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要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这一重要论述为推动东北人口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应准确把握新时代人口高质量发展内涵要求,坚持以系统观念统筹谋划人口问题,以改革创新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在东北全面振兴视域下,本研究基于辽宁省人口发展形势,从激发生育活力、完善养育服务、培育人才沃土、优化人口分布等路径全力推进东北全面振兴,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辽宁实践。
〔关键词〕人口高质量发展;人口素质;东北全面振兴
注:本文系2024年度沈阳市党校系统课题“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全面振兴研究”(项目编号:SYDXKT24-26)的阶段性成果。
中共二十大报告中作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重要部署,东北全面振兴迎来新的机遇。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事关东北全面振兴的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问题,是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行动指南。人口发展是关乎东北全面振兴的关键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这是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举措,基于东北地区战略定位及人口发展形势,为解决好人口这个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廓清了思路、明晰了方向,对于充分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推动东北实现全面振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全面振兴
新时代的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在东北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迎来新的机遇,辽宁省具有地缘区位和资源禀赋优势,是国家重要工业和农业基地,肩负国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长期以来,东北及辽宁发展表现出增长速度、经济结构、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深层次矛盾应是人口问题。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人口高质量发展是辽宁实现全面振兴和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是促进经济动力提升。人口高质量发展能够为辽宁省的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东北的人口、人才流失问题将会对地区经济振兴发展带来严重制约,通过提升人口的教育水平和技能培训,可以增强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和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推动社会结构优化。面对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的挑战,人口高质量发展有助于调整和优化社会结构。通过合理的政策举措,可以缓解老龄化压力,同时吸引和留住年轻人才,保持劳动力市场的活力。此外,人口的合理流动,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而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三是加快人才资源积累。人才是第一资源,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可以积累丰富的人才资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坚实的基础。高素质人才的集聚将有助于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推动辽宁省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取得新的突破,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四是推进社会环境改善。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意味着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和公共服务的完善,可以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增强社会凝聚力。此外,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公共服务对于吸引外来投资和人才具有积极作用,有助于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城市形象。
二、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求
人口是复杂的系统,可以从两个层面系统理解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求。
第一个层面即为“高质量的人口”,人口内含总量、素质、结构等要素,人口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需要相互协调。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因此,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
一是总量充裕。保持适度人口规模,即要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与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是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底线要求。自2002年以来,我国总人口数量整体增速持续放缓,2023年年末全国人口14.0967亿,较2022年减少208万人,已经连续两年人口负增长,我国人口出生率从2002年的12.9‰下降到2022年的6.8‰,生育水平持续下降。东北面临更严峻的形势,2022年辽宁省生育率为4.1‰,位列全国倒数第二,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则分别位列全国倒数第一和第三。保持适度生育率和人口规模需要着力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二是素质优良。人口素质包括身体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人口整体素质是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东北地区人口整体素质有着较为扎实的基础,人口预期寿命位居全国前列,辽宁是全国率先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省份之一,人才储备量巨大,是地区发展的极大助力。因此,在少子化、老龄化、人口外流等形势下,需要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换,有力支撑振兴发展。
三是结构优化。人口结构包括性别、年龄,当前我国人口性别结构持续优化、男女比例趋向均衡,人口结构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少子化及老龄化方面。截至2023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了29006万人,占总人口的21.1%,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1676万人,占总人口的15.4%,同比增长0.5个百分点。东北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人口结构变化带来了挑战,实现年龄、性别结构合理均衡是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需要抓好“一老”和“一小”,提高生育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四是分布合理。人口分布体现在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区域人口增减分化侧面反映出区域的协调发展。促进人口在城乡、区域间有序流动、合理分布,是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东北人口外流形势较为严峻,全国第六次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2020十年间,黑龙江、吉林、辽宁常住人口下降比例分别为16.87%、12.31%、2.64%,下降幅度高居全国第一、第二和第四位,特别是边境县市人口流失严重,在东北亚地缘政治长期不稳定的局势下,边境人口流失将会构成国防安全隐患。因此,需要把握人口流动客观规律,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努力留住现有人口。
第二个层面即为“高质量的人口发展”,人口系统受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政策法规等外在因素影响,因此,推动辽宁人口高质量发展工作是多方面的,需以系统观念统筹谋划,将人口自身发展规律与外部系统紧密融合,实现长期动态均衡。
三、辽宁省人口发展现状
(一)辽宁省人口基本情况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辽宁省常住人口4259.1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4374.6万人相比,减少115.5万人,下降幅度2.64%,增长率低于全国8.02个百分点,2010—2020年均增长率为-0.27%,自2011年辽宁人口出现负增长。户别人口中,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29人,比2010年的2.78人减少0.5人,整体家庭规模在缩减。
(二)少子化、老龄化形势严峻
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少子化、老龄化同时出现。2020年辽宁0—14岁人口占比11.12%,与2010年相比,这一年龄段的人口比重下降了0.3个百分点。2020年辽宁人口出生率为5.16‰,低于全国的8.52‰,在全国排名倒数,生育水平持续下降。15—59岁人口占比63.16%,比重下降9.99个百分点,劳动年龄人口减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25.72%,与2010年相比,老年人口占比上升10.29个百分点,辽宁省内各城市中,抚顺、丹东、锦州、辽阳、鞍山老年人口比重均超过27%,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根据《辽宁省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2023年辽宁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29.41%,老龄化加速推进,老龄化程度排名全国第一。少子化及老龄化叠加的现象将对辽宁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一定挑战。
(三)人口素质显著提升
辽宁省拥有大学程度的人口比例有所上升,从每10万人中的11965人增加到18216人(全国为15467人),文盲率从1.93%下降到0.90%(全国为2.67%),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67年提高至10.34年,排在全国第六位(仅次于北京、上海、天津、山西、广东),全省人口受教育水平整体提高、劳动力素质显著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360.9万人(全国约8000万人),高技能人才121.5万人(全国约6000万人),辽宁省科教资源丰富,拥有较多的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能够培养大量专业人才,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四)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性增强
辽宁城镇人口比重由2010年的62.10%提高到72.14%,高于全国8.25个百分点,居于全国前列,城市化水平提升、进程加快,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服务的改善。人户分离人口和流动人口数量显著增加,分别增长68.31%和57.81%,流动性增强。在东北地区整体人口净流出的背景下,辽宁仍为人口净流入,即常住人口超过户籍人口,但是净流入人口下降,2020年净流入7.5万人,除了沈阳和大连实现人口净流入,其余地市都呈现了不同程度的流出态势。此外,辽宁存在高端人才流失问题,产业吸纳能力不足,国家重点高校毕业生本省就业率偏低,人才的流失将会动摇区域经济竞争力基础。
四、推动辽宁省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人口高质量发展对于改善东北及辽宁人口现状、提供经济增长动力、提升城市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全面振兴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应统一思想与行动,以系统观念统筹谋划人口问题,以改革创新推动辽宁人口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符合辽宁振兴发展的人口政策。
(一)激发生育活力,筑牢经济发展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保持适度生育率和人口规模”。适度人口规模是辽宁全面振兴的基础,因此要进一步优化计划生育政策,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发挥政策的整合效应,最大程度释放政策潜力,让适龄家庭“想生”“敢生”“能养”。
一是加强经济激励。落实住房、社保、税收等相关政策,对于有孩子的家庭,根据子女数量提供不同程度的个人所得税减免,以及在购房、购车等方面给予税收优惠,在配租公租房时,对符合条件的家庭在户型选择等方面予以适当照顾;完善生育津贴制度,提高生育保险医疗费用支付水平,适当增加报销项目,加大对二胎、三胎家庭的生育报销力度,探索多种形式补贴,减轻育儿家庭负担。二是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建立和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加大对普惠性托育机构支持力度,支持产业园区及有条件的企业设立托育机构,完善办公场所母婴室等设施;加强孕产妇和婴幼儿医疗服务,提供免费或低价的孕产检查、疫苗接种等基本医疗服务,加强家庭养育照护指导。三是改善就业环境。加强女性就业保障,严格保障女性在孕期、产期和哺乳期的就业权益,禁止因生育原因的解雇和歧视;鼓励企业为员工提供灵活的工作时间和远程办公选项,帮助家庭更好地平衡工作与育儿责任。四是营造良好社会风气。加强妇女权益保障,通过开展普法宣传,提升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依法保障妇女婚姻家庭权益;加大媒体宣传力度,结合辽宁丰富文旅资源,组织举办各类相亲、集体婚礼等活动,引导鼓励年轻人树立健康向上的恋爱观、婚育观。
(二)完善养育服务,构建全龄友好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老有所养和幼有所育,关系千家万户,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提高人口整体素质,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一老一小”,持续优化养育服务,着力推进全龄友好型社会建设,这对于促进人口结构优化、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提升沈阳城市形象和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加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从婴幼儿、儿童、青年、成年到老年全生命周期提升人口健康服务,统筹公共卫生资源配置,优化城乡与区域医疗资源布局;进一步推广家庭医生签约,依托于基层社区,下沉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提升基层诊疗水平;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施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打造宜居宜业生活环境。二是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多渠道增加普惠性教育资源,提升学前教育办学质量;促进义务教育的高质量进展,努力减少城乡、不同地区及各学校间在优质教育资源分配和教育资金投入方面的差异;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持续创建优质特色普通高中学校,加大县域高中学校支持力度,提升整体高中发展水平。三是积极应对老龄化。完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扩大普惠性养老服务供给,重点解决特殊群体及乡村老人的基本养老兜底保障,推动养老服务标准化和专业化,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开发适合老年人的就业市场,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服务工作,如社区管理、文化教育等,同时,提供老年人继续教育的机会,增强其社会参与感;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支持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开发养老产业,积极培育壮大银发经济,激发市场活力,打造辽宁经济新的增长点。四是推动跨代共融环境建设。规划和建设适合全年龄段使用的公共空间,如公园、图书馆、文化中心等,鼓励老年人和儿童共同参与活动,促进代际交流;提升城市环境的适老化及适儿化改造,统筹推进老年友好型城市、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将社区作为打造“全龄友好”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创新治理模式,设立集养老、育儿、教育、医疗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形成“一老一小”融合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培育人才沃土,引领辽宁产业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加大人才振兴的政策支持力度,打造更多创业创新平台,支持东北留住人才、引进人才”。推动东北全面振兴,人才是关键,新时代辽宁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就是加速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在“留人”“引人”上下功夫。
一是推动产才深度融合。坚持“以产聚才、以才兴产”,围绕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依托传统的工业基础,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如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通过产业发展吸引人才和劳动力,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和人口聚集能力,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推进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聚焦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重点引进及培养重大项目、关键技术等环节急需紧缺人才;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完善人才发展规划,引导人才向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集聚,形成人才高地,以人才引领产业升级;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加大就业支持引导,鼓励青年群体和高校毕业生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领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利用辽宁省的地理优势,加强与东北亚国家的合作,吸引外资和国际高端人才,提升辽宁的国际竞争力。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挥科教资源优势,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鼓励校企合作,以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推动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促进创新成果本地转化,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支持创新主体争创省级及以上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建设一批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断汇聚创新力量,持续向产业发展赋能。三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创造拴心留人的条件,健全人才服务保障体系,聚焦人才关注的现实问题,在落户、家属安置、子女教育、住房、就医等各方面提供保障服务,让各类人才安心、安身、安业;健全人才评价体系,科学设置评价标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用人单位为主体,支持科研机构及企业自主认定人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成果提供法律保障,同时,通过专利奖励、税收减免等措施激励人才创新;优化人才生态环境,推进产城融合,营造尊重人才、关爱人才、鼓励创新的人才成长氛围。
(四)优化人口分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同向互进、相互渗透、反向制约”的关系,要促进城乡、区域间人口均衡分布、合理积聚、有序流动。
一是加强城市规划。根据不同地区的人口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实施差异化的人口政策,如在人口密集地区推行更灵活的户籍制度,鼓励人才流动,在人口稀少地区提供更多激励措施,吸引人口迁入;聚焦“一圈一带两区”建设,提升沈阳、大连中心城市能级,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力和人口集聚度,形成规模优势,促进要素聚集;完善城市规划建设,优化人口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和宜居性,同时,加大对新兴经济区域的投入,提高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吸引人口流入和企业投资;加强地区宣传与推介,提高知名度,扭转长期以来对于东北的刻板印象。二是推动城乡融合。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优化人才流动机制,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建立更加开放和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通过提供优惠政策、改善生活条件和提供职业发展机会等措施,吸引和留住人才,促进人才的合理分布和有效利用。三是促进边境人口聚集。加大政策支持与激励,提供税收优惠、住房补贴等政策支持,鼓励人们在边境地区生活和工作,同时,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发展和人口聚集;加大对边境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包括交通、通信、水利和能源等,提高边境城镇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提供均衡基本公共服务,包括医疗、教育、文化等,增强边境居民的生活质量;利用边境地区的地理优势,加强与邻国的合作与交流,发展跨境经济合作区,提升边境地区的开放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保护和发展边境地区的民族文化,通过文化活动和社会融合项目,增强边境地区的社会凝聚力和吸引力。
(作者单位:中共沈阳市委党校)