着力打造综合性一站式大型科技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科技企业认定申请、技术成果转化与服务、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保护等专业化服务。聚合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以及其他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增强服务能力和精准性。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建立开放式产业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实现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打造示范性强、显示度高、带动性广的重大应用场景,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落地。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高质量营商环境,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积极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新、容忍失败的社会氛围,弘扬创新文化,厚植创新沃土,激发企业家精神,调动全社会创新创业积极性。构建包含关键核心技术、科技人员数量、科技成果转化、研发投入等重要指标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建立科技型企业培育发展动态监测机制,跟踪科技型企业经营和创新情况,实施精准服务。

(四)完善要素配置,构建多层次金融、人才等支撑体系

针对企业培育和发展的不同阶段,构建政府、科技企业、科技担保、创投、科技贷款机构和科技资本市场等多方协同的科技金融生态系统。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设立各类创业投资基金,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创新科技金融产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股权、债权、信用、抵押等多种融资方式以及丰富多样的融资服务,推动产业、科技、金融协同发展。

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加强企业人才保障。结合科技型企业发展规划,实施科技型企业服务人才培育计划,面向科技型企业培育一批懂创业孵化、懂研发服务、懂知识产权等的科技服务专业人才,将“兴辽英才计划”等本地各类科技创业人才计划向高新技术企业适当倾斜,支持培育引进企业急需紧缺人才。鼓励市县出台高层次人才激励政策,地方政府要为引进人才企业在项目支持、配套奖补、子女入学、户籍迁入、职称评聘、家属随调等方面加强配套服务,为高层次人才搭平台、促交流、链资源,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虹吸力。

(作者单位:1.辽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2.辽宁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